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民,孙通海编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3626192
  • 页数:107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王充下一篇:青年心理与心理咨询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目录

前言 1

远古及春秋前期 1

一 朱襄氏制瑟与陶唐氏为舞 3

二 举大木者 5

三 弹歌 6

四 蜡辞 6

五 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7

六 铸鼎象物 8

七 音乐之所由来 9

八 周鼎著饕餮 10

九 九功之德皆可歌 12

十 文物昭德 13

十一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14

春秋后期 19

《左传》 22

一 和与同异 24

二 乐节百事 26

《国语》 27

一 伍举论美 29

二 单穆公谏铸钟 31

《论语》 33

一 论乐(yuè) 37

二 论诗 43

三 论文 45

四 美与大 48

五 论乐(lè) 49

战国时期 50

《墨子》 52

非乐? 53

《孟子》 61

一 充实之谓美 64

二 目之于色有同美 65

三 与民同乐故能乐 66

四 论浩然之气 68

《老子》 70

一 道之为物 73

二 绵绵若存,无象之象 74

三 美恶相依,无以为用 75

四 见素抱朴,大音希声 76

《庄子》 79

一 素朴而民性得 83

二 美与大 88

三 论人之所美 91

四 论咸池之乐 94

五 天乐、人乐、至乐 98

六 天籁、地籁、人籁 102

七 道与技 104

八 论真与意 110

《周易》 115

一 系辞上? 116

二 系辞下? 121

《荀子》 124

一 论成人、至文、比德 129

二 声色之好,人所同欲 133

三 情欲与治乱 136

四 论诗书礼乐 141

五 驳墨子“非乐” 147

《吕氏春秋》 152

适音? 153

《乐记》 156

一 乐本篇? 160

二 乐论篇? 165

三 乐言篇? 168

四 乐象篇? 170

五 乐情篇? 175

六 乐化篇? 177

两汉 181

《淮南子》 183

一 论美丑 187

二 论无形与无声 190

三 论歌舞绘画 194

司马迁 198

一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作 201

二 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03

《毛诗序》 207

毛诗序? 209

王充 213

一 疾虚妄 217

二 崇实贵是 219

三 文由胸出,实言无多 222

四 图不如文,乐不乱阴阳 225

五 德盛文缛,德彰文明 226

六 精诚由中,各以所禀 228

魏晋六朝 232

曹丕 235

一 典论·论文? 238

二 文章品评 242

嵇康 243

声无哀乐论? 245

陆机 266

文赋? 268

郭璞 281

山海经序? 283

葛洪 286

一 论美丑 288

二 驳文章不及古之说 290

三 论辞义 293

顾恺之 295

一 论以形写神 297

二 评魏晋名画 299

宗炳 302

画山水序? 304

《世说新语》 307

一 人物品藻 309

二 山水赏会 315

三 论文与赋 317

谢赫 320

论绘画六法 323

刘勰 325

一 原道? 333

二 养气? 338

三 神思? 341

四 体性? 343

五 风骨? 348

六 情采? 352

七 隐秀? 356

八 时序? 357

九 物色? 360

十 知音? 364

十一 辨骚? 365

钟嵘 369

诗品序? 370

隋唐五代 375

李世民 378

一 求骨力而形势自生 380

二 心正气和,思与神会 380

三 论王羲之书 381

四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于乐 383

孙过庭 385

书谱? 389

陈子昂 408

与东方左史虫虬修竹篇序? 408

张怀瓘 410

一 书的创造 414

二 风神骨气者居上 418

三 神妙能三品 419

张璪 42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423

皎然 424

一 论比兴 426

四 取境 427

二 诗有四不 427

三 诗有六至 427

韩愈 429

一 为文贵自树立不因循 433

二 文与道,气与言 434

三 不平则鸣 435

白居易 438

一 论诗 441

二 粹灵之气,散为文章 444

三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 445

张彦远 447

一 叙画之源流? 450

二 论画六法? 455

三 论画体、用笔 457

司空图 461

一 诗品二十四则? 464

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481

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482

荆浩 484

一 画有六要 487

二 论神妙奇巧 487

三 笔有四势 488

四 论有形无形之病 488

五 度物象而取其真 489

宋元明 490

欧阳修 496

一 论文道关系 500

二 山林之乐与寓意乐心 503

三 事信言文恃大,乃能传世 505

四 各极其长,不能优劣 507

五 论诗书画之赏作 510

六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512

郭熙 514

一 画山之本意 517

二 画山水有体,看山水亦有体 518

三 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 520

四 执笔四要与用笔偏失 523

五 山水之布置 525

邵雍 527

一 观物者非观之以目 530

二 作诗与观物 532

三 天与意相连,炼意得馀味 534

四 诗史善记事,诗画善状情 534

五 善赏花者爱花妙 535

程颐 536

作文害道,英气害事 538

苏轼 542

一 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550

二 萧散简远,行云流水 553

三 了然心手,身与物化 556

四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558

五 不留一物,意出法外 562

六 论书法 563

董逌 569

一 以牛观牛 573

二 求其理与意 575

三 书贵得法 578

四 论画真水 580

五 得于无相,取成于心 582

朱熹 584

一 道者文之根本 589

二 文词不足治己,亦无以治人 592

三 推《易经》之说,识古人之风 594

四 求工巧则和气失 597

五 论屈原为文与风雅正变 599

六 诗之本与诗之用 601

七 论兴 603

严羽 604

一 诗辨? 607

二 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616

三 论诗 617

郝经 620

内游? 622

方回 627

一 境存乎心,治其境莫如治其心 630

二 意味之自然者为清新 632

三 诗贵自然清新 633

倪瓒 636

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 639

王履 642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644

祝允明 647

一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648

二 事之形有美恶,而后情有爱僧 649

三 师楷化机,取象形器,寓其无言之妙 650

四 作诗忌二率四病 651

徐渭 653

一 诗贵自得自鸣 656

二 读之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656

四 生动悦性,即是妙品 658

三 感发人心,则为得体 658

李贽 661

一 童心说? 668

二 二十分识? 671

三 杂说? 673

四 琴赋? 677

五 忠义水浒传序? 681

六 诗画? 684

七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 686

八 传奇可以兴观群怨 687

汤显祖 688

一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693

二 因戏而生情 695

三 文章与灵性 698

四 诗文之妙 699

五 意趣神色 701

袁宏道 703

一 叙小修诗? 708

二 雪涛阁集序? 710

三 论趣 713

四 论质 714

五 物真必贵 715

六 论文之变 717

八 文心与水机 720

七 论淡 721

九 论赏花 722

王骥德 724

一 论曲之本色 727

二 论咏物之妙 729

三 论用事之当 729

四 论曲之声调 730

五 曲之妙不在快人,而在动人 731

六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732

袁中道 734

一 论文章之变 738

二 论宋元之诗可传 739

三 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 741

四 论文章之妙之贵 742

五 诗以发抒性灵为主 744

六 新与故,情与景 745

七 识、才、学、胆、趣 745

八 论山水之观 746

计成 751

一 兴造论? 753

二 借景? 755

张岱 759

一 西湖七月半? 761

二 西湖之性情风味 763

三 情理之中,自有滋味 765

四 境界神奇,忘其为戏 767

五 艺术百项皆藉一口生气 768

清代 770

金圣叹 774

一 存耐庵之书其事小,存耐庵之志其事大 777

二 《水浒》一书写出一百八人性格,故百读不厌 780

三 论世间妙文 781

四 行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 782

五 《西厢记》一书,有狮子滚球、烘云托月之妙 783

六 《水浒》一书,有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之妙 785

七 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786

八 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 786

毛宗岗 790

一 《三国》写出三奇人,故人喜读《三国》胜于诸史 792

二 天然奇妙之事与奇妙之文 793

三 《三国》叙事,善于用虚,有无数曲折点染 796

四 《三国》一书,有将雨闻雷、浪后波纹等诸种笔墨之妙 798

五 《三国》一书,善用正反、犯避等多种相反相成之法 799

黄宗羲 802

一 诗与性情 805

二 盈天地间,皆恻隐之流动 806

三 雷霆焚槐,天地大?,则为穷苦愁怨之声 807

四 情至者,无一非文,无一非文人 808

五 厄运危时,元气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 810

李渔 813

一 传奇可传之所在 816

二 脱窠臼? 818

三 变旧成新? 819

四 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 821

五 妙在即景生情 823

六 使人想象于无穷 824

七 重机趣? 826

八 剂冷热? 827

九 审虚实? 827

十二 资任? 829

十 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 829

十一 妙在借景 830

十二 论山石草木鸟声之美 833

王夫之 836

一 文者,气之用 840

二 统文为质,建质生文 841

三 真与假,诚与幻,形与神 843

四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844

五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 847

六 情与景 848

七 意、象、势 853

八 诗与理,诗与议论 858

九 静燥、雅俗、贞淫 861

十 兴、观、群、怨 863

贺贻孙 866

一 今文不及古,只缘方寸太平 869

二 真与假 871

三 诗不可说理谈禅 873

四 厚、秀、远、肆 875

五 飞扬、蕴藉、奇平 876

六 炼胆与炼气 879

七 从性灵出,常新而不故 880

八 水田三乐 881

叶燮 883

一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890

二 气贯理、事、情 891

三 才、识、胆、力,交相为济 895

四 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 899

五 体格、声调、苍老、波澜 902

六 诗之正、变、盛、哀 904

七 诗以人见,人以诗见 907

八 论美恶与至文 910

九 形依情则深,情附形则显 913

十 诗无一格,雅无一格 913

石涛 915

一 一画? 920

三 变化? 921

二 了法? 921

四 尊受? 923

五 笔墨? 923

六 运腕? 924

八 山川? 925

七 ?缊? 926

九 皴法? 927

十 脱俗? 928

十一 兼字? 928

十三 题画? 931

郑板桥 933

一 维新特立,无古无今 935

二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938

三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 939

四 文章以沉著痛快为最 940

袁枚 943

一 诗之传者,都是性灵 947

二 作诗,不可以无我 949

三 奇平艳朴,皆可采取 953

四 论才、学、识 955

五 情景、刚柔、直曲、苦甜、厚薄、奇偶 957

六 文之佳恶,实不系乎有用与无用 959

七 论山水园林 960

姚鼐 962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964

章学诚 966

一 象与比兴 969

二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971

三 文自有其理,不关所载之理 972

四 志、才、学、识、气 975

五 神、妙、清、真 978

刘熙载 981

一 文概? 986

二 诗概? 990

三 赋概? 995

四 词曲概? 996

五 书概? 1000

梁启超 1006

一 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中之最要者 1012

二 美术产生科学,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1014

三 美术的趣味 1017

四 论写字的美 1019

五 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1022

六 论情感与情感教育 1024

七 小说支配人道之四种力 1025

八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1027

九 文学本质是趣味,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1030

十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1031

十一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1033

十二 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1034

王国维 1038

一 美和艺术可使人超脱生活之苦痛 1044

二 优美与壮美 1047

三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1050

四 最高尚的嗜好为文学艺术 1055

五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1058

六 文学为知识道理之表以情感与求诸想象者 1061

七 屈子文学之精神? 1064

八 观物、造境、境界 1067

九 论美术之神圣之位置与独立之价值 10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