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 第2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 第2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亚雄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 第2版》目录
标签:基础 文学

绪论 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 1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

二 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 8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 12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12

一 前“五四”文学 12

二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15

三 文学革命中的斗争 19

第二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 21

一 《新青年》作家群 21

二 鲁迅的前期杂文和散文 23

三 周作人、林语堂与小品文 28

四 冰心、朱自清与“五四”美文” 33

第三节 郭沫若与白话诗的崛起 37

一 胡适、郭沫若与初期白话诗 37

二 《雪朝》、“繁星体”、湖畔诗社与冯至 41

三 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格律诗 44

第四节 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50

一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50

二 人生派小说与乡土小说 57

三 郁达夫与艺术派小说 60

第五节 现代话剧的引进与模仿 64

一 文明戏、问题剧与爱美剧 64

二 欧阳予倩、田汉、洪深、郭沫若、丁西林与初期话剧 66

第二章 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 71

第一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71

一 革命文学 71

二 “左联”与左翼文艺运动 72

三 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 73

第二节 新诗的艺术化与革命化 74

一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74

二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79

三 蒋光慈、殷夫与臧克家 84

第三节 小说的三足鼎立与四分天下 86

一 茅盾与左翼小说 86

二 海派与新感觉派 94

三 废名、沈从文与京派小说 104

四 巴金、老舍与李劼人 109

第四节 曹禺与话剧的中国化 119

一 曹禺、李健吾与话剧的中国化 119

二 夏衍与左翼戏剧 127

第五节 散文的战斗性与多样化 129

一 鲁迅的后期杂文 129

二 小品文的繁荣 132

三 京派与开明派散文 134

四 游记与报告文学 137

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 139

第一节 三个地区文学的不同发展 139

一 “文协”与抗战文艺运动 139

二 《讲话》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141

第二节 小说的成熟与收获 143

一 讽刺暴露性小说 143

二 张爱玲的《传奇》 145

三 巴金、老舍、萧红与战争中的文化反思 149

四 赵树理、孙犁与解放区小说 155

第三节 诗歌的愤怒与智慧 158

一 抗战初期的诗歌运动 158

二 艾青、阿垅与七月诗派 159

三 穆旦与九叶诗派 163

四 民歌与民谣 168

第四节 戏剧的拟古与写实 169

一 郭沫若与历史剧的繁荣 169

二 曹禺与现实题材的收获 169

三 解放区的戏剧改革 174

第五节 报告文学的崛起与杂文的“鲁迅风” 174

一 报告文学的崛起 174

二 杂文的“鲁迅风” 175

第四章 新中国时期的文学(1949—1965) 177

第一节 文学批判与文学运动 177

一 第一次文代会与建国初的批判运动 177

二 “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179

第二节 诗歌的颂歌潮流 180

一 颂歌潮流的兴起 180

二 郭小川与颂歌主流 182

三 绿原、曾卓、唐湜与潜在写作 184

第三节 散文的朴素与精致 185

一 巴金与通讯特写 185

二 杨朔与模式化散文 187

三 邓拓与《三家村札记》 189

四 《从文家书》与《傅雷家书》 190

第四节 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193

一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与农村小说 193

二 吴强、曲波、茹志鹃与战争小说 204

三 梁斌、欧阳山、杨沫与革命史小说 208

四 王蒙与“干预生活”小说 216

五 姚雪垠与历史小说 218

第五节 戏剧的衰退与繁荣 220

一 现实剧艺术的普遍下滑 220

二 老舍、田汉与历史剧 222

三 革命史戏剧的繁荣 224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 226

第一节 文学的浩劫与灾难 226

一 《海瑞罢官》与“文革”的开始 226

二 《纪要》与“九·一三事件” 227

第二节 样板戏与帮派文学 228

一 样板戏的样板化 228

二 “帮派文学”与公开创作 232

第三节 潜在写作与地下文学 233

一 穆旦、丰子恺与潜在写作 233

二 张扬、赵振开与地下文学 235

三 黄翔、食指与白洋淀诗派 237

第六章 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4) 239

第一节 文学的回归与复兴 239

一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 239

二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 240

第二节 散文的沉思与报告文学的辉煌 242

一 巴金、冰心、杨绛与孙犁的晚年散文 242

二 徐迟与报告文学 245

第三节 诗歌的呼喊与朦胧 246

一 艾青与“归来者” 246

二 北岛、舒婷、顾城与朦胧诗 249

第四节 小说的反思与寻根 253

一 刘心武与伤痕文学 253

二 王蒙、张贤亮、古华与反思文学 255

三 戴厚英、张洁、张弦、铁凝与人道主义文学 258

四 蒋子龙、高晓声、谌容、路遥与改革文学 261

五 张辛欣、刘索拉与荒诞小说 264

六 汪曾祺、陆文夫、邓友梅、冯骥才与乡土市井小说 265

七 韩少功、张承志、阿城与寻根文学 268

第五节 话剧的改革与实验 270

一 沙叶新与话剧改革 270

二 高行健与探索戏剧 271

第七章 后新时期的文学(1985—1999) 274

第一节 纯文学与俗文学 274

一 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 274

二 市场经济与文学读物 275

第二节 诗歌的混乱与美丽 276

一 诗人的分流和诗坛的坚守 276

二 海子、于坚与“新生代” 277

第三节 小说的变化与探索 282

一 徐怀中、朱苏进与军旅小说 282

二 方方、刘恒、刘震云与新写实小说 284

三 苏童、王朔与世俗小说 287

四 莫言、张炜与新历史小说 289

五 马原、余华与先锋小说 293

六 陈忠实、贾平凹与“陕军东征” 298

七 王安忆、陈染、林白与女性写作 304

第四节 散文的大众化与市俗化 306

一 散文热潮与新散文运动 306

二 史铁生、周涛、王小波与文人散文 308

三 余秋雨与文化散文 310

第五节 话剧的彷徨与变脸 311

一 探索戏剧的余热 311

二 孟京辉与小剧场话剧 3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