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唤起良知  追求卓越  良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唤起良知  追求卓越  良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唤起良知 追求卓越 良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云中,葛大汇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3841840
  • 页数:48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读书十六观下一篇:成才之路
《唤起良知 追求卓越 良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良知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报告 1

第一节 “良知教育”课题的思考背景与框架 1

一、“良知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 1

二、“良知教育”是余姚本土文化的继承光大 14

三、良知——唤起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4

四、“良知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框架 34

第二节 “良知教育”实施方案的基本组成 39

一、余姚中学“良知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 40

二、方案的支持系统:校本化“并行课程”制度 49

三、建设师生集体“致达良知”的学校文化 68

四、“求真、求诚”注重学力发展的教学方略 74

五、“旨在改进”的成就评价与管理机制 81

第三节 课题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果与展望 89

一、余姚中学近几年来学生学业的卓越成就 89

二、余姚中学师生的价值追求与校园文化 109

三、“良知教育”在故乡余姚的社会声誉 130

四、现任校长葛云中关于“良知教育”的论述 131

第二章 学会做人:立志、立诚、笃行而致良知 139

第一节 “良知教育”是余姚中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方略 139

一、新时代呼唤着素质教育 140

二、“良知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地方模式 141

三、“良知教育”的原则:德育为首,诸育并进 142

第二节 “立志、立诚、笃行”——良知教育的德育目标 144

一、“良知教育”德育目标的操作系统 144

二、思想政治课目标行为化的研究和实践 148

三、案例:“在国旗下的五篇讲话” 154

第三节 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课程化建设 162

一、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 162

二、“良知教育”的“课程化”德育环境 164

三、余姚中学各种课程形态的德育实施 167

四、案例:我校德育工作的校刊文摘 182

第四节 致——良知:主体人格社会化过程的连续体 191

一、“致——良知”德育社会化的现代含义 191

二、“志诚笃行”目标内化过程的连续体 193

三、加强“德育接受”理论的专项研究 197

四、主体人格社会化过程的德育实施 201

第五节 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若干案例 205

第三章 学会学习:唤起良知的学力发展 225

第一节 素质教育载负着优异成绩的社会期望 226

一、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6

二、良知教育载负着优异成绩的社会期望 230

三、“良知教育”教学模式的背景和研究目标 233

第二节 唤起“良知”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36

一、现代教育理论对学习主体的认识 236

二、王阳明“自求自得”思想的新时代涵义 237

三、“良知教育”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两组经验命题 242

第三节 余姚中学“学会学习”的课程实施与策略 301

一、协调国家与学校课程,设置完整的课程环境 302

二、重视“并行结构”中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304

三、强调学科基础已成为“良知教育”的主渠道 307

四、注重“竞争与协作”,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311

第四节 “良知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312

一、“良知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程序 312

二、“良知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328

三、“良知教育”教学模式的精神和主要成果 333

第四章 学会健康:身心并修而利实践 342

第一节 克服“强试弱体”而利于实践 342

一、健康:获取“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 343

二、克服“强试弱体”塑造健康人格 344

三、良知教育“身心并修”的专题项目 346

四、课题组对先哲王阳明体育思想的研究 350

第二节 “良好适应环境”的体育课程方案 355

一、“机体适应环境”的学校健康教育方案 355

二、余姚中学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活动制度 358

三、余姚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自编教材建设 372

四、中学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探索 373

五、案例:几个体育“实践”课的教案 382

第三节 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保健制度 395

一、余姚中学学生心理保健的制度与机构 396

二、课题组对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 397

三、“顺导性情”:心理保健与教育的途径 399

第四节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卫生教育 402

一、现代生活要求与“应试教育”弊病的矛盾 402

二、建立全面的环境与心理卫生教育制度 403

三、培养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生活方式 405

第五节 “身心并修”良知教育的健康理念 413

一、余姚中学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格与素养 413

二、余姚中学学生应具有社会与自然考察的能力 414

三、余姚中学学生应具有儒雅文明的仪态风度 415

第五章 学会审美:顺导性情提升人文精神 417

第一节 “顺导性情”与美的本质力量的提升 417

一、“顺导性情”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418

二、美育是“良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25

三、对美的追求是学生学习的现实的内在动力 426

第二节 余姚中学的美育目标系统与教育组织 431

一、余姚中学美育目标的复合体系 431

二、余姚中学美育的课程载体与课程系统 433

三、“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59

第三节 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学校文化建设 465

一、余姚中学师生的人际氛围和文化氛围 465

二、新建寄宿制高中——余姚中学的校园环境 468

第四节 学生社团组织和创新精神的表现 472

一、余姚中学艺术团体及其他社团活动 472

二、余姚中学学生实践美、创造美的实绩 4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