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陇南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处《戏曲志》陇南分卷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
  • 页数:43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 3

概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 5

一、明清时期 5

高山剧的形成 6

陇南花灯戏的形成 6

陇南影子腔的形成 7

二、清末民初时期 7

三、抗日战争时期 9

四、解放战争时期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 11

一、建国初期 11

(一)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 11

(二)陇南戏曲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12

(三)共产党领导机关关心剧团 14

(四)陇南戏曲界的“反右派斗争” 15

二、“大跃进”时期——陇南戏曲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15

天水、武都两地区合并 15

革新戏曲艺术,繁荣现代戏创作 16

陇南影子腔搬上舞台 16

西礼艺术学校 17

夸省巡回演出 17

分团,与武都县“人民剧团”合团 1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8

历史剧禁演 18

“样板戏”兴起 18

高山剧进北京 18

四、粉碎“四人帮”之后——陇南戏曲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9

传统戏恢复上演 19

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 19

戏剧创作成果累累 20

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前景展望 21

第二部分 图表 25

一、大事年表 25

明清时期戏曲大事(共11条) 25

民国时期戏曲大事(共41条) 26

社会主义时期戏曲大事(共195条) 30

二、剧种表 44

附:陇南地区戏曲剧种表 44

第三部分 志略 47

剧种 47

地方剧种 47

高山剧 47

一、高山剧的起源与特点 47

二、高山剧的发现与挖掘 49

三、高山剧音乐的挖掘 50

四、高山剧的发展 51

陇南影子腔 52

一、源流 52

二、挖掘与发展 55

三、表演及其他 57

陇南花灯戏 58

一、花灯戏的初步形成 58

二、舞台美术与表演技巧的发展 59

三、演员 60

四、参加地县调演 61

五、演出场所的变迁 61

六、现状 62

陇南小曲戏 63

外来剧种 64

秦腔 64

眉户 65

陇剧 67

川剧 68

剧目 70

一、高山剧剧目 70

概述 70

(一)创作剧目 70

1.《争状元》(小) 70

2.《全家乐》(小) 70

3.《十斤白面》(小) 71

4.《三保参军》(小) 71

5.《大树底下》(小) 71

6.《挡车》(小) 71

7.《丰收哨》(小) 71

8.《一担水》(小) 72

9.《卖余粮》(小) 72

10.《夸队长》(小) 72

11.《绣新春》(小) 72

12.《夜校钟声》(小) 72

13.《迎水桥》(小) 72

14.《一把麦穗》(小) 73

15.《开锁记》(小) 73

16.《请婆婆》(小) 73

17.《清明时节》(小) 73

18.《绣楼配》(中) 73

19.《王祥卧冰》(中) 74

20.《揭茅庵》(小) 74

21.《尕女婿》(小) 74

(二)传统剧目 74

1.《咸阳讨账》(大) 74

2.《马成宪讨妻》(大) 75

3.《麻女子顶亲》(中) 75

4.《三伯妻》(小) 76

5.《血手拍门》(大) 76

6.《康熙拜师》(大) 76

7.《两亲家打架》(小) 77

8.《张春芳》(大) 77

9.《郑德云下四川》(中) 77

10.《老瓜贼扳亲》(大) 77

11.《金钗银锭》(大) 78

12.《张孝与张礼》(大) 78

13.《吕大卖姜》(大) 78

14.《白玉霜》(大) 79

15.《三女不孝》(大) 79

16.《扬州观灯》(中) 80

17.《上京科举》(大) 80

18.《儿嫌娘丑》(大) 80

19.《钉缸》(小) 80

20.《刘春进》(大) 81

21.《黑保打草鞋》(小) 81

22.《走茶园》(中) 81

23.《周家女告夫》(大) 81

24.《卖线》(中) 82

25.《张奎与张烈》(中) 82

26.《朱员外纳妾》(小) 82

27.《苏二姐择婿》(小) 83

二、陇南影子腔剧目 83

概述 83

(一)创作剧目 85

1.《民族魂》(大) 85

2.《碧血西城》(大) 85

3.《一场斗争》(小) 85

4.《求援》(小) 86

5.《樊秀才》(中) 86

6.《秀才上京》(小) 86

7.《雌雄剑》(大) 86

8.《火化白雀寺》(大) 87

9.《挖灶》(小) 87

10.《麦收风波》(小) 87

11.《婆媳三代绣锦图》(小) 88

12.《山林血案》(大) 88

13《长乐驿》(小) 88

14.《三下桑园》(小) 88

15.《向阳种籽》(小) 89

16.《巧巧闹舅》(小) 89

17.《交钥匙》(小) 89

18.《帮嫂嫂》(小) 89

19.《春光满院》(小) 90

(二)传统剧目 90

1.《琥珀镯》(大) 90

2.《马王卷》(大) 90

3.《蛟龙驹》(共四本) 91

4.《铁牛国》(大) 91

5.《冰冻歧山》(大) 91

6.《临潼关》(大) 91

7.《渑池关》(大) 92

8.《四圣归天》(大) 92

9.《断阴曹》(大) 92

10.《单骑救主》(大) 93

11.《取四郡》(大) 93

12.《拜汉刀》(大) 93

13.《混元镜》(大) 93

14.《竹林会》(大) 94

15.《二度梅》(大) 94

16.《双合珠》(大) 94

17.《红娥反长安》(大) 95

18.《白蛇传》(大) 95

19.《王玉莲征西》(大) 95

20.《狮驼山》(大) 96

21.《百花咏》(大) 96

22.《六合图》(大) 96

23.《包公案》(大) 97

24.《九华山》(大) 97

25.《福寿图》(大) 97

26.《善恶卷》(大) 98

27.《红灯记》(大) 98

28.《武当山还愿》(大) 99

29.《征红江》(大) 99

30.《棹袆山》(小) 99

31.《青石山》(大) 99

32.《明月楼》(小) 100

33.《君臣梦》(大) 100

34.《征金川》(大) 100

35.《双罗衫》(大) 101

36.《碧鱼潭》(大) 101

37.《双凤钗》(大) 101

38.《万宝阵》(大) 102

三、陇南花灯戏剧目 102

概述 102

(一)创作剧目 103

1.《茶山新春》(小) 103

(二)传统剧目 104

1.《百花楼》(大) 104

2.《双陈平》(大) 104

3.《龙凤配》(大) 105

4.《莲台收妃》(大) 105

5.《青石岭》(大) 105

6.《恶头阵》(大) 105

7.《分山》(大) 106

8.《玉乐屏》(大) 106

9.《吉阳关》(大) 106

10.《过桃园》(大) 107

11.《封官》(大) 107

12.《王麻子打样》(中) 107

13.《错姻缘》(大) 108

14.《石门关》(大) 108

15.《红花谱》(大) 108

16.《三上殿》(大) 109

17.《伊二烧瓦》(中) 109

18.《石金莲晒鞋》(中) 110

19.《双富贵》(大) 110

20.《双贵图》(大) 110

21.《白天院》(大) 110

22.《高关借头》(大) 111

23.《蓝桥戏水》(小) 111

24.《万寿山》(小) 111

25.《鸡头关》(大) 111

26.《松林解带》(中) 112

27.《阴阳扇》(大) 112

28.《荣耀姻缘》(中) 112

29.《金哥说书》(小) 112

30.《杜桶子接妹》(小) 113

31.《三看亲》(小) 113

32.《审“土地”》(小) 113

33.《双赶子》(中) 114

34.《拜寿》(小) 114

35.《战洪州》(大) 114

36.《打面缸》(小) 114

四、陇南小曲戏创作剧目 115

1.《圈房门前》(小) 115

2.《旧貌换新颜》(小) 115

五、秦腔创作剧目 115

1.《海瑞驯虎》(大) 115

2.《鲍三娘》(大) 116

3.《红旗插上东梁山》(大) 116

4.《牡丹缘》(大) 116

5.《绣鹰记》(大) 117

6.《苏武牧羊》(大) 117

7.《孙悟空三荡妖魔》(大) 117

8.《卖花记》(大) 117

9.《孔雀东南飞》(大) 118

10.《花木兰》(大) 118

11.《王昭君》(大) 118

12.《巧姻缘》(大) 119

13.《启明星》(大) 119

14.《双合进京》(大) 119

15.《双鱼记》(大) 120

16.《鱼得水》(小) 120

17.《十里亭》(小) 120

18.《领路》(小) 121

19.《夏收场上》(小) 121

20.《桃杏花开二月天》(小) 121

21.《智请梁环医》(小) 121

22.《老牛回春》(小) 122

23.《黑洞里放羊》(小) 122

24.《送糖记》(小) 122

25.《梅香算卦》(小) 123

26.《钢铁前线》(大) 123

27.《护秋夜哨》(小) 123

28.《搭桥》(小) 123

29.《好夫妻》(小) 123

六、眉户戏创作剧目 123

1.《认亲记》(大) 123

2.《青山碧波》(大) 124

3.《争上火线》(小) 124

4.《白龙江岸红旗飘》(大) 124

5.《移山造海》(大) 125

6.《江边风浪》(大) 125

7.《战洪曲》(大) 125

8.《五个鸡蛋》(小) 126

9.《银花曲》(小) 126

10.《新竹》(小) 126

11.《渠水长流》(小) 126

12.《队队红》(小) 126

13.《红军桥畔》(小) 126

七、陇剧创作剧目 127

1.《天麻沟传奇》(大) 127

2.《送籽种》(小) 127

3.《苹果熟了的时候》(小) 127

4.《打通之前》(小) 128

八、戏曲创作剧目 128

1.《东北英雄》(大) 128

2.《春风杨柳》(小) 128

3.《公路上》(小) 128

4.《两家亲》(小) 128

5.《启闸》(小) 129

6.《巧换女》(小) 129

7.《九斤黄》(小) 129

8.《夫妻越窗》(小) 129

9.《展宏图》(小) 130

音乐 131

概述 131

高山剧音乐 131

陇南影子腔音乐 133

陇南花灯戏音乐 134

表演 137

概述 137

一、表演艺术方法 137

(一)程式 137

(二)“四功”、“五法” 138

(三)动作性表演程式 138

(四)虚拟性表演程式 141

(五)戏曲舞台的时空超越与自由处理 142

(六)分场体例 142

二、基本功训练 142

三、特技 146

概述 146

特技表演 146

大上吊 146

大卸八件 147

抽肠拽肚 147

铡头、铡腰 148

带箭 148

断臂、断手 148

变脸 148

吹火 149

吐火 149

放烟火 149

鞭扫灯花 149

“福禄”耍香 150

耍扁担 150

耍带子 150

打麻鞭 150

打雷碗 151

耍牙 151

耍帽翅 151

耍翎子 151

耍稍子 151

耍“火流星” 152

脚踢纱帽 152

小鬼倒行路 152

十指燃烧术 152

滚钉板 152

耍伞 152

顶灯 152

抱火柱 153

背旦 153

五丈原诸葛缩尸 153

钢刀砍头、穿胸 154

双足传枪 154

手帕飞旋 154

耍胡须 154

四、表演选例 154

《挑袍》片断 154

《打柴劝弟》片断 155

《走雪》片断 156

《四进士·偷信》片断 156

《杀狗》片断 157

《拾玉镯》片断 158

《新人骏马》片断 159

舞美 161

概述 161

一、化妆 161

二、脸谱 164

黑花脸例谱 164

红花脸例谱 165

粉白脸例谱 165

“歪脸”例谱 166

“碎脸”例谱 166

《封神演义》戏中人物脸谱 166

三、戏剧服装 167

概述 167

服装 168

四、道具 171

概述 171

五、舞台灯光 174

六、布景 174

概述 174

(一)布幕 175

(二)制作布景的方法 176

硬片造型 176

软片造型 176

投影技巧 177

(三)几幅调演剧目的布景 177

《开锁记》(高山剧) 177

《茶山新春》(花灯戏) 177

《认亲记》(眉户) 177

七、音响效果 177

概述 177

音响效果 178

小儿啼哭声 178

战马嘶鸣声 178

鸡鸣狗叫声 178

狂风雷雨声 178

机构 180

一、陇南历史上的戏曲班社史 180

西和县长道镇的“三盛班” 180

康县大堡子侯家“兴盛班” 182

徽县泥阳镇清河堂“缙绅戏班” 184

武都县洛塘区周富银的“宝中社” 186

徽县历史上的几家专业戏班: 187

太白乡冉家戏班 187

高桥乡“下官戏班” 187

东关乡马仲元戏班 188

赵希昂“三青团戏班” 188

成县抛沙镇的“三艺班” 188

武都城区历史上的戏曲班社 189

武都县抗日救亡宣传剧团 190

陇南地区建国前戏曲班社一览表 191

二、陇南地区专业剧团团史 195

解放初期的岷县分区文艺工作队 195

陇南地区五一秦剧团团史 198

西和县秦剧团团史 218

礼县剧团团史 225

成县剧团团史 229

徽县秦剧团团史 236

康县文工团团史 240

文县文工团团史 243

两当县剧团团史 248

武都县人民剧团团史 250

三、西礼艺术学校 251

四、西礼戏调查研究委员会 252

五、陇南地区重点业余剧团史 252

成县师范文工团、队史 252

文县碧口镇业余川剧团团史 255

成县纸坊乡业余剧团团史 259

成县小川镇业余剧团团史 262

西和县长道镇业余秦剧团团史 264

武都县鱼龙乡上尹家高山剧业余剧团团史 265

武都县隆兴乡俱乐部 268

武都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69

西和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0

礼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1

成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2

徽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3

康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3

文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4

宕昌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4

两当县业余剧团统计表 274

演出场所 275

武都城内的古戏楼 275

武都县鱼龙乡鱼龙寺古戏楼 276

武都县古戏楼一览表 277

武都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279

西和县城隍庙古戏楼 279

西和县古戏楼一览表 280

西和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283

礼县关帝庙古戏楼 283

礼县关岳庙古戏楼 284

礼县柏林寺古戏楼 284

礼县方口寺古戏楼 284

礼县古戏楼一览表 285

礼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287

成县城内古戏楼 288

成县东岳庙古戏楼 288

成县广化寺古戏楼 289

成县纸坊乡古戏楼 289

成县古戏楼一览表 292

成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294

徽县古戏楼一览表 295

徽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300

康县云台关帝庙古戏楼 300

康县岸门口关圣庙古戏楼 300

康县平洛故城的三栋古戏楼 301

康县珍紫山古戏楼 301

康县明月山寺古戏楼 301

康县古戏楼一览表 302

康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304

文县城内古戏楼 304

文县古戏楼一览表 305

文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308

宕昌县古戏楼一览表 309

宕昌县新建舞台统计表 311

两当县古戏楼一览表 312

演 出 习俗 313

一、春台庙会 313

二、春节娱乐戏 315

三、点戏 316

四、“跳加官” 317

五、还愿戏 317

六、“打台戏”与“踩台戏” 318

七、庆贺戏 319

八、对台戏 320

九、义演 321

十、打炮戏 321

十一、交流会 322

十二、街头戏 323

十三、“串戏” 323

十四、“反串戏” 323

十五、封箱戏 324

十六、走台 324

十七、彩排 324

十八、售票演出 324

十九、慰问演出 325

二十、招待演出 325

二十一、巡回演出 326

二十二、会演和调演 326

二十三、献礼演出 327

二十四、西和“福德班”的班规习俗 328

(一)鸣喇叭 328

(二)设“庄王堂” 328

(三)挂鞭 328

(四)戏约 328

(五)“四梁四柱” 329

(六)不准坐大衣箱和头帽箱 329

(七)“拦戏”道歉 329

(八)台口挂灯 329

文 物 古迹 330

概述 330

花灯戏最古老的“大筒子” 330

花灯戏最古老的“九节钢鞭” 331

花灯戏最古老的三只戏箱 331

陇南影子腔清代手抄剧本 332

纸坊乡清末民初的48副秦腔脸谱 333

成县西南后街关帝庙古戏楼 334

成县开元寺古戏楼与石碑 334

成县文昌沟古戏楼 335

成县庙儿垭古戏楼 336

武都县隆兴乡通济菩萨庙古戏楼石碑 336

礼县城隍庙古戏楼与石碑 337

礼县祁山武侯祠与石碑 337

礼县火神庙古戏楼 338

西和城隍金像与秦腔剧本《民族魂》 338

西和东河坝广场戏楼 339

西和萨家店戏楼石碑与壁画 339

康县大堡乡东岳山古戏楼 340

文县碧口镇王爷庙古戏楼 340

两当县香泉寺古戏楼 340

徽县庙坪古戏楼及戏楼屏壁中的木刻对联 341

报 刊 专著 342

概述 342

《甘肃日报》评介《苏武》 342

《生动有力的赵书记》——西北五省调演《会刊》评介《红旗插上东梁山》 342

《西礼之花》 343

《西礼戏曲》 343

《双手欢迎樊秀才》——《甘肃日报》评介《樊秀才》 343

《高山剧曲调集》 343

《花灯戏曲调集》 344

《戏剧选集》 344

《白龙江》 344

《未来》 344

《春节演唱》 345

轶闻 传说 346

戏的魅力 346

关云长好大喜功 346

“偷”演员 347

“捉汉奸” 347

哈达铺古戏楼的一页光荣历史 348

“水漫金山寺” 348

用戏楼对联点戏 349

醪糟戏迷评戏 350

“补戏” 351

“一窍不得,少挣几百” 351

魏起元慧目识对联 352

演戏引起的风波 352

单枪匹马闯敌营 353

观众枪打“胡万富” 353

“内行看门道” 354

“小猴子”一鸣惊人 354

严师出高徒 355

王牡丹学戏 356

“银环丫丫” 357

“李慧娘”吹火 357

“梁山伯与祝英台”吃扁食 358

村干部掏钱买戏楼 359

孔明“设计躲浩劫” 360

“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 361

做戏帽,绣龙袍 361

“巧巧手”为旦角演员做花 361

王二疯子演戏 362

“张飞打敬德” 363

谚语口诀 365

谚语口诀 365

共78条 365

戏台对联 367

戏台对联 367

共166副 367

第四部分 传记 379

著名京剧武生、教练张玉茹 379

“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团长苏河烈士 382

陇南著名秦腔须生谢玉堂 385

“活张飞”罗树德 387

著名须生“魏八百” 389

秦腔业余导演杨嵋 392

秦腔“戏母子”曹洪有 395

秦腔老艺人“戏母子”冯大鹏 396

琴师、演员兼导演靳伟 397

武都五一秦剧团琴师杨石鸪 400

秦腔名丑王福民 403

秦腔名丑高全中 406

对高山剧音乐有过贡献的欧阳利宝 408

秦腔艺人史艺风 410

“福德班”的何前场 411

陇南最早的编剧李小白 414

陇南著名净角演员郝来三 415

秦腔净角演员兼教练张同昌 416

“一鸣惊人”的秦腔名流石新民 417

优秀青年旦角演员王镯子 419

“新华社”班主王振国 420

附记 425

一、文化部、财政部文计字(86)第112号文件 425

二、甘肃省文化厅、财政厅甘文厅字(86) 079号文件 426

三、陇南地区行政公署财政处、文化处陇地财行(1986) 84号文件 427

四、后记 428

五、《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编纂工作大事记 428

六、为编写《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走访的个人及单位 430

七、《戏曲志陇南分卷》彩色照片及黑白照片说明 4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