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跨越世纪发展策略的探索
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跨越世纪发展策略的探索

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跨越世纪发展策略的探索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枝连
  • 出 版 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92
  • ISBN:9620410033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跨越世纪发展策略的探索》目录

一、社会情境的“概念世界”与“经济世界”的互相促进性 3

第一篇 “社会情境论”与社会实践关系的探索:建立一个促进中国历史发展的跨越学科的理论系统 3

二、“情境结构”及“情境架构”在营造上“四面理会”的工夫 5

三、“应境系统”和个人的“随事致敬”及“尽其天职” 10

四、社会情境中“心广体胖”的“仁人君子” 14

五、“社会情境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20

六、在“体制改革”中发展的“社会情境论” 25

七、“社会情境论”在微观情境处理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2

八、“社会情境论”实践上和探讨上的一个新方向 39

第二篇:论社会情境的结构形态及其变革处理: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论分析 52

绪言:关于社会科学和社会发展问题 52

一、社会情境与角色体系 53

二、社会情境的结构及其功用 55

图表目录 57

一、社会情境(Y)及其构成因素(X) 57

二、“情境结构”的主要层次 60

三、中国近百年来“情境结构”的变迁 62

三、中国近百年来宏观社会“情境结构”的变迁 63

四、“情境结构”各个层面的有关系 64

四、“情境结构”变迁的层次与方面 66

五、“情境结构”三大层次的关系形态 66

五、中国社会主义“情境结构”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革的问题 68

七、权责功过在“情境结构”中的分配形态 69

六、“体制改革”涉及的层次和方面 69

六、官僚主义现象和“家长制作风”来自权责功过在“情境结构”中的不合理分配 75

八、权责功过在各层面角色中的分配形态 78

七、“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简政放权”问题 79

八、“体制改革”中的“横向联系”问题 87

九、权力高度集中结构的沟通形态 88

十、权责功过分散结构的沟通形态 90

九、“情境结构”变革过程的处理问题 92

结语:中国人社会科学的建立是必要的 98

第三篇:试论改革开放局面的铺陈架设问题:九十年代中国情境结构变革综合处理方案的探索 109

一、邓小平谈八十年代的“三件大事” 109

二、对八十年代中国的一个检讨 110

三、从“六·四事件”到“五中全会” 111

四、“六字方针”指导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大计 112

五、政治安定亦有赖于政制改革 116

六、“第三代领导系统”的形成 121

七、“中国人地区协作系统”的开展 122

八、新的外交模式的探索与开展 124

九、“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亦不简单 129

结论: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还是发展的“大取向” 132

一、按照规律办事,谈何容易? 138

第四篇:改革与开放过程的平衡发展问题:对中苏“体改”的“多层面有序运作模式”之探索 138

二、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六字经” 139

三、“六字经”运作模式的探索 142

十一、改革的系统工程 143

十二、多层面的有序运作模式 144

四、八十年代中国“大起大落”策略差错问题 146

五、九十年代中国发展大计的釐订 148

六、苏联“改革开放”走向的观测 153

七、苏联的“多层面有序运作模式”探索 156

八、中苏改革开放过程的比较研究问题 158

十三、九十年代中苏两国开放改革的策略推测 160

十四、九十年代中国与苏联改革开放内容的探索 161

一、“共同体”概念的产生过程 166

绪言:新构想中涉及的新问题 166

第五篇:“一国两制、共同发展”情境结构的开张:关于“中国人地区经济协作系统”的探索 166

二、一九八七年有一个新的发展 169

三、一九八八年的“百家齐放” 170

四、“共同体(经济圈)”构想在中国总体战略中的作用问题 174

五、“共同体(经济圈)”的概念釐清与性质确认问题 177

十五、中国发展策略构图 178

六、“共同体(经济圈)”构想是中国历史现阶段发展的产物 179

七、“共同体(经济圈)”的“非政治化处理” 183

八、“中国人共同体(经济圈)”与“亚洲华人经济共同体(市场)”的辨别问题 187

九、“西太平洋业协作系统”中的“中国人共同体(经济圈)” 191

十、“共同体(经济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3

十一、分三个阶段来推进其事(一九八八—二○○二年) 197

十二、香港是“中国人共同体(经济圈)”的“布鲁塞尔” 200

十三、“共同体(经济圈)”资讯与研究系统建立的构想 203

结论:“中华一统,华夏再造”亟需“新规范” 207

绪言:开拓“后冷战时代”、“后西方主义”的外交 216

第六篇:国际情境结构重建中的中国外事动向:从<周恩来外交文选>来探索中国跨越世纪外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16

一、公元二○○○年前后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 218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会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222

三、中国对西方国家新关系形态的探索 229

十六、欧洲主要区域组织一览表 235

四、中国对美国新关系形态的探索 236

五、“永不称霸”的道德承担与监督机制的确立问题 240

六、亚洲—太平洋地区新秩序的建立 245

七、“远交近通”与周边国家“伙伴关系”的确立之道 251

十七、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产业协作系统之构想 255

八、“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与国际新格局的开张大吉 257

十八、亚太地区重要政治经济组织一览表 261

十九、非洲国家区域性经济协作系统 264

二十、拉丁美洲国家区域必经济协作系统 266

结论:确立跨世纪外交理论与外交政策的艰巨性 269

二十一、印度洋周边地区主要政治经济组织 271

二、<礼记·礼运篇>是儒家关于社会规划的代表作 289

一、方法论 289

第七篇:探索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原则与实践导向:从<礼记·礼运篇>、<美国独立宣言>及<共产党宣言>来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建设之大道 289

四、<美国独立宣言>中社会设计思想的特点 295

三、<礼记·礼运篇>在社会规划上的特点 295

五、<礼记·礼运篇>和<美国独立宣言>在社会规划上的异同 299

六、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问题: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301

七、满足需要是一切社会发展规划的前提 303

八、<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解放生产力、创造新的“交往方式”理论 304

九、“协调五理”:发展规划必须珍惜的历史经验 307

第八篇:情境结构重建的出路在于“宽广变通,求同存异” 314

一、对“分离—整合化—统一性”规律的探索 314

(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分离化”与“整合化” 314

(三)“矛盾对立统一论”是个“天理” 321

二十二、社会系统的无限“分化—整合—统一”过程 322

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中的政企职责分离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327

(一)“政企职责不分”违反经济规律 327

(二)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 329

(三)“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对企业发展的促进性作用 332

(四)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横向经济联合” 335

(五)经济发展策略的“多元化” 337

(六)反对“小而全”、“大而全”的地区经济体系 339

(一)非政治领域的“体制主权”与“专业实体”论 341

三、体制改革在于加强法制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主导作用 341

(二)社会体制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协作 344

(三)法制化是社会关系的新形态 346

(四)“高度发牵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现代法制的国家” 349

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与法制化对群众路线的发扬光大问题 351

(一)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活宝 351

(二)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52

(三)群众运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 359

(四)现代化进程中,群众路线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 362

五、政治体制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现货进程的战略性作用 365

(一)群众路线“建制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365

(二)寓意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 367

(三)中共“十三大”“政改”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371

(四)“改革开放”进程对“政改”的制约性与促进性的作用 376

(五)“宽广变通,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前途无量”应是“政改”的大取向 379

(一)“责任制”对微观情境结构变革的推动作用 383

六、“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微观情境结构的变革 383

(二)微观情境结构的变革,在于“发挥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87

(三)“市民社会”和“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络”的开张大吉 388

(四)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改革开放问题 391

(一)中华民族外事活动历史的第三个篇章 394

七、对开创新世纪的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394

(二)中国跨世纪外交政策中的“两条丝路”一“四大板块”说 397

(三)中国跨越世纪的外交理论的建设问题 399

二十四、二十一世纪中国外交政策布局的一个构想 400

(四)“横向经济联合”是没有国界的 405

(五)跨越边疆(国界)的产业协作系统的构想 408

二十五、中国跨越世纪之总体发展策略中之“小圈圈” 410

二十六、中国跨世纪之整体经济系统与诸“发展圈(经济圈)” 412

二十七、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济协作系统的构想 413

(六)开展“天下为公,仁者无敌;共同发展,前途无量”的“王道外交” 417

二十八、中国跨越世纪外交政策的“口诀” 420

结论:现代化社会系统必须具有更宽厚的“范围天地之化”的能量 421

(一)体现“五理系统”的社会体制,得之不易 421

(二)“人民大会堂”的“图则”应是多多益善 423

(三)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一个“包裹得过,运动得行”的社会系统 428

二十九、“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比较 429

本书参考书目 441

(二)从“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中分裂出国家和政府 3317

二十三、群众路线结构分析 35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