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训诂学导论
训诂学导论

训诂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宗周著
  • 出 版 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出版年份:1981
  • ISBN:
  • 页数:19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翻译新探下一篇:英语专业八级改错
《训诂学导论》目录
标签:训诂 导论

壹:弁言 1

贰:训诂与训诂学 13

叁:偁谓之殊异 17

甲、训故 17

乙、训诂 18

丙、故 18

丁、解故 18

戊、解诂 19

己、道训 19

庚、训纂 19

辛、诂训 19

壬、故训 20

癸、笺及释 20

肆:训诂之缘起 23

一、以古时音即转移者 24

二、以古今音之递嬗者 27

三、以方俗语文之殊者 30

四、以双声叠韵联语之衍移者 32

五、以字义之引申者 35

六、以文字之通假者 37

七、以古今字之异者 40

八、以古义今义之异者 42

九、以字与词之易致误者 44

十、以古今语词之异者 48

十一、以古今语法之异者 50

十二、以殊声异义者 53

十三、以物名古今雅俗之殊偁者 60

十四、以师承家法之异者 62

十五、以古今文家言礼制之异者 67

伍:训诂之所资 71

甲、训诂以音声为枢机 73

乙、训诂以语根为榰柢 77

丙、训诂以文字为辅翼 82

丁、训诂以校勘为前题 86

陆:东周训诂释别 91

(一)有以本字训本字者 92

(二)有以音近之字为训者 92

(三)有数字相递为训者 94

(四)有一字不惟一义者 94

(五)有以字形为训者 94

(六)有以字义为训者 95

(七)有本文甚简,其义难明,必增字释之,然后本义乃见者 95

(八)有注释他文,增益虚字,而其义自见者 95

(九)有两字一训,而用之又稍别者 96

(十)有本文略言其义,而下节下篇伸明其义者 96

(十一)有以俗语训雅言者 96

(十二)有以一字代数字,而即以此字为此事之名者 96

(十三)有举一字,而伸其用者 96

(十四)有举一字,而穷其义者 96

(十五)有引他文,而伸其言外之义者 97

(十六)有以训诂代正字者 97

(十七)有举共言以训别国之语者 97

(十八)有引他文,而发挥共总义者 97

柒:两汉训诂释例 97

(一)有直言某字为训者 100

(二)有言某字谓言某字,及某字犹某字者 101

(三)有言某谓某义者 103

(四)有以一事释一字之义者 103

(五)有以数字释一字之义者 103

(六)有一字数义而分用者 103

(七)有二字字义相近,而分用者 104

(八)有举三字,而递相为训者 104

(九)有本义奥,而易以浅显之诂者 104

(十)有就本文而伸其所以然之故者 104

(十一)有本文意曲,而伸其义者 104

(十二)有本文与释文形音义俱同,恐义难明。借故书语以读若为训者 104

(十三)有本文与所释字音形不异,而义异。以读若为训者 105

(十四)有本文与所释字音义俱异,而形相同,以读若为训者 105

(十五)有本文与所释之字音形义俱异,而依双声叠韵以读若为训者 105

(十六)有因古语难明,以今语为释者 105

(十七)有以今制况古制为训者 105

(十八)有本文与所释字,形音义俱异,惟取双声或叠韵以读若为训者,实与读为读曰义同 106

(十九)有本文与所释之字,形音义俱不异,而以读为读曰为训者 106

(二十)有本文与所释字义异,而音形不殊。以读为为训者 106

(二十一)有本文与所释之字,音义俱异,而形不异,以读为为训者 106

(二十二)有本文与所释之字,形义俱异,惟音有关系,以读为读曰更字为训者 107

捌:训诂所施之术 109

甲、推因:亦名音训 110

(一)以本字为训者 111

(二)以相关字为训者 112

(三)以同音为训者 116

(四)以音近为训者 119

(五)以数字递相为训者 122

乙、互训:或名翻译 123

(子)以今语释古言者 124

(丑)以雅言训方言者 125

(寅)以共名释别名者 126

(卯)以别名释共名者 126

(辰)以狭义训广义者 127

(巳)以此况彼而释者 128

(午)以今字释古字者 129

(未)以本字释借字者 130

(申)以本义释借字者 131

(酉)以借字释借字者 132

(戍)以辞也为释者 134

(亥)以某貌某声释之者 135

附论反训 137

丙、义界:亦名宛述 146

一、宛述一辞之义 147

(子)就其形状为训者 147

(丑)就其色泽为训者 148

(寅)就其情性为训者 149

(卯)就其质材为训者 150

(辰)就其功用为训者 151

(巳)就其位置为训者 152

(午)就其时间为训者 152

(未)就其所及为训者 153

二、宛述对辞之义 154

(子)就其形状为训者 154

(丑)就其色泽为训者 155

(寅)就其情性为训者 155

(卯)就其质材为训者 156

(辰)就其效用为训者 156

(巳)就其位置为训者 157

(午)就其时间为训者 157

(未)就其所及为训者 158

玖:训诂之术语 159

一、某,某也。(某,某也;某也。) 159

二、某者,某也。(某者,某也;某也。) 160

三、某,犹某也。 161

四、某,亦某也。 162

五、某谓之某 163

六、某谓某某也。 163

七、某,今谓之某 164

八、古谓某为某。(今谓某为某。) 164

九、古曰某;今曰某。 165

十、某,若(如)今某。 165

十一、某,某某之称(名)。 166

十二、某某曰某。(某某为某。) 166

十三、某,言某某也。 167

十四、某之(为)言某也。 167

十五、某,所以某某也 168

十六、某,某属(别)。 169

十七、某,某某之属(类)。 169

十八、某,某貌。 170

十九、某,某声。 171

二十、某,辞(词)也。 171

廿一、某,某辞(词)。 172

廿二、某,或曰某,某,一曰某。 173

廿三、某,或作某;某,或为某。 173

廿四、古文某为某;今文某为某。 174

廿五、某,故书作某。 175

廿六、某,古某字。(某,今某字。) 176

廿七、某某,古今字。 177

廿八、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 178

廿九、某声与某相似(近)。 179

三十、某读若(如)某。 180

卅一、某读为(曰)某。 181

卅二、某当为某。 182

卅三、某,当言(从)某。 183

卅四、长言短言,急言缓言,内言外言。 184

卅五、互文。 185

卅六、省文。 185

卅七、变文。 186

卅八、句读。 187

卅九、未闻。 188

四十、衍文,脱字。 1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