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关学学术编年》目录
标签:学术

总序&张岂之 1

前言 1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2

宋真宗天禧四年 庚申(公元1020年) 2

张载生 2

宋仁宗天圣三年 乙丑(公元1025年) 3

吕大忠生 3

宋仁宗天圣五年 丁卯(公元1027年) 4

吕大防生 4

宋仁宗天圣八年 庚午(公元1030年) 4

张戬生 4

宋仁宗天圣九年 辛未(公元1031年) 5

吕大钧生 5

宋仁宗景祐四年 丁丑(公元1037年) 6

张载与邠人焦寅交游 6

宋仁宗宝元元年 戊寅(公元1038年) 6

游师雄生 6

宋仁宗康定元年 庚辰(公元1040年) 7

张载以《边议》谒范仲淹,范仲淹劝其读《中庸》 7

吕大临生 10

宋仁宗庆历二年 壬午(公元1042年) 11

张载作《庆州大顺城记》 11

宋仁宗皇祐元年 己丑(公元1049年) 13

吕大防登进士第 13

宋仁宗皇祐二年 庚寅(公元1050年) 13

刘公彦生 13

宋仁宗皇祐三年 辛卯(公元1051年) 13

种师道生 13

宋仁宗皇祐四年 壬辰(公元1052年) 14

李复生 14

游师雄入京兆学 15

宋仁宗皇祐五年 癸巳(公元1053年) 16

张戬登进士第 16

吕大忠登进士第 16

宋仁宗至和元年 甲午(公元1054年) 17

苏昞约生于是年 17

张载讲学长安 17

约于此时,游师雄求学于张载 19

宋仁宗嘉祐元年 丙申(公元1056年) 19

张载在京师讲《周易》,与二程共语道学之要 19

宋仁宗嘉祐二年 丁酉(公元1057年) 23

三月,张载、吕大钧同登进士第 23

吕大钧问学于张载 24

宋仁宗嘉祐四年 己亥(公元1059年) 25

张载与程颢论“定性”工夫 25

宋仁宗嘉祐六年 辛丑(公元1061年) 26

吕大临登进士第 26

宋英宗治平二年 乙巳(公元1065年) 27

张舜民登进士第 27

游师雄登进士第 28

宋英宗治平三年 丙午(公元1066年) 28

张载讲学京兆郡学 28

宋英宗治平四年 丁未(公元1067年) 29

李复取太学解不赴 29

宋神宗熙宁元年 戊申(公元1068年) 29

张载撰《与蔡帅边事画一》 29

张载讲学绿野亭 30

苏昞约在此时从学于张载 31

吕大临约于此时求学于张载 32

吕大临作《上横渠先生书(一)》 33

宋神宗熙宁二年 己酉(公元1069年) 33

十一月,张载面见神宗,阐复三代之法 33

张载外治明州狱案 34

程颢上书《乞留张载状》 35

张载与程颐论修养工夫 35

宋神宗熙宁三年 庚戌(公元1070年) 36

三月,张戬上《论新法奏》 36

四月,张戬被罢监察御史里行 36

七月,范育推荐张载。张载作《答范巽之书》《并答范巽之》 38

八月,吕大防详定历法 40

十月,张载作《真像堂记》 40

张载归居横渠镇讲学 41

《西铭》《东铭》成书 41

张载试验井田 45

张载《与吕微仲书》约作于此时 46

李复与张载探讨“宗子之法” 47

宋神宗熙宁四年 辛亥(公元1071年) 47

一月,范育、薛昌朝坐劾李定亲丧匿服 47

宋神宗熙宁六年 癸丑(公元1073年) 49

约于是年,张载与吕大钧、范育论“保甲法” 49

宋神宗熙宁九年 丙辰(公元1076年) 50

三月,张戬卒 50

三月,吕大临作《张御史行状》 51

三月,吕大临作《上横渠先生书(二)》 53

十二月,《吕氏乡约》成书 53

《正蒙》成书 55

苏昞约于此时作《正蒙序》 58

宋神宗熙宁十年 丁巳(公元1077年) 59

三月,张载同知太常礼院 59

张载与二程洛阳论学 60

十二月,张载卒 63

宋神宗元丰元年 戊午(公元1078年) 72

一月,程颢作诗悼念张载 72

一月,司马光作《论谥书》《又哀横渠诗》 72

三月,张载依“古礼”下葬 73

吕大防撰《横渠先生墓表》 74

宋神宗元丰二年 己未(公元1079年) 75

三月,李复登进士第 75

七月,刘公彦卒 76

是年前后,吕大临等人先后入洛师事二程 77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现存本撰成 77

宋神宗元丰三年 庚申(公元1080年) 80

五月,吕大防组织绘制的《长安图》竣工 80

八月,吕大防、吕大钧陈三说九宜 81

吕大临陪同程颐西行至关中雍、华 82

宋神宗元丰五年 壬戌(公元1082年) 82

六月,吕大钧卒 82

七月,吕大防《吕氏周易古经》成书 84

吕大临撰《凤翔府尹厅题名记》 85

宋神宗元丰六年 癸亥(公元1083年) 86

十二月,李复撰《刘师严字序》 86

宋神宗元丰七年 甲子(公元1084年) 86

十一月,吕大防《杜工部年谱》《韩文公年谱》成书 86

宋神宗元丰八年 乙丑(公元1085年) 87

六月,吕大临作《哀辞》,寄思程颢 87

宋哲宗元祐元年 丙寅(公元1086年) 87

吕大临为太学博士 87

吕大临上《论选举六事》 88

宋哲宗元祐二年 丁卯(公元1087年) 88

三月,文彦博举荐吕大临 88

七月,周行己撰《书吕博士事》 89

吕大忠重置唐《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碑 90

宋哲宗元祐三年 戊辰(公元1088年) 91

八月,游师雄作《骊山图记》 91

宋哲宗元祐四年 己巳(公元1089年) 91

二月,吕大防提举修《神宗实录》 91

十二月,吕大防奏修的《神宗实录》草卷成 92

十二月,吕大临撰《宋清河县君张氏夫人墓志铭》 93

宋哲宗元祐五年 庚午(公元1090年) 93

范育撰《正蒙序》 93

宋哲宗元祐六年 辛未(公元1091年) 94

四月,李复撰《易说送尹师闵》 94

宋哲宗元祐七年 壬申(公元1092年) 95

二月,吕大临《考古图》撰成 95

张舜民上《乞追赠张载奏》 96

宋哲宗元祐八年 癸酉(公元1093年) 97

约于是年,吕大临撰《代伯兄(吕大忠)荐苏昞状》 97

吕大临卒 97

苏轼、秦观作诗挽悼吕大临 107

周行己作《哭吕与叔四首》 108

宋哲宗绍圣元年 甲戌(公元1094年) 109

范育约卒于是年前后 109

宋哲宗绍圣二年 乙亥(公元1095年) 111

二月,吕大防因监修《神宗实录》遭贬 111

宋哲宗绍圣四年 丁丑(公元1097年) 112

四月,吕大防卒 112

七月,游师雄卒 114

宋哲宗元符三年 庚辰(公元1100年) 116

四月,吕大忠卒 116

宋徽宗崇宁三年 甲申(公元1104年) 117

李复上《乞罢造战车》《乞罢造船》二疏 117

苏昞卒于此年后不久 118

宋徽宗政和二年 壬辰(公元1112年) 120

张舜民卒于政和中 120

宋钦宗靖康元年 丙午(公元1126年) 123

十月,种师道卒 123

宋高宗建炎二年 戊申(公元1128年) 124

李复卒 124

宋孝宗淳熙七年 金世宗大定二十年 庚子(公元1180年) 129

杨天德生 129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 丙午(公元1186年) 130

杨奂生 130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 癸未(公元1223年) 130

张载被赐谥“献” 130

宋理宗宝庆元年 金哀宗正大二年 乙酉(公元1225年) 132

杨恭懿生 132

宋理宗淳祐元年 蒙古太宗十二年 辛丑(公元1241年) 133

张载被赐谥“眉伯” 133

萧?生 133

宋理宗宝祐二年 蒙古宪宗四年 甲寅(公元1254年) 134

同恕生 134

宋理宗宝祐三年 蒙古宪宗五年 乙卯(公元1255年) 135

杨奂卒 135

宋理宗宝祐六年 蒙古宪宗八年 戊午(公元1258年) 137

十月,杨天德卒 137

宋代其他关学学者 138

田腴 139

薛昌朝 139

邵清 139

潘拯 140

金元明 (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 142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甲午(公元1294年) 142

杨恭懿卒 142

正学书院约建于此年后不久 144

元仁宗延祐元年 甲寅(公元1314年) 145

鲁斋书院兴建 145

元仁宗延祐五年 戊午(公元1318年) 147

萧?卒 147

元泰定帝四年 丁卯(公元1327年) 150

七月,横渠书院兴建 150

元文宗至顺二年 辛未(公元1331年) 151

同恕卒 151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 丙申(公元1416年) 153

王恕生 153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 己亥(公元1419年) 154

段坚生 154

明宣宗宣德十年 乙卯(公元1435年) 156

薛敬之生 156

明英宗正统元年 丙辰(公元1436年) 157

李锦生 157

明英宗正统十年 乙丑(公元1445年) 157

周蕙从学于段坚 157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 戊辰(公元1448年) 160

王恕进士及第 160

明英宗天顺八年 甲申(公元1464年) 160

六月,薛瑄卒,其后河东之学渐传关中 160

明宪宗成化元年 乙酉(公元1465年) 163

王承裕生 163

明宪宗成化二年 丙戌(公元1466年) 163

薛敬之入太学 163

明宪宗成化四年 戊子(公元1468年) 164

段坚访周蕙而不遇 164

明宪宗成化八年 壬辰(公元1472年) 164

十月,张杰卒 164

明宪宗成化十年 甲午(公元1474年) 166

马理生 166

明宪宗成化十五年 己亥(公元1479年) 166

四月,吕柟生 166

韩邦奇生 167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 甲辰(公元1484年) 167

段坚卒 167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 丙午(公元1486年) 169

薛敬之谒选山西应州知州 169

李锦卒 170

王恕致仕 171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丁未(公元1487年) 173

南大吉生 173

明孝宗弘治六年 癸丑(公元1493年) 173

秋九月,薛敬之《思庵野录》编成 173

宏道书院 174

马理受学于王承裕 175

杨爵生 176

明武宗弘治八年 乙卯(公元1495年) 176

张鼎卒 176

明武宗弘治九年 丙辰(公元1496年) 178

重建正学书院 178

吕柟十七岁,入正学书院 179

薛敬之升浙江金华府同知。撰《金华乡贤志》 180

明武宗弘治十年 丁巳(公元1497年) 180

韩邦奇撰成《禹贡详略》 180

明武宗弘治十二年 己未(公元1499年) 181

王恕著《石渠意见》等 181

明武宗弘治十四年 辛酉(公元1501年) 182

吕柟二十二岁,登乡举 182

明武宗弘治十五年 壬戌(公元1502年) 182

吕柟游成均,与马理等讲学宝邛寺 182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 癸亥(公元1503年) 183

韩邦奇撰成《启蒙意见》 183

刘玑《正蒙会稿》(四卷)大约撰成于此时 18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甲子(公元1504年) 185

吕柟拜薛敬之为师 185

明武宗正德三年 戊辰(公元1508年) 186

二月,薛敬之卒 186

三月,吕柟进士及第 188

四月,王恕卒 189

韩邦奇进士及第 191

明武宗正德五年 庚午(公元1510年) 192

吕柟辞官归乡 192

明武宗正德九年 甲戌(公元1514年) 192

吕柟应诏言六事 192

吕柟筑“东郭别墅”讲学,又筑东林书屋而居 193

马理举进士 194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丙子(公元1516年) 194

韩邦奇遭诬陷下狱,削籍 194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 丁丑(公元1517年) 195

吕潜生 195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戊寅(公元1518年) 196

三月,郭郛生 196

韩邦奇《正蒙拾遗》编成 196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庚辰(公元1520年) 197

杨爵从韩邦奇游,与杨继盛并称“韩门二杨” 197

明世宗嘉靖元年 壬午(公元1522年) 198

朝廷因“大礼”而起争端 198

吕柟复官 200

明世宗嘉靖二年 癸未(公元1523年) 201

吕柟力辨扶救正学 201

明世宗嘉靖三年 甲申(公元1524年) 202

南大吉知绍兴,正月,从王阳明习良知之学 202

“大礼”之争又起七月,“百官跪哭左顺门” 203

十月,南大吉命刻《续刻传习录》 205

马理等因伏阙争“大礼”下锦衣卫狱,再遭廷杖夺俸 207

吕柟因言“大礼”不正,被下卫狱 207

吕柟于狱中与邹守益论学 207

吕柟贬谪解州判官,建解梁书院 208

韩邦奇起山西左参议,平大同之变 209

明世宗嘉靖四年 乙酉(公元1525年) 210

正月,王阳明为稽山书院撰《尊经阁记》。是年,南大吉匾莅政之堂为“亲民堂” 210

附录:《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乙酉) 210

明世宗嘉靖五年 丙戌(公元1526年) 212

三月,吕柟刻《周子抄释》《张子抄释》《二程子抄释》于山西解梁书院 212

四月,王阳明撰《答南元善》 213

明世宗嘉靖六年 丁亥(公元1527年) 215

吕柟迁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215

吕柟在南方与湛甘泉、邹东廓共主讲席,日讲学不辍 216

明世宗嘉靖七年 戊子(公元1528年) 216

王之士生 216

明世宗嘉靖九年 庚寅(公元1530年) 217

吕柟与邹东廓论良知与知行,所见多有不合 217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 癸巳(公元1533年) 218

吕柟《泾野子内篇》刊刻 218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 丁酉(公元1537年) 219

吕柟弟子胡大器刻成《十四游记》 219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戊戌(公元1538年) 220

五月,王承裕卒 220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 辛丑(公元1541年) 223

秋,南大吉《渭南县志》修成 223

南大吉卒 224

二月,杨爵系狱。冬,与钱德洪在狱中以论学共勉 225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 壬寅(公元1542年) 227

四月,樊得仁重刻韩邦奇《性理三解》 227

七月,吕柟卒 228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甲辰(公元1544年) 232

韩邦奇总理河道,升刑部右侍郎 232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 乙巳(公元1545年) 233

韩邦奇《易占经纬》辑成 233

杨爵《周易辨录》撰成 234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 己酉(公元1549年) 235

十月,杨爵卒 235

韩邦奇“五疏乞归” 237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 辛亥(公元1551年) 238

《苑洛集》编成 238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乙卯(公元1555年) 239

十二月,马理卒 239

十二月,韩邦奇卒 241

《苑洛语录》刊刻 243

三原学派 243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丁巳(公元1557年) 244

十一月,冯从吾生 244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公元1565年) 245

冯从吾九岁,始立志为圣贤之学 245

明穆宗隆庆五年 辛未(公元1571年) 245

四月,王徵生 245

明神宗万历四年 丙子(公元1576年) 246

冯从吾弱冠,入太学 246

明神宗万历六年 戊寅(公元1578年) 246

六月,吕潜卒 246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乙酉(公元1585年) 248

许孚远督学陕西,讲学正学书院 248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 己丑(公元1589年) 249

冯从吾进士及第 249

十月,雷于霖生 249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庚寅(公元1590年) 249

王之士卒 249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 辛卯(公元1591年) 252

十二月,冯从吾上《论劾险佞科臣疏》 252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 壬辰(公元1592年) 253

正月,冯从吾上《请修朝政疏》 253

冯从吾告归 254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 甲午(公元1594年) 255

张舜典中举人 255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乙未(公元1595年) 255

冯从吾《疑思录》编次完成 255

冯从吾出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不久罢免。是年编成《订士编》 256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 丙申(公元1596年) 257

冯从吾林居讲学,拟定《学会约》与《士戒》 257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 丁酉(公元1597年) 259

冯从吾制《关中士夫会约》 259

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 甲辰(公元1604年) 260

许孚远卒,曾为陕西提学副使 260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乙巳(公元1605年) 262

六月,郭郛卒 262

冯从吾与张舜典论学,乃著《辨学录》 263

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 丙午(公元1606年) 264

九月,冯从吾著《关学编》 264

王化泰生 266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 丁未(公元1607年) 267

白焕彩生 267

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 戊申(公元1608年) 267

三月,冯从吾讲学于华山。《太华书院会语》辑成 267

张舜典撰成《致曲言》 268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 己酉(公元1609年) 269

十月,关中书院创建 269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辛亥(公元1611年) 271

十月,冯从吾到池阳谒王恕、王承裕、马理等祠墓 271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 壬子(公元1612年) 271

七月,张舜典建弘仁书院 271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 乙卯(公元1615年) 272

冯从吾《元儒考略》撰成 272

冯从吾始修《长安县志》 273

王建常生 274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戊午(公元1618年) 274

雷于霖问学冯从吾 274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 己未(公元1619年) 274

雷于霖始研读理学书 274

明熹宗天启元年 辛酉(公元1621年) 275

秋,冯从吾与邹元标讲学都门 275

明熹宗天启二年 壬戌(公元1622年) 276

秋,邹元标、冯从吾建首善书院 276

九月,冯从吾上《辩讲学疏》 277

八月,王宏撰生 278

明熹宗天启三年 癸亥(公元1623年) 279

十月,《都门语录》书成 279

明熹宗天启四年 甲子(公元1624年) 280

冯从吾起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病辞不赴 280

明熹宗天启六年 丙寅(公元1626年) 280

魏忠贤废天下书院 280

冯从吾作《七十自寿》诗 281

关中书院被毁 281

张舜典约卒于此年后不久 282

明熹宗天启七年 丁卯(公元1627年) 285

正月,李颙生 285

二月,冯从吾卒 286

附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一《恭定冯少墟先生从吾》 288

王徵翻译《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289

明思宗崇祯三年 庚午(公元1630年) 290

五月,李柏生 290

明思宗崇祯四年 辛未(公元1631年) 290

十一月,李因笃生 290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癸未(公元1643年) 291

李颙悟圣学渊源 291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甲申(公元1644年) 291

王徵卒 291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295

清世祖顺治元年 甲申(公元1644年) 295

康吕赐生 295

清世祖顺治二年 乙酉(公元1645年) 295

七月,王吉相生 295

李颙研读理学典籍 295

清世祖顺治三年 丙戌(公元1646年) 296

李柏绝意科举立志学古人 296

清世祖顺治九年 壬辰(公元1652年) 296

李颙阅《道藏》 296

清世祖顺治十年 癸巳(公元1653年) 297

李颙阅《释藏》 297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 丙申(公元1656年) 297

二月,王心敬生 297

李颙《悔过自新说》约于此年撰成 297

李颙《周至答问》录成 298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 丁酉(公元1657年) 298

李颙悟“默坐澄心”之说 298

雷于霖与汤斌论学 299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 戊戌(公元1658年) 300

雷于霖《柏林集》始刊刻 300

清圣祖康熙二年 癸卯(公元1663年) 300

李因笃、王宏撰、李颙与顾炎武订交 300

清圣祖康熙三年 甲辰(公元1664年) 301

重修关中书院 301

清圣祖康熙四年 乙巳(公元1665年) 302

傅山访李因笃 302

清圣祖康熙五年 丙午(公元1666年) 302

三月,王承烈生 302

六月,刘鸣珂生 303

王宏撰主讲关中书院 303

清圣祖康熙六年 丁未(公元1667年) 303

七月,雷于霖卒 303

清圣祖康熙七年 戊申(公元1668年) 305

四月,李颙东行讲学 305

六月,李颙《学髓》录成 306

清圣祖康熙八年 己酉(公元1669年) 307

十月,李颙《体用全学》《读书次第》录成 307

李颙《观感录》约于此年著成 307

清圣祖康熙九年 庚戌(公元1670年) 308

一月,王宏撰始研读理学书 308

十月,李颙与李来章“约为兄弟” 308

十二月,李颙《匡时要务》录成 309

清圣祖康熙十年 辛亥(公元1671年) 309

一月,李颙南行讲学 309

二月,李颙与高世泰论学 310

王宏撰与孙承泽论学 311

李颙《传心录》录成 312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 癸丑(公元1673年) 312

五月,李颙讲学关中书院 312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 乙卯(公元1675年) 313

八月,李颙移居富平,《富平答问》录成 313

王宏撰《砥斋集》整理成 314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 丙辰(公元1676年) 315

十一月,王宏撰《正学隅见述》撰成 315

清圣祖康熙十六年 丁巳(公元1677年) 315

九月,王宏撰与李颙论学 315

清圣祖康熙十七年 戊午(公元1678年) 316

八月,清廷以博学宏词征召李颙、王宏撰和李因笃 316

九月,李因笃与颜元论学 317

王宏撰论“理气”和“动静” 317

李颙与顾炎武书信论学 318

李柏探学于佛、道 319

李颙辑《司牧宝鉴》成 320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 己未(公元1679年) 320

李因笃与阎若璩论学 320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庚申(公元1680年) 321

十月,王心敬师事李颙 321

王建常与顾炎武书信论丧服礼 321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公元1682年) 322

王宏撰《山志》撰成 322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 癸亥(公元1683年) 323

李颙《垩室录感》刊刻 323

王吉相《四书心解》刊刻 323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乙丑(公元1685年) 324

七月,李因笃主讲岐山朝阳书院 324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公元1686年) 325

李颙《四书反身录》刊刻 325

魏象枢书信向李颙问学 326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公元1688年) 327

杨屾生 327

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 己巳(公元1689年) 327

六月,李颙与范鄗鼎书信论学 327

八月,王吉相卒 328

十月,李柏与憨休禅师论儒、佛异同 330

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庚午(公元1690年) 331

六月,王建常梦朱子授学 331

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公元1692年) 332

二月,颜元质疑李颙之学 332

十一月,李因笃卒 332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公元1693年) 336

王建常《复斋录》约于此年撰成 336

李颙《二曲集》刊成 337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公元1694年) 338

王源书信向李颙问学 338

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公元1695年) 339

七月,张秉直生 339

李柏《槲叶集》刊刻 339

王建常《复斋余稿》约于此年撰成 340

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 丙子(公元1696年) 340

王心敬与康乃心书信论全真教 340

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 丁丑(公元1697年) 341

三月,史调生 341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庚辰(公元1700年) 341

七月,李柏卒 341

清圣祖康熙四十年 辛巳(公元1701年) 344

王建常卒 344

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 壬午(公元1702年) 347

王宏撰卒 347

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公元1703年) 349

十一月,康熙帝赐李颙匾及诗 349

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公元1705年) 350

四月,李颙卒 350

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 丙戌(公元1706年) 354

八月,孙景烈生 354

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公元1707年) 354

刘绍攽生 354

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公元1709年) 355

五月,李塨来陕西讲学 355

王心敬与李塨书信论学 355

清圣祖康熙五十年 辛卯(公元1711年) 356

一月,王心敬讲学湖北江汉书院 356

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公元1714年) 357

四月,王心敬讲学江苏紫阳书院 357

王承烈《日省录》撰成 357

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公元1716年) 358

王心敬《丰川全集》刊刻 358

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 己亥(公元1719年) 358

陈世倌问学王心敬 358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公元1722年) 359

三月,王巡泰生 359

王心敬与朱泽沄书信论朱子学 360

清世宗雍正元年 癸卯(公元1723年) 361

十一月,王懋竑质疑王心敬之学 361

王心敬与朱轼书信论治世之道 362

清世宗雍正四年 丙午(公元1726年) 362

王心敬续《关学编》成 362

清世宗雍正五年 丁未(公元1727年) 364

八月,刘鸣珂卒 364

清世宗雍正六年 戊申(公元1728年) 365

方苞书信向王心敬问“经济”之学 365

清世宗雍正七年 己酉(公元1729年) 366

十二月,王承烈卒 366

清世宗雍正八年 庚戌(公元1730年) 368

张秉直始潜心理学 368

清世宗雍正九年 辛亥(公元1731年) 369

康吕赐卒 369

清世宗雍正十年 壬子(公元1732年) 370

刘鸣珂《砭身集》约于此年整理成 370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癸丑(公元1733年) 371

刘绍攽师事王兰生 371

清高宗乾隆二年 丁巳(公元1737年) 372

九月,张秉直“点检心意” 372

史调主讲关中书院 372

清高宗乾隆三年 戊午(公元1738年) 373

三月,王心敬卒 373

清高宗乾隆七年 壬戌(公元1742年) 376

刘绍攽与张文岚论阳明学 376

清高宗乾隆八年 癸亥(公元1743年) 377

孙景烈始主讲关中书院 377

刘绍攽《九畹古文》始刊刻 378

清高宗乾隆九年 甲子(公元1744年) 378

孙景烈始潜心理学 378

清高宗乾隆十年 乙丑(公元1745年) 379

周元鼎约于此年出生 379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 丁卯(公元1747年) 379

十二月,史调卒 379

杨屾《知本提纲》撰成 381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 戊辰(公元1748年) 382

张秉直深悟“主静”说 382

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庚午(公元1750年) 382

王心敬《丰川续集》刊刻 382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辛未(公元1751年) 383

三月,孙景烈与薛馧论朱子学 383

史调《史复斋文集》刊刻 384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 乙亥(公元1755年) 385

张秉直《四书集疏》和《四书集疏附正》撰成 385

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公元1756年) 386

刘绍攽悟佛学“疏漏” 386

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公元1757年) 386

二月,孙景烈与陈宏谋论“求放心” 386

张秉直《治平大略》撰成 387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公元1760年) 388

刘绍攽《四书凝道录》成 388

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公元1761年) 388

九月,张秉直卒 388

孙景烈论“性命之说” 391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公元1762年) 392

孙景烈悟“格物”之说 392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公元1763年) 392

刘绍攽《卫道编》刊刻 392

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公元1769年) 393

十一月,李元春生 393

孙景烈《四书讲义》刊刻 394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公元1774年) 394

一月,孙景烈论“复初”说 394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公元1776年) 395

杨屾《修齐直指》成 395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公元1778年) 397

七月,刘绍攽卒 397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 壬寅(公元1782年) 398

九月,孙景烈卒 398

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公元1784年) 401

四月,路德生 401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 乙巳(公元1785年) 401

杨屾卒 401

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公元1786年) 403

王巡泰《四书日记》整理成 403

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公元1792年) 404

孙景烈《滋树堂文集》刊刻 404

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公元1793年) 405

七月,王巡泰卒 405

十月,张秉直《开知录》整理成 407

清仁宗嘉庆三年 戊午(公元1798年) 407

李元春悟“性说” 407

清仁宗嘉庆八年 癸亥(公元1803年) 408

周元鼎卒 408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 己卯(公元1819年) 409

十月,杨树椿生 409

清宣宗道光四年 甲申(公元1824年) 410

一月,贺瑞麟生 410

清宣宗道光七年 丁亥(公元1827年) 410

十月,祝垲生 410

李因笃《受祺堂文集》刊刻 411

清宣宗道光十年 庚寅(公元1830年) 412

李元春《增订关学编》刊刻 412

重建宏道书院 412

李元春编《关中道脉四种书》刊刻 413

清宣宗道光十一年 辛卯(公元1831年) 414

四月,柏景伟生 414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 乙未(公元1835年) 414

路德主讲关中书院 414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 己亥(公元1839年) 415

李元春主讲华原书院 415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庚子(公元1840年) 415

李元春拟上道光帝抗英书 415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癸卯(公元1843年) 416

八月,刘光蕡生 416

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公元1847年) 416

贺瑞麟问学李元春 416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庚戌(公元1850年) 416

九月,祝垲讲“格物”之说 416

清文宗咸丰元年 辛亥(公元1851年) 417

二月,倭仁访李元春 417

七月,祝垲与李棠阶论学 417

十月,祝垲著《卫性五营图说》成 418

路德卒 419

清文宗咸丰二年 壬子(公元1852年) 421

一月,祝垲著《诚几德图说》成 421

三月,贺瑞麟往山西访薛于瑛 421

清文宗咸丰四年 甲寅(公元1854年) 422

十一月,李元春卒 422

贺瑞麟与王会昌书信论科举 424

清文宗咸丰七年 丁巳(公元1857年) 425

十二月,祝垲悟“心气之旨” 425

清文宗咸丰十年 庚申(公元1860年) 426

周元鼎《汇菊轩文集》刊刻 426

清穆宗同治元年 壬戌(公元1862年) 427

贺瑞麟开始撰写《清麓日记》 427

清穆宗同治四年 乙丑(公元1865年) 428

贺瑞麟主讲学古书院 428

刘光蕡肄业关中书院 428

刘蓉延访贺瑞麟 429

清穆宗同治五年 丙寅(公元1866年) 430

十二月,曾国藩向同治帝密荐祝垲 430

清穆宗同治六年 丁卯(公元1867年) 431

九月,牛兆濂生 431

刘光蕡结交柏景伟 431

贺瑞麟悟“格物”之说 431

清穆宗同治九年 庚午(公元1870年) 432

八月,贺瑞麟建清麓精舍并聘师讲学 432

贺瑞麟编《西京清麓丛书》刊刻 432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 癸酉(公元1873年) 433

十二月,吴大澄拜访贺瑞麟 433

味经书院创建 433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甲戌(公元1874年) 434

九月,杨树椿卒 434

清德宗光绪元年 乙亥(公元1875年) 436

二月,贺瑞麟宏道书院演乡约礼并讲学 436

清德宗光绪二年 丙子(公元1876年) 436

十一月,祝垲卒 436

刘光蕡往河北拜谒黄彭年 438

贺瑞麟与李用清书信论“动静” 439

清德宗光绪七年 辛巳(公元1881年) 439

路德《柽华馆文集》刊刻 439

清德宗光绪九年 癸未(公元1883年) 440

柏景伟主讲味经书院 440

贺瑞麟拜访柏景伟 440

清德宗光绪十年 甲申(公元1884年) 442

李元春《桐阁文钞》刊刻 442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 乙酉(公元1885年) 442

柏景伟与刘光蕡创立求友斋 442

黄嗣东延访贺瑞麟 443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丁亥(公元1887年) 444

二月,贺瑞麟会讲鲁斋书院,并演乡饮酒礼 444

柏景伟主讲关中书院 444

刘光蕡主讲味经书院 445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庚寅(公元1890年) 446

祝垲《体微斋遗编》刊刻 446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 辛卯(公元1891年) 447

十月,柏景伟卒 447

李元春《桐阁性理十三论》刊刻 449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 壬辰(公元1892年) 450

贺瑞麟撰成《关学续编》 450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 癸巳(公元1893年) 451

三月,牛兆濂问学贺瑞麟 451

九月,贺瑞麟卒 452

杨树椿《损斋全书》刊刻 454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公元1895年) 455

味经书院创设时务斋 455

刘光蕡《学记臆解》撰成 456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公元1896年) 457

闰六月,刘光蕡批“耶教”之说 457

刘光蕡书信向张之洞求教 457

刘光蕡与梁启超书信论学 458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公元1897年) 459

十月,崇实书院建成 459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公元1898年) 460

一月,刘光蕡兼主讲崇实书院 460

二月,刘光蕡与康有为书信论学 461

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刘光蕡被目为“康党” 463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公元1899年) 464

刘光蕡隐居礼泉烟霞草堂 464

刘光蕡《孝经本义》撰成 464

贺瑞麟《清麓文集》刊刻 465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公元1900年) 466

刘光蕡《孟子性善备万物图解》撰成 466

柏景伟《沣西草堂文集》刊刻 466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公元1901年) 467

刘光蕡主张“乡学”救国 467

刘光蕡著《大学古义》和《论语时习录》成 468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公元1902年) 469

关中书院改为陕西师范大学堂 469

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公元1903年) 470

二月,刘光蕡主讲甘肃大学堂 470

闰五月,刘光蕡著《立政臆解》成 471

八月,刘光蕡病逝兰州 472

牛兆濂主讲陕西师范大学堂 474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甲辰(公元1904年) 475

牛兆濂主讲鲁斋书院 475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公元1905年) 476

贺瑞麟《清麓答问》《清麓遗语》辑成并刊刻 476

清废帝宣统三年 辛亥(公元1911年) 477

一月,牛兆濂演礼临潼横渠祠 477

文献检索 478

古代文献 478

现代文献 492

后记 498

修订版后记 4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