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史体性 3
证实辨虚(正名辨析) 3
正名与分类 3
艺术遗产的社会史 16
艺术遗产之“美/用” 24
天圆地方(思维形制) 33
中国艺术遗产的崇高性 33
传统文化的时空观 41
圆形剧场的空间形制 46
原生形态(野蛮文明) 55
人类学与艺术发生学 55
高贵的野蛮人 62
重新发现的“原生形态” 69
类分名合(分类) 80
人类学与分类 80
中国知识体制的分类 87
音声的“分类”遭遇 94
潮起潮落(社会变迁) 102
艺术即生活 102
表述与被表述 107
艺术传承中的“负遗产” 112
原住现在(族群认同) 119
认同的遗产 119
“第四世界”的艺术遗产 124
“吉则”抑或“艺术”?这是个问题 128
第二部分 社会功能 137
房前屋后(自然环境) 137
认知自然 137
人化自然 148
艺术遗产的生命“整体性” 152
土生土长(地方特色) 160
家园遗产 160
地方、地方知识与地方感 169
泉州南音与文化空间 172
寓内化外(社会教化) 182
从一本书说起 182
中西方的手工艺简谱 185
“大国工匠” 190
技言无声(技术魅力) 195
工艺社会化 195
技术人类学简谱 200
规矩方圆 205
吾国吾城(营造智慧) 210
静止的乡土与移动的城市 210
传统的城郭形制 217
建筑智慧与营造宅技 223
无形有价(市场效应) 229
“清香”与“铜臭” 229
杠杆之撬 234
无价之宝 238
第三部分 艺术本位 245
美人自美(审美伦理) 245
艺术的“美味” 245
艺术的“品味” 248
美声与声美 252
仰高俯低(艺术理论) 259
被误解的“理论” 259
专业知识之“树” 262
阐释无理 267
面具凹凸(面具表现) 273
面具之道 273
傩:“里外都是人” 278
屯堡地戏之“傩” 282
时隐时现(形象隐喻) 286
像与“象”否? 286
皮格马利翁之诉 289
艺术遗产的特色 292
体无完肤(物与博物) 296
艺术与博物馆 296
“法”之窘境 302
艺术的展示 306
科艺两端?(表述方法) 317
科艺相拥 317
主客相融 321
虚实相兼 324
第四部分 个体际遇 331
纵横捭阖(表现风格) 331
诠释风格 331
音乐的构造 336
权重的工具 347
画里画外(主位客位) 353
造型之“型(形)” 353
视觉与凝视 356
“感观”与“观感” 361
生以身为(身体表达) 365
身体的表达 365
身体的表演 371
身体的感受 375
患得患失(情感经历) 380
吾情吾作 380
艺术与旅行 384
美人之美 391
深入浅出(教育机制) 395
艺术成就于教育 395
艺术教育中的“附遗产现象” 400
艺术教育的社会化 405
碑上地下(丧葬艺术) 412
死事若生事 412
树碑立传的视觉性 421
发生在泉州的故事 425
参考文献 432
后记 452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舞剧艺术论》张麟著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全国校外艺术课堂新形态示范教材系列 少儿钢琴表演曲集》唐冠祥编著 2019
- 《景观艺术设计》林春水,马俊 2019
- 《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 2018
- 《西方艺术歌曲与歌剧的钢琴伴奏艺术》董攀攀 2017
- 《西洋镜 中国早期艺术史 上》(瑞典)喜仁龙著;陆香,郭雯熙,张同译;赵省伟主编 2019
- 《红T/象·素时尚插画艺术展作品集》李海兵主编 2019
- 《演讲与提升系列 说话的艺术 轻松应对生活中的社交难题》刘楠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