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ATM互连网络技术及应用
ATM互连网络技术及应用

ATM互连网络技术及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ATM互连网络技术及应用》目录

第一篇 ATM互连网络基础 1

第一章 互连网络的基础及构成 3

1.1 互连网络的基本概念 3

1.2 互连网络的基本连接设备 3

1.2.1 中继器 4

1.2.2 网桥 4

1.2.3 路由器 6

1.2.4 网关 7

1.2.5 集线器和交换式集线器 8

1.3 互连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8

1.4 基于交换的互连网络结构 10

1.4.1 网络交换技术 10

1.4.2 基于交换的网络结构 11

2.1.1 通信网络的发展和ATM的出现 15

第二章ATM——异步转移模式技术 15

2.1 ATM基本原理 15

2.1.2 ATM的异步原理 16

2.1.3 ATM的技术特点 18

2.2 ATM适配层 21

2.2.1 AAL类型1 21

2.2.2 AAL类型2 25

2.2.3 AAL类型3/4 28

2.2.4 AAL类型5 33

2.2.5 信令适配层协议——SAAL 36

2.2.6 ATM组合用户适配层协议——AAL -CU 40

2.3 ATM层 46

2.3.1 ATM层概述 46

2.3.2 ATM层中涉及用户平面的功能 47

2.3.3 ATM层中涉及管理平面的功能 50

2.4 ATM物理层 53

2.4.1 传输汇聚子层 53

2.4.2 物理介质子层 57

2.5 ATM的连接 58

2.5.1 ATM连接的实现 58

2.5.2 局域网中ATM连接建立 59

2.6 ATM的交换 60

2.6.1 ATM中的VP/VC交换 60

2.6.2 ATM交换单元结构 61

2.6.3 交换网络 64

2.6.4 交换网络中的路由 69

2.7 ATM网络的流量控制的拥塞控制 70

2.7.1 流量约定 70

2.7.3 可接受信元速率和突发容限 71

2.7.2 峰值信元速率PCR 71

2.7.4 信元时延偏差 72

2.7.5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72

2.7.6 网络的容量管理 73

2.7.7 连接管理控制 73

2.7.8 用户参数控制和流量整形 73

2.7.9 向远端站发送拥塞消息 73

第三章 网络协议结构及参考模型 75

3.1 网络协议分层的一般原理 75

3.1.1 协议及协议分层的基本概念 75

3.1.2 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76

3.2 OSI 参考模型 79

3.2.1 OSI RM物理层 79

3.2.2 OSI RM数据链路层 79

3.2.7 OSI RM应用层 80

3.2.6 OSI RM表示层 80

3.3 B-ISDN PRM参考模型 80

3.2.5 OSI RM会话层 80

3.2.4 OSI RM传输层 80

3.2.3 OSI RM网络层 80

3.3.1 用户平面 81

3.3.2 控制平面 81

3.3.3 管理平面 81

3.3.4 B-ISDN PRM中各层的功能 82

3.4.2 协议层—层间的连接差别 84

3.4.1 概述 84

3.4 OSI RM与B-ISDN PRM的比较 84

3.4.3 协议平面的定义 85

3.4.4 协议层次结构上划分的区别 86

第四章ATM网络接口技术 89

4.1 线路编码技术简述 89

4.1.1 归零码 89

4.1.2 不归零码 90

4.1.4 差分模式反转码 91

4.1.3 编码传号反转码 91

4.1.5 交替传号反转码 92

4.1.6 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92

4.1.7 2B1Q码 93

4.2 基于PDH的ATM信元传输 93

4.2.1 基于DSI的ATM信元传输 94

4.2.2 基于E1的ATM信元传输 96

4.2.3 基于E3的ATM信元传输 97

4.2.4 基于E4的ATM信元传输 99

4.3 基于SDH的ATM信元传输 100

4.3.1 同步数字系列技术 100

4.3.2 SDH中的帧结构 101

4.3.3 SDH的物理接口 103

4.3.4 SDH的监控信号 104

4.3.5 基于SDH的ATM信元传输技术 104

4.4.2 基于ATM论坛规范的信元直接传输 105

4.4 基于其它标准的ATM信元传输接口 105

4.4.1 基于ITU-T L432的信元直接传输 105

4.4.3 ATM论坛的STS-1/UTP-3信元传输接口 107

4.4.4 ATM论坛的FDDI信元传输接口 107

4.4.5 基于25.6Mb/s直接信元传输接口 109

4.5 UTOPIA接口 109

4.5.1 UTOPIA的接口形式 109

4.5.2 UTOPIA中的信元格式 110

4.5.3 UTOPIA中的操作与时序 111

4.5.4 管理接口 115

4.5.5 UTOPIA的参考模式及配置 116

第二篇ATM局域网络互连 119

第五章ATM专用网络路由技术 121

5.1 寻路技术 121

5.2 ATM的路由基础 121

5.2.1 ATM寻址机制 121

5.2.2 ATM网络地址格式 122

5.3 专用ATM网络中的PNNI协议 124

5.4 PNNI中的路由协议 126

5.4.1 PNNI分层网络的结构 126

5.4.2 对等组PG与逻辑节点LN 127

5.4.3 PNNI分导结构中状态信息交流 129

5.4.4 PNNI中的逻辑链路 130

5.4.5 PNNI中的拓扑聚合 131

5.4.6 PNNI中的简化地址表示 131

5.5 P-NNI的信令协议 134

5.5.1 PNNI接口及协议参考模型 135

5.5.2 PNNI信令消息格式 136

5.5.3 PNNI中点-点呼叫连接控制 140

5.5.4 点、多点呼叫连接控制消息 142

5.6 PNNI中连接的建立 142

第六章ATM局域网仿真 145

6.1 ATM局域网仿真概述 145

6.2.1 ATM LE的协议 146

6.2 ATM LE的协议及结构 146

6.2.2 ATM局域网仿真的结构 148

6.2.3 局域网仿真的数据帧及封装格式 150

6.3 仿真局域网的建立过程 152

6.3.1 虚通道连接 152

6.3.2 仿真局域网的建立 153

6.3.3 仿真局域网间的互连结构 155

6.4 仿真局域网中的寻址机制 156

6.4.1 仿真局域网中的地址解析 156

6.4.2 ATM地址的使用概述 157

6.4.3 LEC的ATM地址 158

6.4.4 LES的ATM地址 158

6.4.5 BUS ATM地址 158

6.6.1 虚拟局域网的基本特点 159

6.6 虚拟局域网 159

6.5 局域网仿真的存在问题及发展 159

6.4.6 LECS ATM地址 159

6.6.2 虚拟局域网的基本构成和配置原则 160

6.6.3 虚拟局域网中的路由 161

第七章 基于ATM的IP 163

7.1 基于ATM的IP概述 163

7.2 基于ATM的IP的协议结构 164

7.3 数据包封装 164

7.3.1LLC/SNAP封装 165

7.3.2 基于VC复用封装 165

7.3.3 IP数据包到ATM信元的变换 166

7.4 网络结构及地址解析 166

7.4.1 基于ATM的IP网络结构 166

7.4.2 地址解析机制 168

7.4.3 地址解析操作过程 169

7.5 基于ATM的IP存在的问题 170

7.6 下一段解析协议 171

8.1 MPOA概述 173

第八章 基于ATM的多协议 173

8.2 MPOA的协议和模型结构 174

8.2.1 MOPA的协议结构 174

8.2.2 MOPA的模型结构 174

8.2.3 MPOA中的数据封装 176

8.3 MPOA的寻址及路由模式 177

8.3.1 MPOA的寻址模式 177

8.3.2 MPOA的路由模式 177

8.4 MPOA的网络系统 177

8.4.1 登录过程 178

8.4.2 地址解析过程 178

8.4.3 数据的传输 178

8.5.1 虚拟路由器的概念 179

8.5.2 虚拟路由器的功能 179

8.5 虚拟路由器 179

8.5.3 虚拟路由器特点 180

8.6 MPOA与虚拟局域网及下一段路由协议 180

第三篇ATM广域网络互连 183

第九章 公共ATM网络的信令体系 185

9.1 B-ISDN信令概述 185

9.2 B-ISDN信令体系 186

9.2.1 准关联信令传输网络结构 187

9.2.2 关联信令传输网络结构 188

9.2.3 混合信令传输网络结构 189

9.3 网间接口信令 189

9.3.1 B-ISDN的功能和模式 190

9.3.2 B-ISDN的消息格式 190

9.4 用户网络接口信令 193

9.4.1 Q.2931的消息格式 193

9.4.2 Q.2931中基本信令过程概述 197

9.4.3 ATM地址 199

9.5.1 元信令消息格式 200

9.5 元信令 200

9.5.2 元信令的信令过程 201

第十章 基于ATM的帧中继 203

10.1 概述 203

10.2 帧中继技术 204

10.2.1 FR协议 204

10.3 FR与ATM互通 205

10.4 帧中继与ATM网络互通 206

10.4.1 可变长FRPDU的整形和定界 207

10.4.2 差错检测 207

10.4.3 连接复用 207

10.4.4 丢失优先级标识 207

10.4.7 流量特性 208

10.4.8 流量管理和网络性能 208

10.4.6 FR CV状态管理 208

10.4.5 拥塞标识 208

10.4.9 操作与维护 209

10.4.10 帧中继与ATM网络互通中的协议转换 209

10.5 帧中继与ATM业务互通 209

10.5.1 可变长FR PDU的整形和定界 210

10.5.2 差错检测 210

10.5.3 丢失优先级标识 210

10.5.4 拥塞标识 210

10.5.5 FR C/R和ATM CPCS-UU间映射 211

10.5.6 帧中继与ATM PVC管理 211

10.5.7 FRPVC管理 211

10.5.8 操作与维护 211

10.5.9 高层用户协议封装 212

10.6 帧中继与ATM互通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213

10.6.1 SVC互通问题 213

10.5.10 帧中继与ATM业务互通中协议的转换 213

第十一章 基于ATM的SMDS 215

11.1 SMDS概述 215

11.2 基于ATM之上的SMDS的实现途径和需考虑的问题 217

11.2.1 实现的途径 217

11.2.2 互通问题 218

11.3 基于DQDB的SMDS平台 218

11.4 基于SMDS DXI的SMDS平台 221

11.5.1 构筑于AAL3/4之间的SMDS 222

11.5 基于ATM的SMDS平台 222

11.5.2 构筑于AAL5之上的SMDS 223

11.6 基于ATM的SMDS平台与其它SMDS平台的互通 224

11.6.1 基于ATM的SMDS平台与基于MSDS DXI的SMDS平台间的互通 224

11.6.2 基于ATM的SMDS平台与基于MSDS DXI的SMDS平台间的互通 225

第十二章 基于ATM的话音业务 227

12.1 发展背景 227

12.3.1话音数据的信元适配技术 228

12.2 VOA的应用 228

12.3 VOA中的关键技术 228

12.3.2 时延及回音问题 229

12.3.3 时钟同步技术 230

12.4 VOA的实现 231

12.4.1 ATM宽带网与现行网络间话音及话带业务互通 231

12.4.2 N-ISDN/B-ISDN间信令互通 232

12.4.3 在NNI接口处N-ISDN/B-ISDN间的信令互通 232

12.4.4 在UNI接口处N-ISDN/B-ISDN间的信令互通 233

12.4.5 数据承载的互通 234

12.4.6 互通中的寻址 237

12.5 VOA应用中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走向 237

附录 239

附录一、与宽带及互通有关的部分协议 239

附录二、术语及缩定的英汉对照 240

参考文献 2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