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文放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晚近文学理论 向外转 的深层机理探究》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18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现代性目标 18

第二节 “文学性”与百年文论派别的现代性内涵 20

第三节 “文学性”与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理路 24

第二章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 27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27

第二节 两种“文学性” 29

第三节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说 35

第四节 后现代神话所架设的梯级 39

第三章 从文学理论到理论 44

第一节 “理论”的兴起 45

第二节 学术史的两个时代 49

第三节 价值取向的后现代转折 52

第四节 何为“后理论”? 55

第四章 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59

第一节 文化政治何为? 59

第二节 文化政治与社会政治 61

第三节 后阶级政治与阶级政治 64

第四节 微观政治与宏观政治 66

第五节 审美政治与实践政治 70

第六节 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73

第五章 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78

第一节 “文体”:一种文学形式 78

第二节 “文类”:形式主义的类型观念 80

第三节 “文类批评”: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 83

第四节 “理论”:后现代新文类 87

第五节 文类理论新变的终极性依据 91

第六章 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95

第一节 文化政治与身份差异 95

第二节 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97

第三节 解构策略:文字学颠覆语言学 100

第四节 两个战场: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 104

第五节 文化政治的中国问题 110

第七章 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115

第一节 文学经典何为? 115

第二节 文学经典之争 119

第三节 世纪之争的学术回应 121

第四节 布鲁姆的抵抗及其学术意义 130

第五节 文学经典之争在中国 134

第八章 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140

第一节 文学:“谁的经典?”之问缺失的另一半 140

第二节 杰洛瑞:审美作为经典建构的重要维度 141

第三节 布鲁姆:一切经典都属精英之作 145

第四节 卡勒:在文学经典中重新奠定文学性根基 148

第五节 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学理逻辑 151

第九章 话语转向与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155

第一节 文学理论范式的两次转向 155

第二节 话语理论的提出 158

第三节 福柯:从“考古学”到“谱系学” 161

第四节 知识话语与权力关系 164

第五节 身体话语与微观政治 169

第六节 福柯的话语理论与文学理论 173

第七节 中国当代文论中的话语问题 179

第十章 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189

第一节 文学理论话语更新的深层机理 189

第二节 从“有循于旧名”到“有作于新名” 191

第三节 从“旧瓶装新酒”到“概念大换班” 195

第四节 话语更新: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的风标 198

第五节 三个热门关键词的分析 203

第六节 文学理论话语更新的历史具体性 206

第十一章 “批判”话语的谱系学研究 212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作为“学理的探究” 212

第二节 黑格尔:“反思性批判”与“否定的辩证法” 215

第三节 马克思:“批判”作为变革社会的利器 219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大众文化批判” 223

第五节 20世纪中国:“批判”话语的政治化转向与学理性回归 231

第六节 走向21世纪:大众文化批判的话语重建 240

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 245

第一节 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 246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悬殊 250

第三节 解释模式的转变 252

第四节 阅读方法的差异 255

第五节 回到文学经典,抑或应对当下现实? 258

第十三章 症候解读:文学批评作为艺术生产 260

第一节 弗洛伊德:症候是有意义的 260

第二节 拉康:在语言结构中探寻症候的意义 262

第三节 阿尔都塞:对于“症候解读”的大力揭扬 269

第四节 马舍雷:将“症候解读”引入文学批评 277

第五节 卡勒:“表征性解释”与文化研究的生产性 286

第六节 “症候解读”的后现代性质 292

第十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 299

第一节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299

第二节 关于大众 302

第三节 关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305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中国 309

第五节 对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 314

第十五章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 321

第一节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三段论 321

第二节 “是”:前现代审美文化 323

第三节 “非”:现代审美文化 325

第四节 “去”:后现代审美文化 328

第十六章 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334

第一节 伊格尔顿:美学作为肉体话语 335

第二节 舒斯特曼:倡导身体美学新学科 340

第三节 韦尔施:感知的重构与美学的重构 347

第四节 对于经典美学三次挑战的学术意义 353

第十七章 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 360

第一节 卡勒学术历程的重大转折 360

第二节 “理论”与文学理论难解难分 362

第三节 “理论”中的文学性 364

第四节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兼容并举 367

第五节 在“理论”与文学理论的联姻中取得进展 369

第六节 “后理论”转向的风标 371

第十八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及其嬗变 375

第一节 政治理想诉求 376

第二节 审美理想诉求 379

第三节 文化理想诉求 384

参考文献 392

主要人名索引 399

后记 4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