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华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中华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中华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祖武 齐吉祥 巩俊侠 吕涛 乔卫平 李文珊 李自修 李建渝 张春富 张瑞安 张安奇
  • 出 版 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
  • 页数:702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 政治发展大势 1

第一节 分裂的起点——三国鼎立 2

一、牧守混战和天下三分 2

二、曹操的霸业和魏国政治 6

三、隆中对策和诸葛亮治蜀 8

四、孙吴的立国方针 10

第二节 短暂的统一——西晋的治与乱 13

一、司马氏代魏和世家大族势力的重起 13

二、政治腐化和“八王之乱” 16

三、“五胡”内迁和各族人民反晋大起义 17

第三节 政治偏安和江南经略——东晋南朝政治 20

一、“王与马,共天下” 21

二、北伐与偏安 23

三、南朝寒人的兴起 25

第四节 民族战乱和民族融合——十六国北朝政治 28

一、“五胡乱华” 28

二、北魏的汉化改革 36

三、北方的再分裂和再统一 39

第二章 民族文化大观 45

第一节 入主中原的“五胡” 45

一、匈奴 45

三、鲜卑 48

二、羯 48

四、羌 51

五、氐 52

第二节 东北各族 53

一、夫余 53

二、高句丽 55

三、沃沮 61

四、勿吉 61

五、库莫奚与契丹 62

六、室韦 63

一、柔然 65

第三节 蒙古草原各族 65

二、敕勒 67

第四节 西域各族 69

一、鄯善 69

二、高昌 70

三、焉耆 71

四、龟兹 71

五、于阗 72

六、渴盘陀 72

七、疏勒 72

八、乌孙 72

十、内地与西域 73

九、悦般国 73

第五节 西境各族 75

一、吐谷浑 75

二、附国 76

三、女国 77

四、宕昌、邓至与白兰 77

五、党项 78

第六节 南方诸族 79

一、蛮 79

二、僚 80

三、俚人和傒人 80

四、爨与乌蛮、白蛮 81

五、东晋南朝政权与南方诸族 83

第三章 政治制度与法律的变迁 84

第一节 游移发展中的政治制度 84

一、皇权卑落与“无君”之论 84

二、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87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紊乱和军事化 91

四、“胡”汉分治和西魏北周的六官之制 96

五、官吏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得失 100

第二节 法律的演变与发展 101

六、监察制度的成败 105

一、立法概况 108

二、法律的逐步完善与发展 111

三、法律的儒家化进程 114

第四章 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概况 119

第一节 多种军制及其特色 119

一、中、外军制度 119

二、世兵制 123

三、府兵制 127

四、少数民族政权的军制 128

第二节 新兵种与武器装备的发展 130

一、陆战兵种中的重甲骑兵 130

二、水军的发展 133

三、陆战兵种的主要装备 134

二、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37

第三节 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战争样式的演进 137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概述 137

三、战争样式的多样化 139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进步与发展 143

一、曹操的军事思想 143

二、诸葛亮《将苑》和《便宜十六策》中的军事思想 146

三、《阴符经》中的军事思想 148

第五章 曲折发展的经济 151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江南的开发 151

一、北方古老经济区域的破坏 151

二、人口的耗减和流徙 152

三、新经济区域的开发 154

一、田制 155

第二节 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 155

二、赋税和徭役 161

三、户籍 165

第三节 农业 168

一、统治阶级的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 168

二、农具的改进 169

三、耕作经验的积累和发展 170

四、农作物种类 172

五、畜牧业与林业 173

六、水利建设 175

一、民间手工业的衰落和官手工业的发展 176

第四节 手工业 176

二、官手工业的机构和管理方法 177

三、民间手工业 178

四、矿冶业 179

五、纺织业 180

六、其他手工业 181

第五节 商业 183

一、商业概况 183

二、商人 184

三、市场 186

四、南北互市 188

五、与周边少数族的贸易及与海外的贸易 189

六、货币 191

一、大地主庄园经济 194

第六节 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 194

二、寺院经济 198

第六章 农业科技和手工业科技 202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 202

一、北方旱作和南方水田地区农业技术发展概述 202

二、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08

三、土壤耕作和栽培管理技术 209

四、园艺和植树技术 213

五、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 216

六、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 220

一、冶金技术 223

第二节 手工业科学技术 223

二、陶瓷技术 230

三、纺织技术 234

四、机械技术 238

五、造纸技术 243

第七章 自然科学技术盛况 250

第一节 天文学 250

一、恒星观测的进步 250

二、岁差的发现 252

三、大气消光现象的认识 252

四、太阳及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研究 253

五、天文历法的发展 254

六、浑仪和浑象的制造 256

七、宇宙理论的纷争 258

第二节 数学 259

一、赵爽与《周髀注》 259

二、刘徽与《九章算术注》 261

三、刘徽的学术贡献 262

四、刘徽的数学学术思想 268

五、何承天及祖冲之父子的数学工作 271

六、《孙子算经》与《张邱建算经》 274

第三节 地学 277

一、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 277

二、裴秀和他的“制图六体” 279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280

四、北魏物候历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 283

第四节 生物学与化学 284

一、生物学知识 284

二、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 288

第八章 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290

第一节 《脉经》与诊断学的进步 290

第二节 皇甫谧对针灸医籍的整理 293

第三节 葛洪的急救手册《肘后救卒方》 295

第四节 《小品方》的成就和影响 297

第五节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和石刻药方 299

第六节 本草学的发展 301

第七节 服石与炼丹 303

第九章 教育的兴废与变革 306

第一节 教育发展大势 307

一、教育兴衰的过程 307

二、影响教育兴衰的诸多因素 312

第二节 官学的设置与改造 316

一、官学的学制设置与改造 317

二、官学的经学教育 325

第三节 私学与门阀家学的盛衰 330

一、私学的持续发展与流布 330

二、私学的规模与特征 334

三、门阀家学的盛衰 335

一、名法思想的兴起 339

第十章 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 339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 339

二、曹操、诸葛亮的名法思想 340

第二节 魏晋玄学思潮 342

一、玄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342

二、王弼的“贵无”论 344

三、嵇康、阮籍的“自然”论 348

四、裴頠的“崇有”论 350

五、郭象的“独化”论 353

第三节 反玄学思想 355

一、杨泉的《物理论》 355

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357

一、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 358

第四节 东晋南北朝的佛学思想 358

二、僧肇的“般若”学 360

三、慧远的“法性不变”论 363

四、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364

第五节 范缜的《神灭论》 364

一、“无以折其锋锐”的反神学论战 365

二、“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 366

第六节 道教思想的发展 368

一、葛洪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 369

二、寇谦之和新天师道 371

三、陶弘景的道教思想 372

一、魏晋经学 373

第七节 经学的发展 373

二、南朝经学 375

三、北朝经学 376

第十一章 宗教大千世界 380

第一节 国家宗法宗教的整顿 381

一、宗法宗教的神鬼系统 381

二、宗庙祭祀系统 383

三、宗法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384

第二节 道教的成熟与定型 385

一、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大量涌现 385

二、《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 389

三、葛洪《抱朴子》中的长生修炼论 391

四、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 392

五、陆修静对南天师道的整顿 394

六、陶弘景集南北朝道教之大成 395

第三节 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 397

一、佛教迅速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397

二、道安与早期般若学上的六家七宗 398

三、鸠摩罗什和僧肇的大乘空宗思想 401

四、慧远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说 403

五、道生的涅槃佛性说 405

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407

第四节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411

一、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411

二、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 412

三、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 415

四、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416

第十二章 汉语言文字学及书籍文化事业 420

第一节 汉字字体的变迁与字书的发达 420

一、楷书和行书的盛行 420

二、字书的发达 421

第二节 注释范围的扩大和注释书体式的发展 423

一、注释范围的扩大 423

二、注释书体式的发展 424

第三节 雅书的续作与词义研究的发展 426

第四节 音韵学与韵书的产生 428

二、四声的发现 429

一、反切的发明 429

三、韵书的产生 430

第五节 书籍文化事业 431

一、纸写书的兴起及卷轴制 43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聚散 433

三、图书的典藏和整理 434

四、私家藏书的兴盛及抄书之风 437

第十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 439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面貌 439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新发展 442

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442

二、《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 446

三、《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452

四、《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455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461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 465

第十四章 文学的自觉时代 468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 468

第二节 魏晋诗歌 471

一、建安风骨 471

二、正始之音 474

三、晋初“太康体” 476

四、玄言诗、游仙诗 477

五、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478

一、刘宋山水诗 480

第三节 南北朝诗歌 480

二、鲍照的拟古乐府和七言诗 481

三、南朝乐府民歌 483

四、齐、梁、陈新体诗 484

五、北朝乐府民歌 485

六、庾信及南北诗风融合 487

第四节 散文、骈文与辞赋 489

一、建安文风 489

二、正始散文 491

三、两晋散文与陶渊明 492

四、南朝的骈体文 494

五、南北朝的散体文 496

第五节 小说 497

一、志怪小说 498

二、轶事小说 499

第十五章 丰富多彩的美术 501

第一节 绘画 502

一、重要画家及传世作品 502

二、石窟寺院壁画 507

三、墓室壁画 514

四、画像砖及其它 519

五、画论 522

一、佛教造像与雕塑家 525

第二节 雕塑 525

二、陵墓雕刻与陶俑 537

三、陶俑 539

第三节 书法篆刻 542

一、篆刻 543

二、书法 543

三、书论 553

第四节 工艺美术 555

一、陶瓷工艺 555

二、金属工艺 557

三、漆器工艺 557

四、染织工艺 558

第十六章 建筑型制与风格 561

第一节 割据形势下的都城建设 562

一、三国时期的都城 562

二、十六国时期的都城 565

三、北魏的都城建设 566

四、都城格局的演变和发展 569

第二节 佛教建筑的发展及社会背景 571

一、初期佛教建筑活动 572

二、早期寺院建筑的出现 572

三、鼎盛期的佛教建筑活动 573

四、佛教建筑的类型与形式演变 575

一、宫室格局 583

第三节 宫室、宅园与陵墓 583

二、前朝宫殿 584

三、后宫殿舍 585

四、宅园 586

五、陵墓 586

第十七章 徇丽多姿的艺术 593

第一节 审美深化的音乐艺术 593

一、华夏新声清商乐 593

二、琴曲和琴家嵇康等 597

三、《声无哀乐论》的叛逆精神和音乐审美的深化 602

四、音乐文化的交流和乐器品种的扩展 605

五、荀勖、何承天的乐律学成就 610

第二节 各种乐舞荟萃交流 613

一、表演性舞蹈与《清商乐》中的名舞 613

二、“以舞相属”和礼节性舞蹈 619

三、乐舞交流与舞蹈艺术的发展 622

第三节 优戏与歌舞戏 635

第十八章 体育成果 639

第一节 武术的发展变化 639

一、戟技的衰退与矟艺的兴起 639

二、刀与步楯的使用 640

三、射艺的大发展 642

四、击剑、佩剑与舞剑 644

五、角力与拳术活动 645

六、妇女的尚武活动 647

第二节 导引养生思想与方法的发展变化 648

一、三国时期道教方士的养生术 648

二、嵇康的《养生论》 649

三、葛洪的养生主张 649

四、颜之推的导引养生观 650

五、陶弘景的养生著述 651

第三节 围棋与投壶活动的发展 652

一、盛况空前的围棋活动 652

二、多样化的投壶活动 654

第四节 击鞠活动的出现与蹴鞠活动的开展 654

一、击鞠活动的出现 654

二、蹴鞠活动的开展 655

第五节 奔走、游泳、杂技、跳跃、竞渡等体育活动 656

一、奔走 656

二、游泳 657

三、杂技 657

四、跳跃 658

五、竞渡 659

第十九章 精神风貌与生活习俗管窥 660

第一节 名士风度 660

第二节 豪侠风尚 663

第三节 妇女风情 665

第四节 饮食特色 669

第五节 服装款式 672

第二十章 中外文化交流 679

第一节 草原民族和沙漠队商 679

一、草原帝国的迭兴 679

二、南北朝时期的世界地图 682

第二节 通向拜占廷之路 683

一、中国和拂菻 683

二、养蚕和丝织的种籽 685

三、罗马和中国玻璃制造业 686

第三节 佛教和求法运动 687

一、朱士行到惠生的理想国 687

二、佛典翻译和中国文学 689

三、佛教美术和中国艺坛 690

第四节 外侨和新宗教、新文化 691

一、沙漠城镇和新宗教 691

二、北方艺术中的外来风格 693

第五节 中外科学技术交流 694

一、天文、算术 694

二、甲骑具装 695

三、制陶技术 696

四、园艺作物 697

第六节 东海丝绸之路的形成 698

一、邪马台国和亶洲 698

二、汉人和丝绸文化 699

三、佛教的东渡 7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