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地方文献论集  上
地方文献论集  上

地方文献论集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天蔚等编著
  • 出 版 社:海口:南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6606467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京族下一篇:甘孜县志
《地方文献论集 上》目录

上册 1

序&邱树森 1

自序 5

壹 方志篇 1

第一章 方志之源流、发展与功用 3

第一节 方志之源流 3

甲、方志二元论 4

一、史之源:《周礼》 4

二、地之源:《禹贡》 5

三、史源之发展 6

1.国别史 6

2.耆旧传与人物志 8

四、地源之发展 10

1.图经:《山海经》《水经注》 10

2.地记(志) 11

3.风俗志 12

4.“地理志”的出现 13

乙、综合“史”、“地”而成历史地理的阶段 14

一、唐代官修地理书之背景与措施 14

1.边防图、州郡图之撰写 14

2.职方郎中搜集地理资料 15

3.驾部郎中与驿运制度 16

二、官修地理书之开始:《括地志》 16

三、官修第二套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 18

四、官修地理书之新内容:融合成历史地理 19

1.总结前代地理书之精华 19

2.历史地理之内容 19

(1)地理中的人文资料 20

(2)新的体例 21

A.项目多 21

B.八到 21

C.增载艺文 21

五、私人修撰之地理书,亦增加历史地理的内容 22

1.《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22

2.《蛮书》 23

3.其他重要的私撰地理书 24

六、从历史地理到方志的关键 24

丙、从历史地理到方志的完成阶段 25

一、体例之完备 25

1.四项并重 25

2.纵横叙述 26

3.碑刻艺文显示地方的特色 27

二、政治上的提倡 28

1.官修图经 28

2.私人撰书之风气 28

3.四大地理书出现:《一统志》的雏型 29

(1)太平寰宇记 29

(2)元丰九域志 29

(3)舆地广记 30

(4)舆地纪胜 31

附:方舆胜览 33

三、宋代出现的方志 34

1.宋代“图经”少而“志”多 34

2.方志乃表现“一方的全貌” 34

3.南方志书大量出现 34

第二节 方志之发展 61

甲、量的发展 61

乙、“一统志”的修撰 63

一、《元一统志》 63

二、《明一统志》 64

三、《清嘉庆一统志》 65

丙、方志理论的建立 66

一、方志的三派 67

1.体例派 67

2.考证派(地理派) 67

3.史法派(历史派) 67

丁、乾嘉时代方志著作大增 69

一、乾嘉学派的影响 70

二、地方政府以修志为业绩 71

三、地理辑佚与杂志的蓬勃 72

第三节 方志之功用 76

甲、可补正史之不足 77

乙、可考订正史之错误 78

丙、科技资料之增添 79

丁、地方人物、史事与艺文之搜集 81

戊、有关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料的钩寻 83

第二章 方志理论与方志理论家 89

第一节 章学诚及其方志理论 89

甲、坎坷的经历影响其治学的重点 89

一、家学的渊源 89

二、屡困场屋 90

三、流浪中的讲学与著述生涯 91

1.《文史通义》共内外两篇 92

2.《校雠通义》共三卷 93

3.《方志略》与《史籍考》 94

四、实斋之学,重义理!轻考据乎? 95

五、孤立于学术界中的人 96

乙、建立了方志学的理论,未留下完整的著作 98

一、年轻时提出的方志学理论 98

1.述志之例(方志十议) 99

2.撰志之要(二便三长五难八忌) 100

3.论志之体(三书四体) 101

4.论文与史之关系(六经皆史,文人不可修志) 103

5.论“史”与“志”之不同 106

6.其他(志科志书传、史德与史识) 109

二、章实斋所纂修之方志著作 112

第二节 二顾、戴震及洪亮吉 119

甲、江苏二顾 120

一、顾炎武 120

二、顾祖禹 122

乙、戴震 130

丙、洪亮吉 136

第三章 新方志之兴起与新方志之拟目 147

第一节 新方志之兴起 147

甲、新的内容 149

一、李泰棻的“三增” 149

二、黎锦熙的“广四用” 150

三、唐祖培的“方志三学” 151

四、现代大陆学者的意见 152

乙、新的体例 155

一、李泰棻 155

二、黎锦熙 158

第二节 新方志拟目刍议 162

第四章 海峡两岸之修志机构 170

甲、现代大陆学者意见 170

乙、海峡两岸的修志机构 171

第五章《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评介 179

第一节 分论 180

甲、〈第一篇 中国地方史志的研究〉 180

一、〈中国纂修新方志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180

二、〈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 181

三、〈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 183

四、〈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187

五、〈史志的语言〉 190

六、〈史志关系论〉 192

七、〈新方志与现代科学结合〉 195

八、〈县志的体例篇目设计和总纂〉 196

九、〈中国《慈溪县志》与日本《广岛新史》的比较〉 197

乙、〈第二篇 日本地方史志的研究〉 200

一、〈地方史与民众史〉——从自我历史角度的探讨 200

二、〈近现代地方史的课题〉——以地区农民士兵基本形象为中心 202

三、〈市史编写问题〉——兼谈地方史研究诸潮流的成果与缺陷 204

四、〈关于关东地方史志类中“史”与“志”的若干考察〉 206

五、〈立足于地域社会史的原点〉 208

第二节 综论 210

甲、源流与发展的比较 210

乙、历史地理与方志的分野 212

丙、“史”与“志”的争辩 213

丁、中日史志的异同及新旧史志的比较 214

第六章 清代方志学名著知见录(以电脑光碟印制) 220

附录:清代方志学家与方志著作年表 220

贰 谱学篇 225

第一章 中国谱学之源流及其分期之试探与新谱学建立刍议 227

甲、氏族社会 228

乙、世族社会 231

丙、家族社会 234

丁、家族社会的动摇与谱系学的建立及伦理建设的关系 236

一、内容的扩大 239

二、认同的思想 239

三、方法的改良 240

第二章 新旧谱学之界别与新谱学之两派三家之评议 248

甲、新旧谱学之界别 248

乙、新谱学之两派三家 249

一、新谱学之内涵 249

二、两派三家 251

丙、海峡两岸之新旧谱学的剖析 255

第三章 从族谱资料中浅论宋代中原士族迁粤之两道及其史事 273

第四章 方志与族谱之关系及其联合研究之价值 286

第五章 广东许族源流初探——并论许族发展之两类型 296

第一节 许氏之族源及其南移之探究 296

甲、许氏的族源 296

乙、广东许氏诸族之分布 299

一、漳潮地区 299

二、粤中、粤西区 300

三、海南区 301

四、粤南区 302

第二节 两大支系与两种不同的发展 302

甲、广州高第街许族 302

一、清末的科甲人物 304

二、新的政坛人物 306

三、姻亲人物 306

乙、粤南湛江博立村许族 307

第六章 两本新谱之评介 313

第一节 《新会潮连乡芦鞭里卢氏族谱》评介 313

甲、简介“谱”与“纂修者” 313

乙、“谱”之创新 314

丙、“谱”之评议 328

第二节 《湛江市博立村许国仁爱周公家谱》之凡例与撮要 338

一、该谱的目录 339

二、该谱的凡例 342

三、该谱的撮要 345

附:王安石〈许氏世谱叙〉 3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