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二十世纪中国史  下
二十世纪中国史  下

二十世纪中国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史 下》目录
标签:中国史

第一章 天翻地覆的巨变(1949~1952) 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政治在全国的推广 1

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1

二、春潮激荡的开国岁月 4

三、新政权的组建 8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 16

五、反腐败和反经济犯罪的斗争 1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

一、社会经济的改组和治理 22

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5

三、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成就 2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 31

一、旧遗产与新传统 31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调整 33

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36

四、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 38

五、文化科学事业的新开端 41

第四节 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和国防建设 43

一、延安时期中共对外关系的回顾 43

二、“一边倒”外交方针和政策 46

三、毛泽东访苏与外交工作的进展 48

四、抗美援朝战争 49

五、中国军事、政治顾问团援越抗法 56

六、军事建设进入新阶段 57

第二章 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53~1956) 58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 58

一、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构想和争论 5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 65

三、对新税制和“小仁政”思想的批判 69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的快速过渡 70

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0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6

三、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1

四、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82

第三节 “一五”建设计划的实施 84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公布 84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苏联援助 86

三、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 90

四、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90

第四节 一届人大和政治体制 92

一、高岗、饶漱石事件 92

二、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9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7

四、肃反运动 99

五、中共八大 100

第五节 文教、国防和外交 104

一、对俞平伯、胡适的非科学性批判 104

二、胡风“集团”的蒙冤 106

三、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109

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112

五、国防建设走向正规化 113

六、外交工作的新进展 115

第三章 曲折坎坷的十年(1957~1966) 119

第一节 从开门整风到反右派斗争 119

一、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119

二、开门整风与鸣放 123

三、风向陡转:反右派斗争 125

四、反右派运动的严重后果 128

第二节 打破常规的“三面红旗” 129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和制定 129

二、全国经济“大跃进”狂潮 132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35

四、全民大炼钢铁 137

五、大跃进中经济体制的变动 138

六、文教“大跃进”与对《新人口论》的批判 140

七、台海危机与炮击金门 142

第三节 庐山会议与反右倾 143

一、在坚持三面红旗下退却 143

二、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144

三、庐山会议前期:神仙会 146

四、庐山会议后期:风云突变 147

五、反右倾与继续大跃进 149

六、三年经济困难 150

七、西藏平叛与民主改革 152

第四节 政策调整与经济恢复 153

一、八字方针的酝酿和确定 153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54

三、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 155

四、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调整和好转 158

五、政治思想领域的相对宽松 159

六、斯诺对新中国的考察 160

第五节 阶级斗争的弦愈绷愈紧 162

一、国际动态与对外政策 162

二、八届十中全会:主旋律的转移 164

三、林彪的崛起和得势 166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67

第六节 不平静的文化思想界 169

一、科技、体育事业的新成就 169

二、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被干扰 170

三、文艺界的收获与全国性的批判 172

四、学术领域批判的扩大 175

第四章 大动乱的年代(1966~1969) 178

第一节 “文革”大幕的拉开 178

一、复杂的动机与荒唐的革命 178

二、对《海瑞罢官》的政治批判 181

三、打击“彭罗陆杨” 183

四、《五一六通知》的发布 184

五、批判“三家村” 185

第二节 红卫兵被推上政治舞台 185

一、支持与压制:50天的对垒 185

二、“文化大革命”的再发动 187

三、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188

四、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90

五、工人造反派的出现 192

六、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迷狂 193

第三节 夺权斗争的一波三折 195

一、全面夺权的开始与老干部的抗争 195

二、内乱升级 198

三、陷入纠“左”与反右的怪圈 200

四、政治权力体系的重建 203

第四节 “文革”的深入和危害 205

一、“斗批改”的新高潮 205

二、不堪回首的悲剧 207

三、干部下放与知青上山下乡 210

四、外交上的混乱 212

五、经济的倒退与回升 213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继续(1969~1976) 215

第一节 林彪的失宠与对抗 215

一、毛泽东再次面临两难困境 215

二、林彪集团的新阴谋 216

三、正面冲突:九届二中全会 218

四、批陈整风与毛泽东南巡 220

五、九一三事件 221

第二节 从纠“左”到批右 223

一、林彪事件的公开和批林整风 223

二、周恩来主持纠“左”和整顿 224

三、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225

四、江青集团权势的增强 227

第三节 风诡云谲的新较量 228

一、“批林批孔”与影射史学 228

二、江青的“女皇”梦与组阁风波 230

三、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232

四、西沙自卫反击战 233

第四节 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 234

一、邓小平的复出 234

二、各项工作的全面整顿 235

三、学习“专政理论”与评《水浒》 237

四、“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开始 240

第五节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 241

一、周恩来逝世与邓小平“靠边站” 241

二、批邓的升级和扩大 242

三、伟大的四五运动 243

四、人祸天灾施淫威 246

五、巨星殒落与“四人帮”被捕 247

六、“文革”期间的对外经援 249

第六节 文化浩劫与文化潜流 252

一、百花凋零的文艺园地 252

二、“地下文学”暗潮涌动 254

三、教育事业的大滑坡 257

四、科技事业的厄运与成果 260

第六章 走向改革开放(1976~1986) 262

第一节 在巨人身影里徘徊 262

一、全国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 262

二、步履艰难的拨乱反正 263

三、中共十一大与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266

四、经济建设中的“洋冒进” 268

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70

第二节 历史性的转折 271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71

二、大力平反冤假错案 273

三、恶梦惊醒后的思想反响 274

四、对越自卫反击战与外交新局面 278

五、国民经济的调整 280

六、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 281

七、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283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振兴社会经济 284

一、农村体制改革一炮打响 284

二、城市体制改革的起步和铺开 286

三、经济特区的创建与对外开放 289

四、经济改革的成就及问题 291

五、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293

六、科技、教育、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294

第四节 文化思想界的盛况与纷争 296

一、西方哲学热及其他 296

二、文学创作的层级递进 298

三、中国现代派文学的骤起与争鸣 301

四、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 303

第五节 追求政治民主与反对自由化 305

一、加快政治改革的呼唤 305

二、中共的全面整党 307

三、政治改革:由窃窃私语到公开亮相 308

四、1985年的学潮及其被制止 309

五、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11

第七章 改革的风风雨雨(1987~1991) 314

第一节 寻找自身的历史方位 314

一、压缩经济过热的空气 314

二、中共十三大:吹响全面改革的号角 316

三、明确历史方位:初级阶段论 318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升温 320

五、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新气象 322

六、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 324

第二节 龙年情绪和蛇年风波 326

一、龙年灾祸 326

二、改革的困扰和选择 328

三、虚浮狂躁的社会情绪 331

四、思想界的迷乱和争论 332

五、蛇年政治风波 335

六、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339

七、西藏事件的来龙去脉 341

八、中苏关系的解冻 344

第三节 反腐防变和治理整顿 346

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346

二、坚持反对“和平演变” 348

三、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351

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354

五、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356

第八章 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2000) 35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大潮的再次涌起 359

一、邓小平的南巡 359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 361

三、社会经济的大躁动 363

四、中共十四大与八届人大 365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选择 367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69

第二节 建立新体制的改革举措 371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及其配套改革 371

二、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扶贫攻坚 373

三、国民经济“软着陆”和跨世纪发展规划 377

四、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79

五、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382

第三节 从容迈向二十一世纪 385

一、中共十五大和跨世纪政府的新形象 385

二、应对世纪之交的挑战 388

三、推动改革深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91

四、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 399

五、中共自身建设的新工程 402

六、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405

第九章 隔海相望的台湾(1949~2000) 409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偏安一隅 409

一、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宝岛 409

二、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 409

三、美蒋协防与国民党的改造 411

四、极权统治的加强 413

五、经济的稳定和复苏 415

第二节 经济起飞与政治波动 418

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418

二、蒋介石“反攻大陆”冒险的破产 422

三、政治波动与文化论战 423

第三节 经受严酷的挑战 426

一、对外交往:溃败与对策 426

二、经济的波动与调整 427

三、蒋经国掌权与“革新保台” 428

四、党外运动的兴起 430

第四节 走向多元化 432

一、建设现代化发达经济 432

二、民主进程不可逆转 434

三、蒋经国病逝与李登辉上台 435

四、台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 437

五、台湾的教育科技和文学艺术 438

第五节 愿统一早日到来 443

一、中共对台政策的变化 443

二、台湾当局的反应和动向 446

三、炎黄子孙渴望和平统一 448

四、两岸联系不断增强 449

五、“台独”阴云弥漫岛内 452

六、两岸统一大势所趋 454

代跋 二十世纪中国史的整体观 456

后记 4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