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瑞,刘慧珍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3108114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提供了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系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育社会学》目录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概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2

一、教育社会学的两种定义方式 2

二、教育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3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6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之争 6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界定 7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9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学科意识 10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1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16

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8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和边界 22

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22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边界 24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27

第一节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28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28

二、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31

第二节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39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40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42

三、教育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时期 43

第三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45

一、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 46

二、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突破 49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53

第一节 教育功能论 54

一、功能论与功能论教育社会学 54

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56

三、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 58

四、教育功能论简评 60

第二节 教育冲突论 61

一、冲突论与冲突论教育社会学 61

二、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63

三、韦伯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68

四、教育冲突论简评 71

五、教育冲突论与教育功能论的区别与联系 72

第三节 教育互动论 74

一、互动论与教育互动论 74

二、教育互动论的基本主张 75

三、教育互动论简评 79

四、教育互动论与教育功能论、教育冲突论的区别与联系 80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83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84

一、社会化的概念 84

二、社会化的类型 85

三、个体社会化的理论 88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96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97

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 100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02

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102

二、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105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民主 111

第一节 民主、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 112

一、民主的概念 112

二、民主概念的“泛化”与“窄化” 114

三、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的区别和联系 117

第二节 民主素质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119

一、民主素质的概念 119

二、民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121

第三节 学校民主教育与学生民主素质关系的实证研究 126

一、民主教育与民主素质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 126

二、我国高中生民主素质与学校民主教育的现状 128

三、学校结构因素与高中生民主素质的相关分析 130

四、社会化因素与高中生民主素质的相关分析 132

五、改进我国学校民主教育的对策探讨 133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39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140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140

二、社会分层理论 141

三、两种类型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 144

四、社会公平理论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 145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经典研究 147

一、社会出身与受教育机会 148

二、选择面前的不平等与选择的不平等 150

三、才华型学科、自由文化与国家精英 152

第三节 社会流动与教育 157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157

二、垂直流动与教育 159

第七章 学校的社会学分析 163

第一节 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组织 164

一、组织是一种稳定的人际合作关系网络 164

二、学校组织对个体的意义 166

三、学校组织的性质 167

四、学校组织松散的结构 168

五、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 170

第二节 学校组织文化 172

一、组织文化与学校文化 173

二、学校组织中的团体与学校亚文化 175

三、学生亚文化 178

第三节 学生越轨行为 179

一、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 180

二、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 183

第八章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189

第一节 班级的社会属性 190

一、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 190

二、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 195

第二节 对班级的组织分析框架的反思 198

一、关于班级群体的定位分析 198

二、对班级进行组织分析的不足 199

第三节 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201

一、如何建设班集体 201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期望 202

三、采用全体参与的班级组织形式 203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205

第九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209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社会学 210

一、课程类型 210

二、课程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215

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范式 218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218

二、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 224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225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特征与价值 226

二、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缺陷 230

第十章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235

第一节 教学的社会地位 236

一、教学的职业地位 236

二、教学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 237

第二节 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与学生 239

一、教师专业社会化 239

二、教师权威 243

三、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 245

四、教学中的学生角色 247

第三节 影响教学效果的社会因素 248

一、社会阶级阶层与性别差异 248

二、课程组织形式 249

三、教师效应和教师期望 251

四、班级规模 252

五、文化资本 255

六、学校的组织资源 259

参考文献 2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