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一卷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一卷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一卷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一卷》目录

总序 公丕祥 龚廷泰 1

导论 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观的形成过程 1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 3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的深化过程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逻辑 6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 6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 8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 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代命运 13

马克思主义法学面临的挑战 13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代价值 16

本卷的叙述结构 17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1835—1848年) 2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23

近代早期的市民社会革命 23

“纯粹私有制”的统治 25

前后相继的三个经济“奇迹” 2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政治与法律条件 29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30

近代的公法与私法 32

法律形式主义运动 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35

以人类精神为基点的法律学说 35

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法的学说 43

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成就及其历史局限 49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 56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最初的法哲学探索 56

对“法哲学体系纲目”的自我批判 56

从康德转向黑格尔 62

博士论文中的法哲学思想 65

第二节 马克思在《莱茵报》前期的法律思想 69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70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75

“我因为我的行为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 78

“历史法学派是反历史的幻觉” 82

“根据人类社会的本质来判定各种国家制度的合理性” 84

第三节 恩格斯的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律观 87

通过施特劳斯迈向黑格尔哲学 88

宗教国家的批判 92

出版自由的立法与司法分析 95

“包含着必然性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97

第三章 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转变 102

第一节 马克思在《莱茵报》后期的法律思想 102

“行为的内容和形式”是定罪量刑的客观标准 103

合理的“习惯法”应当成为法律的基础 107

“利益所得票数超过了法的票数” 111

“诉讼是法律的生命形式” 116

婚姻关系是摆脱夫妻任性的伦理实体 118

法律应该“适应事物的法的本质” 122

第二节 克罗茨纳赫时期的法律思想 124

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125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 127

对黑格尔王权思想的批判 131

立法权是人民主权的实现 136

“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 142

第三节 《德法年鉴》时期的法律思想 146

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147

公民权与人权 150

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153

第四节 恩格斯法律观的变化 156

从废除“谷物法”运动评不同政党的法律立场 157

法制危机、政体矛盾与社会革命 159

社会经济关系与犯罪问题 162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的创立 167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法哲学意义 167

经济异化是法律异化的基础 168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172

社会结构与国家行政 175

第二节 恩格斯法律思想的新进展 179

君主立宪政体的矛盾分析 180

英国公民权利现实的批判 182

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分析 186

第三节 《神圣家族》中的法律思想 191

法律、公平与财产关系 192

市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和人权的基础 196

唯物主义法学的人性观与刑罚观 200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律思想 204

现实的个人与法律的产生 205

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 208

自由、权利与社会生活条件 212

所有制与私法关系 21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问世 221

第一节 《哲学的贫困》中的法哲学思想 221

对虚幻平等观的批判 221

“法律只是事实的公认” 224

第二节 宪政运动与国家政权的历史考察 228

资产阶级宪政运动是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道路 229

政治权力来自于财产关系 233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纲领性文献 237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哲学基础 238

对资产阶级法的本质的揭示 240

“夺取政权、争得民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 242

第二编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1848—1871年) 249

第六章 1848—1852年著作中的法律思想 249

第一节 近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及其批判 250

君主立宪制和立宪共和制 250

评资产阶级的普选权 259

评资产阶级的分权制 262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法律发展 267

意识形态与法律发展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 269

意识形态与法律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273

第三节 无产阶级的法权要求 279

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进一步阐发 279

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基本条件 285

不断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现实途径 287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最高表现 291

第七章 《新莱茵报》时期的法律斗争与法律思想 294

第一节 罪与非罪的标准认定 295

罪与非罪的实证标准 296

罪与非罪的价值标准和自由报刊的权利与义务 301

拒绝纳税是人民自然的权利和合法的自卫手段 306

第二节 专制法律的本质特征 311

评“办事内阁”的几部反动法案 311

对普鲁士专制司法制度的批判 324

第三节 社会革命与法制基础 327

革命是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 328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331

第八章 第一国际前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 335

第一节 无产阶级的法律行动 336

10小时工作日法案的历史意义 336

工人阶级的法权要求与普遍的立法行为 341

经济解放是无产阶级法律行动的伟大目标 344

第二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48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349

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351

第三节 继承权的社会意义 353

继承权的社会意义 354

继承权的消亡将是社会改造的自然结果 355

第九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传统东方法律文化 358

第一节 马克思论传统东方法律文化 358

马克思东方法律文化思想的渊源 358

马克思东方法律文化思想的演进轨迹 364

东方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 373

第二节 恩格斯论传统东方法律文化 382

对传统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基本理解 382

关于俄国问题的论述 388

第三编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法律思想 395

第十章 法是经济关系的意志化形态 395

第一节 经济关系与法权关系 395

认识法权关系的逻辑路径 395

法权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 396

第二节 法的现象发展的内在动力 398

自然经济与商品交换的法权表现 398

法权关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399

规则、秩序与社会经济生活 400

第三节 法权关系变迁的社会经济人类学向度 402

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野 402

“从原始的丰富”到人的依赖关系 404

物的依赖关系与自由的个性 405

第十一章 商品经济与法权观念 408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自由观念 408

自由的意义 408

商品交换的形式与内容 409

自由意思表示与交换的强制因素 410

第二节 商品经济与平等观念 411

交换价值运动的法律要求 411

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平权关系 411

平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413

第三节 商品经济与权利观念 413

法的关系的本体 413

所有权关系的价值运动 414

商品交换的权利表现 416

第四节 商品经济与利益观念 417

交换主体之间的目的与手段关系 418

交换主体的利益取向 418

第十二章 前近代法权历史的逻辑进展 420

第一节 最初的财产关系特点 420

法权现象的最初起点 420

财产占有关系的历史特点 421

财产占有关系的矛盾运动 422

第二节 前近代社会法权现象的多样性 424

亚细亚的法权关系 424

日耳曼的法权现象 426

古典型的法律系统 427

第三节 前近代法权关系的总体分析 429

前近代法权现象的共通性因素 429

前近代法权关系的历史局限性 430

罗马私法的历史意义 431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所有权批判 434

第一节 资本所有权关系的历史形成 434

问题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434

雇佣劳动制度的历史前提 435

自由劳动同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及其法权关系 436

第二节 资本所有权的两条规律 438

资本所有权规律的历史差异性 438

所有权同劳动相一致的规律 439

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的规律 440

第三节 劳动力所有权 441

问题的重要性 441

资本和劳动能力相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法权关系 442

劳动作为资本本身的使用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法权关系 442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有权相异化的根源 444

第四节 近代财产权利关系的基本特点 445

近代财产关系的本质性特征 445

近代财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之一 446

近代财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之二 449

近代财产权利关系新变化 450

第十四章 法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453

第一节 概述 453

第二节 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454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454

历史辩证的方法 460

系统研究方法 463

比较分析方法 469

第三节 法哲学的叙述方法 47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472

确定逻辑起点法 475

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 479

建构概念序列的方法 482

第四编 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491

第十五章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新型民主与法制 491

第一节 《法兰西内战》的法学意义 491

巴黎公社与《法兰西内战》 491

《法兰西内战》的法学价值 494

第二节 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495

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必然性 495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具体措施 498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构建 499

人民武装的存在是构建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前提 500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存在的经济基础 500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构建 502

第四节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特征 506

以充分实现人民权利为依归 507

加强对公职人员公开的普遍的监督 508

人民权利保障与司法制度建设 510

公社新型民主的过渡性质 511

第十六章 法权理由是经济条件的形式 514

第一节 评蒲鲁东主义的“永恒公平”论 515

“永恒公平”论的虚幻性 515

“永恒公平”论的反动性 519

第二节 公平观念与社会经济条件 523

公平是现存经济关系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 523

公平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526

第三节 法律调整与经济必然性 528

国家与法律源于社会生产 528

社会生产决定法律调整方式 530

第十七章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有组织的综合权力 533

第一节 评无政府主义的法律观 534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34

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 537

第二节 国家强制与个人自由 540

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 540

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 542

第三节 《哥达纲领批判》的法学意义 544

“按劳分配”的法权关系分析 545

劳动的法权关系分析 549

对国家“自由基础”论的批判 553

第十八章 平等、自由与法的现象 556

第一节 科学平等观的基本要求 558

对杜林的平等观的批判 558

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 563

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形成及其要求 568

第二节 法、自由和必然 573

对杜林唯心主义法学观的批判 574

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 580

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586

第十九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法律思想 590

第一节 法权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变迁 591

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轨迹 591

东方问题的历史独特性 593

第二节 东方法律文化的固有逻辑 595

风俗习惯在法律调整机制中的重要功用 595

村社高于个人的法律价值取向 598

以专制国家为基点生长出来的行政体系 601

农村公社对司法活动的广泛参与 604

第三节 西方法律文化对东方的冲击 607

一个重要的思想论题 607

公社体制的急剧转型 610

西方殖民者对待东方法律的态度 612

东方法律发展的特殊意义 614

第二十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捍卫与发展 618

第一节 法的现象历史起源的奥秘 618

法的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 619

法的现象产生的基本经济前提 623

法的现象产生的政治基础 626

法的现象产生的历史多样性 628

第二节 法权现象的内容与形式 631

社会经济关系与法权表现 632

法的历史继承性与经济必然性 633

法律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 635

第三节 无产阶级必须提出和实现一定的法权要求 637

从神学世界观到法学世界观的历史轨迹 637

社会主义者必须有自己的法权要求 639

无产阶级必须实现自己的法权要求 640

第四节 法律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642

法律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交互作用 642

法律上层建筑诸现象的交互作用 644

法的运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645

第五编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欧洲的传播 649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德国 649

第一节 卡尔·考茨基的理论得失 649

社会现象认识的法哲学方法论原则 650

意志关系与人类社会发展 652

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 654

法与自由 655

法的现象与国家 657

法权革命的方式 661

战争与法权革命 665

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 667

第二节 弗兰茨·梅林的贡献 670

法哲学的世界观 671

法哲学的认识史 676

关于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 680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法国 683

第一节 拉法格及其法律思想发展 683

保尔·拉法格的生平 683

拉法格法律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 685

第二节 拉法格的法哲学观 694

法的现象的认识论 694

财产关系与文明社会的起源 697

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699

第三节 财产权的法哲学解释 702

资本的概念及财产关系的形态 702

财产及其权利的原生形态考察 703

近代社会的财产形态及其所有权 707

第四节 简短的总结 711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意大利 713

第一节 概述 713

近代意大利社会与思想的基本状况 713

拉布里奥拉的生平与思想进程 715

第二节 法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719

唯物史观与法哲学世界观 720

辩证法与法哲学的方法论 728

第三节 法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731

法的本质 731

法的科学 734

法与国家 738

法与社会革命 744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俄国 750

第一节 概述 750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地理环境 753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出发点 753

法的现象与地理环境因素 758

第三节 法权革命的方式 764

主要参考文献 770

后记 7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