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生成与解构
生成与解构

生成与解构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向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100171847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方案和开放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的理论目光投射在德里达的早期(从1953年至1967年)思想上并重点解读了德里达的三本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以及《声音与现象》。本书的主线试图详尽、客观、不带目的论色彩地重构德里达解构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中潜滋暗长、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三个核心原理——差异原理、延迟原理和“充替”原理——的生发过程;本书的副线从胡塞尔和德里达的原始文本出发,对两个不同视域的并置、启发和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同时尖锐地批评了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误解、挪用和阉割并由此挑明胡塞尔思想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
《生成与解构》目录

导言 1

第一节 德里达的历史初始语境与思想支援背景 1

第二节 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的解读模式 14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立场与学理进路 19

第一部分 生成与差异 27

引言 27

第一节 生成的含义 27

第二节 辩证法的含义 30

第三节 生成与辩证法的关系 33

第四节《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的文本学考察 34

第一章 心理主义的生成 37

第五节 胡塞尔“哲学之路”的“起点” 37

第六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第一性的”关系与“心灵的”关系 38

第七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二:“零”与“统一性”的生成 40

第八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三:“某物一般”的生成 43

第二章 描述性现象学的“生成” 47

第九节 从生成向生成中立化的过渡 47

第十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一:难以还原的客观时间 48

第十一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二:“原印象”是现象学的辩证法还是本体论的辩证法? 50

第十二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三:自由、绝对主体性及其限制 55

第十三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四:现象学的“剩余”与“全部现象学的崩溃” 57

第十四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五:纯粹之“我”与“现显”之“我”的内在困境 62

第十五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六:胡塞尔的“漏洞”——“原素”(hyle)地位的两难 65

第十六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七:“无限性”与“无定限性”的混淆 69

第三章 先验现象学的“生成”:先验性与世间性 75

第十七节 从静态的结构描述向动态的生成分析的过渡 75

第十八节 “非实项的内在性”的“不可还原的悖论” 76

第十九节 暧昧和可疑的“生活世界” 80

第二十节 “否定性”的起源 85

第二十一节 理论兴趣与非沉思的兴趣 89

第二十二节 纯粹目的论观念的“二难选择” 92

第二十三节“主动生成”说的两个困难 96

第二十四节“被动生成”说与本体论 100

第四章 生成与目的论 105

第二十五节 先验目的论出现的必然性 105

第二十六节 目的论观念批判 106

第二十七节 原意向与后生成的“现象学循环” 112

第二十八节 先验主体性的生成和运动 117

小结 解构之第一要素的出现:差异 123

第二部分 起源与延迟 129

引言《几何学的起源》与“生成”问题的重提 129

第五章“远程通信”:从几何学的当下意义到它的“初次性” 131

第二十九节 胡塞尔向几何学源头进行回溯的思路 131

第三十节 德里达对这一思路的辨明与怀疑 133

第六章 本我的基础性地位质疑 139

第三十一节 德里达的“令人惊异的转变” 139

第三十二节 德里达与胡塞尔的分歧:如何跨越先验之我与先验之“我们”之间的鸿沟 142

第三十三节 为胡塞尔一辩 143

第七章 语言文字的“身体化”:与“充替”概念擦肩而过 146

第三十四节“书写的现象学” 146

第三十五节 中间地带的发现 149

第三十六节 单义性与“充替”概念的初露端倪 151

第八章 对观念的“看”与“听”:无限延迟的“终极创建” 157

第三十七节 地理学和亚结构 157

第三十八节 康德意义上的观念及其显现的方式 159

第三十九节 三个影响深远的结论 164

小结 解构之第二要素的出现:延迟 168

第三部分 声音与充替 175

引言《声音与现象》的问题域及其解读方法 175

第九章 在表述与指号的根源处 180

第四十节 表述与指号的区分 180

第四十一节 德里达对这一区分的反驳:“缺口”说与逆命题 183

第十章 声音(1):“声音”概念的诞生 192

第四十二节“声音中心主义”的显性思路 192

第四十三节“声音中心主义”的隐性思路 195

第四十四节 对这一思路的简评 202

第十一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1):符号的充替性 205

第四十五节 孤独的心灵生活及其带来的解构学上的困难 205

第四十六节 解构学上的第一个切入口:“作为机遇性表达的我” 213

第四十七节 解构学上的第二个切入口:“代现” 221

第十二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2):“眨眼瞬间”与滞留 231

第四十八节 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与德里达对“滞留”性质的论证 231

第四十九节 对这一论证的合法性批判:多此一举的惊讶、沙堆及其他 236

第十三章 声音(2):声音与观念化的共谋性 246

第五十节“超越”与“触发” 246

第五十一节 声音的超越性与“自身触发”性 248

第五十二节从“自身触发”的解构策略到“充替” 252

小结 解构之第三要素的出现:“充替” 256

附录 从德里达与马克思的相遇看解构的边界 260

参考文献 2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