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球形态的发展
地球形态的发展

地球形态的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文波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8
  • ISBN:13038·240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
《地球形态的发展》目录

前言 7

第一章 讨论 9

第二章 有关地球起源及其内部组织的理论 19

表1 地壳厚度表 29

图1 中亚细亚震源浓度分布图 32

第三章 地球的形态 35

表2 豫驰周期表 41

表3 岩石中放射元素含量表 46

第四章 地球形态变迁的可能方式 53

图3 变形运动的一种方式--岩圈的南北偏心运动 55

图2 变形运动的一种方式--岩圈的东西偏心运动 55

图4 变形运动的一种方式--岩圈扁率变化运动 56

图5 变形运动的一种方式--大陆星瓣运动 56

图6 变形运动的一种方式--两极反对称运动 57

图8 对流和扭曲运动的一种方式--南北半球的扭曲运动 58

图7 对流和扭曲运动的一种方式--内外层相对流动 58

第五章 地球相对扁率的变化 63

图9 中生代的海进区和海退区 66

表4 我国N35°线南北几期沉积的分布 67

表5 北美中部东部在N35°线南北的沉积分布 69

图10a 中国东部沉积速度的对比 70

图10b 中国西部沉积速度的对比 71

图11 北美东部沉积速度的对比 72

图12a 中国东部各沉积区岩相的对比 73

图12b 中国西部各沉积区岩相的对比 74

图13 海西褶皱带的分布概况 75

表6 N35°和S35°线附近的海西褶皱带 76

图14 地质年代内地球相对扁率的变化 77

表7 各地质年代间地球相对扁率的变化方向表 78

图15 陆半球和水半球 82

第六章 岩圈的偏心 82

图16 世界地震震心分布略图 84

图17 世界火山岩的分布草图 85

图18 世界中生代褶皱带的分布略图 87

图19 寒武纪到下泥盆纪的海洋进退 88

图20 下泥盆纪到上石炭纪的海洋进退 89

图21 古生代非洲大陆的隆起 89

图22 中生代非洲大陆的下沉 90

图23 新生代非洲大陆的再度隆起 90

图24 太平洋两岸沉积速度的比较 92

图25 太平洋外圈带的钨锡磺分布草图 94

图26 地质年代中岩圈向北偏心的幅度 96

图27 南北偏心和扁率变化的组合 97

图28 北半球盐沉积的分布草图 98

图29 北半球下古生代油苗分布草图 99

图30 北半球古生代油田分布草图 99

图32 北半球新生代油田分布草图 99

表8 北半球主要含油和含盐沉积的纬度分布(太平洋四周除外) 99

图31 北半球中生代油田分布草图 99

图33 新生代褶皱带的分布草图 100

第七章 海陆分布等问题 101

图34 各纬度上岩圈面的高度 104

图36 世界主要中和下石炭起煤田分布示意图 105

图35 上古生代植物化石产地的纬度分布 105

图40 岩圈面在各经度上的平均高度 108

图39 大陆星瓣 108

图38 南北极反对称运动在各地质年代内的幅度变化(根据约里奥资料) 108

图37 南北极反对称运动在各纬度上的幅度变化(根据约里奥资料) 109

图41 高纬度和低纬度上比较大陆星瓣的现象 109

图42 世界大陆的分布 110

图43 世界主要地盾的分布 111

图44 地史中的大陆星瓣(根据约里奥资料) 112

图45 地史中亚洲、美洲的隆起(根据约里奥资料) 114

图46 N10°-S10°纬度上主要地学现象的对比 114

图47 太平洋中的岛屿排列线 115

图48 北半球加里东褶皱带的分布草图 115

第八章 测高律 119

图49 岩圈面在各高度的面积百分比 120

图50 测高曲线 122

图52 N50°的测高曲线 123

图51 S50°的测高曲线 123

图53 测高律的图解 124

图54 一种均衡状态的假想 125

第九章 世界古地理图的分析 127

图55 N35°和S35°平均测高曲线 129

图56 赤道上的测高曲线 129

图57 岩圈面在各纬度上的升降运动示意图(根据约里奥资料) 131

表9 各种古地理图初步分析资料(表a,b,c) 132

第十章 地质年代里的海陆比例和世界气候 135

图58 地质史中海洋面积百分比的变化 137

图59 地质史中海洋进退和海洋面积的比较 138

图60 海洋面积变化和几种同期性的现象 141

第十一章 地壳的波动、硬化和断裂 147

图61 波形运动的“逆转” 148

图62 北美洲东部的一个地质剖面草图 150

图63 北美洲圣姚金谷地的地质剖面 151

图64a 各地质年代中构造运动速度的比较草图 153

图64b 各地质年代中构造运动幅度的比较草图 153

第十二章 关于几种沉积磺藏的问题 159

表10 几种物质中同位素的比(表a,b,c,d) 166

图65 下古生代海进区和已发表的古生代产油区草图 169

图66 中生代海退区和已发表的中生代产油区草图 170

图67 新生代海退区和已发表的新生代产油区草图 171

图68 我国东部中下古生代的海进海退区域略图 173

图69 世界三叠纪一侏罗纪和白垩纪--第三纪产煤区的划分略图 179

表11 世界不同时代产煤区的分布表 181

图70 盐丘的分布草图 189

第十三章 今日的地球(第四纪的地球) 190

表12 想像中的第四纪扁率变化的幅度 197

第十四章 各种地球发展假说的讨论 205

第十五章 结束语 217

图71 各纬度不同角速度所产生的扭曲线 217

表13 海洋底部沉积速度表 226

表14 地质年代年龄表 226

表15 常用的数字表 227

(附录一) 图谱函数 229

(附录二) 拉普拉斯公式的解答 229

(附录三) 不可压缩液体与拉普拉斯公式 230

(附录四) 不可压缩液球的小幅度的流动 230

(附录五) 解释测高律的例子 233

(附录六) 古地理图的简化分析 235

(附录七) 由扁率变化所引起的坡度变化 2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