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钱伯海文集  第三卷 《经济学新论》
钱伯海文集  第三卷 《经济学新论》

钱伯海文集 第三卷 《经济学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伯海著
  •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
  • 页数:756 页
图书介绍:
《钱伯海文集 第三卷 《经济学新论》》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1

满足需要的多方面与多层次 1

发展生产——“劳动是父,土地是母” 3

同一人类主题,为什么贫富又如此悬殊 5

第二节 生产经营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 10

生产三要素 10

经营三要素 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5

第三节 经济规律与经济动力 18

经济规律 18

经济机制 21

经济动力、活力与压力 23

第四节 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 2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4

社会经济制度 26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8

第五节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30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0

任务(一)——激励劳动热情 33

任务(二)——引导有序劳动 36

资源稀缺与经济学 39

第六节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42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42

系统原理 44

辩证方法 47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50

(Ⅰ.基础理论)第二章 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大协作 53

第一节 分工协作与三次产业 53

分工协作的伟大功勋 53

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55

确认三次产业,贵在作宏观思考 58

需要防止三次产业认识中的两个误解 62

第二节 科技在分工协作中特殊地位和作用 6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65

科技层次和发展的无限过程 67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 69

第三节 两个层次的经济运动 72

企业经济运动 72

国民经济运动 74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 77

第四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78

提供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 78

从整体出发,组织宏观经济调控 81

从长远出发,促使社会经济多目标的实现 84

第三章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87

第一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87

使用价值与价值 87

使用价值与效用 89

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 92

第二节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94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94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96

两种劳动的统一内涵 98

第三节 劳动价值的多种表现 100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100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 104

劳动力价值与“值不值得”的判定 110

价值内涵再变,但劳动本质决不会变化 113

第四节 商品价值的内容构成 116

完全价值 116

剩余价值 118

剩余价值理论 121

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 125

第五节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129

社会劳动的不同表现 129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131

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134

物化劳动c全部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 140

否认物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的严重后果 142

第六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145

商品的价值形式 145

商品与货币的转化 149

商品拜物教与“拜劳教” 153

货币表现形式及其流通规律 156

第四章 物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159

第一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与二重性 159

现代生产决定于物化劳动 159

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162

继承与发展,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 164

第二节 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167

历史的误会和误解 167

按资分配和三要素理论批判 169

关于“斯密教条”的思考 171

第三节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176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两种内涵的逻辑联系 171

只有克服扭曲,才能深化认识 178

只有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按资本和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 180

第四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 181

生产资料所有制 181

不同的所有制模式 183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 188

第五节 物化劳动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90

资源环境和级差地租 190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192

资源开发与物化劳动的利用 195

(Ⅱ.市场经济)第五章 社会劳动与市场经济规律 198

第一节 市场对组织社会劳动的巨大功能 198

两只看不见的手 198

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 200

优化资源配置及竞争机制的核心地位 202

第二节 按劳分配规律 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 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制约条件 208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 211

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规律) 213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 213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 216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申 218

社会主义理应创造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 221

第四节 市场供需与供需均衡 223

市场供需与供需弹性 223

市场均衡与蛛网原理 228

投资乘数及其质疑 232

加速系数及其补充 242

第五节 市场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 248

市场秩序 248

市场管理 250

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252

第六节 市场交易费用与城市经济发展 254

市场交易费用 254

城市经济发展 256

促进几个最大化的实现 258

第六章 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 260

第一节 市场类型 260

完全竞争市场 260

不完全竞争市场 262

不同市场的成本估量 265

第二节 商品市场 267

商品市场的主体与客体 267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269

批发零售与商品劳务市场 271

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新经济与知识经济) 274

第三节 要素市场 277

金融市场 277

劳动力“市场” 279

房地产市场 281

技术、信息市场 283

第四节 国内国际市场 286

国内市场 286

区域市场 288

国际市场 289

第五节 坑洼效应、空心趋向与国内国际市场体系 291

坑洼效应 291

空心趋向 296

国内国际市场体系 29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01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301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是短缺经济 305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3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 311

个人和家庭的市场行为 312

企业的市场行为 315

政府的市场行为 3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320

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 320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323

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途径 325

“中国人怕下岗,德国人想失业” 32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研究 330

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 330

社会市场经济和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 3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37

(Ⅲ.企业经济)第八章 企业行为目标和经营管理 340

第一节 企业行为目标和约束 340

企业基本特征 340

企业行为目标 342

企业行为约束 345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构成要素 348

企业内部要素 348

企业外部环境 350

组织协调与企业管理 353

第三节 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355

经营管理与管理科学 355

经济人、社会人与行为科学 358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 361

第四节 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 364

企业组织结构 364

企业组织形式 366

农业产业化组织 370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 373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373

公司制组织形式 376

股份制经营 378

第九章 企业要素与费用投入 382

第一节 活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 382

劳动就业制度与考核 382

按劳分配——工资与奖金 384

各种分配形式 387

第二节 劳动对象投入与价值补偿 389

劳动对象种种 389

资源消耗 392

劳动对象的价值补偿 394

第三节 劳动手段投入与价值移行 396

劳动手段投入的特殊表现 396

劳动手段的折旧与更新 398

劳动手段的扩大再生产规律 400

第四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计量——企业经济核算 403

有关诸范畴——资金、费用与成本 403

企业经济核算 406

几种会计表式 408

会计学的理论难题 412

第五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专门研究 416

财务成本 416

机会成本 418

企业成本控制 420

第十章 企业产出与效益考察 423

第一节 企业产出的内容 423

产出内容——品种、质量与数量 423

产品质量与质量经济 425

第二节 企业产出的计量(核算) 427

实物量与价值量 427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429

总产值、增加值与生产净值 431

第三节 企业投入产出对比的经济效益 434

效益、效果与效用 434

效益理论和计量方法 437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439

第四节 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开拓创新 440

规模经营 440

企业集团 443

企业生产经营的开拓和创新 445

(Ⅳ.国民经济)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 44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 449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 449

多重目标的矛盾和统一 452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455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两种运动及平衡表现 457

两种运动与流量、存量 457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循环理论 460

古典均衡原理的现实经济思考 465

谈一谈泡沫经济 468

第三节 国民经济活动量的核算 472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472

国民经济生产量的核算 474

国民经济分配量的核算 476

国民经济使用量的核算 481

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483

第四节 供需平衡与宏观调节 488

供需平衡与失衡 488

劳力资源平衡的战略地位 492

供需平衡的宏观调节 494

揭示两种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 500

第五节 价格水平与价格体系 505

物价总水平 505

价格信号与价格扭曲 508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 511

价格体制与体系 514

第六节 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 516

经济结构 516

产业政策 520

产业配置与区位优势 523

第十二章 财政收支与财税调节 528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的性质变化 528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 528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 530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 533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 536

国家与财政(一) 536

财政收支的主要内容 539

财政收支的决定因素 542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功能 545

财政政策目标(一) 545

财政政策功能 548

财政体制模式 551

第四节 财政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 554

国家预算 554

税收及税收率 557

公债与债息率 562

第五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 564

财政平衡的多种内涵 564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566

财政“结余”与通货紧缩 569

第十三章 货币、信用及金融调节 572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 572

货币与信用 572

货币与资金 574

金融与金融资产 578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 581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 583

货币总量 583

信贷收支与平衡 586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 589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 592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与传导 594

货币政策目标 594

货币政策选择 597

货币政策传导 600

第四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 603

利率与贴现率 603

准备金制度 605

公开市场业务 607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609

第五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 612

银行系统 612

保险及保险业 615

证券和证券业 617

现代金融体系 621

(Ⅴ.国际经济)第十四章 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 626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626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626

比较成本与相对需求理论 629

经济全球化趋势 632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634

第二节 国际贸易 636

国际市场 636

国际贸易政策 638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641

第三节 国际金融 643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 643

资本流动与国际资本市场 646

国际储备及其变动 648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649

第四节 国际投资与生产 653

国际投资生产一体化 653

跨国公司 655

国际经济增长 658

第五节 发展不平衡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660

国际经济发展的因素 660

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 663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665

第六节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667

世界贸易组织 66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69

世界银行集团 671

第十五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 675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对外经济 675

两种经济的不同视角 675

对外经济与发展战略 676

对外经济的发展 679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 681

商品劳务进出口 681

关税与非关税 684

外贸效益与盈亏的判断标准 686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 688

外资及其类型 688

利用外资 692

对外投资 695

第四节 汇率购买力与汇率调节 698

外汇及汇率 698

汇率与购买力 701

人民币汇率 703

汇率调节与综合作用 705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和调节的综合作用 708

经济杠杆调节的综合作用 712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714

第十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17

第一节 加强法制建设 717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717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 719

增强法律意识与严格执法 722

第二节 坚持两个文明 724

物质文明 724

精神文明 726

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728

第三节 强化国民核算 730

国民核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 730

综合国力的内涵 733

国际经济对比 735

第四节 制定发展战略和总体经济模式 738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738

经济发展战略 742

总体经济模式 745

第五节 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48

坚持系统原理和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 748

改革和建设的一二三原则 752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