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正聿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06064012
  • 页数:7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目录

导论 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1

(一)伟大的实践与实践的哲学 1

(二)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 4

(三)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7

(四)科学发展与关于发展的哲学 15

(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

二、对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的检讨与反思 21

(一)哲学教科书的“叙述体系”即“显性逻辑” 22

(二)哲学教科书的“隐性逻辑”中的“哲学观”问题 23

(三)哲学教科书“隐性逻辑”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25

(四)哲学教科书“隐性逻辑”中的背景、视野与思路 28

(五)哲学教科书诠释“世界观”的“知识论立场” 31

三、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34

(一)新世界与新哲学 34

(二)核心主题与核心命题 37

(三)现实性与超越性 39

(四)重新解读与重新领悟 41

四、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45

(一)时代精神主题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聚焦点 45

(二)现实存在间距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 46

(三)流行观念陌生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 48

(四)基本理念概念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力量 49

(五)作为“一整块钢铁”的“超学科”研究 51

五、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54

(一)“贴近”问题 55

(二)“讲理”问题 56

(三)理论难点问题 5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62

一、国内学界对哲学范式转换的研究 63

(一)哲学范式转换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63

(二)“范式”与“范式转换”概念使用的分析 65

(三)“范式”及“范式转换”概念使用的合法性问题 67

二、范式转换: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 68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范式演变的轨迹 69

(二)哲学思维范式演变的内在逻辑 73

(三)从与社会实践方式的匹配性看哲学思维范式的演变 76

(四)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本精神 80

三、从实践观的变迁看哲学范式的转换 83

(一)三种实践观 83

(二)三种实践观中的实践转向的意义 87

(三)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哲学 89

四、超越黑格尔主义的思辨的实践哲学 104

(一)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特征 104

(二)理论哲学范式中的黑格尔主义 106

(三)实践哲学范式中的黑格尔主义 108

(四)超越思辨的实践哲学 110

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发展之展望 11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 119

一、研究状况综述 119

二、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当代发现 124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当代发现” 124

(二)关于“理解”:理论立场的重要性 128

(三)当代争论及其理论背景 131

三、“理性的法”和“私人利益” 137

(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面临的困惑 137

(二)理性的法与私人利益的“不法” 140

(三)理论中的内在矛盾与哲学上的改弦更张 144

四、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对象性活动”概念 149

(一)感性—对象性及其反思形式 149

(二)“纯粹活动”与“对象性的活动” 151

(三)思辨辩证法的秘密或真相 154

五、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上的重要性 157

(一)思想史文献中的评论与估价 158

(二)恩格斯关于《唯一者》的两封书信 162

(三)施蒂纳与费尔巴哈的哲学基础 167

(四)施蒂纳向形而上学的全面复归 175

(五)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上的重要性 180

六、未来研究展望 18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研究 196

一、研究状况综述 196

二、从马克思视角看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超越 198

(一)现代性自我确证之两种哲学路径 198

(二)黑格尔对康德的“颠倒”:从形式的真理到内容的真理 200

(三)黑格尔哲学中的时代精神:让理性与现实和解 205

(四)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210

三、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主客同一性论题 212

(一)何种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 212

(二)“从主体性哲学内部击破主体性哲学” 214

(三)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 218

(四)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焦点何在 222

四、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劳动论题 228

(一)劳动作为时代性的主题 228

(二)黑格尔的劳动论题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230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异化劳动理论 234

(四)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与作为经济学概念的“生产” 238

五、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承认”问题 241

(一)问题的由来 241

(二)重释黑格尔“主人奴隶辩证法” 245

(三)马克思论承认的异化与回归 249

六、对本课题研究趋向的展望 25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257

一、研究状况综述 25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有的自觉意识 262

(一)强化民族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63

(二)强化世界意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世界 267

(三)强化人类意识,自觉捍卫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27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7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 275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偏离 281

(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 28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294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未来致思方向 30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 310

一、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310

(一)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观的颠倒 311

(二)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解和颠倒 315

(三)马克思的哲学观与现代西方哲学 320

二、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多重意义 323

(一)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不同理解 324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目标 328

(三)多元理解的价值和多重意义的统一 331

三、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333

(一)哲学是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334

(二)历史性的人性自觉与哲学的转变 337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哲学的精神维度 340

四、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344

(一)不能在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基础上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 344

(二)唯物史观对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超越 347

(三)唯物史观对意识哲学的超越 350

五、哲学观与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353

(一)不同哲学视野中的哲学问题 354

(二)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我们还能问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吗? 357

(三)哲学思维方式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361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研究 365

一、研究状况综述 365

二、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367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368

(二)世界观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371

(三)世界观与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 375

(四)世界观理论的时代内涵 377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384

(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384

(二)“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387

(三)马克思学说的“哲学性”与“科学性” 391

四、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400

(一)探索马克思本体论的理论前提 400

(二)黑格尔本体论的理论遗产 403

(三)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人的解放何以可能 406

五、怎样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414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414

(二)世界观的解释原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42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前提批判 434

六、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 437

(一)变革脱离实际的世界观 438

(二)变革禁锢思想的思想前提 443

(三)变革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 448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452

一、理论理性还是实践理性: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一个关键点 452

二、作为理论理性的辩证法与“幻象逻辑” 457

(一)理论理性层面辩证法的困境:康德对“幻象逻辑”的批判 457

(二)从理论理性走向实践理性:康德“幻象逻辑”批判的启示 463

三、克服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深层矛盾与辩证法实践理性的确立 467

(一)理论哲学的基本立场与黑格尔对康德的曲解 467

(二)超越黑格尔思辨辩证法与辩证法实践理性立场的确立 473

四、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是实践理性层面的辩证法 479

(一)生活实践作为“无条件的总体”与辩证法的实践运用 479

(二)理论的“有限性”与生活实践的“无限性”:实践理性层面上辩证法的基本矛盾 487

五、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未来研究展望 49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506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506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506

(二)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509

(三)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 514

(四)关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 519

(五)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 523

二、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530

(一)重新审视法国唯物主义及其派别 530

(二)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特征 533

(三)重新审视唯物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538

三、重新审视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542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543

(二)社会的整体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546

(三)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549

(四)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发展的“跨越”现象 551

四、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555

(一)问题的提出 555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557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559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562

五、重新审视历史必然性观念 566

(一)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 566

(二)历史必然性观念的革命变革 569

(三)反历史必然性观念泛起的原因和环节 573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及其失误 575

六、历史认识中的“从后思索法”:原则、内容和意义 580

(一)“从后思索法”的提出及其基本原则 580

(二)“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584

(三)“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587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 592

一、研究状况综述 592

(一)中国价值哲学兴起的背景 593

(二)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大体进程 595

(三)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599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讨论和争论的主要问题 600

(一)价值与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 601

(二)价值与真理以及“价值认识”“价值真理”问题 603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合法性问题 607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概念 608

(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关系 608

(二)价值的本质特点与价值标准 610

(三)价值分类和价值体系 613

(四)人的价值及其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616

(五)价值与评价的关系,评价与价值认识 620

(六)价值观念及其结构 624

(七)价值哲学研究方法 627

(八)价值思想发展史的研究 628

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注的时代热点和焦点问题 628

(一)价值理论研究与哲学体系改革 628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革 630

五、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38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646

一、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 646

(一)理论研究逐渐走出原来的视野,拓宽了新的领域 646

(二)理论探讨从译介性转向研究性 647

(三)理论研究日益具有明显的实践性 647

(四)研究方法逐渐趋于综合性 648

二、发展实践呼唤新的发展理念 652

(一)发展理念的确立与把握 652

(二)发展的哲学反思 654

(三)发展的新阐释 657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661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命运与当代价值 661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关联 666

(三)寻求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基本途径 671

四、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 675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基点 675

(二)对现代性的多维透视 677

(三)摆脱现代性困境的出路 686

五、关于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690

(一)代价的内涵 691

(二)代价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693

(三)代价付出的合理限度 696

(四)代价付出的基本原则 699

六、研究趋势及展望 701

(一)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资源 701

(二)突出“问题”的研究 702

(三)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密切结合 703

(四)加强与国外不同发展理论的对话与交流 705

后记 7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