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德州广播电视志  1987-1985
德州广播电视志  1987-1985

德州广播电视志 1987-1985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州地区广播电视处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教育科研荟萃下一篇:红楼梦
《德州广播电视志 1987-1985》目录

第一篇 广播收音网和有线广播网 1

第一章 广播收音网 2

第一节 抗日宣传队收音站和《黎明报》电台 2

一 抗日宣传队收音站 2

二 《黎明报》电台 3

第二节 收音网的建立 3

第三节 收音站人员、设备、经费及隶属关系 6

第四节 收音网的作用及其效果 8

第二章 有线广播网 12

第一节 县(市)有线广播 12

一 县(市)广播站 12

二 有线广播事业的发展 17

1 广播网路媾设 17

2 广播通播率和喇叭入户率 22

3 群众性的建网、整网 26

4 建网整网技术标准 28

5 宁津县广播电台 34

第二节 乡(镇)(公社)有线广播建设 37

一 公社放大站 37

二 自力更生建设整顿广播网 43

三 广播网管理 45

四 热心广播事业的公社广播管理员 51

第三节 村(队)广播网 54

一 村(队)广播网管理 54

二 热心广播的业余广播管理员 56

第四节 有线广播管理章法 57

第五节 技术革新和改造 72

一 推广载波技术 72

二 平原县张华放大站机线员贺兴华技术革新成果 73

三 夏津县电视转播台台长王金柱制成“简易三通” 74

四 宁津县广播电台助工刘金荣五项技术革新成果 75

五 德州市黄河涯公社放大站站长孙佃元多次搞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了开支,发展了事业 76

六 武城县广播站自制时序控制器 76

第六节 专业技术培训 76

一 地区专业技术培训 77

二 县级技术培训 78

三 全区广播系统统一技术考试 79

第七节 城市基层广播站 80

第八节 重大自然灾害和严重事故 82

一 重大自然灾害 82

二 严重事故 87

第九节 广播与听众 91

第十节 业务指导与经验交流 98

第二篇 有线广播宣传 100

第一章 节目设置 101

第一节 自办节目 101

一 文字节目 101

二 文艺节目 102

第二节 转播节目 103

第三节 播音时间 103

第二章 广播宣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 108

第一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949—1956) 108

第二节 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 10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111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十年(1976—1985) 111

第三章 宣传改革 114

第一节 德州市广播站适应“重点”转移进行宣传改革 114

第二节 商河县广播站确保宣传工作中心地位,时刻为农民着想 115

第三节 平原县广播站《平原新闻》节目 117

第四章 有特色的专题节目和要闻报道 120

第一节 有特色的专题节目 120

一 夏津县广播站《咱的家乡》节目 120

二 陵县广播站《县长讲棉花》专题节目 123

三 齐河县广播站《农村新风》专题节目 126

四 商河县广播站《普及法律常识》专题节目 127

五 乐陵县广播站的《乐陵新闻》节目 128

六 齐河县广播站的《农家生活》专题节目 129

第二节 要闻报道 130

一 德州市庆祝建国十周年大会实况转播 130

二 赵紫阳总理视察陵县 131

第五章 自办文艺节目 132

第一节 宁津县广播站采取多种措施办好文艺节目 132

一 适当提高文艺节目在广播宣传中的比例 132

二 节 目种类多样化 133

三 使自办文艺节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33

四 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节目来源 133

第二节 夏津县广播站挖掘民间传统节目,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133

一 整理、播放《夏津小调》、《四根弦》和《哈哈腔》 134

二 夏津民歌音乐会 134

第三节 《空中大戏院》节目 135

第四节 《专题文艺》节目 136

第五节 《听众点播》和《周未文艺》 136

第六章 广播会和广播讲座 138

第一节 广播会 138

第二节 广播讲座 139

第七章 节目评优 142

第一节 评优活动的开展 142

第二节 优秀节目和优秀稿件选刊 160

一 优秀节目 160

二 优秀稿件 168

第八章 来稿、用稿、发稿 183

第一节 广播站来稿、用稿 183

第二节 集体记者、通讯员向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用稿 189

第九章 通讯联络 195

第一节 通讯队伍 195

第二节 通讯队伍的培训管理 198

第三节 稿酬及奖励 203

一 稿酬 203

二 奖励 206

第三篇 无线广播 212

第一章 德州转播台 213

第一节 中波 213

第二节 实验干扰 215

第三节 收讯 216

第四节 技术革新、改造 219

第二章 调频 220

第一节 德州调频台 220

第二节 县调频台 221

第三章 广播电视监测 223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测台的建立 223

第二节 监测自动化革新 223

第四篇 电视与微波 227

第一章 电视 228

第一节 德州电视转播台 228

一 转播黑白电视节目 228

二 转播彩色电视节目 229

三 转播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230

四 广播电视发射中心 231

五 转播次数及时间 233

六 自装设备和技术改造 233

第二节 县(市)电视事业 235

一 电视差转台 235

二 电视复盖率 237

三 电视机的出现和发展 239

第三节 闭路电视及其管理 241

一 闭路电视的发展 241

二 音像管理机构设置 241

三 音像管理 242

第二章 微波 247

第一节 济南——德州微波干线 247

一 建立及作用 247

二 微波站 248

第二节 “251”微波站简介 250

第三章 全区电视、微波、卫星地面接收站技术规划 252

第一节 规划的目的及原则 252

第二节 技术规划内容 252

一 电视 252

二 微波 261

三 卫星地面接收站 263

第五篇 广播电视服务 264

第一章 德州地区广播电视服务部 265

第一节 创 建 265

第二节 发 展 265

第二章 县(市)广播电视服务部 269

第一节 建立 269

第二节 经营管理 269

第三章 社会服务网及生产厂家 273

第一节 社会服务网 273

第二节 为广播电视服务的生产厂家 273

一 德州市线材厂 274

二 德州市水泥制品厂 275

三 德州市漆包线厂 275

四 德州一中校办工厂 276

五 德州市建设街小学“五七”喇叭工厂 276

六 德州电子仪器厂 276

七 德州无线电三厂 276

八 齐河县无线电配件厂 277

第六篇 机构设置,沿革 278

第一章 地区广播电视机构设置、沿革领导人更迭 279

第一节 地区广播电视处 279

第二节 职能部门 281

第二章 县(市)广播电视机构设置、沿革、领导人更迭 286

第一节 县(市)广播电视局 286

第二节 乡(镇)放大站 288

第三节 人员编制,历届领导人更迭 288

一 人员编制 288

二 县(市)广播电视局(站)领导人更迭 290

第三章 职工文化、技术专业分类构成 296

第一节 1985年职工技术职称和文化水平构成 296

一 技术职称分类 296

二 文化程度分类构成 296

第二节 历届固定职工专业分类构成 296

第七篇 重要工作会议和重要活动 299

第一章 重要工作会议 300

第一节 宣传 300

第二节 事业 303

第二章 重大活动 308

第一节 毛主席为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题词庆祝会 308

第二节 全区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308

第三节 济南至德州微波线路开通典礼剪彩大会 309

第八篇 行政管理 311

第一章 生活设施 312

第一节 新建160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楼 312

第二节 大型服务设施 313

一 转播台开凿深水井、修建自来水塔 313

二 安装暖气设备 313

三 新增车辆 313

第三节 城(镇)房屋普查 313

第二章 规章制度 316

第一节 机关工作制度 316

第二节 财务工作制度 321

第三章 经费与基本建设收支 324

第一节 经 费 324

第二节 基本建设 327

编后记 3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