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工程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鼎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09070697
  • 页数:47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工程》目录

第一章 农业工程——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 2

一、农业工程与种植业 2

(一)农具 2

(二)农田水利 6

(三)精耕细作 7

(四)作物种类的多样化 8

(五)连作、套种、间作 9

(六)施肥与用地养地技术 10

二、农业工程与林业 11

(一)森林、火与工具制造 11

(二)木材利用与森林开发 11

(三)保护森林资源 12

三、农业工程与畜牧业 12

(一)牲畜的用途 12

(二)马 13

(三)牛 13

(四)猪 13

(五)草原畜牧业 13

(六)农区畜牧业 14

四、农业工程与渔业 14

(一)新石器时代的捕鱼工具和捕鱼方法 14

(二)商周时期的渔业 14

(三)秦汉以后渔业的发展 14

(四)人工养殖 15

(五)养鱼经验的总结 15

五、农产品加工工程 15

(一)食品加工 15

(二)纺织 17

(三)纸张 19

六、战争对农业工程的促进 20

(一)战争迫使各国重视农业建设 20

(二)战争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20

(三)战争发展了“屯田”农业 21

七、人口对农业工程的影响 21

(一)人少地多促使人们重视农具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 21

(二)人口增加促进了农田建设 21

(三)人口增加,促进了开荒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

第二章 西方科技传入后的中国农业工程 23

一、引进科技知识 23

二、引进西方农业机器 24

三、开始建立自己的农机工业 25

四、江南地区机械灌溉事业的发展 25

五、华北地区的凿井灌溉 26

六、西洋科学技术对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促进 26

(一)大地、河道测量及水文测量 26

(二)关于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27

(三)李仪祉先生在农田水利工程上的贡献 27

(四)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西南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28

第三章 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 32

一、农田水利工作的发展 32

(一)基本农田建设运动 33

(二)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农田水利工作 33

(三)“大跃进”期间农田水利的发展 33

(四)农田水利工程的整顿、巩固、续建、配套 34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田水利 34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田水利 35

(七)影响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大事件 37

二、大规模的灌区建设 38

(一)大型灌区的兴建 38

(二)大型灌区的整顿与加强管理 43

三、不同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47

(一)华北平原地区 47

(二)西北高原地区 52

(三)南方圩垸地区 55

(四)南方丘陵山区 58

四、田间灌溉技术 60

(一)渠道衬砌防渗 60

(二)管道输水 60

(三)喷灌 60

(四)滴灌 62

(五)微喷灌、雾灌 64

(六)膜上灌 64

(七)坐水种 65

五、以节水为目的的作物生长需水规律 66

(一)关于调控作物亏水度灌溉方法的研究 66

(二)关于有效降水与作物耗水耦合关系的研究 67

(三)关于控制作物棵间蒸发量的研究 69

第四章 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农业机械化 71

一、农具工作与战后农业生产的恢复 71

(一)组织传统农具生产 71

(二)改良农具的设计、制造与推广 72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新式农具的推广 73

(一)推广新式农具是一项政治任务 73

(二)新式农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就 74

(三)“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及“三面红旗” 75

三、农业机械化任务的提出 75

四、工具改革运动与农业的半机械化 76

(一)工具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农业的半机械化 76

(二)工具改革运动的铺开 77

(三)加强对工具改革运动的组织领导 77

(四)对规章制度的冲击 81

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机工业的建立 81

(一)初期的农业机械化——建立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农机工厂 81

(二)“大跃进”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 84

(三)拖拉机站的下放和回收 85

(四)小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小型机械 85

(五)“十年动乱”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86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农业机械化以新的生命 90

(一)农业机械化面临大转折 90

(二)让农民有权购买和经营农业机械 90

(三)农业机械化以另一种方式振作起来 91

七、1984年大丰收,“民工潮”与农业机械化 93

(一)农业的全面丰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93

(二)城市和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发了“民工潮” 93

(三)劳动工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93

八、农业经营的规模和产业化 94

(一)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途径 95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机械化 95

九、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96

(一)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96

(二)华北平原的农业机械化 98

(三)西北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98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100

(五)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104

(六)西南山区的农业机械化 105

十、综合、系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 106

十一、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综合研究 107

(一)农业机械化区划 107

(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的研究 109

(三)关于农业机械化合理配备和适度规模的研究 111

第五章 农业土地利用工程——国土整治和农业的综合开发 116

一、土地利用工程任务的提出 117

(一)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的调查 117

(二)国营农场开荒的“五边”方针及规划设计补课 118

(三)有计划、有步骤的农业开发提上日程 119

二、土地利用工程的进展 119

(一)盐碱地治理 119

(二)风沙地治理 129

(三)绿洲农业建设 132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的治理 135

(五)东北三江平原渍涝地的农业开发——龙头桥典型地区农业开发规划 141

(六)南方红壤丘陵开发 146

三、农业的综合开发 150

(一)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提出、发展及成就 150

(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就的原因 151

(三)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经验 152

第六章 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 154

一、地膜 154

(一)地膜的引进和推广 154

(二)地膜增产的原因 155

(三)地膜栽培配套技术 156

(四)地膜成为重要的农用物资 156

(五)地膜污染和可分解膜的开发 157

二、塑料棚及日光温室 157

(一)塑料棚的发展和在蔬菜生产中的作用 157

(二)大棚的标准设计和系列设计 158

(三)日光温室的创造和推广 158

(四)日光温室的科学研究 159

(五)设施农业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160

(六)温室中的降温措施——湿帘风机降温系统 160

三、无土栽培 161

(一)无土栽培设施和配套技术 161

(二)高效节能实用无土栽培技术 163

(三)关于无土栽培的基础应用研究 164

(四)控制设施的研制 164

四、棚圈养畜及畜菜互补生态系统 165

(一)塑料棚养鸡,养牛 165

(二)种养结合棚舍 165

(三)畜—菜—沼气生态系统 166

(四)关于畜菜互补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166

五、畜禽在控制条件下的集约化饲养 167

(一)鸡猪集约化饲养业的兴起 167

(二)畜禽集中饲养引起的环境问题 167

(三)畜禽饲养的“四节工程”和可利用技术 168

(四)在环境工程方面取得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 168

(五)畜禽粪便处理 172

六、水产养殖 177

(一)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就 177

(二)池塘水生态系统的研究 178

(三)快速养鳖养蟹技术 179

七、农产品贮藏 180

(一)地下果品贮藏库 181

(二)农村储粮设施 181

(三)品种资源库及低温除湿设施 182

(四)利用自然冷资源建造的果蔬保鲜库 183

第七 章农村能源工程 185

一、农村能源和中国研究农村能源问题的特点 186

二、薪炭林及省柴节煤灶 186

(一)发展薪炭林 187

(二)省柴节煤灶 189

三、沼气工程 192

(一)农村户用沼气池 192

(二)大中型沼气工程 196

四、其他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工程技术 201

(一)压制燃料 201

(二)生物质热解气化 202

(三)固体燃料燃烧炉 209

(四)生物质液体燃料及能源作物的开发 210

五、太阳能 217

(一)太阳能热水器 217

(二)太阳灶 219

(三)太阳房 222

(四)光伏发电技术 224

六、水能 225

(一)小水电 225

(二)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建设 227

(三)微水电 228

七、风能 229

(一)中国的风能资源 229

(二)早期的风力机 230

(三)大量推广使用的风力机 231

(四)大、中型风力机及风电场 232

(五)关于风力机的科学研究 232

八、地热 233

(一)中国的地热资源 233

(二)地热的农业利用 234

(三)地热发电 237

(四)关于地热应用的科学研究 237

(五)地热作为农村能源的特点和问题 239

九、农村能源与农村的电气化 240

十、关于中国农村能源问题的综合研究 241

(一)关于农村能源政策的研究 242

(二)中国农村能源区划 242

(三)农村能源数学模型 245

(四)关于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 245

第八章 农副产品加工工程 248

一、种子加工工程 248

(一)粮食种子加工工程 249

(二)蔬菜种子加工设备 252

(三)棉花种子加工设备 252

(四)种子工程 255

二、肥料加工工程 256

(一)畜禽粪便固液分离筛 256

(二)太阳能大棚干燥设备 257

(三)多元素复混肥热法造粒生产工艺和设备 257

(四)快速高温干燥设备——鸡粪烘干造复混肥 257

三、饲料加工工程 258

(一)棉饼脱毒工艺及设备 258

(二)鸡粪加工成饲料 259

(三)固液双相活性饲料酵母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260

(四)酒厂厌氧发酵残余物作肉鸡饲料 260

(五)秸秆氨化 261

(六)稻壳膨化 263

(七)通用饲料配方软件 263

(八)饲料工业的合理布局 264

四、食品加工工程 264

(一)粮食加工工程 264

(二)甘薯加工 270

(三)水果蔬菜加工工程 272

(四)茶叶加工 276

(五)蜂蜜 277

(六)人参、西洋参的干燥 277

(七)肉、蛋、奶保鲜加工 278

第九章 农业工程项目规划及农业工程——进行农业建设的方法 280

一、历史背景 280

(一)国际上的“区域综合发展” 280

(二)中国农业建设的实践 282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制订农业工程规划成为可能 284

二、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划 284

(一)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 284

(二)地区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 285

(三)系统工程方法用于地区发展规划的研究 285

三、农业的区域建设与项目建设 286

(一)中国农业技术改造的长远目标 286

(二)地区农业开发建设的几个阶段 287

(三)影响农业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 287

(四)农业工程技术的实施——农业的区域建设和项目建设 288

四、农业工程规划 288

(一)制订农业工程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88

(二)农业工程规划与农业资源的勘查、评价 290

(三)农业工程规划的期限 291

(四)农业工程规划的一般内容 292

五、农业工程项目 292

(一)项目的选择 292

(二)项目的组织安排 294

(三)项目的成立——可行性研究和评估 295

(四)项目的实施、管理 298

六、进行农业建设的方法 301

第十章 遥感技术的应用 304

一、遥感设备的发展 304

二、国外农业应用遥感技术概况 306

三、中国农业应用遥感技术取得的成就 309

(一)农业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 309

(二)农作物估产试验研究 311

(三)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土壤水分 314

(四)农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 314

四、加强农业遥感工作的必要性 314

(一)中国农业面临异常紧迫的任务 314

(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应用遥感技术的历史和成就 315

(三)农业遥感的发展战略 315

第十一章 系统工程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 317

一、系统工程在国际上的发展 318

二、农业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319

三、系统工程在农业区域综合开发中的应用 323

(一)系统工程方法在禹城县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323

(二)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现代化建设规划(1988—2000) 326

(三)红壤区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329

(四)农田生态系统分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32

四、系统工程在农业预测方面的应用 335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结构模型》 335

(二)观堂节水农业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336

五、系统工程在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上的应用 339

(一)泾惠渠灌区地表与地下水优化调度研究 339

(二)高产高效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初探 341

(三)系统工程在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上的应用 344

(四)20万羽蛋鸡规模化生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 349

第十二章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52

一、农业生产过程模拟 353

(一)施肥优化配方 353

(二)冬油菜栽培模式 355

(三)小动物闭路循环式能量代谢箱 355

(四)农作物干燥模拟 356

(五)温室效应影响模拟和飞迁性蝗虫灾害模拟 358

二、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358

(一)品种资源管理 358

(二)提取农业资源信息 359

(三)用数据库管理农业生产信息 362

(四)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农业资源 363

三、农业生产组织和规划 366

(一)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366

(二)蔬菜上市预测 367

(三)农业资源规划 368

四、农业生产管理 369

(一)大田生产管理 369

(二)农场管理 371

(三)旱涝预测 372

(四)种猪选育 372

(五)饲料配方 373

(六)测报水稻螟虫 374

五、农业生产的实时控制 374

(一)农业生产环境温湿度控制 375

(二)温室自动控制 375

(三)畜禽舍的环境控制 376

(四)剑麻加工控制 376

(五)生物过程监测和控制 377

六、中国农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377

(一)中国农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取得的进步 377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78

(三)改进计算机技术应用应采取的措施 378

第十三章 农业工程的涵义及性质 382

一、工程概念用于农业——农业工程 383

(一)“工程”一词的起源及演变 383

(二)科学,技术,工程 384

(三)农业工程的涵义 387

二、农业工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89

(一)农业工程的自然属性 389

(二)农业工程的社会属性 391

三、农业工程的区域性和阶段性 393

四、农业工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394

(一)每一项农业工程建设都是生物学、工程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394

(二)每一项农业工程建设都应当是一个能实现一定功能的系统,并存在于更大的系统之中 395

(三)为什么有必要在中国强调农业工程建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396

五、农业工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398

(一)农业工程比其他工程应具有更突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398

(二)正确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性 399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工程的成就及主要经验 400

一、中国农业工程的成就 400

(一)农业水利工程 401

(二)土地治理工程 401

(三)人、畜饮水工程 401

(四)农业机械化工程 401

(五)农村电气化工程 402

(六)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402

(七)农村能源工程 402

(八)农产品加工工程 403

二、中国农业工程的历史性贡献 403

(一)农业工程为中国农业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条件 403

(二)农业工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农业的产量 404

(三)农业工程开拓农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 410

(四)农业工程促进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413

(五)农业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制止环境污染 414

(六)农业工程改变农业生产和农业建设的传统方式,推进农业的产业化 415

(七)农业工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工矿业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416

三、中国发展农业工程的主要经验 417

(一)正确处理工程技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417

(二)正确处理农业工程与农业的关系 419

(三)正确处理农业工程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20

(四)农业工程技术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421

(五)农业工程建设与区域综合发展 429

第十五章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 432

一、世界性的人口爆炸 432

二、全球性的资源枯竭 434

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435

四、中国问题的严重性 437

(一)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437

(二)中国农业资源问题的严重性 438

(三)中国农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45

第十六章 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考虑及农业工程的任务 449

一、中国人民必须养活自己 450

(一)水土资源仍有开发潜力 450

(二)坚决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50

(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451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52

(一)坚决保护生态,制止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环境污染 452

(二)做到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453

(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453

三、加强社会主义强国的经济基础 454

(一)组织数额庞大的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454

(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繁荣农村经济 454

(三)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推进国家的工业化 454

四、需要全国普遍开展或统一规划的农业工程任务 455

(一)统一规划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节约用水 455

(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455

(三)自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456

(四)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和农业机械化问题 456

(五)农副产品加工工程 456

(六)治理环境污染 456

(七)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 457

五、分区农业工程重点 457

(一)东北区 457

(二)华北区 457

(三)黄土高原区 458

(四)新疆、青藏高原区 458

(五)长江中下游地区 459

(六)东南沿海丘陵区 459

(七)西南山区 460

六、制订和执行有利于农业工程发展的政策 460

第十七章 中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462

一、中国农业工程的特点 462

(一)农业工程技术的多样性 462

(二)精细利用自然资源 463

(三)符合生态学原理,组成良性循环 464

(四)简单易行,经济适用,适合普遍发展 464

(五)适用于山区、沼泽、沙漠等边远地区的工程设施受到重视 464

(六)群众参与,建设家园 465

二、中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地位 465

(一)中国农业工程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465

(二)中国农业工程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466

三、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前景 467

(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完善全国农业资源监测网的建设 467

(二)普及完善农业信息网 468

(三)综合开发规划和农产品市场预测 468

(四)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农业工程技术措施的改造 468

(五)为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提供工程手段 469

主要参考文献 47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