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3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3
一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3
二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7
三 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12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15
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15
二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18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26
一 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26
二 相同与相通 32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41
一 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41
二 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44
三 想象的重要意义 47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50
一 两种无限的含义 50
二 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53
三 “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55
四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56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60
一 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60
二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64
第七章 论境界 68
一 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68
二 境界的形成 71
三 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72
四 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74
第八章 境界与文化 77
一 四种人生境界 77
二 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78
三 文化的评判问题 80
四 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83
五 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 86
六 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89
第九章 超越自我 90
一 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90
二 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96
第十章 超越之路 102
一 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102
二 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105
三 超越有限的历程 108
四 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110
第二篇 审美观 117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117
一 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117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120
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125
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128
一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128
二 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131
三 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133
四 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135
第十三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138
一 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138
二 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140
三 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143
四 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147
五 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150
第十四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152
一 理论 152
二 历史 159
第十五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166
一 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166
二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169
第十六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177
一 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177
二 语言学转向 180
三 语言意义的转换 183
四 “大言”与“小言” 187
第十七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192
一 语言的诗性 192
二 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196
三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198
第十八章 美与真善 204
一 古希腊时期 204
二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206
三 近代 207
四 现当代 210
五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212
第三篇 伦理观 217
第十九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217
一 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217
二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221
三 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225
四 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28
第二十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231
一 “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231
二 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232
三 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234
四 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236
五 “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 238
六 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239
第二十一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242
一 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242
二 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245
三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248
第二十二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顺应与理解 250
一 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250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51
三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253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256
一 从独白到对话 256
二 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 258
三 理与情 261
第二十四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264
一 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 264
二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266
三 “知”哲学与“行”哲学 269
四 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272
五 哲学与人生 273
第四篇 历史观 277
第二十五章 古与今 277
一 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277
二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283
三 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 288
第二十六章 传统与现在 289
一 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 289
二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292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298
一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298
二 时间距离的意义 300
三 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著 302
四 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304
第二十八章 中心与周边 307
一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307
二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308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 312
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313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319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319
一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 319
二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325
第三十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339
一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339
二 主要发展阶段 341
第三十一章 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363
一 “天人合一”的特点 363
二 “万有相通”的特点 365
三 “天人合一”与“万有相通”的区别以及中西文化史上从前者到后者的发展过程 367
四 在中国现实中“万有相通”进展迟缓及其原因 369
五 “万有相通”的哲学要求把“有我”与“忘我”结合起来 371
六 “万有相通”的哲学是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明灯 372
余论:希望的哲学 374
一 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374
二 希望就是虚拟 375
三 希望就是战斗 376
四 希望与命运 376
五 希望与失望 377
六 希望与无限 378
- 《物联网导论》张翼英主编 2020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材料导论》张会主编 2019
-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 第2版》阎建民,刘辉 2020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大数据导论》林子雨编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学基础导论》林大津,尤泽顺导读 2007
- 《现代环境主义导论》(英)戴维·佩珀(David Pepper)著 2020
- 《华为基因 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冷湖编著 2019
-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美)马克·吐温著;钟姗,吴兰 2020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