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大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0806209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讲述了创造力产生的原理、演化、特性、运动方式、创造过程和创造方法,以及创造的形式和模式。是研究创造力的思维科学和创造科学的一部著作。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目录

第一篇 广义创造力的概念及创造力的演化 1

第一章 创造力是怎样产生的 2

1.1 广义创造力观念 2

1.2 创造作用是怎样产生的 3

第二章 创造力的演化(上) 8

2.1 系统科学中的创造力演化观念 8

2.2 物质创造力及其层次演化 9

2.3 物质创造力向生命创造力的过渡 10

2.4 生命创造力 11

2.5 思维创造力 12

第三章 创造力的演化(下)——思维创造力向统一创造力的过渡 14

3.1 一切创造力都具有内在的统一基础 14

3.2 高层次创造力对低层次创造力的包容和共存 15

3.3 统一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15

3.4 知识海洋中存在重大沟壑和谜团要求创造新的科学理论解释和填补 16

3.5 思维创造力向物质创造力的回归——思维创造力迈向统一创造力的突破 18

第二篇 创造力的基本特性 21

第四章 创造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2

4.1 我们的大千世界 22

4.2 广阔时空中的思维创造力 23

4.3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创造力 24

4.4 处处是创造之地——思维创造力在空间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7

4.5 人人是创造之人——从创造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观来看个人与群体的创造力 30

第五章 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32

5.1 各种创造力系统从继承到创新的一般模式 32

5.2 遗传与变异——生命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机制 34

5.3 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35

5.4 人类知识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继承性与创新关系 36

5.5 信息论中的确定性与新颖性互补 38

5.6 矛盾论中的继承与创新性的斗争——创造论中的突破(继承)保守性的革命 39

5.7 温故知新——在继承中创新 41

5.8 各有千秋——在创新中继承 44

5.9 孑遗生物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45

第六章 创造力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9

6.1 系统科学与相似性 49

6.2 差异性使自组织系统发生涨落作用 51

6.3 相似性与思维 52

6.4 创造力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原理在创造学中的应用 53

6.5 混沌学与创造力的相似性 56

6.6 “自相似性”的模型 57

第七章 创造力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60

7.1 三种创造力思维方法 60

7.2 自组织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63

7.3 机遇在思维创造力中的意义 65

7.4 确定性与机遇的统一 68

第八章 创造力的互联性 70

8.1 互联性的进化 70

8.2 一块生日蛋糕中的玄机 70

8.3 互联生中隐藏着创造力演化程序的秘密 71

8.4 互联性在创新中的某些表现形式 73

8.5 应用互联性时易犯的逻辑错误 76

第九章 创造性的两面多级性(上) 78

9.1 从两面神思维到两面三(多)极思维 78

9.2 两极性作用下的物质创造力的变化和发展 79

9.3 三生万物——数学反映的两面多级性 81

9.4 金三极思维方法与创造力的两面多级性 84

第十章 创造力的两面多极性(下) 88

10.1 两面与三(多)极的内在关系 88

10.2 极间的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 92

10.3 三(多)极性与统筹折中 93

10.4 附录——形形色色的两面三(多)极现象 94

第十一章 阈,临界现象与创造力 98

11.1 极,临界现象与自组织理论 98

11.2 物理学的相变及临界点 99

11.3 阈与创造力 102

11.4 自组织临界性假说 102

11.5 临界现象与交叉科学 105

11.6 超技术与极限技术 106

11.7 极限技术与理论的突破 108

第三篇 创造力的进化动力和方向选择 113

第十二章 微观粒子多样性发展和需要、互作、选择三部曲 114

第十三章 物质创造力的进化动力和方向选择 116

13.1 原始互作的对流模型 116

13.2 无机世界的自然选择 117

第十四章 生命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选择 120

14.1 生存的需要 120

14.2 相互关联和场 121

14.3 斗争与共存的互作和自然选择 123

14.4 协同进化论——斗争与共存的统 126

14.5 高层结构选择与艾根的超循环论 127

14.6 优势动力学选择与自相似原理 130

14.7 和谐性的自然选择——黄金分割规律 131

第十五章 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选择——需要、互作、选择三部曲 132

15.1 需要是思维创造力的动力之源 132

15.2 思维创造力的客观需要与三种选择 137

15.3 竞争互助与社会选择 139

15.4 社会选择的条件与原则 143

15.5 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竞争与选择 145

15.6 市场竞争和公共选择论 146

15.7 选择的两面三(多)极性 148

第四篇 创造力的运动方式、形式和方法 151

第十六章 创造力的基本运动方式(上)——渐变与突变 152

16.1 托姆的突变论 152

16.2 物质创造力的渐变与突变 154

16.3 生命进化的渐变与突变之争 155

16.4 从突变开始的思维创造力——感知和灵感的突变 158

第十七章 创造力的基本运动方式(下) 165

17.1 创造力运动的周期性 165

17.2 “生命周期”中的渐变与突变 165

17.3 不同的生命周期 166

17.4 商品的生命周期 168

17.5 事物整体演化中的渐变与突变 169

第十八章 创造力的创造过程和基本思维形式 174

18.1 创造力的一般创造过程 174

18.2 思维创造力的创造过程特点 176

18.3 思维创造过程的三个基本步骤 177

18.4 基本思维形式 180

第十九章 思维创造力的创造方法(上)——突破临界点 192

19.1 生活中的临界点 192

19.2 根据客观事物的特点寻找临界点 193

第二十章 思维创造力的创造方法(中) 203

20.1 逻辑的思维路线 203

20.2 反逻辑的思维路线 206

20.3 非逻辑思维路线 212

第二十一章 思维创造力方法(下)——创造方法的主客观基础及创造方法论体系 216

21.1 创造方法的主客观基础 216

21.2 以基本元素分合变化为基础的创造方法论体系 221

21.3 创造方法的临界性条件 226

21.4 主观临界性条件 227

第五篇 个体与群体,生与死,效法自然 229

第二十二章 个体与群体创造力 230

22.1 物质与生命创造力的个体与群体关系 230

22.2 人类思维创造力的个体与群体协同观 233

22.3 个人与群体思维创造力优势地位的交替 235

22.4 个人与集体创造力的两面多极性 236

22.5 个人与群体思维创造力的竞争与协调 239

22.6 个人思维创造力对群体的作用 241

22.7 个人和群体思维创造力的深层关系 242

22.8 历史的统一观 245

22.9 社会创造力 246

第二十三章 生与死的创造力(上)——自维生系统及其进化 249

23.1 生与死——自维生系统的进化 249

23.2 从“永生”的个体到“永生”的群体 250

23.3 不同层次的生命延续与人生永恒 256

23.4 长寿途径探索 259

23.5 意识层次的生与死 265

23.6 生与死协同创造力的进化观——爱的永恒 268

第二十四章 生与死的创造力(下)——优生优死,创新的安灵之路 270

24.1 生与死的优质创新 270

24.2 生与死的几个误区 276

24.3 创新中的安灵之路 280

24.4 生的名片,死的墓志铭——打开心灵之窗 283

24.5 不太真实的盖棺之论 286

24.6 附录 287

第二十五章 效法自然(上) 291

25.1 道法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创新意识 291

25.2 “三生万物”与层次结构 292

25.3 层次性与创造力 293

25.4 意识系统的层次性 297

25.5 生命科学是人类效法自然的主课 298

25.6 自然与美学 303

第二十六章 效法自然(下)——仿生学 306

26.1 结构与功能 306

26.2 物质成分和理化生化变化 308

26.3 信息与调控 310

26.4 人体功能调控 312

26.5 黄金分割仿生与生仿 313

第二十七章 统一创造力自组织进化中的各种有关思想与理论 319

27.1 人机思维创造力系统协同进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19

27.2 自组织的系统演化与统一创造力 322

27.3 综合进化论或协同进化论 324

27.4 量子论与统一创造力 328

27.5 信息论与统一创造力 328

27.6 人体特异功能与统一创造力 332

27.7 广义创造力的定义与统一创造力 334

27.8 附录 334

后记 3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