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卫军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意识 1

第二节 现有研究 2

一 德国的研究现状 3

二 日本的研究现状 6

三 我国的研究现状 9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11

第二章 自我答责的基本原理 12

第一节 自我答责的法哲学根据——自我决定及其实现的自由 13

一 自我答责的法哲学根基——自由 13

二 自我答责的法哲学根基——自我决定 16

三 从抽象的法层面理解自我答责 18

第二节 自我答责的解释学根据:任意、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 21

一 自我决定者任意改变“意志”,形成“任意” 22

二 “任意”贯穿法益侵害行为始终 23

三 形成了“任意、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 24

第三节 自我答责理论与刑事责任论 25

一 冯军教授的观点 26

二 本书的观点 28

本章小结 29

第三章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展开 31

第一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含义 31

第二节 何以被害人自我答责 31

一 前提性讨论——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地位与作用 31

二 行为人没有实现不被允许的危险 37

三 被害人行为的正犯性 40

第三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条件 47

一 答责主体、答责行为和结果 47

二 能够答责的法益范围——复数法益下的被害人自我答责 63

第四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类型 68

一 冯军教授的分类 68

二 山中敬一教授的分类 69

三 本书的分类 72

第五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排除 74

一 被害人心智不成熟、欠缺经验 74

二 法益的限制 74

三 行为人的优势风险认知 75

四 行为人是义务犯的场合(制度化管辖义务的场合) 75

五 间接正犯的场合 86

第六节 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质疑及回应 104

一 不讲理的判断 104

二 对被害人双重不利的结果 106

三 不同问题的同等看待 108

第七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内涵的进一步厘清 109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被害人承诺的区别 109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自损行为 111

三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被害人过错 112

四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被害人信条学 117

第八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6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理论意义 128

二 对中国司法的积极影响 137

本章小结 144

第四章 危险接受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146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46

第二节 判例的整理 149

一 德国判例的整理 149

二 日本判例的整理 165

三 我国判例的整理 170

第三节 危险接受之被害人承诺理论的解决 172

一 日本的学说 173

二 德国的学说 178

三 我国的学说 183

四 被害人承诺理论的问题点 184

第四节 危险接受的客观归责论的解决 190

一 德国的学说 190

二 日本的学说 223

第五节 德、日其他理论述评 237

一 注意义务违反欠缺论 237

二 行为危险否定说 238

三 被允许的危险论(正当化的危险理论) 240

四 社会相当性说 241

五 责任阻却说 244

六 信赖原则说 247

七 岛田聪一郎的见解——复合的视点 251

第六节 我国的学说 254

一 冯军教授的观点 254

二 张明楷教授的观点 255

第七节 本书的观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 255

一 问题所在 255

二 危险接受的分类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256

三 进一步阐释——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过失正犯 262

本章小结 274

第五章 自杀参与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276

第一节 问题所在 276

第二节 德国主要判例的分析与讨论 277

一 自杀之作为的参与:殉情幸存事件 278

二 自杀之不作为的参与:不阻止自杀案件 279

三 自杀之过失的参与 283

四 临死介助状况中作为的参与 285

五 临死介助状况中不作为的参与 287

第三节 德国主要学说的分析与探讨 289

一 共犯论的路径 289

二 准(疑似)共同正犯论的路径 294

三 间接正犯论的路径 297

四 自我答责论的路径 298

第四节 日本的判例和学说 307

一 日本的判例 307

二 日本的学说 311

第五节 我国的案例和学说 316

一 我国的案例 316

二 我国的学说 323

第六节 本书的观点 327

一 问题所在 327

二 自杀的性质与教唆自杀、帮助自杀罪 327

三 进一步阐释——当前我国认定教唆、帮助自杀成立犯罪的问题点 337

四 事例的结论 342

本章小结 344

第六章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处分行为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34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347

第二节 被害人错误认识、处分行为与诈骗罪之成立 348

一 被害人错误认识及处分行为的意义——兼论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348

二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的种类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353

第三节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的程度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356

一 问题所在 356

二 传统的解决方法述评 358

三 被害人信条学的解决方法述评 364

四 本书的观点——被害人自我答责的解决方法 370

本章小结 378

第七章 结论 381

一 本书的基本结论 381

二 本书的创新之处 383

三 本书的不足 384

参考文献 385

后记 4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