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一川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艺术公赏力概述 5

第一节 艺术公赏力问题的由来 6

第二节 通向公众素养论范式的艺术理论 15

第三节 艺术公共性建构与艺术公赏力 23

第四节 艺术公赏力概念 27

第二章 通向艺术公赏力的理论历程——以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家为例 35

第一节 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之间 37

第二节 无功利化的个体心灵自赏 43

第三节 重新功利化的“物的形象”论 57

第四节 再度无功利化的“审美意象”论 60

第五节 “审美意象”论面对时代变迁 67

第六节 回看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统 76

第七节 当前路径选择与艺术公赏力问题 79

第三章 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 89

第一节 艺术公赏力的发生与演变 90

第二节 世变艺变 92

第三节 以艺启群 97

第四节 以艺为群 105

第五节 艺以群分 112

第六节 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 117

第四章 艺术公赏力的动力 121

第一节 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机制 122

第二节 艺以新民说 123

第三节 艺以为人说 130

第四节 艺有公道说 136

第五节 艺术公赏力的深层动力源 143

第五章 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媒物互化及其后果 147

第一节 进入文化产业中的艺术 149

第二节 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53

第三节 艺术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160

第四节 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与生活交融态:从艺术型文化产业与拟艺术型文化产业的关系看 164

第五节 媒物互化的后果:艺生平面态 174

第六章 当今艺术媒介状况 187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及其艺术问题 188

第二节 通向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历程 193

第三节 全媒体时代艺术的特征 200

第四节 艺术分赏与艺术公赏力 208

第五节 艺术分赏背后的美学之争 211

第六节 反思全媒体时代艺术状况 225

第七章 艺术公共领域 233

第一节 公共领域理论的来由及桌子之喻 234

第二节 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复苏式构建 239

第三节 艺术公共领域概念及其人学依据 247

第四节 艺术公共领域的存在要素 254

第五节 艺术公共领域的机制与实质 263

第八章 艺术辨识力 269

第一节 公众角色理论 270

第二节 艺术辨识力的含义与构成 274

第三节 艺术辨识力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278

第四节 艺术辨识力的运行原则 282

第五节 艺术辨识力与国民艺术素养建设 286

第九章 艺术公信度 289

第一节 艺术公信度先于艺术真诚度 290

第二节 从“代笔门”之争看艺术公信度问题 293

第三节 艺术公信度之问题化的历程 298

第四节 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生成的原因 299

第五节 中外信任研究的启示 304

第六节 艺术公信度及其特征 308

第七节 艺术公信度的维度、耦合关系及检验 311

第十章 艺术品鉴力 315

第一节 艺术品鉴力的导向更替 316

第二节 艺术品鉴力的构成要素 323

第三节 艺术品鉴力的存在形态 337

第四节 艺术品鉴力的运行层面 339

第五节 艺术品鉴力的运行阶段 344

第十一章 艺术公赏质 347

第一节 艺术公赏力中的艺术公赏质问题 34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对于艺术公赏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350

第三节 西方艺术类型观及艺术品层面论 356

第四节 艺术公赏质的社会关联要素 359

第五节 艺术公赏质的层面构造 362

第六节 兴味蕴藉与公民艺术素养 367

第十二章 艺术公共自由 373

第一节 有关艺术自由的近期案例 374

第二节 自由与艺术自由 379

第三节 第三种艺术自由:艺术公共自由 384

第四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含义和社会基础 391

第五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中国传统资源 397

第六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要素 402

第七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途径:人生境界层次论 404

第八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核心:公心涵育 413

第九节 艺术公共自由的目标:美美异和 419

第十三章 中国艺术公心 427

第一节 斯宾格勒:每种文化精神都有其“基本象征” 428

第二节 宗白华:中外比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435

第三节 方东美:“生命情调”的戏情比较模型 450

第四节 唐君毅:统合儒道的中国艺术精神 458

第五节 徐复观:独尊道家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 464

第六节 李泽厚:寻找“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 467

第七节 从中国艺术精神到中国艺术公心 474

第八节 中国艺术公心及其构成要素 480

第九节 中国艺术公心的特征 488

第十四章 艺术公共性体验的当代呈现 555

第一节 视听觉公共性体验 557

第二节 言说公共性体验 621

第三节 心神公共性体验 652

第十五章 艺术批评 671

第一节 现代艺术批评三变 672

第二节 当前艺术批评的三种形态 674

第三节 学术型批评的新课题 677

第四节 艺术批评家的学术自觉及学术个性 681

结语 692

后记 7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