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伊尔根觉罗·达力布同宗续编
伊尔根觉罗·达力布同宗续编

伊尔根觉罗·达力布同宗续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文环主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
  • 页数:542 页
图书介绍:
《伊尔根觉罗·达力布同宗续编》目录

第一篇 编撰《同宗续谱》是族人共同心愿 1

第一章 家谱起源和历次修谱、墓志 1

第一节 满族家谱起源 1

第二节 家族曾三次修谱 1

第三节 原谱序和墓志 2

第二章 同宗续谱序言 4

第二篇 满族先世 7

第一章 满族沿革和崛起 7

第一节 满族先世历史沿革 7

第二节 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崛起 9

第三篇 家史源流考 11

第一章 家史第一阶段,由拉林河、海浪河、平安镇地区迁徙到长白山六道沟时期。 11

第一节 追根溯源 11

第二节 溯渊祖籍 16

第三节 伊尔根觉罗氏先世名讳和官职 17

第四节 长白山地理,资源和先世的生产活动 19

第二章 家史第二个阶段,先祖、始祖从龙征战至始祖达力布拨复州驻防任城守尉时期。 21

第一节 从努尔哈赤征战 21

第二节 先祖被圣上钦授正黄旗护军统领 22

第三节 始祖伊尔根觉罗·达力布,被圣上亲授御前侍卫 23

第四节 始祖达力布拨安肃带兵将管理皇家庄园 25

第五节 始祖伊尔根觉罗·达力布拨复州,官居复州城守尉之职。 25

第六节 先祖、始祖在八旗固山制时的政治地位 26

第七节 满族人更改汉姓原由 27

第三章 家族史第三阶段,从始祖致仕至现代时期 28

第一节 后世子孙继续为国效力 29

第二节 建立新中国,再创新篇章 30

第四篇 定居和墓地 32

第一章 分居与外迁 32

第一节 四次迁移 32

第二节 各支在各地集中居住的村镇和主要成员 33

第二章 坟墓变迁 45

第一节 始祖墓地 45

第二节 从三世祖始逐渐外迁,各自分建莹地 45

第五篇 为始祖修墓、树碑 47

第一章 为始祖修墓、树碑筹备过程 47

第一节 给始祖修墓树碑是全家族人的共同心愿 47

第二节 清明节时,始祖碑未树原因 47

第三节 给始祖树碑筹备工作 48

第二章 始祖伊尔根觉罗·达力布公、二世三祖五勒公树碑庆典 50

第一节 树 碑 50

第二节 盛大酒宴 51

第三章 碑文、祭文、祝词 53

第一节 始祖碑文 53

第二节 二世三祖五勒碑文 55

第三节 始祖祭文 57

第四节 二世三祖五勒祭文 57

第五节 赵伟祝词 59

第四章 参加修墓、树碑庆典人员 60

第一节 为始祖达力布公、二世六祖双全公树碑人员 60

第二节 参加始祖达力布公、二世三祖五勒公树碑人员 60

第三节 恩泽宗亲、功德千秋 61

第六篇 命名序字和族训 63

第一章 百世其昌命名序字 63

第一节 满族人使用命名序字起源 63

第二节 各支编拟的命名序字 63

第三节 百世其昌命名序字 65

第四节 各支使用序字对照表 66

第二章 家族训 67

第一节 撰写、传承族训是后世子孙使命 67

第二节 家族训 68

第七篇 祭祀和礼仪 69

第一章 祭祖宗 69

第一节 我家族祭祀祖先神位 69

第二节 祖宗神龛的设置 70

第三节 除夕(春节)祭祀祖宗 71

第四节 大祭 71

第五节 背灯祭 73

第二章 生辰、嫁娶、丧葬礼仪 74

第一节 生辰习俗 74

第二节 婚娶习俗 78

第三节 丧葬习俗 82

第八篇 家族血源世序 86

第一章 血源世序 86

第二章 第一支至第七支血缘世序表 87

第一节 第一支招来后裔世序表 87

第二节 第二支京各后裔世序表 89

第三节 第三支五勒后裔世序表 91

第四节 第四支伽兰保后裔世序表 118

第五节 第五支庄儿后裔世序表 163

第六节 第六支双全后裔世序表 171

第七节 第七支七勒后裔世序表 215

第三章 同各支衔接不上的血缘世序表 255

第九篇 家族人物录 319

第一章 清朝、民国时期 319

第一节 清朝时期 320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 325

第二章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 333

第一节 革命烈士8名 334

第二节 革命伤残军人12名 335

第三节 参加解放军人员57名 338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人员 350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和科技工作人员,共107名 350

第二节 厂长、经理、工程师、个体经营者,共38名 367

第三节 高级教师,共21名 375

第四节 献出谱书或对续写谱书做出较大贡献者,共6名 378

第五节 在校大学生,共37名 380

第四章 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人员,共93名 384

第十篇 书画、诗词、小说、论文选 397

第一章 皮影、书法、根雕、绘画 397

第一节 赵恒志皮影艺术作品选 397

第二节 赵恒山书法作品选 397

第三节 赵明利书法作品 397

第四节 赵文波根雕作品 398

第五节 赵文伯画艺 398

第二章 诗词、小说 398

第一节 赵文伯诗词选 398

第二节 赵文润教授小说节录 410

第三章 论文、回忆录选辑 416

第一节 赵文礼科技论文选录 416

第二节 赵秀清工作论文选录 418

第三节 赵红教学论文选 420

第四节 赵德润科研论文选 424

第五节 赵文环革命斗争回忆录 425

第十一篇 榷商、考证几个历史问题 429

第一章 和族人榷商有关家史几个问题 429

第一节 伊尔根觉罗氏先世属斡朵里部,不属于胡里改部 429

第二节 定《谱书》名《伊尔根觉罗(赵)氏始祖达力布公家谱不确切 432

第三节 我家族供奉祖神中没有邓子龙将军 434

第四节 先祖是否“原隶正白旗统于皇太极,后于天聪初年改属正黄旗 434

第五节 三扎兰(扎兰太)是八旗固山部属下番号名 436

第六节 始祖拨安肃不是驻防,而是带兵将管理皇家庄园 437

第七节 始祖拨复州的官职,是城守尉 439

第二章 考证和解释几个问题 441

第一节 京师是京畿地区警备部队 441

第二节 入署当差的“署” 441

第三节 先(前)锋营 441

第四节 护军营 441

第五节 京旗是一种特殊旗籍 442

第三章 八旗固山制和我先祖、始祖的政治地位 442

第一节 八旗固山制形成和发展 442

第二节 八旗固山制的职能 443

第三节 八旗固山制社会的政治(阶级)关系和我先祖、始祖的政治地位 445

第四节 伊尔根觉罗氏和我先祖、始祖是贵族阶级 446

第四章 觉罗、满洲人,更姓、改名之因和始祖骨殖装坛子之谜 447

第一节 伊尔根觉罗氏,不属于皇室觉罗。 448

第二节 满洲旗人和八旗人是否都是满族人 448

第三节 满族人改用汉人名字的原由 450

第四节 对始祖达力布公骨灰装坛子之谜解释 451

第十二篇 关于传说、神话、故事新的分析、论证和认识 453

第一章 《三仙女的传说》源流考 453

第一节 《三仙女的传说》的起因 453

第二节 《三仙女的传说》考析 454

第三节 《三仙女传说》发源地新证 454

第二章 关于伊尔根的传说 455

第一节 伊尔根是一位孝顺儿子 456

第二节 伊尔根心系部落安危 456

第三节 老娘睿智祛灾难 457

第四节 伊尔根被举荐,选为部落酋长 458

第三章 伊尔根觉罗·扑活哈齐的传说 459

第一节 扑活哈齐是伊尔根觉罗部落族长 459

第二节 绥芬别拉,兴修水利为民除害 459

第三节 扑活哈齐是伊尔根觉罗氏祖先之一 460

第四章 关于《佛托妈妈》的传说 460

第一节 奉祀“佛多妈妈”原因 461

第二节 有关柳喜兰营救小罕的传说 461

第三节 又传说满族供奉“万历妈妈” 462

第十三篇 祖籍变迁和地理风貌 463

第一节 五常县拉林河 463

第二节 宁安市海浪河镇和平安镇 463

第三节 会宁和开元 464

第四节 长白山六道沟 464

第五节 北京草帽胡同 464

第六节 安肃广门璠村 465

第七节 复州古城 465

第八节 前夹河心屯 466

第十四篇 尚待调查几个问题和对调查结果分析 469

第一章 搞不明白尚待考证的几个问题 469

第一节 长白山先祖名讳和官职 469

第二节 “伊尔根”是指的是什么,和传说那位祖先伊尔根是否有关系 470

第三节 为什么将汉姓人赐姓伊尔根觉罗氏 470

第四节 史书上记载的“伽兰保”、“僧保”是否是我家族先辈 471

第五节 席(西)特库为什么不是正黄旗 471

第二章 调查结果分析 472

第一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 472

第二节 调查中查到的谱书,及所记载内容 475

第三节 几次赴黑龙江省双城市、望奎县、讷河市等地调查,得到族人热情款待,解决住宿、就餐等事宜表示由衷感谢。 476

第十五篇 建立联络网站 478

第一节 瓦房店、普兰店、大连地区 478

第二节 鞍山、抚顺地区 478

第三节 双城地区 479

第四节 哈尔滨市 480

第五节 牡丹江、鹤岗等地区 480

第六节 望奎地区 480

第七节 讷河市地区 481

第八节 依安、明水地区 481

第十六篇 附录 482

附录一 清王朝历史人物简录 482

附录二 满、汉姓氏对照表 493

附录三 满语、汉语对照表 496

附录四 满语词汇 501

附录五 满语文字 524

参考书目录摘要 538

编后语 539

跋 5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