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刑法学总论=Criminal law subjects
刑法学总论=Criminal law subjects

刑法学总论=Criminal law subjects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怀艺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刑法学总论=Criminal law subjects》目录

导言 1

一、何为刑法学 1

二、刑法学原理 7

三、刑法学体系 14

四、刑法学研究方法 30

第一编 刑法基础理论 43

第一章 刑法概述 43

第一节 刑法的定义及特征 43

一、刑法的定义 43

二、刑法的特征 46

第二节 刑法的性质与功能 47

一、刑法的本质 47

二、刑法的功能 49

第三节 刑法的目的与任务 50

一、刑法的目的 50

二、刑法的任务 51

第四节 刑法的渊源与类型 52

一、刑法的渊源 52

二、刑法的类型 54

第二章 刑法的制定与规范 56

第一节 刑法的制定及其程序 56

一、刑法制定的根据 56

二、刑法制定的程序 59

第二节 刑法的规范及其内容 61

一、规范与法律规范 61

二、刑法规范的类型 68

三、刑法规范的内容 69

第三节 我国刑法的修改与完善 81

一、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及评价 81

二、25个单行刑法的先后出台 82

三、1997年对刑法典的系统修订 83

四、刑法修正案(一)至(九) 85

五、未来刑法典修订的建议 87

第三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89

第一节 罪责法定原则 89

一、“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89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价值 91

三、“罪刑法定”的理论分歧 95

四、罪刑法定原则与类推制度 100

五、我国“罪责法定原则”的确立 101

六、罪责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103

第二节 罪责相适应原则 104

一、“罪刑相适应”的思想渊源 104

二、我国“罪责相适应原则”的确立 106

三、“罪责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 108

四、“罪责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 109

第三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10

一、“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 111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化 111

三、我国“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确立 113

四、“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实现 114

第四章 刑法体系 116

第一节 刑法的形式体系 117

一、混合式 117

二、编纂式 117

三、典籍式 118

第二节 刑法典的体系 118

一、刑法典的结构 118

二、刑法典的编、章、节 119

三、刑法典的条、款、项 120

第三节 刑法的本质体系 121

第五章 刑法解释 123

第一节 刑法解释的基本范畴 123

一、刑法解释的含义和特征 123

二、刑法解释的目标 125

三、刑法解释的原则 127

四、刑法解释的方法 130

五、刑法解释的分类 132

第二节 刑法立法解释 134

一、刑法立法解释的含义和特征 134

二、刑法立法解释的形式 135

三、刑法立法解释的效力 136

四、刑法立法解释的兴起 137

第三节 刑法司法解释 138

一、刑法司法解释的含义和特征 138

二、刑法司法解释的分类 140

三、刑法司法解释的效力 142

第四节 刑法学理解释 143

一、刑法学理解释的含义和特征 143

二、刑法学理解释的意义 144

三、刑法学理解释的分类 144

四、刑法学理解释的立场:实质解释与形式解释 145

五、刑法学理解释的再创:分层解释和阶段推进 147

第六章 刑法效力 149

第一节 刑法的规范效力 149

第二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151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一般理论 151

二、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 155

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160

一、我国刑法生效和诉讼时效 160

二、我国刑法的溯及力 161

三、刑法时间效力的法律适用 162

第四节 刑法的其他效力 164

一、刑法总则的效力 164

二、刑法的追诉时效 164

三、“告诉才处理”案件的效力 166

四、行刑时效 167

第二编 犯罪成立及其认定 171

第七章 犯罪概述 171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171

一、犯罪的一般定义 171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173

三、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 179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 182

一、法益及其功能 182

二、社会危害与法益侵害 185

三、刑法的法益及其确认 187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 190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190

二、犯罪的法定分类 191

第四节 犯罪的标准 192

一、以犯罪成立要件为基本标准 192

二、以刑法规范的规定为修正标准 193

三、以立法与司法解释为补充标准 193

第八章 犯罪成立 195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的梳理 195

一、犯罪构成的由来 195

二、德国和日本的犯罪成立理论 197

三、英美法系国家的犯罪成立理论 199

四、苏联和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200

第二节 犯罪成立理论的分析 202

一、犯罪客体与刑法法益 202

二、犯罪构成与刑法法益 203

三、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204

四、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 205

五、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 206

六、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 207

第三节 犯罪成立要件的重构 208

一、犯罪成立要件的界定 209

二、犯罪成立要件的分类 209

三、犯罪概念与犯罪成立的关系 214

第九章 犯罪客观要件 216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216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定义和特征 216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主要内容 217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重要意义 218

第二节 法益侵害行为 219

一、侵害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219

二、侵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220

三、侵害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223

四、“违反国家规定”之含义 223

五、刑法中典型的非侵害行为 224

第三节 侵害行为对象 226

一、侵害行为对象的定义和特征 226

二、研究侵害行为对象的意义 226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227

四、“公共财产”的范围 227

五、“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范围 227

第四节 侵害结果 228

一、研究侵害结果的意义 228

二、大陆法系刑法中的侵害结果 229

三、我国刑法中的侵害结果 230

四、作为罪过认定根据的侵害结果 234

五、侵害结果与侵害行为的同一性 235

第五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36

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定义及特征 236

二、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 237

三、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238

第十章 犯罪主观要件 239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239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定义和特征 239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基本内容 240

第二节 犯罪主体 242

一、犯罪主体的定义和特征 242

二、研究犯罪主体的意义 244

三、犯罪主体的基本类型 244

四、特殊主体与定罪量刑 247

五、“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界定 248

六、“司法人员”身份的界定 250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 251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和特征 251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内容 251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等级划分 252

四、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253

第四节 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256

一、犯罪故意 256

二、犯罪过失 259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262

第五节 认识错误 263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263

二、事实认识错误 264

三、法律认识错误 266

第六节 意外事件 266

一、意外事件的概念 266

二、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 267

第七节 违法性认识 267

一、“不知法不赦”原则遭遇的挑战 267

二、国外有关违法性认识的理论学说 268

三、我国刑法对违法性认识的基本立场 269

第十一章 犯罪量度要件 271

第一节 犯罪量度要件概述 271

一、犯罪量度要件的定义和特征 271

二、具备犯罪量度要件的根据 273

三、犯罪量度要件的本质 276

四、犯罪量度要件的评价 277

第二节 犯罪数额 277

第三节 犯罪情节 279

第四节 侵害程度 279

第五节 正当防卫 282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成立条件 282

二、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289

第六节 紧急避险 289

一、紧急避险的定义和成立条件 289

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296

三、紧急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296

第十二章 犯罪形态(Ⅰ):未完成形态 297

第一节 未完成犯罪形态概述 299

一、未完成犯罪形态的界定 299

二、未完成犯罪形态的范围 302

三、未完成犯罪形态的成立 305

第二节 犯罪预备 307

一、犯罪预备的定义和特征 308

二、犯罪预备的类型 310

三、犯罪预备的处罚 311

第三节 犯罪未遂 312

一、犯罪未遂的定义及特征 313

二、犯罪未遂的类型 318

三、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320

第四节 犯罪中止 322

一、犯罪中止的定义和特征 322

二、犯罪中止的类型 325

三、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325

第十三章 犯罪形态(Ⅱ):共同犯罪 327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327

一、共同犯罪的定义和学说 327

二、共同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329

三、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330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334

一、一般共同犯罪 335

二、聚众共同犯罪 335

三、集团共同犯罪 336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及其刑事责任 338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338

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340

三、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342

第四节 共同犯罪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345

一、共同犯罪中的未完成形态 345

二、共同犯罪中的片面共犯 346

三、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347

四、共同犯罪中的身份确定 348

第十四章 犯罪形态(Ⅲ):单位犯罪 350

第一节 单位犯罪概述 351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和特征 352

二、单位犯罪的理论根据 353

三、单位犯罪与法人犯罪 354

四、单位犯罪的基本类型 354

第二节 单位犯罪的认定 355

一、单位犯罪成立的客观要件 355

二、单位犯罪成立的主观要件 356

三、单位犯罪中的量度要件 359

第三节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360

一、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承担的理论根据 360

二、单位犯罪中单位与自然人责任的分配 361

三、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承担的模式 362

四、单位犯罪中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罚金 363

五、单位犯罪中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主刑、附加刑及其他处罚 364

第四节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适用 364

一、累犯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 364

二、自首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 365

三、立功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 367

第十五章 犯罪形态(Ⅳ):一罪与数罪 368

第一节 一罪与数罪概述 368

一、一罪与数罪的界定及其意义 368

二、区分一罪与数罪的一般标准 369

三、一罪与数罪的主要分类 371

第二节 一罪的认定 373

一、实质的一罪 373

二、法定的一罪 377

三、处断的一罪 382

第三节 数罪的认定 388

一、同种数罪 388

二、异种数罪 391

三、法条竞合 392

第三编 刑事责任及其承担 399

第十六章 刑事责任概述 399

第一节 刑事责任概述 399

一、刑事责任概念的梳理 399

二、刑事责任概念的界定 401

三、刑事责任的目的 403

四、刑事责任的类型 404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和原则 407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 407

二、刑事责任的原则 412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定位及进程 414

一、刑事责任的定位 414

二、刑事责任的进程 418

第十七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Ⅰ):刑罚 425

第一节 刑罚概述 425

一、刑罚 425

二、刑罚权 427

三、刑罚功能 428

第二节 刑罚体系 430

一、刑罚体系的概念和种类 430

二、我国的刑罚体系 431

第三节 主刑 433

一、管制 433

二、拘役 436

三、有期徒刑 438

四、无期徒刑 439

五、死刑 441

第四节 附加刑 442

一、罚金 443

二、剥夺政治权利 445

三、没收财产 446

第十八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Ⅱ):驱除出境和剥夺军衔 449

第一节 驱逐出境 449

一、适用对象 450

二、适用范围 450

三、适用方式 450

四、驱逐出境期限 451

第二节 剥夺军衔 451

一、国内外有关剥夺军衔等制度的法律规定 451

二、剥夺军衔及剥夺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等制度的完善 452

第十九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Ⅲ):赔偿经济损失 454

第一节 赔偿经济损失的法律规定 454

一、我国刑法典的规定 454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456

第二节 赔偿经济损失的立法前瞻 458

一、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或救助制度 459

二、完善“赔偿经济损失”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460

三、建立犯罪人终身偿付被害人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 461

第二十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Ⅳ):有罪宣告 462

第一节 有罪宣告概述 462

一、有罪宣告的概念 462

二、有罪宣告的属性 463

三、有罪宣告的意义 464

第二节 有罪宣告的适用 464

一、有罪宣告的适用条件 464

二、有罪宣告的机关 465

三、有罪宣告的后果 465

第三节 有罪宣告与不起诉制度 466

一、从免于起诉到不起诉 466

二、有罪宣告与不起诉和撤销案件的区别 467

三、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性质与后果 467

第四节 有罪宣告与期待可能性 468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468

二、期待可能性的成立 469

三、期待可能性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470

第二十一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Ⅴ):非刑罚处罚措施 472

第一节 非刑罚处罚措施概述 472

一、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界定 472

二、非刑罚处罚的适用条件 473

第二节 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具体内容 474

一、训诫 474

二、责令具结悔过 474

三、责令赔礼道歉 475

四、责令赔偿损失 475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476

六、剥夺“职业资格” 477

第二十二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Ⅵ):责令管教或收容教养 479

第一节 责令管教 479

一、“责令管教”的定性 480

二、“责令管教”的对象及其“责令主体” 481

三、不履行管教或监管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81

第二节 收容教养 482

一、收容教养的早期规定 483

二、收容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483

三、收容教养制度的未来改进 484

四、收容教养制度的立法展望 485

第四编 刑事责任的裁量、实现、变更与消灭 491

第二十三章 刑事责任的裁量 491

第一节 刑事责任裁量概述 491

一、刑事责任裁量的定义 491

二、刑事责任裁量的特性 493

三、刑事责任裁量的根据 494

四、刑事责任裁量的原则 495

第二节 刑事责任裁量的情节 496

一、刑事责任裁量情节的概念和分类 497

二、法定情节 498

三、酌定情节 502

四、累犯情节 504

五、自首情节 505

六、立功情节 508

第三节 刑事责任裁量制度 510

一、从重、从轻、减轻与免除处罚制度 510

二、数罪并罚制度 512

三、缓刑制度 516

四、禁止令制度 519

五、对犯罪财物的处理制度 520

第四节 刑事责任裁量的偏差与规范化 521

一、刑事责任裁量偏差的原因 521

二、刑事责任裁量偏差的矫正 523

三、刑事责任裁量的方法 523

四、刑事责任裁量的基准 524

第二十四章 刑事责任的实现 527

第一节 刑事责任实现概述 527

一、刑事责任实现的界定 527

二、刑事责任实现的原则 528

三、刑事责任实现的效益 529

第二节 刑事责任实现的刑罚方法 531

一、主刑的执行 531

二、附加刑的执行 534

第二十五章 刑事责任的变更 536

第一节 缓刑的变更 536

一、缓刑的一般撤销及处理 537

二、缓刑考验期满及其处理 537

三、特别缓刑的撤销及处理 537

第二节 减刑 538

一、减刑的概念 538

二、减刑的条件 538

三、减刑的具体规则 541

四、减刑的主要程序 543

第三节 假释 544

一、假释的定义及特征 544

二、假释的条件 545

三、假释的程序 547

四、假释的考验期限 547

五、假释的考察 547

六、假释的撤销 547

第四节 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变更执行 548

一、死缓制度的起源与概念 548

二、死缓制度的适用条件 549

三、死缓制度的变更执行 549

四、死缓变更的特殊限制 550

第二十六章 刑事责任的消灭 552

第一节 刑事责任消灭概述 552

一、刑事责任消灭的界定 552

二、刑事责任消灭的理论依据 552

三、刑事责任消灭的事由 553

第二节 时效 554

一、时效的种类 554

二、追诉时效的期限 554

三、追诉期限的计算 555

第三节 赦免 556

一、大赦 557

二、特赦 557

第四节 前科消灭制度 558

一、国外前科消灭制度的立法借鉴 558

二、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前科保密制度 558

三、刑事登记及前科消灭制度的建立 559

后记 5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