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一桃,鲁志国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00072236
  • 页数:6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涵盖深圳经济特区史、珠海经济特区史、汕头经济特区史、厦门经济特区史、海南经济特区史、上海浦东新区史、天津滨海新区史和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史。该书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汇集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回顾、阐述了中国经济特区诞生、成长的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经济特区历时30年的发展过程,具有较高的文献与史料价值,可作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特区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目录

新版序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1

前言 必由之路 9

第一篇 深圳经济特区史 19

第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前期 19

第一节 自然与人文概况 19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22

第三节 开放前夜的深圳 25

第二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 27

第一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27

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 35

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发展规划 37

第三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奠基时期(1980—1985) 42

第一节 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 42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形成 46

第三节 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49

第四节 遭遇挫折 51

第四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一(1986—1995) 56

第一节 前期开拓(1986—1990) 56

第二节 经历曲折(1991—1992) 63

第三节 提高发展(1993—1995) 68

第五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二(1996—2000) 74

第一节 “二次创业”的提出 74

第二节 走向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 75

第三节 国退民进 80

第六章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时期(2001—2009) 84

第一节 深圳经济发展 84

第二节 2001—2003年的低迷与调适 88

第三节 2004—2009年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实施 94

第四节 寻找新定位 101

第五节 回归政务本源——关注民生问题 105

第七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与未来发展 110

第一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110

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 140

第二篇 珠海经济特区史 157

第八章 创办珠海经济特区的独特时空背景 157

第一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及自然、人文简况 157

第二节 孕育特区的独特历史:从偏远的社会末端到开放的前沿 160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的条件 172

第九章 珠海试办特区的初期:谨慎探索和艰难突破 176

第一节 试办出口基地与升级为珠海市 177

第二节 试办特区后的初步探索 184

第十章 珠海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195

第一节 初期对发展综合性经济特区的摸索阶段(1980—1983) 195

第二节 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1984—1990) 201

第三节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超前发展(1991—2000) 206

第四节 重新补足工业化,经济成就与挑战(2001—2009) 211

第十一章 珠海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探索 219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 219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24

第三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未来:危机与机遇并存下的发展 225

第三篇 汕头经济特区史 231

第十二章 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的汕头 231

第一节 汕头人文地理概况 231

第二节 近代汕头经济的发展 232

第十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建(1979—1984) 237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诞生 237

第二节 龙湖出口加工区 240

第三节 突破出口加工区的局限 245

第十四章 汕头经济特区快速发展(1985—1995) 249

第一节 特区范围的两次调整 249

第二节 综合性经济体系的建立 251

第三节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55

第十五章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遭遇挫折(1996—2000) 257

第一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257

第二节 遭遇信用危机 259

第十六章 艰难中奋起、再创优势阶段(2001—2009) 263

第一节 重建信用、重塑形象 263

第二节 经济复苏 269

第三节 新的发展机遇 274

第十七章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总结与未来展望 280

第一节 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280

第二节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290

第三节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295

第四篇 厦门经济特区史 301

第十八章 厦门经济特区概览 301

第一节 厦门的自然环境 301

第二节 厦门的人口和行政区划 302

第十九章 经济特区成立前的厦门:1980年以前 306

第一节 厦门的历史沿革 306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起点 307

第二十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建设:1981—1990 310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建 310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发展历程 313

第三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初步崛起 316

第二十一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1991—2000 326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发展历程 326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崛起 331

第二十二章 进入新世纪的厦门经济特区:2001年以后 350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350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发展历程 354

第三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持续发展 359

第五篇 海南经济特区史 371

第二十三章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前的经济考略 371

第一节 地理概览 371

第二节 历史经纬 372

第二十四章 海南经济特区的酝酿与诞生 377

第一节 早期酝酿 377

第二节 海南经济特区的诞生 380

第三节 海南经济特区的初创 382

第二十五章 海南经济特区初期发展战略模式探索 3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383

第二节 “小政府、大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 385

第三节 “外引内联”招商引资 387

第四节 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探讨 389

第五节 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确定 391

第二十六章 海南经济特区初创十年的潮起潮落 394

第一节 初期建设热潮 394

第二节 第二次发展浪潮 401

第三节 “泡沫经济”时期 409

第四节 成立十年的成就 415

第二十七章 1998—2009年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 419

第一节 恢复性增长时期 419

第二节 快速发展的“十五”时期 421

第三节 黄金发展的“十一五”时期 428

第四节 海南经济特区20余年的成就 430

第二十八章 海南经济特区的未来展望 433

第一节 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434

第二节 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 435

第三节 建设国际旅游岛 437

第六篇 上海浦东新区史 443

第二十九章 浦东新区开发前的概况 443

第一节 浦东新区概况 443

第二节 开发前的浦东地区经济 446

第三节 浦东开发的优势 452

第三十章 浦东新区的建立 455

第一节 浦东新区建立的历史背景 456

第二节 浦东新区的创立历程 461

第三节 浦东开发的战略定位、思路和意义 466

第三十一章 浦东新区开发的特殊政策和战略 475

第一节 浦东新区的特殊政策 475

第二节 浦东新区的开发 488

第三十二章 浦东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展望 502

第一节 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 502

第二节 浦东新区的金融业的发展 509

第三节 浦东新区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 517

第四节 浦东新区未来发展的展望 524

第七篇 天津滨海新区史 531

第三十三章 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及条件基础 531

第一节 天津滨海新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考量 531

第二节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条件和基础 537

第三十四章 天津滨海新区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541

第一节 滨海新区诞生 541

第二节 政策优势与新区发展 542

第三节 新区发展历程大事记 545

第三十五章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现状和结构转变 550

第一节 新区概况与特色 550

第二节 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总体考察 559

第三节 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新区结构转变的经济评价 564

第三十六章 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思考 574

第一节 发展优势 574

第二节 制约因素 576

第三节 未来规划及发展 578

第八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史第三十七章 成渝试验区诞生的历史背景 587

第一节 成渝试验区的诞生 587

第二节 成渝试验区诞生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 590

第三节 设立成渝试验区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593

第三十八章 成渝试验区自然历史条件和优劣势分析 596

第一节 成渝自然历史概貌 596

第二节 成渝试验区的优势与劣势 599

第三十九章 成渝试验区发展的难题及挑战 605

第一节 成渝试验区的功能定位 605

第二节 成渝试验区发展的难题和挑战 608

第四十章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与展望 615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和任务 615

第二节 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讨城乡和谐之路 620

附录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书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629

历史的天空 631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简评 635

后记 6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