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华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9156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儒家教化思想发轫于周公,先经孔子、孟子、荀子三圣的传承、抟和与开拓,经过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积极推广,在董仲舒、孔颖达、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前后相继的具体创新弘扬中,儒家教化思想贯穿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始终和各个层面。虽然它最终在清末民初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没落,但它在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众德性素养、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可否认其对儒学在中华古代文明谱系发展中占据轴心地位的贡献。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纵向分析了历代儒家重要人物的教化理念和实践,旨在全面呈现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篇解析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方式方法和人伦日用的实践。下篇将儒家教化思想与西方教化思想、现代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作一比较,以证明其在当代依然具有可供发掘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意义。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 论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 17

四 重点与难点 19

五 创新之处 20

六 不足之处 20

上篇 思想演进篇 23

第一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起源 23

第一节 教化思想的概念和发端 23

一 教化概念解析 24

二 教化思想的发端 30

第二节 教化思想的提出和创立 34

一 孔子的教化思想 35

二 孟子的教化思想 39

三 荀子的教化思想 42

第二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时期 48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儒家教化思想 48

一“焚书坑儒”与“无为而治” 48

二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与实践 54

三 两汉教化群体的具体实践 6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教化思想 64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化思想发展概略 65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的突破 70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化思想实践的意义 73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教化思想 76

一 隋代科举制的建立和取士标准的儒家化 76

二 唐代科举取士标准与儒家教材的丰富完善 78

三 唐代儒家教化思想的具体实践 80

第三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完善时期 84

第一节 宋代的教化思想 84

一 两宋时期儒家教化思想发展概略 84

二 宋代儒家教化思想实践的发展完善 89

三 朱熹的教化思想和实践 94

第二节 元代教化思想发展与实践 100

一 元代儒学及教化思想发展概略 100

二 元代书院的教化实践和影响 104

三 元杂剧的教化意蕴分析 106

第三节 明代的教化思想 108

一 明代文教政策对儒家教化思想的推动 108

二 明代女性伦常教化概述 111

三 乡约推广与地方士绅群体的教化之功 112

四 王守仁的教化理论及实践 115

第四节 清代的教化思想 120

一 清代统治阶级的教化思想和制度设计 120

二 清代社会教化体系的建成 124

三 边远落后及民族地区的教化扩展 126

第四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危机时期 129

第一节 近代“西学”的挑战 129

一“西学东渐”浪潮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衰微 130

二 自强求变思潮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衰落 132

三 教育改革带给儒家教化的制度冲击 136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教化的生成 138

一 现代性教化理念的滥觞 139

二 现代性教化的对象、目的与实践 144

中篇 思想内涵篇 151

第一章 儒家教化的理念论 151

第一节 核心:修己安人 151

一 教化主体的自我提升——修己 152

二 教化主体的价值实现——安人 154

第二节 原则:仁义忠信 161

一 仁的涵义与原则要求 161

二 义的涵义与基本要求 167

三 忠的内涵及其三个层次 172

四 信的含义与实践应用 178

第三节 目的:成己成物 183

一 成己成物的内涵与要求 183

二 成己成物的路径 187

第二章 儒家教化的方法论 194

第一节 礼教:克己复礼 194

一 以礼约人的教化准备 195

二 以礼化人到以礼立人的教化完成 198

第二节 乐教:致中和 203

一 乐致中和的内在逻辑 204

二 乐致中和的教化意义 206

第三节 政教:正己正人 209

一 政教目的:己修民安的圣人治世 209

二 以民为本的政教方法论实践 212

三 正己正人、尊礼守度的政教原则 216

第四节 刑教:抑恶扬善 219

一 刑教依据——人性善恶的理论预设 219

二 刑教意义——抑恶扬善的教化之功 224

第三章 儒家教化的实践论 228

第一节 知行合一 228

一 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 229

二 知行合一的特点和意义 231

第二节 官学与私学 234

一 上古三代时期的学校教化 234

二 孔子的私学教化之功 235

三 官学的教化特点 238

四 私学教化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240

第三节 家训与乡约 242

一 家训与人的德行成长 242

二 乡约的制度性教化与人的德性成长 248

第四节 日用民俗中的儒家教化 255

一 民俗教化功能及本质 255

二 岁时节令中的教化思想——以清明节为例 259

三 地方民歌的教化实践——以西北“花儿”为例 261

下篇 思想对话篇 267

第一章 教化与教育的区别 267

第一节 目的:成人与成物 267

一 当代教育目的 268

二 儒家教化与当代教育的目的差异及原因 272

第二节 本质:生命实践与智性活动 275

一 当代教育本质的认识 275

二 当代教育本质的异化及原因 279

三 当代教育本质与儒家教化本质的差异 282

第三节 方法:总体性与专业性 287

一 当代教育方法的专业性特征分析 287

二 儒家教化与当代教育在方法上的差异及原因 291

三 当代专业化教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95

第二章 中西教化理论的比较 298

第一节 苏格拉底教化思想评析 299

一 苏格拉底的教化思想 299

二 苏格拉底教化思想与孔子教化思想比较 306

第二节 伽达默尔教化思想评析 313

一 伽达默尔的教化思想 314

二 伽达默尔教化思想与儒家教化思想比较 318

第三章 功过得失与新生 323

第一节 穿越历史时空的文明光芒 323

一 儒家教化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 323

二 儒家教化与诚信商业伦理的兴起 327

三 儒家教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昌盛 331

四 儒家教化与社会的和谐友善 336

五 儒家教化与天地万物的和合与共 340

第二节 面向未来世界的变革重构 345

结语 349

参考文献 353

后记 3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