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为善,刘奔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731183X
  • 页数:50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谭嗣同真迹下一篇:希望的革命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目录

第一篇 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物质性 1

第一章 人之存在的主体性 4

1.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4

2.究竟怎样的人算得主体,具有主体性 10

3.主体性与人性 12

4.主体性与主观性 18

第二章 主体性的类型 20

1.主体性的基本类型 20

2.主体间性 25

3.共体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 35

4.主体性问题的论域 41

第三章 主体性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46

1.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第一层级 46

2.主体意识觉醒的第二层级 47

3.主体意识觉醒的第三层级 53

4.不同层级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56

第四章 主体性的物质依托和对象性本质 57

1.主体性的物质依托 58

2.主体性的对象性本质 60

3.能动和受动 66

4.主体性的确证和判定 68

第五章 人的主体性与世界的物质性之具体统一——人的存在世界 73

1.人的存在世界之构成及其诸多层面 73

2.人的存在世界之时空特征 77

3.人的存在世界是一个活的系统 84

4.人们的共存世界及其与个体存在世界之关系 87

5.人的主体性研究与物质本体论 91

第二篇 实践的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 96

第六章 实践的概念 96

1.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 97

2.实践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100

3.实践的要素 106

4.实践的类型 111

第七章 实践的主体性 120

1.实践的能动性 120

2.实践的自觉性 123

3.实践的选择性 128

4.实践的创造性 134

5.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140

第八章 实践主体性的客观物质前提 146

1.实践主体性的现实前提 147

2.实践主体性前提的物质性 151

3.实践主体性前提的客观性 163

4.实践的主体性和客观规律性 166

第九章 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70

1.实践唯物主义的两层含义 170

2.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76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2

第十章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唯实践主义 193

1.时代呼唤着实践唯物主义 193

2.实践唯物主义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196

3.实践唯物主义要求既从主体方面、也从客体形式上去理解现实 199

4.把感性理解为实践,并不意味着把物质溶化在实践中 202

5.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206

第十一章 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实践一元论” 209

1.什么是实践第一的观点 209

2.什么是“实践一元论” 213

3.不能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 218

4.人的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外部世界,离不开自然界 222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实践论不能划等号 227

第三篇 认识和评价领域的主体性和客观规定性 232

第十二章 认识的主体性 232

1.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主体性 232

2.认识的结构、图式、定势的作用 237

3.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243

4.利益和价值对于认识活动的支配或引导 247

5.认识主体的个体差异和认识的个性特征 251

第十三章 认识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源泉 256

1.认识的生理物质基础 256

2.认识对象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263

3.人的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性 267

4.思维操作对象的物质性 272

第十四章 基于实践的能动的反映 281

1.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 281

2.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是运动发展的 287

3.思想不仅反映存在,而且创造存在 291

4.思想反映存在是通过信息加工实现的 297

5.思想对存在的正确反映是一个过程 303

第十五章 价值现象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312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 313

2.价值的主体性 319

3.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绝对性) 327

4.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32

5.价值概念与哲学基本问题 338

第十六章 评价及其标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340

1.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之争 340

2.制约价值评价的主体因素 343

3.制约价值评价的客观因素 347

4.评价标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353

5.评价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 361

第十七章 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 367

1.价值选择是人的本质特征 367

2.价值选择绝不能主观随意 371

3.价值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与自由 374

1.价值创造的外在尺度 378

第十八章 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378

2.价值创造的内在尺度 380

3.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的统一 382

第四篇 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和客观规律性 388

第十九章 唯物史观创立中的革命性变革 388

1.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 389

2.唯物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392

第二十章 历史必然性和人的历史主体性 397

1.社会历史进程是否无规律可寻? 398

2.社会规律(历史必然性)的特点 405

3.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412

第二十一章 历史主体性的客观基础及其实现机制 415

1.关于历史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415

2.社会实践构成历史主体性的客观基础 418

3.历史主体性的实现机制 422

1.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 430

第二十二章 革命或改良的选择与历史必然性 430

2.革命的必然发生和主体性 434

3.革命和改良的辩证法 441

4.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改良主义的失败 447

第二十三章 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454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454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460

3.根据客观实际和主体情况,综合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464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469

附录一法轮功的唯心主义和抽象主体性评析 475

1.不是超常科学,而是谎言迷信 476

2.世界统一于物质,主体是人不是神 479

3.人生意义在于学习、工作、贡献,不在于什么“修炼”、“圆满”、“升天” 484

4.人民群众靠自己实现自己的幸福,不靠什么神和救世主 493

附录二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的黄昏”简评 501

主要参考资料 505

后记 5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