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 1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 1
悲剧 1
功利主义 1
教条主义 1
经验主义 1
拉普 1
毛泽东文艺思想 2
青年德意志派 2
青年黑格尔派 2
倾向小说 3
思辨哲学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3
托尔斯泰主义 3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3
喜剧 4
现实主义 4
自然主义 4
真正的社会主义 4
卡尔·倍克 5
卡尔·格律恩 5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5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6
斐迪南·拉萨尔 6
敏娜·考茨基 7
保尔·拉法格 7
弗兰茨·梅林 7
玛格丽特·哈克奈斯 8
格奥尔基·瓦连京诺维奇·普列汉诺夫 8
马克西姆·高尔基 8
列宁 9
安那托里·瓦西里耶维奇·卢那察尔斯基 9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10
德·马尔科夫 10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1
巴黎的秘密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1
神圣家族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 11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12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2
弗兰茨·冯·济金根 12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2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2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 13
旧人与新人 13
致敏·考茨基 13
城市姑娘 13
致玛·哈克奈斯 13
没有地址的信 13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14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4
文学与革命 1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4
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14
半奥勃洛摩夫式 15
被夸张了的拉斐尔式 15
产品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 15
“叱咤风云的革命无产者” 15
大众化 15
德国小市民的鄙俗气 15
典型 15
典型环境 16
典型人物 16
典型细节 16
典型化 16
恶劣的个性化 16
非社会的人的感觉 16
福斯塔夫式背景 16
个性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 16
黑格尔的“这个” 16
较大的思想深度 16
经济基础 16
两便士一桩怪事 17
“两结合”创作方法 17
两种民族文化学说 17
类 17
伦勃朗式 17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17
内在尺度 17
全盘西化 18
人化的自然 18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8
人性复归 18
三融合 18
思辨哲学批判前后的玛丽花形象 18
莎士比亚化 19
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19
上层建筑 19
社会的人的感觉 19
审美主体 19
审美客体 19
审美关系 19
审美意识 20
审美激情 20
“双百”方针 20
推陈出新 20
文化继承 20
文化批判 20
文学的党性 20
文学的人民性 21
文学价值标准 21
文学思潮 21
文艺的主旋律 21
五项因素公式 21
物种尺度 21
“希腊神话”和希腊艺术 21
希腊艺术和史诗 22
席勒式 22
新“二为”方针 22
新人形象 22
形象思维 22
异化 22
一切左拉 22
伊索寓言式的笔调 23
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3
意识形态 23
艺术风格 23
艺术个性 23
艺术倾向 23
艺术生产 23
艺术修养 23
掌握世界 24
真实性 24
第二编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 25
中国古代文论 25
自然天成 25
先秦时期 25
百家争鸣 25
儒家 25
道家 25
墨家 25
法家 26
老子 26
孔子 26
墨子 26
孟子 27
庄子 27
屈原 27
荀子 28
先秦时期文的观念 28
言辞(先秦) 28
先秦时期诗的观念 28
音乐 28
立象尽意 28
诗言志 29
赋诗言志 29
季札观乐 29
三不朽 29
修辞立其诚 29
观物取象 29
兴观群怨 30
思无邪 30
绘事后素 30
文质彬彬 30
中和之美 31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1
尽善尽美 3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31
诗教 32
辞达而已矣 32
知言养气 32
以意逆志 32
知人论世 33
礼别异,乐和同 33
大音希声 33
有无相生 33
大巧若拙 33
涤除玄鉴 34
见素抱朴 34
美言不信 34
绝学弃智 34
心斋坐忘说 34
神遇 34
自然、素朴 35
逍遥游 35
“虚静”说 35
庄子的“物化”说 35
言不尽意 36
得意忘言 36
言外意致说 36
轮扁斫轮 36
解衣般礴 36
以天合天 36
天机 37
天籁 37
原道、征圣、宗经 37
心有征知说 37
非乐 37
先质后文 37
三表法 37
好质恶饰 38
听言责用 38
发愤抒情 38
贵生重己 38
和出于适 38
两汉时期 38
毛苌 38
司马迁 39
扬雄 39
班固 39
王逸 39
王充 40
淮南子 40
乐记 40
毛诗序 40
太史公自序 40
汉代的文章和文学观念 41
审乐知政 41
乐内礼外 41
天人合一说 41
诗无达诂 41
感物动心说 41
无声之乐 41
愤中形外说 42
“情志统一”说 42
美刺 42
正变说 42
《毛诗序》的“讽谏”说 42
变风变雅 43
发乎情,止乎礼仪 43
诗六义说 43
赋比兴 43
四始 43
主文谲谏 43
春秋笔法 44
实录精神 44
发愤著书 44
人穷反本 44
赋家之心 44
诗人之赋、辞人之赋 44
心声心画 45
君子道穷 45
王充的“真美” 45
疾虚妄 45
各以所禀 自为佳好 45
魏晋南北朝时期 45
曹丕 45
嵇康 46
王弼 46
挚虞 46
郭象 46
陆机 46
欧阳建 47
葛洪 47
李充 47
顾恺之 47
颜延之 48
沈约 48
刘勰 48
钟嵘 48
裴子野 49
萧子显 49
萧统 49
萧纲 49
萧绎 50
颜之推 50
典论·论文 50
声无哀乐论 50
文章流别论 51
文赋 51
文心雕龙 51
诗品 52
文选 52
文以气为主 52
文本同而末异 53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53
诗赋欲丽 53
文人相轻 53
四科八体 53
正始之音 53
贵无论 53
寻象观意说 54
独化论 54
玄冥 54
文章“十体”说 54
诗缘情而绮靡 55
应感之会 55
操斧伐柯 55
称物逮意 55
警策 56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56
率尔操觚 56
离方遁圆 56
穷形尽相 56
心游万仞 56
榛楛勿翦 56
应、和、悲、雅、艳 56
德粗文精 57
四声八病 57
永明声律论 57
永明体 57
文、笔、言 57
心物交融说 57
兴会 57
神思 58
神与物游 58
刘勰的“虚静”说 58
隐秀 58
文外重旨 59
杼轴献功 59
博而能一 59
蚌病成珠 59
体性 59
才、气、学、习 59
拟容取心说 60
风骨说 60
建安风骨 60
风清骨峻 60
情采 60
刘勰的缘情说 61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61
通变 61
凭情会通,负气适变 61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61
刘勰“六义”说 62
六观 62
披文以入情 62
圆该 62
率志委和说 62
钟嵘的“三义”说 63
“滋味”说 63
“直寻”说 63
自然英旨 63
钟嵘“真美”观 63
自然声律论 63
吟咏性情 63
性情风标 64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64
默杀 64
“踵事增华”说 64
文章且须放荡 64
传神写照 64
以形写神 64
迁想妙得 65
隋唐五代时期 65
古文运动 65
论诗诗 65
孔颖达 65
王通 66
王勃 66
元兢 66
崔融 66
陈子昂 66
刘知几 67
殷璠 67
王昌龄 67
李白 68
杜甫 68
元结 68
释皎然 69
权德舆 69
裴度 69
韩愈 69
李翱 70
刘禹锡 70
白居易 71
柳宗元 71
皇甫湜 72
元稹 72
李德裕 73
杜牧 73
李商隐 74
孙樵 74
皮日休 74
司空图 75
中说 75
上吏部裴侍郎启 75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75
诗格 76
诗式 76
戏为六绝句 76
送孟东野序 76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76
与元九书 77
二十四诗品 77
兴寄论 77
兴象 78
境生象外 78
生思感思取思 78
得趣得理得势 78
清水出芙蓉 78
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79
皎然“意境”说 79
白居易的“美刺”观 79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79
泄导人情 79
文以明道 80
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80
陈言务去 80
气盛言宜 80
“不平则鸣”说 80
舒泄幽郁说 81
明道辅时 81
导扬讽谕 81
司空图的“韵味”说 81
“四外”说 82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82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82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83
素处以默 83
大用外腓 83
宋金元时期 83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83
江西诗派 83
婉约词 83
豪放词 84
诗话 84
词话 84
柳开 84
王禹偁 85
梅尧臣 85
石介 85
欧阳修 86
邵雍 86
周敦颐 86
曾巩 86
苏轼 87
苏辙 87
黄庭坚 87
陈师道 88
叶梦得 88
王灼 89
吕本中 89
李清照 89
张戒 89
洪迈 90
陆游 90
杨万里 90
朱熹 91
陈亮 91
叶适 92
姜夔 92
严羽 92
王若虚 93
包恢 93
元好问 93
郝经 94
方回 94
戴元表 94
张炎 94
刘辰翁 95
周德清 95
钟嗣成 95
杨维桢 95
夏庭芝 96
陶宗仪 96
六一诗话 96
词论 96
碧鸡漫志 96
岁寒堂诗话 97
白石道人诗说 97
沧浪诗话 97
瀛奎律髓 97
词源 97
滹南诗话 98
论诗绝句三十首 98
中原音韵 98
录鬼簿 98
醉翁谈录 98
青楼集 99
南村辍耕录 99
梅尧臣“平淡”说 99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99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99
真味 100
诗“穷而后工”说 100
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100
随物赋形 100
文理自然 100
了然于心于口于手 100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101
成竹于胸 101
气可以养而致 101
以诗为词 101
点铁成金 101
夺胎换骨 102
悟入 102
吕本中的“活法”说 102
别是一家 102
涵泳说 102
好处只是平易 103
讽咏涵濡 103
工夫在诗外 103
诗家三昧 103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103
妙悟、熟参 103
顿悟 103
别材、别趣 104
不落言筌 104
心境说 104
一祖三宗 104
清空 104
雅正说 104
内游说 104
明代与清朝前中期 105
前七子 105
后七子 105
唐宋派 105
公安派 106
竟陵派 106
吴江派 106
临川派 107
评点 107
宋濂 107
高棅 107
朱权 108
李东阳 108
王守仁 108
李梦阳 109
徐祯卿 109
何景明 109
谢榛 109
李开先 110
何良俊 110
唐顺之 110
徐渭 110
王世贞 111
李贽 111
焦竑 112
汤显祖 112
臧懋循 112
胡应麟 113
沈璟 113
王骥德 113
袁宗道 113
叶昼 114
徐复祚 114
许学夷 114
袁宏道 114
冯梦龙 114
沈德符 115
吕天成 115
凌濛初 115
钱谦益 115
艾南英 116
袁于令 116
祁彪佳 116
冯班 117
陈子龙 117
金圣叹 117
常州词派 117
桐城派 118
阳湖派 118
乾嘉学派 118
毛纶 118
黄宗羲 118
李渔 119
贺裳 119
吴乔 119
陆时雍 119
王夫之 120
陈维崧 120
叶燮 120
朱彝尊 120
毛宗岗 121
王士禛 121
廖燕 121
蒋景祁 121
赵执信 122
吴雷发 122
方苞 122
张竹坡 123
沈德潜 123
李重华 123
黄子云 123
厉鹗 123
郑燮 124
刘大櫆 124
曹雪芹 124
袁枚 124
赵翼 125
姚鼐 125
翁方纲 125
章学诚 126
恽敬 126
张惠言 126
焦循 126
阮元 127
郭麐 127
周济 127
梁廷枏 127
太和正音谱 128
怀麓堂诗话 128
四溟诗话 128
艺苑卮言 128
南词叙录 128
诗薮 129
曲律 129
闲情偶寄 129
围炉诗话 130
薑斋诗话 130
原诗 130
渔洋诗话 131
谈龙录 131
说诗晬语 131
随园诗话 131
瓯北诗话 131
石洲诗话 131
体志气韵 131
兴趣意理 131
“情景”说(谢榛) 132
意随笔生 132
诗有天机 132
本色论 132
童心说 132
化工与画工 132
见景生情说 133
意趣神色 133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133
用事 133
独抒性灵说 134
本色正身 134
风神 134
口舌代心 134
忧时托志 134
王夫之的“现量”说 134
意犹帅也 135
情景融和论 135
即景会心说 135
情中景,景中情 135
心物七要素说 135
自然之法 136
死法与活法 136
文章“三境” 136
怨毒著书 136
格物致知 137
以文运事 137
因文生事 137
因缘生法 137
易于说鬼,难于说虎 137
亲动心说 137
草蛇灰线法 138
摹神说 138
世情说 138
脂评 138
千部一套 138
结构第一 139
“立主脑”说 139
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 139
设身处地说 139
代人立心 139
义法 139
清真雅洁 140
神韵说 140
兴会神到 140
格调说 140
神气说 140
性灵说 140
性情 141
灵机 141
著我 141
义理、考证、文章 141
阴阳刚柔 141
肌理说 142
比兴寄托说 142
近代时期 142
宋诗派 142
诗界革命 142
文界革命 143
小说界革命 143
戏曲改良运动 143
李兆洛 144
方东树 144
包世臣 144
龚自珍 144
魏源 145
蒋湘南 145
何绍基 145
冯桂芬 145
曾国藩 146
刘熙载 146
王韬 146
谭献 146
王闿运 147
黄遵宪 147
陈廷焯 147
严复 147
陈衍 148
裘廷梁 148
况周颐 148
钟骏文 148
黄人 149
梁启超 149
麦孟华 149
徐念慈 150
王国维 150
昭昧詹言 150
艺概 151
蕙风词话 151
饮冰室诗话 151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51
红楼梦评论 152
人间词话 152
诗与人为一 152
胸有积轴 152
艺者,道之形也 152
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 152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 153
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 153
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 153
诗品出于人品 153
凭虚构象 153
物我无间 153
熏、浸、刺、提 153
王国维的“天才说” 153
王国维的“游戏说” 154
苦痛说 154
古雅说 154
境界说 154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54
神秀 155
“隔”与“不隔” 155
造境、写境 155
优美、壮美、媚美 155
第三编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17—2000) 15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 156
勃兴时期(1917—1920年代) 156
五四文学革命 156
“为人生”的文学 156
“为艺术”的文学 156
整理国故运动 156
文学研究会 157
创造社 157
新月派 157
学衡派 157
甲寅派 158
现代评论派 158
沉钟社 158
弥洒社 158
象征派 158
陈独秀 158
鲁迅 159
章士钊 159
周作人 159
胡适 160
郭沫若 161
郁达夫 161
陈西滢 161
茅盾 162
徐志摩 163
成仿吾 163
闻一多 163
李金发 164
梁实秋 164
文学改良刍议 164
文学革命论 165
诗刊·弁言 165
十八妖魔 165
文学“八事” 165
三大主义 165
十景病 166
团圆主义 166
人的文学 166
平民文学 166
四不主义 166
问题与主义之争 166
直觉+情调+想象 167
自述传说 167
同情说 167
超越的批评 167
发展与成熟时期(1930—1940年代) 168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68
论语派 168
京派文学 168
现代派(中国) 169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69
七月 170
战国策派 170
九叶诗派 170
洪深 171
林语堂 171
郑伯奇 171
朱光潜 172
宗白华 172
朱自清 172
瞿秋白 173
钱杏邨 173
夏衍 173
蒋光慈 174
巴人 174
胡风 175
沈从文 175
冯雪峰 176
梁宗岱 176
李何林 176
戴望舒 177
李广田 177
邵荃麟 177
李健吾 178
周扬 178
李长之 178
钱钟书 179
何其芳 179
中国新文学大系 179
大众文艺丛刊 180
小品文的危机 180
论文 180
文艺心理学 180
诗论(专著) 180
论中国诗的韵 180
诗论(论文) 181
叙事诗的前途 181
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 181
谈通俗文艺 181
诗言志辨 182
谈艺录 182
论现实主义的路 182
第三次文学革命 182
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82
国防文学 183
与抗战无关论 183
主观战斗精神 183
创伤说 184
定位与曲折时期(1950—1970年代) 184
俞平伯 184
王淑明 184
阿垅 184
王朝闻 185
叶以群 185
陈荒煤 185
张光年 186
秦兆阳 186
黄秋耘 187
钟惦棐 187
冯牧 187
陈涌 187
钱谷融 188
侯金镜 188
王元化 188
蒋孔阳 189
李希凡 189
周勃 189
刘绍棠 190
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0
二为方针 190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0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1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1
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191
文艺八条 192
文学艺术的春天 192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92
双百方针 192
“两结合”创作方法 192
“干预生活”论 192
现实主义深化论 193
“写中间人物”论 193
革命样板戏 193
空白论 193
根本任务论 193
三突出原则 194
黑八论 194
开放与多元的新时期(1980—1990年代) 194
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
新“二为”方针 194
朱寨 194
谢冕 194
阎纲 195
刘锡诚 195
张韧 195
陈骏涛 196
童庆炳 196
何西来 196
何镇邦 196
刘再复 196
雷达 197
曾镇南 197
周政保 197
黄子平 198
程德培 198
金元浦 198
李庆西 198
孟繁华 198
蔡翔 199
张志忠 199
陈思和 199
朱向前 200
季红真 200
王宁 200
王晓明 201
吴亮 201
孟悦 201
南帆 201
陈晓明 202
戴锦华 202
陶东风 202
王一川 203
王干 203
李洁非 203
王彬彬 204
张颐武 204
郜元宝 204
吴义勤 204
张新颖 205
谢有顺 205
管锥编 205
文心雕龙创作论 206
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206
为文艺正名 206
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 206
寻根文学 207
文学的主体性 207
向内转说 207
重写文学史 207
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 208
潜在写作 208
民间文化形态 208
民间理想主义 208
共名和无名 209
私人化写作 209
卡里斯马典型 209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文学批评 209
乡土文学论战 209
王梦鸥 210
姚一苇 210
叶石涛 211
颜元叔 211
黄继持 212
黄维梁 212
吕正惠 212
也斯 212
郑树森 213
郑明娳 213
第四编 西方文艺理论批评史 214
西方文论 214
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 214
毕达哥拉斯学派 214
智者学派 214
新柏拉图主义 214
古典主义 215
神秘主义 215
新古典主义 215
赫拉克利特 215
德谟克利特 215
苏格拉底 216
柏拉图 216
亚里士多德 216
卢克莱修 216
贺拉斯 217
卡西乌斯·朗吉努斯 217
普罗提诺 217
圣·奥古斯丁 218
皮埃尔·阿伯拉尔 218
托马斯·阿奎那 218
但丁·阿利吉耶里 218
安托尼奥·塞巴斯蒂安·明图尔诺 219
吉拉尔迪·钦提奥 219
洛多维克·卡斯特尔维屈罗 219
巴蒂斯塔·瓜里尼 220
托夸多·塔索 220
乔万尼·薄伽丘 220
莱昂纳多·达·芬奇 221
弗兰西斯·培根 221
勒内·笛卡尔 221
菲利普·锡德尼 222
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 222
圣·艾弗蒙 222
约翰·德莱顿 223
亚历山大·蒲柏 223
撒缪尔·约翰生 223
爱德华·扬格 224
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 224
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 224
文艺对话录 224
大希庇阿斯 225
会饮篇 225
理想国 225
诗学 225
上奥古斯都书 225
诗艺 226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226
论崇高 226
九章集 226
论自然的区分 226
忏悔录(中世纪) 227
上帝之城 227
神学大全 227
致斯加拉亲王书 227
论俗语 228
论绘画 228
论英雄体诗 228
为诗一辩 228
法语诗艺简编 228
堂吉诃德·前言 229
诗的艺术 229
悲剧批评的基础 229
论独创性的写作 229
古代艺术史 229
摹仿 230
净化 230
宣泄 230
数即宇宙 230
灵魂音乐 230
和谐 230
对称 231
对立产生和谐 231
逻各斯 231
人的自然 231
摹仿自然 231
人是万物的尺度 231
美的相对性 231
艺术幻觉 231
善本身 232
理式世界 232
影子的影子 232
分有说 232
灵魂回忆说 232
感伤癖和哀怜癖 232
神灵凭附 233
迷狂说 233
四因说 233
或然律和必然律 233
亚里士多德悲剧说 233
悲剧六要素 234
逆转 234
怜悯与恐惧 234
过失说 234
古典主义三原则 234
寓教于乐 234
合式原则 235
崇高风格 235
流溢说 235
讽喻批评 235
《圣经》的四重意义说 236
本是与本质 236
艺术创造与上帝的创造 236
自然的过程 236
受造与创造 236
唯名论 236
唯实论 236
诗歌的四重意义 236
字面意义与讽谕意义 237
诗为寓言说 237
第二自然 237
镜子说 237
逼真与惊奇 238
癖性喜剧 238
逼真与像真 238
三一律 238
古今之争 238
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238
新古典主义三原则 238
真的才是美的 239
自然即古典 239
我思故我在 239
诗画一致说 239
美即完善 239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239
启蒙运动 239
虔敬派 239
自然法学派 240
经验主义 240
伏尔泰 240
让-雅克·卢梭 241
德尼·狄德罗 241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柯 241
亚里山大·哥特利尔·鲍姆嘉通 241
布封 242
大卫·休谟 243
爱德蒙·博克 243
伊曼努尔·康德 243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 244
约翰·高特费尔德·冯·赫尔德 244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244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245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245
路德威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246
施莱格尔兄弟 246
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尔马赫 246
亨利希·海涅 247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247
斯达尔夫人 247
维克多·雨果 248
威廉·华兹华斯 248
撒缪尔·退勒·柯尔律治 249
约翰·济慈 249
波西·比希·雪莱 249
斯丹达尔 250
巴尔扎克 250
夏尔·奥古斯丁·圣伯夫 250
居斯塔夫·福楼拜 251
朱尔·尚夫勒里 251
尼·伊·纳杰日金 251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251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252
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 252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253
希珀莱特·阿多尔菲·泰纳 253
爱弥尔·左拉 253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254
亨利·詹姆斯 254
论史诗 255
论科学与艺术 255
和多华尔关于《私生子》的谈话 255
演员奇谈 255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256
判断力批判 256
拉奥孔 256
汉堡剧评 257
审美教育书简 257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257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257
歌德谈话录 258
美学 258
雅典娜神殿 258
论浪漫派 258
文学自传 258
为诗辩护 259
诗的四个时代 259
基督教真谛 259
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 259
克伦威尔·序 259
欧那尼·序 260
莎士比亚论 260
拉辛与莎士比亚 260
《人间喜剧》前言 260
文学书简 261
诗人 261
草叶集·序言 261
小说的艺术 261
论批评 261
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261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62
艺术论 262
什么是古典作家 262
艺术哲学 263
英国文学史·序言 263
戏剧中的自然主义 263
实验小说论 263
自然法 263
美在于关系 264
严肃剧 264
狄德罗的“情境”说 264
合理化 264
经验理性 264
画与诗的界限 265
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 265
包孕性 265
市民剧 265
诗性智慧 265
理性类比 265
先验理性形式 266
启蒙 266
美的二律背反 266
判断的二律背反 266
现象界 266
物自体 266
人为自然立法 267
判断力 267
天才说 267
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267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267
自由美与附庸美 267
美在于形式 267
美是道德的象征 268
崇高的无形式性 268
审美游戏说 268
游戏冲动 268
美育 268
知识二元论 268
绝对理念 269
绝对理念的三个发展阶段 269
主观精神 269
客观精神 269
绝对精神 269
理念的感性显现 269
世界精神 269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黑格尔) 270
黑格尔的“情境”观 270
黑格尔的“情致”说 270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270
人物性格的明确性 270
人物性格的坚定性 270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 270
普遍力量 271
片面的正义性 271
两种普遍力量的悲剧冲突 271
意义的开放性 271
精神的容器 271
内省 271
世界的浪漫化 271
浪漫主义的诗 271
自由 272
意义的重构 272
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72
诗歌的语言 272
诗人的五种能力 272
隐喻 273
粘聚 273
第一位想象和第二位想象 273
诗人的消极能力 273
近代的诗 273
美丑对照原则 273
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274
社会喜剧 274
性格喜剧 274
南方文学 274
北方文学 274
取消私人性格 275
熟悉的陌生人 275
形象思维 275
美是生活 275
再现生活 275
说明生活 275
时代精神 275
心灵的辩证法 276
情绪感染说 276
种族、时代、环境 276
正确的摹仿 276
活的模型 276
性格逻辑 276
特征 277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277
唯美主义 277
直觉主义 277
唯意志主义 277
新托马斯主义 278
象征主义 278
意象派 278
心理分析学派 278
神话原型派 279
原型批评 279
俄国形式主义 279
历史诗学批评 280
现象学 280
现象学文艺批评 280
日内瓦学派 281
符号学 281
符号学文论 281
文学阐释学 281
新批评 282
布拉格学派 282
结构主义 283
叙事学 283
皮埃尔·儒尔·泰奥菲尔·戈蒂耶 284
奥斯卡·王尔德 284
弗兰西斯科·德·桑克蒂斯 284
阿瑟·叔本华 285
弗里德利希·威廉·尼采 285
威廉·狄尔泰 286
约翰·杜威 286
亨利·柏格森 286
本那多特·克罗齐 287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 287
雅克·马利坦 287
莫里斯·梅洛·庞蒂 288
让·莫雷亚斯 288
埃德加·爱伦·坡 288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289
斯蒂芬·马拉美 289
保尔·魏尔伦 289
阿那多尔·兰波 290
威廉·巴特勒·叶芝 290
保尔·瓦莱里 290
艾兹拉·庞德 291
西蒙·弗洛伊德 291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29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292
诺曼·诺伍德·霍兰德 292
诺思洛普·弗莱 293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293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 294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 294
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 295
尤里·坦尼亚诺夫 295
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艾亨鲍姆 295
尤里·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 295
扬·穆卡洛夫斯基 295
恩斯特·卡西尔 296
罗曼·茵伽登 296
乔治·布莱 297
迈克尔·杜夫海纳 297
马丁·海德格尔 297
让·保罗·萨特 298
弗吉尼亚·伍尔芙 298
克莱夫·贝尔 298
爱德华·摩尔根·福斯特 299
托马斯·艾略特 299
伊沃·阿姆斯特朗·瑞恰兹 300
威廉·燕卜荪 300
约翰·克罗·兰色姆 300
艾伦·退特 301
科林斯·布鲁克斯 301
罗伯特·潘恩·沃伦 301
雷纳·韦勒克 302
费迪南·德·索绪尔 302
罗曼·雅格布森 302
列维·斯特劳斯 303
阿尔吉达斯·朱利安·格雷马斯 303
迈克尔·米歇尔·利法代尔 304
茨维坦·托多洛夫 304
杰拉尔德·热奈特 304
格奥尔格·卢卡契 304
安东尼奥·葛兰西 305
莫般小姐·序言 305
英国的文艺复兴 305
谎言的衰朽 305
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 305
论但丁 306
论亚历山大·孟佐尼 30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06
悲剧的诞生 306
笑——论滑稽的意义 307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307
象征主义宣言 307
论泰奥菲尔·戈蒂耶 308
论雨果 308
纯诗 308
释梦 308
创作家与白日梦 308
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 309
心理学与文学 309
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情结 309
批评的解剖 310
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 310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311
艺术 311
散文理论 311
艺术即经验 312
语言与神话 312
人论 312
批评意识 313
存在与时间 313
审美经验现象学 314
为什么写作 314
论现代小说 314
小说面面观 315
文学批评原理 315
传统与个人才能 315
文学理论 315
普通语言学教程 316
民间故事形态学 316
叙事作为话语 316
象征理论 316
叙事话语 317
审美特性 317
欧洲现实主义研究·英文版序 317
生活模仿艺术 317
艺术独立于道德 318
感应说 318
“召唤事物”说 318
垂直感应与水平感应 318
意象 318
永恒理念 318
艺术直观 318
观审说 319
生命意志 319
艺术超越论 319
日神精神 319
酒神精神 319
超人之美 320
直觉境界说 320
柏格森的滑稽论 320
意识绵延 320
直觉表现说 320
艺术直觉 321
情感表现论 321
绝对活动的想象经验 321
创造性直觉 321
自动写作 322
象征 322
面具理论 322
纯诗 322
庞德的意象观念 322
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 323
心理分析 323
泛性论 323
力比多 323
本我、自我、超我 324
俄狄浦斯情结 324
厄勒克拉特情结 324
阉割情结 324
白日梦 325
升华说 325
幻化 325
冰山理论 325
无意识 325
集体无意识 326
原始意象 326
平衡补偿说 326
原型 326
神话意象 327
移位的神话 327
母题研究 327
“向后站”批评方法 327
巫术说 327
有意味的形式 327
文学性 327
隐喻和换喻 328
诗性语言 328
陌生化原则 328
动机 328
间离效果 329
主体的移心化 329
审美规范 329
文学规范 329
存在先于本质 329
自由选择 329
极限境遇 330
荒诞哲学 330
文学介入论 330
前理解 330
理解 331
阐释的历史性 331
读者与文本的历史间隔 331
作品四层面说 331
意向性 331
起源批评 331
表演 332
艺术是知觉主体的呈现 332
扁形人物 332
圆形人物 332
语境 332
朦胧 332
含混 333
文本细读 333
非个人化 333
感受的分化 333
客观对应物 334
有机的整体 334
本体论批评 334
构架—肌质理论 334
语言张力 334
反讽 335
误读 335
诗的戏剧化结构 335
意图谬见 335
感受谬见 335
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335
透视主义 335
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 336
范式转换 336
语言学转向 336
语言学范式 336
语言二元论 336
能指 337
所指 337
历时性与共时性 337
话语 337
文本 337
凸显 338
二元对立 338
叙事学理论 338
功能 338
叙述 338
命题 338
叙事的语法 338
叙事时间 339
叙事体态 339
叙事语式 339
叙述层 339
视点 339
叙事修辞 339
叙事的参照 340
说话对象 340
行动素 340
符号矩阵 340
阐释的循环 340
霸权 341
文化霸权 341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文化研究) 341
后现代主义 341
后结构主义 342
解构主义 342
解构批评 34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343
接受理论 344
读者反应批评 344
女性主义批评 344
新历史主义 345
历史诗学 346
文化诗学 346
文化唯物主义 346
后殖民主义 346
文化研究 346
酷儿理论 347
生态批评 347
空间文化理论 347
法兰克福学派 347
伯明翰学派 348
耶鲁学派 348
罗兰·巴特 348
雅克·拉康 348
米歇尔·福柯 349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 349
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赫拉普钦科 349
雅克·德里达 350
迈耶·霍华德·艾伯拉姆斯 350
保罗·德·曼 351
希利斯·米勒 351
杰弗里·哈特曼 352
哈洛尔德·布鲁姆 352
乔纳森·卡勒 352
恩斯特·布洛赫 352
瓦尔特·本雅明 353
马克斯·霍克海默 353
希奥多·阿多尔诺 353
赫伯特·马尔库塞 354
于尔根·哈贝马斯 354
路易斯·阿尔都塞 354
皮埃尔·马契雷 355
吕西安·戈德曼 355
特里·伊格尔顿 356
丹尼尔·贝尔 356
弗雷德利克·詹姆逊 356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356
保罗·利科 357
沃尔夫冈·伊瑟尔 357
汉斯·罗伯特·尧斯 357
斯坦利·费什 358
大卫·布莱奇 358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358
伊哈布·哈比·哈桑 358
苏珊·桑塔格 359
威廉·威厄斯·斯潘诺斯 359
让·鲍德里亚 359
西蒙娜·德·波伏娃 360
凯特·米利特 360
伊莱恩·肖沃尔特 361
朱蒂斯·巴特勒 361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361
露西·伊利格瑞 361
埃莱娜·西苏 362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362
海登·怀特 362
爱德华·赛义德 363
霍米·巴巴 363
盖亚特里·查克拉瓦蒂·斯皮瓦克 363
弗兰克·雷蒙·利维斯 364
斯图亚特·霍尔 364
雷蒙·威廉斯 364
皮埃尔·布迪厄 365
劳伦斯·布伊尔 365
斯科特·斯洛维克 365
莫里斯·布朗肖 365
亨利利·列斐伏尔 366
爱德华·索雅 366
写作的零度 366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367
疯狂与文明 367
词与物 367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368
文字与差异 368
结构主义诗学 368
乌托邦精神 368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369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369
启蒙辩证法 369
审美之维 370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370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370
政治无意识 371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371
真理与方法 371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 372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科学的挑战 372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373
文本的召唤结构 373
隐含的读者 373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 373
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 374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374
阅读的隐喻 374
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 374
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 375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375
象征性交换与死亡 375
第二性 375
性政治 376
阁楼上的疯女人 376
元史学 376
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377
东方学 377
文化与帝国主义 377
文学空间 377
阅读代码 378
零度写作 378
作者之死 378
展面和刺点 378
快乐文本和极乐文本 379
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 379
互文性 379
人格三元结构论 380
镜像阶段理论 380
主体间性 380
福柯权力观 380
权力话语 381
复调理论 381
对话 381
狂欢化诗学 381
怪诞现实主义 382
生命瞬间的混沌 382
宏大叙事 382
个人叙事 382
逻各斯中心主义 382
延异 383
踪迹 383
撒播 383
增补 383
白色神话 383
中心 384
意义链 384
原型文字 384
文本之外无他物 384
双重阅读策略 384
影响的焦虑 384
影响即误读 385
主文本和寄生文本 385
解辖域化 385
文学能力 385
否定的辩证法 386
反艺术 386
文化工业 386
启蒙精神 386
寓言式批评 387
艺术的光晕 387
交往合理化理论 387
新感性 387
马契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387
离心结构 388
依照症候阅读理论 388
沉默论 388
有意义的结构 389
同构说 389
社会无意识 389
交往理性 389
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 390
辩证的批评 390
伽达默尔的“游戏”观 390
真前见与伪前见 390
效果历史 390
文本接受 390
文本固定的是话语 391
垂直接受 391
水平接受 391
期待视野 391
游移视点 392
视野融合 392
隐含的读者 392
隐含的作者 392
解释的群体 393
解释策略 393
思想定势 393
成见 393
未定点 393
感受文体学 393
利奥塔的“崇高”观念 394
沉寂的文学 394
不确定的内在性 394
反对阐释 394
新感受力 394
坎普 394
元虚构 395
元叙事 395
拟像理论 395
内爆 395
日常生活审美化 396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396
男性中心主义 397
女权批评 397
社会性别 397
性别扮演 397
女性力比多 397
费勒斯中心主义 397
女性话语 398
双性同体 398
可悲 398
女作家批评 398
女性写作 398
双重声音话语 398
社会性别疆界说 399
空白阅读 399
文本的历史性 399
历史的文本性 399
含混叙事 399
对位阅读 399
原生态 400
少数群体 400
霍米·巴巴“第三空间”观念 400
文化杂糅 400
非主流阶层 400
他者 400
第三世界文学 400
民族寓言论 400
凝视 401
身份认同 401
文化 401
亚文化 401
大众文化 401
身体 402
图像化 402
类像 402
表征 402
情感结构 402
文化资本 402
文学场 403
占位 403
习性 403
象征资本 404
自然写作 404
自然文本观 404
环境无意识 404
地方 404
生态世界主义 405
索雅的“第三空间” 405
第五编 东方文论 406
阿拉伯国家文论 406
伊本·萨拉姆 406
贾希兹 406
伊本·古太白 406
伊本·穆阿太兹 406
古斯塔基·希木绥 407
穆罕默德·沙兹利·哈兹纳达尔 407
穆斯塔法·萨迪克·拉斐仪 407
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 407
萨拉迈·穆萨 408
阿拔斯·马哈茂德·阿卡德 408
塔哈·侯赛因 408
米哈依尔·努埃曼 409
陶菲格·阿里—哈基姆 409
叶海亚·哈基 410
阿部-卡赛姆·沙比 410
纳吉布·迈哈福兹 410
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 411
娜齐克·梅拉伊卡 411
穆罕默德·姆扎利 411
论蒙昧时代诗歌 411
技 412
白雅尼 412
白蒂阿 412
批评阶梯论 412
创造性批评 412
“象牙之塔”论 412
“第三种语言”论 412
静悄悄的批评 412
朝鲜文论 412
朴趾源 412
申采浩 413
李光洙 413
金东仁 413
东南亚国家文论 414
邓台梅 414
西巫拉帕 414
吴登佩敏 414
黑非洲文论 415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 415
“黑人性”文学 415
日本文论 415
日本自然主义 415
日本新感觉派 416
藤原浜成 416
空海 416
菅原道真 416
纪贯之 417
紫式部 417
藤原俊成 417
藤原家定 418
虎关师炼 418
世阿弥 418
松尾芭蕉 418
本居宣长 419
山东京传 419
曲亭马琴 419
坪内逍遥 419
森鸥外 420
二叶亭四迷 420
小杉天外 421
正冈子规 421
夏目漱石 421
北村透谷 421
山田美妙 422
田冈岭云 422
高山樗牛 422
岛村抱月 422
岩野泡鸣 423
与谢野铁干 423
长谷川天溪 423
厨川白村 423
武者小路实笃 424
石川啄木 424
中村武罗夫 424
菊池宽 425
青野季吉 425
赤木桁平 425
久米正雄 426
广津和郎 426
芥川龙之介 426
平林初之辅 426
佐藤春夫 426
片冈铁兵 427
川端康成 427
中野重治 427
小林秀雄 428
藏原惟人 428
伊藤整 428
文镜秘府论 429
风姿花传 429
小说神髓 429
小说总论 429
文艺上的自然主义 430
苦闷的象征 430
花 430
物哀 430
幽玄 430
破理显实 431
伊朗文论 431
尼玛·尤什吉 431
印度文论 431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431
默哈维乐·伯勒萨德·德维威蒂 432
阿拉马·穆罕默德·伊克巴尔 432
普列姆昌德 433
拉姆金德尔·休格尔 433
南德·杜拉勒·瓦杰伯伊 433
默尔泰卡尔 433
纳盖德拉 433
舞论 433
诗庄严论 434
诗镜 434
诗庄严经 434
摄庄严论 434
诗庄严论(9世纪) 434
韵光 434
诗探 435
十色 435
韵光注 435
舞论注 435
曲语生命论 435
韵辩 435
合适论 435
诗光 436
文镜 436
味海 436
味 436
庄严 436
音庄严 436
义庄严 436
韵是诗歌的灵魂 436
后记 437
- 《元曲鉴赏辞典》傅德岷,余曲主编 2017
- 《南朝学术与文论》袁济喜著 2019
-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2018
- 《密码学辞典》朱甫臣编 2020
- 《由过渡而树立 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中国)陈雪虎 2019
- 《华乐大典 琵琶卷 文论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 2016
- 《上海作家辞典》上海市作家协会编 1994
- 《盘瓠神话文论集》“中国神话学”课题组编 2017
- 《佛学大辞典 简体横排版 4》丁福保编 2017
- 《佛学大辞典 简体横排版 2》丁福保编 2017
- 《功能食品 第2版》孟宪军 2017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与实训》高岩主编;汪淑双,张宪华,王玥副主编 2018
- 《启示之音 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精选》袁宪军编 2013
- 《高则诚集》(元)高明著;胡雪岡,张宪文辑校 2013
- 《符号学 1 文化符号学》张宪荣,季华妹,张萱著 2013
- 《风雅汉阳》张宪华,麻建雄书法;俞诗吟诗词;周石峰绘画;武汉市汉阳区地方志,武汉市汉商集团编 2012
- 《天然气汽车》肖云魁,张晓平,张宪等编译 2000
- 《太脱拉 T815-2 型汽车维修图解》张宪等编 1999
- 《符号学 2 设计部门符号学》张宪荣,季华妹,张萱著 2014
-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编著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