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家祥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目录

导言 1

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4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9

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3

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5

六、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 19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整体性 29

第一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29

一、对列宁的“两种转变”观点的评析 29

二、全面评价《导言》中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 33

三、《导言》尚未完全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39

四、《导言》中的“共产主义”属于“哲学共产主义” 43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49

一、《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 49

二、《手稿》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2

三、《手稿》中存在的旧学说的遗迹 66

四、《手稿》以后的著作对旧学说遗迹的克服 70

第三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75

一、写作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75

二、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78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80

四、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 84

五、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88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94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 94

二、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阐释 116

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 122

四、“生产关系”和“交往形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132

第五章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143

一、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44

二、批判蒲鲁东构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52

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一步深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58

四、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67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 175

第六章 实践的本质和丰富内容 175

一、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176

二、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 179

三、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84

四、准确把握实践的本质和内容,克服“泛实践论”倾向 186

第七章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194

一、我国理论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 195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196

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9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实践本体论 200

五、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01

第八章 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克服“唯实践论”倾向 207

一、不能片面理解实践检验理论 208

二、不能片面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 211

三、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213

四、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 215

第九章 “实践观念”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217

一、“实践理性”概念含义的历史考察 217

二、列宁与黑格尔对实践和实践观念的关系理解上的差别 222

三、实践观念是连接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桥梁 224

四、实践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230

五、由实践到认识(理论)的过程是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 234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 241

第十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力概念 241

一、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 241

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244

三、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 247

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252

五、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 257

六、主体的生产力和客体的生产力 260

七、几点有益的启示 261

第十一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概念 267

一、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 267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270

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274

四、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 277

第十二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方式概念 280

一、与生产方式概念相关联的概念 280

二、生产方式指生产的技术基础 283

三、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 284

四、生产方式指生产力的社会利用形式 286

五、生产方式指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不同的生产部门 288

六、生产方式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 291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形式 293

八、两点启示 295

第十三章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97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97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02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04

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标准 305

五、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 308

第十四章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问题的论争 311

一、“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区别 311

二、“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观点的理论依据及其错误 313

三、对为“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辩护观点的剖析 317

第十五章 “知识经济”与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 323

一、正确界定“知识经济”概念 323

二、知识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 325

三、知识资源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取代自然资源 327

四、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仍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30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整体性 337

第十六章 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 337

一、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337

二、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客观性 341

三、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历史性 346

四、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非直接现实性 348

五、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350

六、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 353

第十七章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356

一、“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命题 357

二、“历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 359

三、“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命题违背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363

第十八章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 366

一、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 366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 369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 375

第十九章 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386

一、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 386

二、如何防止对马克思“历史概述”的误解 390

三、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393

第二十章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性质 405

一、历史过程中的联系与发展 405

二、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 417

三、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关系 420

四、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 423

五、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的评析 426

六、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的评析 431

第五编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 437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 437

一、1844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 437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名称 441

三、1850年以后著作中未来社会的名称 443

四、《哥达纲领批判》中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 444

五、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含义 446

第二十二章 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 449

一、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449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 453

三、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57

四、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 462

五、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 464

第二十三章 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 470

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 470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 475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 481

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 487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 499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 500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 506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508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522

第二十五章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 524

一、关于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 525

二、关于斯大林“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 537

三、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这个论争 542

第二十六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4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549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 55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62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568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575

第二十七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577

一、必然王国的含义 577

二、自由王国的含义 582

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93

参考文献 5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