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梦之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44656900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将翻译原理、策略和技巧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进行讨论,将译学发展路径和术语体系归结为一体三环,用宏中微三论统率翻译研究。修订版深化了宏观翻译理论体系与范畴,将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研究各扩大为三章,加强了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理据、特征、分类的举例分析。 从书中,尽可领略翻译理论、翻译价值、研究途径、翻译伦理、翻译特点原则、体系范畴的严密理论,也可学习策略技巧、方法逻辑、历史现状、职业走向,道器兼俱,独树一帜。
《应用翻译研究》目录

第一章 翻译研究概述 1

1.1 宏观理论 2

1.1.1 翻译的“理论化” 2

1.1.2 “一分为三” 3

1.1.3 翻译理论与实践 4

1.2 认识翻译 5

1.2.1 先贤之见 5

1.2.2 当代之说 8

1.3 译学的“一体三环” 9

1.3.1 译学本体 10

1.3.2 “一环” 11

1.3.3 “二环” 13

1.3.4 “三环” 14

1.4 翻译的价值 17

1.4.1 社会文化交际价值 17

1.4.2 美学价值 18

1.4.3 学术价值 19

1.5 多重转向 20

1.5.1 语言学使翻译研究走向科学 20

1.5.2 多学科充实翻译学方法 21

1.5.3 文化转向推动翻译研究 21

1.5.4 认知观重塑翻译的精神属性 22

1.6 翻译研究的途径 23

1.6.1 后语言学途径 23

1.6.2 功能途径 24

1.6.3 文化途径 25

1.6.4 生态学途径 25

1.6.5 社会学途径 26

1.6.6 认知途径 26

1.6.7 社会符号学途径 27

1.6.8 翻译学途径 28

第二章 市场、职业化与伦理 31

2.1 语言服务市场 31

2.1.1 市场的孕育和发展 32

2.1.2 翻译服务 33

2.1.3 本地化 34

2.1.4 多语咨询 35

2.1.5 翻译工具 36

2.2 翻译规范与标准 36

2.3 翻译职业化 39

2.3.1 翻译职业化的内涵 40

2.3.2 组织保障 40

2.3.3 以专业翻译为主体 42

2.3.4 信息技术的支持 43

2.3.5 资格考试与认证 43

2.4 翻译伦理 46

2.4.1 一般概念 46

2.4.2 职业技能 47

2.4.3 专业期待 48

2.4.4 服务意识 50

2.4.5 译德 51

第三章 应用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54

3.1 应用翻译的定位 55

3.1.1 应用翻译与文学翻译 55

3.1.2 应用翻译的范围 56

3.1.3 应用翻译的定位 56

3.2.应用翻译的特点 57

3.2.1 信息性 58

3.2.2 劝导性 58

3.2.3 匿名性 59

3.2.4 时效性 59

3.3 应用翻译的目的性原则 60

3.3.1 翻译的目的准则 60

3.3.2 原文信息的取舍 62

3.3.3 翻译策略的选择 62

3.3.4 译文形式的确定 63

3.4 应用翻译的理论原则 64

3.4.1 实践性 64

3.4.2 对策性 64

3.4.3 功能性 65

3.4.4 系统性 65

3.4.5 综合性 66

3.5 应用翻译的实践原则 66

3.5.1 达旨 67

3.5.2 循规 69

3.5.3 共喻 71

第四章 应用翻译的理论体系与范畴 76

4.1 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 76

4.1.1 霍姆斯的路线图 77

4.1.2 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 78

4.1.3 与霍氏应用翻译研究的区别 79

4.2 应用翻译理论的分层 80

4.3 宏观研究 82

4.3.1 本体论 82

4.3.2 方法论 82

4.3.3 价值观 83

4.3.4 认识论 84

4.4 中观研究 84

4.4.1 翻译策略 85

4.4.2 翻译方法 85

4.4.3 翻译模式 86

4.5 微观研究 86

4.5.1 实践经验的归纳 87

4.5.2 相关理论的支持 87

4.5.3 随相关学科发展 88

4.6 特殊研究 89

4.6.1 文类研究 90

4.6.2 术语与术语库 91

4.6.3 本地化与全球化 91

4.6.4 翻译技术 92

4.6.5 翻译管理 92

第五章 翻译策略的理据和特征 95

5.1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95

5.1.1 “翻译策略”的引进 96

5.1.2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97

5.2 翻译策略的概念范畴 99

5.2.1 思路 99

5.2.2 途径 100

5.2.3 方式 102

5.2.4 程序 103

5.2.5 策略的运用 104

5.3 翻译策略的特征 105

5.3.1 衔接性 105

5.3.2 实践性 106

5.3.3 开放性 107

5.3.4 可复制性 108

5.4 翻译策略的要素 110

5.4.1 文化因素 110

5.4.2 目的指向 112

5.4.3 美学取向 113

5.4.4 技术因子 114

第六章 翻译策略的类聚 118

6.1 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 118

6.1.1 总体翻译策略 118

6.1.2 局部翻译策略 120

6.2 传统翻译策略(一) 121

6.2.1 直译 122

6.2.2 意译 123

6.2.3 音译 124

6.2.4 直意结合 126

6.3 传统翻译策略(二):补偿 127

6.3.1 语义补偿 128

6.3.2 逻辑修补 129

6.3.3 语用增补 129

6.3.4 引申 130

6.4 汉译英翻译策略 131

6.4.1 解释性翻译 131

6.4.2 译前处理 134

6.4.3 不译 138

6.4.4 “看易写” 142

6.5 翻译策略本源与拓展 144

6.5.1 直译、意译与零翻译 144

6.5.2 翻译策略三元图 146

6.5.3 改写、达旨与拟译 147

第七章 外来翻译策略 150

7.1 四步模式 151

7.1.1 分析 151

7.1.2 转换 152

7.1.3 重组 153

7.2 显化翻译与隐化翻译 154

7.2.1 显化翻译 154

7.2.2 隐化翻译 156

7.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157

7.3.1 交际翻译 157

7.3.2 语义翻译 159

7.3.3 语用翻译 161

7.4 深度翻译 162

7.4.1 显性深度翻译 163

7.4.2 隐性深度翻译 165

7.5 改写 167

7.5.1 驾驭意识形态 167

7.5.2 恪守诗学形式 168

7.6 归化翻译 169

7.6.1 归化到译入语的惯常句式 170

7.6.2 归化到译入语的惯常表述 172

7.6.3 归化到译入语的篇章结构 173

7.6.4 归化到译入语的规范、制度 174

7.7 异化翻译 175

7.7.1 音译 175

7.7.2 直译 176

7.7.3 异语视角 176

7.8 异化—归化翻译 177

7.8.1 音译+解释 177

7.8.2 直译+解释 177

第八章 翻译技巧的理据与特征 181

8.1 翻译技巧研究的理据 181

8.1.1 译论的微观研究 181

8.1.2 翻译技巧的传承 182

8.1.3 翻译技巧的语言学属性 183

8.1.4 翻译技巧是策略的基础 185

8.2 翻译技巧的作用 186

8.2.1 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 186

8.2.2 开阔翻译实践的思路 188

8.2.3 有助于实施翻译策略 189

8.3 语际转换过程 190

8.3.1 语际的转换生成 190

8.3.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 192

8.3.3 Van Doorslaer的转换图 193

8.3.4 翻译单位与构式单位 193

8.4 翻译技巧的语言学视角 194

8.4.1 语法学视角 195

8.4.2 文体学视角 196

8.4.3 语用学视角 197

8.4.4 篇章语言学视角 198

8.4.5 认知语言学视角 200

8.5 翻译技巧的主体性 201

8.5.1 选择技巧的主体性 201

8.5.2 “未定性”的认定 202

8.5.3 填补“空白点” 203

第九章 选词炼句 205

9.1 语境与选词 205

9.1.1 语言语境 206

9.1.2 情景语境 207

9.1.3 文化语境 209

9.2 词序安排 210

9.2.1 语言习惯 210

9.2.2 逻辑顺序 212

9.2.3 信息重心 213

9.3.4 修辞 214

9.3 句子结构选择 216

9.3.1 形式对应 217

9.3.2 另选主语 218

9.3.3 重述主题语 219

9.3.4 “单点”与“多点” 220

9.3.5 无灵动词 221

9.3.6 there be句型 221

9.4 句子连接 223

9.4.1 句式的异同 223

9.4.2 最大公约数 224

9.4.3 意合与形合 227

9.4.4 连接形式的调整 228

第十章 组段成章 231

10.1 语段翻译 231

10.1.1 逻辑关联 232

10.1.2 段意向心 234

10.1.3 词语匹配 235

10.1.4 语段调整 237

10.2 篇章七性 239

10.2.1 衔接性 239

10.2.2 连贯性 241

10.2.3 意向性 242

10.2.4 可接受性 244

10.2.5 语境性 245

10.2.6 互文性 247

10.2.7 信息性 248

10.3 格调与布局 250

10.3.1 格调 250

10.3.2 布局 252

10.4 标题翻译 254

10.4.1 标题结构 254

10.4.2 歧义 256

10.4.3 译法 258

第十一章 术语与翻译 261

11.1 术语与概念 262

11.1.1 专业语境 262

11.1.2 专义与多义 264

11.1.3 词的上下义 265

11.1.4 近义词 267

11.2 术语的定名原则 269

11.2.1 科学性 269

11.2.2 单义性 269

11.2.3 系统性 270

11.2.4 正确性 270

11.2.5 简明性 270

11.2.6 稳定性 270

11.3 术语化 270

11.3.1 普通语的转化 271

11.3.2 术语的异化 273

11.3.3 术语的代称 275

11.3.4 术语的国际化 276

11.3.5 术语的隐喻化 277

11.4 术语的翻译 278

11.4.1 准确 278

11.4.2 循规 279

11.4.3 入行 280

11.4.4 译法 281

第十二章 文类与翻译 284

12.1 分类的途径 284

12.1.1 功能途径 284

12.1.2 正式程度—语域途径 286

12.1.3 ESP的分类 287

12.1.4 文类细分 289

12.2 科技文体 291

12.2.1 普通科技文体 292

12.2.2 专用科技文体 295

12.3 商务文体 299

12.3.1 文本类型 299

12.3.2 词语特点 300

12.3.3 常用句式 304

12.3.4 文体意识 305

12.4 新闻文体 307

12.4.1 新闻种类 307

12.4.2 语言特点 309

12.5 翻译的得体 312

12.5.1 用词的得体 312

12.5.2 结构的适切 314

12.5.3 文体的相应 315

第十三章 译品的类型 319

13.1 全译 319

13.2 节译 320

13.2.1 要言不烦 321

13.2.2 内外有别 322

13.2.3 避虚译实 323

13.3 改译 324

13.3.1 服从政治语境 325

13.3.2 符合规范制度 325

13.3.3 顺应民族文化 326

13.3.4 改善译文表达 327

13.4 编译 328

13.4.1 语义连贯 329

13.4.2 分段取义 330

13.4.3 全文着眼 330

13.5 摘要 333

13.5.1 指示性文摘 333

13.5.2 资料性文摘 334

13.5.3 资料—指示性文摘 339

13.5.4 各类文摘 340

13.5.5 综述摘要 341

13.5.6 专利文摘 342

13.6 综译 343

13.6.1 步骤 344

13.6.2 综译举例 345

第十四章 我国应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350

14.1 历史回顾 350

14.1.1 历代的科学翻译 350

14.1.2 民国时期的应用翻译 353

14.1.3 1949年后的应用翻译 355

14.2 翻译与我国近代科学 359

14.2.1 西学的本土化 359

14.2.2 应用翻译的影响 361

14.3 当代应用翻译研究 362

14.3.1 创办学刊 363

14.3.2 交流学术 364

14.3.3 发表论著 365

14.3.4 研究理路 366

14.4 新时期的翻译教学 370

14.4.1 翻译教学的层次 370

14.4.2 翻译教学的发展 370

14.4.3 翻译教学的方法 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