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继兴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2301974
  • 页数:560 页
图书介绍:
《中医文献学》目录

地位 2

第一章 中医文献在历代图书分类上的 2

第一篇 中医文献范畴论 2

目 录 2

目 录 2

第一节中医文献范畴的意义 2

第一篇 中医文献范畴论 2

第一章 中医文献在历代图书分类上的 2

地位 2

第一节中医文献范畴的意义 2

第二节书籍和目录学的出现 3

第二节书籍和目录学的出现 3

一、最古的文字和书籍 3

一、最古的文字和书籍 3

二、早期的目录学与医书的关系 4

二、早期的目录学与医书的关系 4

(一)《别录》、《七略》和《汉志》 4

(一)《别录》、《七略》和《汉志》 4

(二)《隋志》以前的目录学 5

(二)《隋志》以前的目录学 5

(二)私家藏书目录 6

一、历史、方志书目 6

二、公私收藏书目 6

第三节目录学中的医学著作 6

(一)历代官修书目 6

第三节目录学中的医学著作 6

一、历史、方志书目 6

(一)史书艺文志 6

(二)地方志中的书目 6

二、公私收藏书目 6

(二)地方志中的书目 6

(一)史书艺文志 6

(二)私家藏书目录 6

(一)历代官修书目 6

(三)国内图书馆书目 7

(四)宗教团体书目 7

(三)国内图书馆书目 7

(四)宗教团体书目 7

(五)国外书目 7

(五)国外书目 7

一、简册类 8

第四节古代目录学未收的医学著作 8

一、简册类 8

第四节古代目录学未收的医学著作 8

三、卷子类 9

二、帛书类 9

(一)敦煌卷子 9

三、卷子类 9

二、帛书类 9

(一)敦煌卷子 9

(二)日本卷子 10

(三)零残古纸叶 10

(三)零残古纸叶 10

(二)日本卷子 10

(四)其他卷子钞本 11

(四)其他卷子钞本 11

四、刻石类 11

四、刻石类 11

五、非目录学著作中引用的医书 13

五、非目录学著作中引用的医书 13

第二章医学类的医学书目 14

第一节专门的医学书目 14

一、早期的医学书目 14

第一节专门的医学书目 14

第二章医学类的医学书目 14

一、早期的医学书目 14

二、近代的医学书目 15

二、近代的医学书目 15

一、医书中的引书目录 16

第二节古医书中的医学书目 16

一、医书中的引书目录 16

第二节古医书中的医学书目 16

二、医书中散见的书名 17

二、医书中散见的书名 17

(二)医学丛书的类型 18

(一)医学丛书的组成 18

一、医学丛书的特点 18

第三节医学丛书 18

第三节医学丛书 18

一、医学丛书的特点 18

(一)医学丛书的组成 18

(二)医学丛书的类型 18

(三)医学丛书的书名问题 20

(三)医学丛书的书名问题 20

二、医学丛书的分类法 22

三、医学丛书的主要著作 22

(一)明代以前的医学丛书 22

三、医学丛书的主要著作 22

(一)明代以前的医学丛书 22

二、医学丛书的分类法 22

(二)明、清时代的医学丛书 23

(二)明、清时代的医学丛书 23

二、隋唐以前的医学类书 24

一、医学类书的特点 24

第四节医学类书 24

(三)近代及国外的医学丛书 24

(三)近代及国外的医学丛书 24

第四节医学类书 24

一、医学类书的特点 24

二、隋唐以前的医学类书 24

三、宋代以后的医学类书 26

三、宋代以后的医学类书 26

四、国外的中医学类书 27

四、国外的中医学类书 27

第二节医籍佚文种类 28

一、有明确出处的佚文 28

第二节医籍佚文种类 28

第三章已佚的古代医书 28

一、有明确出处的佚文 28

第一节大量的医学佚书和佚文 28

第一节大量的医学佚书和佚文 28

第三章已佚的古代医书 28

(二)文字本身可证的佚文 30

(二)文字本身可证的佚文 30

二、可以辨认出处的佚文 30

(一)有旁证可考的佚文 30

(一)有旁证可考的佚文 30

二、可以辨认出处的佚文 30

(二)医籍佚文的信实程度 31

(二)医籍佚文的信实程度 31

一、辑佚工作的重要性 31

第三节医书辑佚工作 31

二、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 31

(一)医籍佚文的主要出处 31

二、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 31

第三节医书辑佚工作 31

一、辑佚工作的重要性 31

(一)医籍佚文的主要出处 31

(三)辑佚工作的要求及影响辑佚质量的因素 32

(三)辑佚工作的要求及影响辑佚质量的因素 32

三、医书辑佚的由来和现状 33

三、医书辑佚的由来和现状 33

一、“佚”书未佚之类 34

第四节今存古医书与已佚古医书的 34

关系 34

关系 34

一、“佚”书未佚之类 34

第四节今存古医书与已佚古医书的 34

二、“存”书复佚之类 37

二、“存”书复佚之类 37

一、早期的中医文献分类法 38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类别 38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类别 38

第一节 中医文献分类法的演变过程 38

一、早期的中医文献分类法 38

第一节 中医文献分类法的演变过程 38

二、现代的中医文献分类法 41

二、现代的中医文献分类法 41

第二节中医文献的主要类别 42

第二节中医文献的主要类别 42

第三节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的参考资 43

料 43

一、古代医药文物 43

(一)医药图像 43

第三节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的参考资 43

料 43

一、古代医药文物 43

(一)医药图像 43

(二)其他医药文物 49

(二)其他医药文物 49

二、有关医史文献研究的资料 49

二、有关医史文献研究的资料 49

第一节 中国古文献种类及其与医学 50

第一节 中国古文献种类及其与医学 50

第五章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 50

的关系 50

一、“经部”的内容 50

一、“经部”的内容 50

的关系 50

第五章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 50

二、“经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1

二、“经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1

(一)本文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 51

(一)本文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 51

(四)提供研究古医学文献的工具书 52

三、“史部”的内容 52

(二)注疏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 52

(三)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 52

(二)注疏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 52

(三)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 52

(四)提供研究古医学文献的工具书 52

三、“史部”的内容 52

四、“史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3

(一)有关医学文献的保存 53

(二)著名医家的传记 53

(三)医学史料 53

(四)中外医药交流及国外医学史料 53

四、“史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3

(四)中外医药交流及国外医学史料 53

(三)医学史料 53

(二)著名医家的传记 53

(一)有关医学文献的保存 53

(六)有关医学史的考据资料 54

(五)各种医书目录 54

五、“子部”的内容 54

(六)有关医学史的考据资料 54

(五)各种医书目录 54

五、“子部”的内容 54

(二)收载入“子部”其他类中的完整 55

(一)专门的医药书籍 55

六、“子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5

医书 55

六、“子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5

(一)专门的医药书籍 55

(二)收载入“子部”其他类中的完整 55

医书 55

(三)医书佚文 55

(四)医学内容的资料 55

(三)医书佚文 55

(四)医学内容的资料 55

(五)校勘古医书资料 56

(五)校勘古医书资料 56

(六)医学史料 57

八、“集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7

七、“集部”的内容 57

(七)间接与医药有关的资料 57

(一)医史的资料 57

八、“集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 57

(一)医史的资料 57

七、“集部”的内容 57

(七)间接与医药有关的资料 57

(六)医学史料 57

(二)医学资料及医书佚文 58

工作 58

第二节非医书中的医学史料发掘 58

工作 58

第二节非医书中的医学史料发掘 58

(二)医学资料及医书佚文 58

第二篇中医文献漂流论 60

第一章最古的中医文献 60

第一节早期简帛医籍的起源及其 60

特点 60

一、我国医学文献的起源 60

特点 60

第一节早期简帛医籍的起源及其 60

第一章最古的中医文献 60

第二篇中医文献漂流论 60

一、我国医学文献的起源 60

(三)编写体例的特点 61

(二)医书本身的特点 61

(一)简帛本身的特点 61

二、早期简帛医籍的特点 61

二、早期简帛医籍的特点 61

(一)简帛本身的特点 61

(二)医书本身的特点 61

(三)编写体例的特点 61

第二节早期简帛医籍的组成 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种类 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存目与佚文 62

(四)早期简帛医籍的合书与附录 62

第二节早期简帛医籍的组成 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种类 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存目与佚文 62

(四)早期简帛医籍的合书与附录 62

(一)古注表现的形式 65

(二)考古发掘的早期简帛医籍 65

二、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古注 65

(一)古注表现的形式 65

二、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古注 65

(二)考古发掘的早期简帛医籍 65

三、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学说 66

(二)古注与原文的关系 66

三、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学说 66

(二)古注与原文的关系 66

一、概述 68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编写与流传 68

(二)《黄帝内经》的原始传本 68

(一)《黄帝内经》的编写年代 68

一、概述 68

(二)《黄帝内经》的原始传本 68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编写与流传 68

第二章《黄帝内经》著作系统 68

第二章《黄帝内经》著作系统 68

(一)《黄帝内经》的编写年代 68

二、《素问》》传本系统 70

(一)最早的《素问》传本 70

(一)最早的《素问》传本 70

二、《素问》》传本系统 70

(二)六朝、唐、宋间的《素问》注本 71

(二)六朝、唐、宋间的《素问》注本 71

(三)《素问》本文的定型化及其演变 74

(三)《素问》本文的定型化及其演变 74

(一)北宋以前的《九卷》传本 77

三、《九卷》(即《针经》)传本系统 77

三、《九卷》(即《针经》)传本系统 77

(一)北宋以前的《九卷》传本 77

(二)南宋以后《针经》(狭义的)传本系统的演变 81

(二)南宋以后《针经》(狭义的)传本系统的演变 81

(三)《灵枢》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 82

(三)《灵枢》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 82

四、《太素》传本系统 85

(一)《太素》的产生及在国内的早期流传 85

(二)《太素》在日本的早期流传 85

(三)日本的《太素》古卷子传世本 85

(三)日本的《太素》古卷子传世本 85

(二)《太素》在日本的早期流传 85

(一)《太素》的产生及在国内的早期流传 85

四、《太素》传本系统 85

(一)《甲乙经》的早期传本 89

五、《甲乙经》传本系统 89

五、《甲乙经》传本系统 89

(一)《甲乙经》的早期传本 89

(二)《甲乙经》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 95

(二)《甲乙经》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 95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注释与补遗类 98

著作 98

一、《黄帝内经》的后代注本和有关著作 98

一、《黄帝内经》的后代注本和有关著作 98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注释与补遗类 98

著作 98

二、《素问佚篇》 100

二、《素问佚篇》 100

三、运气类著作 100

三、运气类著作 100

(一)《阴阳大论》 101

(一)《阴阳大论》 101

(二)王冰氏的运气著作 101

(二)王冰氏的运气著作 101

(四)其他运气类著作 102

(三)刘温舒氏的运气著作 102

一、《难经》的成书及其早期流传 102

(三)刘温舒氏的运气著作 102

(四)其他运气类著作 102

第三节《黄帝八十一难经》 102

一、《难经》的成书及其早期流传 102

第三节《黄帝八十一难经》 102

三、《难经》的南宋及金代传本 103

(一)《难经十家补注》 103

二、《难经》的北宋传本 103

(一)《难经十家补注》 103

二、《难经》的北宋传本 103

三、《难经》的南宋及金代传本 103

(二)传世通行的《难经集注》 105

(二)传世通行的《难经集注》 105

(三)纪天锡《集注难经》 105

(三)纪天锡《集注难经》 105

(五)南宋其他注本 106

五、《难经》的明代注本与白文本 106

(二)《难经本义》的日本刊本及再注本 106

(一)《难经本义》及其在国内的重刊本、再注本 106

四、《难经》的元代注本 106

(五)南宋其他注本 106

(四)李駉氏注本 106

(四)李駉氏注本 106

四、《难经》的元代注本 106

五、《难经》的明代注本与白文本 106

(一)《难经本义》及其在国内的重刊本、再注本 106

(二)《难经本义》的日本刊本及再注本 106

七、《难经》的日本注本译本及影印本 107

六、《难经》的清以后注本及白文本 107

七、《难经》的日本注本译本及影印本 107

六、《难经》的清以后注本及白文本 107

1.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 110

(二)关于原始传本结构形态的考察 110

(一)编写年代、卷数及依据 110

一、《伤寒杂病论》的编写及第一次修订 110

第一节早期的《伤寒杂病论》系统 110

第三章《伤寒杂病论》系统 110

(一)编写年代、卷数及依据 110

第三章《伤寒杂病论》系统 110

第一节早期的《伤寒杂病论》系统 110

一、《伤寒杂病论》的编写及第一次修订 110

(二)关于原始传本结构形态的考察 110

1.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 110

(三)《伤寒杂病论》的早期流传 111

2.伤寒病部分的原始编次问题 111

(三)《伤寒杂病论》的早期流传 111

2.伤寒病部分的原始编次问题 111

二、“脉经”本《伤寒杂病论》 114

(一)《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次修定 114

(二)最早的“脉经”本特点 114

(三)“脉经”本的内容 114

(三)“脉经”本的内容 114

(二)最早的“脉经”本特点 114

(一)《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次修定 114

二、“脉经”本《伤寒杂病论》 114

三、六朝、隋、唐时期的各种传本 117

(一)唐以前的流传情况 117

三、六朝、隋、唐时期的各种传本 117

(一)唐以前的流传情况 117

(三)“外台”本《张仲景伤寒论》 118

(二)“千金”本和“千金翼”本的《伤寒杂病论》 118

(二)“千金”本和“千金翼”本的《伤寒杂病论》 118

(三)“外台”本《张仲景伤寒论》 118

(四)《金匮(玉函)》(《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的演变 121

(四)《金匮(玉函)》(《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的演变 121

(二)北宋官校的三种传本 123

(一)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 123

一、宋初传本及北宋官校本 123

其演变 123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传本的定型化及 123

二、《伤寒论》的刊本及其注释、派生著作 123

一、宋初传本及北宋官校本 123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传本的定型化及 123

其演变 123

二、《伤寒论》的刊本及其注释、派生著作 123

(二)北宋官校的三种传本 123

(一)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 123

2.赵开美氏影宋刊本 124

1.《伤寒论》北宋原刊木概况 124

(一)“宋本”《伤寒论》系统 124

(一)“宋本”《伤寒论》系统 124

1.《伤寒论》北宋原刊木概况 124

2.赵开美氏影宋刊本 124

3.赵本的影刻、影印本 125

5.赵本的复刻本 125

5.赵本的复刻本 125

4.赵本的影写重刊本 125

3.赵本的影刻、影印本 125

4.赵本的影写重刊本 125

(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系统 127

(二)《金匮玉函经》系统 127

1.最早的《伤寒论》注释 127

1.最早的《伤寒论》注释 127

(二)《金匮玉函经》系统 127

(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系统 127

(四)《伤寒论》的注本及其派生著作 128

(四)《伤寒论》的注本及其派生著作 128

2.成注本的刊本 128

2.成注本的刊本 128

三、《金匮要略方论》 130

1.《伤寒论》的注本 130

2.《伤寒论》的派生著作 130

1.《伤寒论》的注本 130

2.《伤寒论》的派生著作 130

三、《金匮要略方论》 130

(一)宋刊本 131

(三)明刊本 131

(二)元刊本 131

(一)宋刊本 131

(二)元刊本 131

(三)明刊本 131

本 132

第三节 《伤寒杂病论》的其他传本与辑 132

(六)《金匮要略》的注本 132

(五)日本刊本 132

一、近代发现的各种古传本 132

(四)清以后刊本 132

(四)清以后刊本 132

(五)日本刊本 132

(六)《金匮要略》的注本 132

第三节 《伤寒杂病论》的其他传本与辑 132

本 132

一、近代发现的各种古传本 132

(一)敦煌出土的《伤寒论》残卷 134

(二)康治本《伤寒论》 134

(三)康平本《伤寒论》 134

(四)所谓“长沙古本”《伤寒论》 134

(五)所谓“桂林古本”及“涪陵古本” 134

二、重辑、编次的《伤寒杂病论》白文 134

(一)敦煌出土的《伤寒论》残卷 134

(二)康治本《伤寒论》 134

(三)康平本《伤寒论》 134

(四)所谓“长沙古本”《伤寒论》 134

(五)所谓“桂林古本”及“涪陵古本” 134

二、重辑、编次的《伤寒杂病论》白文 134

第四章脏象、病源、诊法著作 136

第一节脏象类著作 136

一、《(华佗)内视》系统 136

(一)《内视》的书名及成书年代 136

(一)《内视》的书名及成书年代 136

第四章脏象、病源、诊法著作 136

第一节脏象类著作 136

一、《(华佗)内视》系统 136

(三)《内视》的后期传本系统 137

(二)《内视》的早期传本系统及其佚文 137

(二)《内视》的早期传本系统及其佚文 137

(三)《内视》的后期传本系统 137

二、宋以后解剖图类著作 139

(二)《存真图》 139

(一)《欧希范五脏图》 139

(二)《存真图》 139

二、宋以后解剖图类著作 139

(一)《欧希范五脏图》 139

(三)《人镜经》 141

(四)其他 141

三、五脏论类著作 141

三、五脏论类著作 141

(四)其他 141

(三)《人镜经》 141

(三)《太平》本 142

第二节病原著作——《诸病源候论》 142

二、《诸病源候论》的早期传本 142

(一)《外台》本 142

(二)《医心方》本 142

二、《诸病源候论》的早期传本 142

(一)《外台》本 142

第二节病原著作——《诸病源候论》 142

(二)《医心方》本 142

(三)《太平》本 142

一、《诸病源候论》的撰写 142

一、《诸病源候论》的撰写 142

(二)南宋刊本 143

(四)《儒门事亲》所引本 143

三、《病源》的各种刊本及影本 143

(一)北宋刊本 143

(二)南宋刊本 143

三、《病源》的各种刊本及影本 143

(一)北宋刊本 143

(四)《儒门事亲》所引本 143

(三)元刊本 144

一、《脉经》 144

(一)《脉经》的早期传本 144

一、《脉经》 144

第三节诊法类著作 144

(六)日本刊本 144

(五)清以后刊本 144

(四)明刊本 144

(一)《脉经》的早期传本 144

(三)元刊本 144

(四)明刊本 144

(五)清以后刊本 144

(六)日本刊本 144

第三节诊法类著作 144

(三)何大任本系统 146

(二)《脉经》版本系统的形成 146

(二)《脉经》版本系统的形成 146

(三)何大任本系统 146

(四)龙兴本系统 149

(五)其他待考刊本 149

(四)龙兴本系统 149

(五)其他待考刊本 149

二、脉诀类著作 149

二、脉诀类著作 149

(一)《王叔和脉诀》 151

(一)《王叔和脉诀》 151

(二)《崔真人脉诀》 152

(二)《崔真人脉诀》 152

三、其他诊法著作 155

(三)宋代以后的诊法著作 155

(二)传世的几种宋代诊法著作 155

(一)《玉函经》 155

三、其他诊法著作 155

(三)宋代以后的诊法著作 155

(二)传世的几种宋代诊法著作 155

(一)《玉函经》 155

第五章医学方书 156

第一节汉、晋、南北朝医方书 156

一、《中藏经》 156

(一)撰者及撰年问题 156

第五章医学方书 156

第一节汉、晋、南北朝医方书 156

一、《中藏经》 156

(一)撰者及撰年问题 156

(二)流传过程 157

(二)流传过程 157

二、葛洪氏医方书 158

(一)《玉函方》 158

(一)《玉函方》 158

二、葛洪氏医方书 158

2.陶弘景氏修补 159

3.唐以前的古传本情况 159

4.隋唐古传本的内容持点 159

(二)《肘后备急方》 159

1.葛洪氏的原著 159

2.陶弘景氏修补 159

3.唐以前的古传本情况 159

4.隋唐古传本的内容持点 159

(二)《肘后备急方》 159

1.葛洪氏的原著 159

6.金·杨用道刊本 160

5.北宋传本及刊本 160

5.北宋传本及刊本 160

6.金·杨用道刊本 160

8.道藏本存在的问题 161

7.道藏本系统及朝鲜传本 161

7.道藏本系统及朝鲜传本 161

第二节隋、唐、五代医方书 161

一、《备急千金要方》 161

一、《备急千金要方》 161

第二节隋、唐、五代医方书 161

8.道藏本存在的问题 161

(一)《千金要方》的早期传本 163

3.日本保存的古本 163

(二)《千金要方》的北宋官本系统 163

2.宋代保存的古本 163

1.早期传本的部分佚文 163

(一)《千金要方》的早期传本 163

1.早期传本的部分佚文 163

2.宋代保存的古本 163

3.日本保存的古本 163

(二)《千金要方》的北宋官本系统 163

(三)道藏本系统 164

4.元刊本及其复刊本 164

5.建宁本及豫章本 164

(三)道藏本系统 164

2.影刻、影印宋本 164

1.南宋初官本 164

3.其他宋刊本 164

5.建宁本及豫章本 164

4.元刊本及其复刊本 164

3.其他宋刊本 164

2.影刻、影印宋本 164

1.南宋初官本 164

1.道藏本的形成 165

(二)宋以后各种复刊本 165

(四)《千金要方》的评注本及节选本 165

1.道藏本的形成 165

2.明代以后的重刊本 165

(四)《千金要方》的评注本及节选本 165

1.《千金宝要》 165

2.《千金方衍义》 165

3.《唐千金类方》 165

二、《千金翼方》 165

(一)早期传本及宋代刊本 165

2.明代以后的重刊本 165

(二)宋以后各种复刊本 165

(一)早期传本及宋代刊本 165

二、《千金翼方》 165

3.《唐千金类方》 165

2.《千金方衍义》 165

1.《千金宝要》 165

(三)影刻与影印元刊本 169

(三)影刻与影印元刊本 169

(一)《外台秘要》的宋刊本 169

1.现存完整的宋本 169

2.现存残缺的宋本 169

三、《外台秘要方》 169

三、《外台秘要方》 169

(一)《外台秘要》的宋刊本 169

1.现存完整的宋本 169

2.现存残缺的宋本 169

3.影宋抄本 171

3.影宋抄本 171

第三节宋代医方书 171

4.其他 171

(二)《外台秘要》的后代刊本、抄本及有关著作 171

第三节宋代医方书 171

4.其他 171

(二)《外台秘要》的后代刊本、抄本及有关著作 171

(一)《太平圣惠方》 173

一、官纂大型医方书 173

(二)《圣济总录》 173

(二)《圣济总录》 173

(一)《太平圣惠方》 173

一、官纂大型医方书 173

二、官药局著作 176

(一)《御药院方》 176

(一)《御药院方》 176

二、官药局著作 176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7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7

三、私人所纂医方书 178

三、私人所纂医方书 178

4.《(严氏)济生方》 180

2.《(证类普济)本事方》 180

(一)现存宋版医方书 180

(二)几部重要宋人医方的流传 180

1.《苏沈良方》 180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0

4.《(严氏)济生方》 180

(一)现存宋版医方书 180

(二)几部重要宋人医方的流传 180

1.《苏沈良方》 180

2.《(证类普济)本事方》 180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0

(一)主要医家的师承 185

一、金、元主要医家及其著作 185

(二)刘完素医著 185

第四节金、元医方书 185

第四节金、元医方书 185

(一)主要医家的师承 185

一、金、元主要医家及其著作 185

(二)刘完素医著 185

1.张从正年 187

2.张从正自撰存世医书 187

1.张从正年 187

(三)张从正医著 187

2.张从正自撰存世医书 187

(三)张从正医著 187

1.张元素年代 188

(四)张元素医著 188

2.张元素自撰存世医书 188

1.张元素年代 188

(四)张元素医著 188

4.巳佚的张从正医书 188

3.张从正传人所撰存世医书 188

4.巳佚的张从正医书 188

3.张从正传人所撰存世医书 188

2.张元素自撰存世医书 188

2.李杲自撰存世医书 189

4.托名张元素的医书 189

3.巳佚的张元素医书 189

1.李杲年代 189

(五)李杲医著 189

5.张壁所撰医书 189

2.李杲自撰存世医书 189

4.托名张元素的医书 189

5.张壁所撰医书 189

(五)李杲医著 189

1.李杲年代 189

3.巳佚的张元素医书 189

(六)王好古医著 190

5.托名李杲的医书 190

4.巳佚的李杲医书 190

3.李果传人所撰存世医书 190

(六)王好古医著 190

1.王好古年代 190

1.王好古年代 190

4.巳佚的李杲医书 190

3.李果传人所撰存世医书 190

5.托名李杲的医书 190

1.朱震亨年代 192

2.朱震亨自撰存世医书 192

3.已佚的王好古医书 192

2.王好古自撰存世医书 192

3.已佚的王好古医书 192

(七)朱震亨医著 192

2.王好古自撰存世医书 192

(七)朱震亨医著 192

1.朱震亨年代 192

2.朱震亨自撰存世医书 192

3.朱震亨传人整理的存世医书 193

3.朱震亨传人整理的存世医书 193

4.待考与已佚的朱震亨医书 196

4.待考与已佚的朱震亨医书 196

1.弟子(传人)整理其师著作并以师名名书者 197

1.弟子(传人)整理其师著作并以师名名书者 197

(九)金元医书撰人的异说 197

2.《医方大成》 197

5.托名朱震亨的医书 197

(九)金元医书撰人的异说 197

2.《医方大成》 197

1.《卫生宝鉴》 197

(八)其他医学著作 197

5.托名朱震亨的医书 197

1.《卫生宝鉴》 197

(八)其他医学著作 197

二、和金元医著有关的医学丛书 199

(一)见于主要丛书中的金元医籍 199

2.后入托名的著作 199

2.后入托名的著作 199

(一)见于主要丛书中的金元医籍 199

二、和金元医著有关的医学丛书 199

(二)《儒门事亲》 201

(二)《儒门事亲》 201

(四)以“刘河间”命名的丛书 202

(四)以“刘河间”命名的丛书 202

1.《河间四集》 202

2.《河间三书》 202

(三)《济生拔粹》 202

(三)《济生拔粹》 202

2.《河间三书》 202

1.《河间四集》 202

3.《河间六书》 203

3.《河间六书》 203

(五)《东垣十书) 204

(六)《丹溪心法》附刊医书 204

(五)《东垣十书) 204

(六)《丹溪心法》附刊医书 204

第五节明、清医方书 206

第五节明、清医方书 206

(七)其他丛书 206

(七)其他丛书 206

第六节国外中医古代方书 207

1.仁和寺本系统 207

第六节国外中医古代方书 207

一、《医心方》 207

2.半井本系统 207

一、《医心方》 207

2.半井本系统 207

1.仁和寺本系统 207

3.延庆本系统 208

4.宝历本系统 208

3.延庆本系统 208

二、朝鲜及越南的古代中医方书 208

二、朝鲜及越南的古代中医方书 208

4.宝历本系统 208

2.《瘟疫论》的各种注本 209

第六章临床各科医书 209

第一节内科学著作 209

一、瘟疫病类著作 209

(一)《瘟疫论》系统 209

1.《瘟疫论》的撰写与刊行 209

2.《瘟疫论》的各种注本 209

1.《瘟疫论》的撰写与刊行 209

(一)《瘟疫论》系统 209

一、瘟疫病类著作 209

第一节内科学著作 209

第六章临床各科医书 209

(二)《瘟疫论》以外的疫病专书 210

(二)《瘟疫论》以外的疫病专书 210

二、温热病(温病)类著作 210

二、温热病(温病)类著作 210

2.《吴医汇讲》传本(唐本)系统 211

1.《续刻临症指南》传本(华本)系统 211

2.《吴医汇讲》传本(唐本)系统 211

3.重订本 211

(一)《温热论》 211

(二)其他温热病著作 211

(一)《温热论》 211

(二)其他温热病著作 211

3.重订本 211

1.《续刻临症指南》传本(华本)系统 211

(二)内科类专病著作 213

(一)综合性内科著作 213

(一)综合性内科著作 213

三、内科杂病 213

三、内科杂病 213

(二)内科类专病著作 213

一、《刘涓子鬼遗方》 214

(二)《刘涓子鬼遗方》5卷传本系统 214

(一)撰写及早期流传 214

第二节外科学著作 214

(二)《刘涓子鬼遗方》5卷传本系统 214

(一)撰写及早期流传 214

一、《刘涓子鬼遗方》 214

第二节外科学著作 214

2.晚期的1卷本 215

1.早期的10卷本 215

(三)《刘涓子神仙遗论》传本系统 215

2.明以后刊本 215

1.唐本及宋本 215

2.晚期的1卷本 215

1.早期的10卷本 215

(三)《刘涓子神仙遗论》传本系统 215

2.明以后刊本 215

1.唐本及宋本 215

(一)《理伤续断方》 216

(二)《卫济宝书》 216

(四)《刘涓子鬼遗方》的其他佚文 216

二、唐宋间外科著作 216

(一)《理伤续断方》 216

(三)《外科精要》 216

(三)《外科精要》 216

(二)《卫济宝书》 216

二、唐宋间外科著作 216

(四)《刘涓子鬼遗方》的其他佚文 216

三、元以后外科著作 218

(四)《急救仙方》 218

(一)元代主要外科著作 218

(二)明清外科著作 218

(二)明清外科著作 218

(一)元代主要外科著作 218

三、元以后外科著作 218

(四)《急救仙方》 218

4.《时贤产经》 219

(一)秦汉前后 219

第三节妇产科学著作 219

一、唐以前妇产科学著作 219

(二)六朝隋唐时期 219

1.《德贞常产经》 219

2.《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219

4.《时贤产经》 219

3.《子母秘录》 219

2.《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219

3.《子母秘录》 219

1.《德贞常产经》 219

(二)六朝隋唐时期 219

(一)秦汉前后 219

一、唐以前妇产科学著作 219

第三节妇产科学著作 219

(一)北宋产科著作 220

二、宋代妇产科学著作 220

(一)北宋产科著作 220

5.《杨氏产乳集验方》 220

5.《杨氏产乳集验方》 220

6.《产宝》 220

二、宋代妇产科学著作 220

6.《产宝》 220

4.《(妇人)产育宝庆集》 221

2.《杨子建七说》及《十产论》 221

3.《产书》 221

4.《(妇人)产育宝庆集》 221

1.《催生诸方》 221

2.《杨子建七说》及《十产论》 221

3.《产书》 221

1.《催生诸方》 221

1.宋刊本系统 223

1.宋刊本系统 223

(三)《妇人大全良方》 223

4.其他 223

3.《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223

2.《产宝诸方》 223

1.《(虞氏)备产济用方》 223

(二)南宋产科著作 223

(二)南宋产科著作 223

1.《(虞氏)备产济用方》 223

2.《产宝诸方》 223

3.《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223

4.其他 223

(三)《妇人大全良方》 223

2.熊氏补注本系统 224

3.薛氏校注本系统 224

3.薛氏校注本系统 224

2.熊氏补注本系统 224

(一)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 226

三、后世妇产科学著作 226

2.其他 226

1.《女科百问》 226

(四)南宋其他妇科著作 226

(二)竹林寺女科著作系统 226

(四)南宋其他妇科著作 226

1.《女科百问》 226

2.其他 226

三、后世妇产科学著作 226

(一)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 226

(二)竹林寺女科著作系统 226

2.按病类标题的著作 227

2.按病类标题的著作 227

1.三种女科合刊本 227

1.三种女科合刊本 227

3.按病症编号的著作 228

3.按病症编号的著作 228

6.假冒“竹林寺女科”的著作 229

4.以论文汇编形式的著作 229

5.辑入其他医籍中的著作 229

4.以论文汇编形式的著作 229

5.辑入其他医籍中的著作 229

6.假冒“竹林寺女科”的著作 229

第四节儿科学著作 230

第四节儿科学著作 230

一、隋唐以前儿科著作 230

(一)《颅囟经》 230

1.书名及撰写 230

2.流传过程 230

(一)《颅囟经》 230

1.书名及撰写 230

2.流传过程 230

一、隋唐以前儿科著作 230

(二)传世的隋唐儿科学著作佚文 231

1.《刘氏小儿方》 231

2.《众童(子)延龄至宝方》 231

(二)传世的隋唐儿科学著作佚文 231

2.《众童(子)延龄至宝方》 231

1.《刘氏小儿方》 231

二、宋代儿科著作 233

1.撰写 233

(一)《小儿药证直诀》 233

二、宋代儿科著作 233

3.《仙人水镜图诀》 233

4.《石壁经》 233

5.其他 233

2.宋刊本 233

(一)《小儿药证直诀》 233

1.撰写 233

2.宋刊本 233

5.其他 233

4.《石壁经》 233

3.《仙人水镜图诀》 233

3.宋以后复刊本 234

4.补注本 234

5.辑本 234

3.宋以后复刊本 234

4.补注本 234

5.辑本 234

(二)仅存佚文的北宋儿科著作 236

(四)南宋其他儿科著作 236

(二)仅存佚文的北宋儿科著作 236

(四)南宋其他儿科著作 236

(三)《幼幼新书》 236

2.《小儿宫气集》 236

1.《谭氏小儿方》 236

1.《谭氏小儿方》 236

(三)《幼幼新书》 236

2.《小儿宫气集》 236

3.《全婴方论》 238

4.《(陈氏)小儿病源方论》 238

5.其他 238

(五)元代以后的儿科著作 238

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38

1.综合性儿科著作类 238

2.痘麻病专书 238

3.其他 238

(一)《龙树论》及其派生著作 238

一、眼科著作 238

2.《(小儿)痘疹论》 238

第五节眼目口齿咽喉科学著作 238

3.其他 238

5.其他 238

4.《(陈氏)小儿病源方论》 238

3.《全婴方论》 238

2.《(小儿)痘疹论》 238

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38

1.综合性儿科著作类 238

2.痘麻病专书 238

(五)元代以后的儿科著作 238

第五节眼目口齿咽喉科学著作 238

一、眼科著作 238

(一)《龙树论》及其派生著作 238

.(二)隋唐以前其他眼科著作 240

1.《天竺经论眼(方)》 240

2.《治眼方》 240

3.《疗眼方》 240

(三)宋元以后的眼科著作 240

1.宋代眼科著作 240

1.宋代眼科著作 240

.(二)隋唐以前其他眼科著作 240

1.《天竺经论眼(方)》 240

(三)宋元以后的眼科著作 240

3.《疗眼方》 240

2.《治眼方》 240

4.明以后眼科著作 241

4.明以后眼科著作 241

3.《银海精微》 241

2.《原机启微》 241

2.《原机启微》 241

3.《银海精微》 241

(二)咽喉72(73)证著作系统 242

3.吴氏咽喉科 242

二、口齿科著作 242

三、咽喉科著作 242

((一)清代以前的咽喉科著作 242

1.《咽喉脉证通论》 242

2.《疮疡经验全书》中的咽喉病 242

1.《喉科指掌》系统 242

1.《喉科指掌》系统 242

(二)咽喉72(73)证著作系统 242

3.吴氏咽喉科 242

2.《疮疡经验全书》中的咽喉病 242

1.《咽喉脉证通论》 242

((一)清代以前的咽喉科著作 242

三、咽喉科著作 242

二、口齿科著作 242

1.一般咽喉病专书 243

2.白喉类专书 243

(三)其他咽喉病著作 243

3.喉痧类专书 243

2.《喉科紫珍集》系统 243

(三)其他咽喉病著作 243

1.一般咽喉病专书 243

3.喉痧类专书 243

2.白喉类专书 243

2.《喉科紫珍集》系统 243

现 245

一、先秦药物使用概况和本草著作的出 245

第七章本草学著作 245

现 245

第七章本草学著作 245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本草学 245

一、先秦药物使用概况和本草著作的出 245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本草学 245

(一)《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编修过程 246

(一)《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编修过程 246

二、《神农本草经》(《本草》) 246

二、《神农本草经》(《本草》) 246

(二)《神农本草经》的西汉传本 247

(二)《神农本草经》的西汉传本 247

(三)《神农本草经》的后汉、三国传本与注本 248

(三)《神农本草经》的后汉、三国传本与注本 248

(四)《神农本草经》的晋及南北朝传本与注本 249

(四)《神农本草经》的晋及南北朝传本与注本 249

(五)《神农本草经》早期传本与注本的特点 249

(五)《神农本草经》早期传本与注本的特点 249

(六)《神农本草经》古传本的失传 250

(六)《神农本草经》古传本的失传 250

(七)《神农本草经》的后代辑本及辑注本 251

(七)《神农本草经》的后代辑本及辑注本 251

(八)《神农本草经》掺入的个别后代记文 256

(八)《神农本草经》掺入的个别后代记文 256

三、先秦的其他本草学著作 257

(一)《子仪本草经》 257

三、先秦的其他本草学著作 257

(一)《子仪本草经》 257

(二)吴普所引的七家先秦本草书 257

(二)吴普所引的七家先秦本草书 257

(四)《药论》、《药法》等 260

(四)《药论》、《药法》等 260

(三)《神农黄帝食禁》7卷 260

(三)《神农黄帝食禁》7卷 260

第二节汉、魏、六朝的本草学 261

一、《名医别录》 261

(一)《别录》的编者 261

(二)《别录》的撰年 261

(五)《胎颅药录》 261

(五)《胎颅药录》 261

(二)《别录》的撰年 261

第二节汉、魏、六朝的本草学 261

一、《名医别录》 261

(一)《别录》的编者 261

(三)《别录》所记地名的考察 262

(三)《别录》所记地名的考察 262

(四)《别录》的早期传本 264

(四)《别录》的早期传本 264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 266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 266

(五)《别录》撰者非陶弘景氏的证明 266

(五)《别录》撰者非陶弘景氏的证明 266

三、陶弘景氏本草学著作 267

(一)《本草经集注》 267

三、陶弘景氏本草学著作 267

(一)《本草经集注》 267

四、《雷公炮炙论》 268

(二)《药总诀》 268

(二)《药总诀》 268

四、《雷公炮炙论》 268

第三节《新修本草)(《唐本草》) 269

一、《新修本草》的产生 269

一、《新修本草》的产生 269

第三节《新修本草)(《唐本草》) 269

(一)唐、宋医籍中辑录的《新修本草》本文 270

二、《新修本草》本文部分的现存情况 270

(一)唐、宋医籍中辑录的《新修本草》本文 270

二、《新修本草》本文部分的现存情况 270

(二)近代发现的《新修本草》古残卷及其影本 271

三、《新修本草》的删补本 271

三、《新修本草》的删补本 271

(二)近代发现的《新修本草》古残卷及其影本 271

(一)保存于《蜀本草》中者 272

(二)保存于《千金翼方》中者 272

四、《新修本草)的辑本 272

五、《新修本草》图经部分的现存情况 272

(一)保存于《蜀本草》中者 272

五、《新修本草》图经部分的现存情况 272

四、《新修本草)的辑本 272

(二)保存于《千金翼方》中者 272

一、《证类本草》的继承关系 275

第四节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 275

草》) 275

一、《证类本草》的继承关系 275

草》) 275

第四节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 275

二、《证类本草》的编写及初刊经过 276

二、《证类本草》的编写及初刊经过 276

三、《大观本草》传本系统 277

(三)《大观本草》合刊《本草衍义》本 277

(二)关于《本草衍义》 277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大观本草) 277

三、《大观本草》传本系统 277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大观本草) 277

(二)关于《本草衍义》 277

(三)《大观本草》合刊《本草衍义》本 277

(四)《大观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 278

四、《政和本草》传本系统 278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政和本草》 278

(四)《大观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 278

四、《政和本草》传本系统 278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政和本草》 278

(二)《政和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 278

(二)《政和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 278

五、《绍兴本草》传本系统 279

五、《绍兴本草》传本系统 279

(一)《图经衍义》系统 280

六、《证类本草》直接派生的主要著作 280

(二)《宝庆本草折衷》 280

(二)《宝庆本草折衷》 280

(一)《图经衍义》系统 280

六、《证类本草》直接派生的主要著作 280

(三)《本草品汇精要》 283

(四)其他 283

(四)其他 283

(三)《本草品汇精要》 283

一、《本草纲目》的撰写与初刊本 284

第五节《本草纲目》 284

一、《本草纲目》的撰写与初刊本 284

第五节《本草纲目》 284

二、《本草纲目)的江西本(夏本)系统 285

三、《本草纲目》的武林本(钱本)系统 285

二、《本草纲目)的江西本(夏本)系统 285

三、《本草纲目》的武林本(钱本)系统 285

(一)《本草纲目拾遗》 286

四、《本草纲目》的南京味古斋本(张本)系统 286

六、《本草纲目》的后继著作 286

五、《本草纲目》的外文译本 286

五、《本草纲目》的外文译本 286

(一)《本草纲目拾遗》 286

六、《本草纲目》的后继著作 286

四、《本草纲目》的南京味古斋本(张本)系统 286

(二)辑录《本草纲目》的医方著作 287

(二)辑录《本草纲目》的医方著作 287

第六节金元时代的药性理论著作 288

第六节金元时代的药性理论著作 288

一、《珍珠囊药性赋》 289

一、《珍珠囊药性赋》 289

(二)见于出土医书者 290

(一)见于传世医书者 290

一、食疗本草 290

二、《脏府标本药式》 290

第七节食疗本草及救荒本草 290

(二)见于出土医书者 290

(一)见于传世医书者 290

一、食疗本草 290

第七节食疗本草及救荒本草 290

二、《脏府标本药式》 290

(三)22卷本的《食物本草》 291

(二)《本草约言》中的《食物本草》 291

(一)卢和《食物本草》和汪颖《食物本草》 291

二、关于《食物本草》 291

(三)22卷本的《食物本草》 291

(二)《本草约言》中的《食物本草》 291

(一)卢和《食物本草》和汪颖《食物本草》 291

二、关于《食物本草》 291

(二)14卷本系统 292

(一)2卷本系统 292

(二)14卷本系统 292

三、《救荒本草》 292

三、《救荒本草》 292

(一)2卷本系统 292

第八节其他本草著作 293

一、记述中(草)药新品种的著作 293

一、记述中(草)药新品种的著作 293

第八节其他本草著作 293

二、侧重药性理论方面的著作 294

三、普及的本草类著作 294

四、药学工具书类著作 294

四、药学工具书类著作 294

三、普及的本草类著作 294

二、侧重药性理论方面的著作 294

一、《黄帝明堂经》 295

第八章针灸学著作 295

(一)《黄帝明堂经》的撰写 295

(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95

第一节汉魏以前的针灸著作 295

一、《黄帝明堂经》 295

(一)《黄帝明堂经》的撰写 295

第一节汉魏以前的针灸著作 295

第八章针灸学著作 295

(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95

(三)晋及南北朝时期《明堂经》传本 296

(四)隋、唐时期《明堂经》传本 296

(四)隋、唐时期《明堂经》传本 296

(三)晋及南北朝时期《明堂经》传本 296

(五)宋代《明堂经》传本 298

(六)日本的《明堂经》传本 298

(六)日本的《明堂经》传本 298

(五)宋代《明堂经》传本 298

(一)《黄帝中诰孔穴图经》 299

(二)《扁鹊针灸经》 299

二、秦汉前后的针灸学著作 299

二、秦汉前后的针灸学著作 299

(一)《黄帝中诰孔穴图经》 299

(二)《扁鹊针灸经》 299

作 300

(三)《黄帝针灸虾蟆忌》 300

(四)其他 300

(三)《黄帝针灸虾蟆忌》 300

(四)其他 300

三、三国时期的针灸著作 300

(一)《华佗针灸经》 300

(二)《曹氏灸经》及《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 300

(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 300

第二节晋代至隋、唐五代的针灸著 300

(一)《华佗针灸经》 300

一、针灸著作概况 300

三、三国时期的针灸著作 300

一、针灸著作概况 300

作 300

第二节晋代至隋、唐五代的针灸著 300

(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 300

(二)《曹氏灸经》及《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 300

二、六朝时期针灸著作 301

三、隋、唐时期针灸著作 301

三、隋、唐时期针灸著作 301

二、六朝时期针灸著作 301

(一)3卷及4卷本系统 302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02

第三节宋代以后的针灸著作 302

(二)5卷本系统 302

(二)5卷本系统 302

第三节宋代以后的针灸著作 302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02

(一)3卷及4卷本系统 302

(三)《黄帝明堂灸经》 305

(二)所谓《铜人针灸经》 305

(一)刊本及辑录本 305

二、《黄帝明堂(上、下)经》的派生著作 305

(一)刊本及辑录本 305

二、《黄帝明堂(上、下)经》的派生著作 305

(三)《黄帝明堂灸经》 305

(二)所谓《铜人针灸经》 305

(一)《针灸资生经》 308

(二)《针灸聚英(发挥)》 308

(三)《针灸大成》 308

(四)其他 308

(四)其他 308

(三)《针灸大成》 308

(二)《针灸聚英(发挥)》 308

(一)《针灸资生经》 308

三、几部主要的针灸著作 308

三、几部主要的针灸著作 308

第九章出土古医书 309

第一节马王堆帛简医书 309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 309

(一)出土及整理概况 309

(一)出土及整理概况 309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 309

第一节马王堆帛简医书 309

第九章出土古医书 309

(二)医书类别和字数 310

(二)医书类别和字数 310

二、内容特点 311

(三)年代考察 311

二、内容特点 311

(三)年代考察 311

第二节敦煌卷子医书 312

第二节敦煌卷子医书 312

(三)分类及书名编目 313

(二)残卷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313

(一)现存的残卷及复制品情况 313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 313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 313

(一)现存的残卷及复制品情况 313

(二)残卷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313

(三)分类及书名编目 313

二、内容特点 316

二、内容特点 316

第三篇 中医文献结构论 322

第一章中医文献版本总论 322

第一节概说 322

一、考察中医文献版本的重要性 322

二、中医文献版本的种类 322

(一)非印刷书籍 322

1.缣帛 322

第一章中医文献版本总论 322

1.缣帛 322

(一)非印刷书籍 322

二、中医文献版本的种类 322

一、考察中医文献版本的重要性 322

第一节概说 322

第三篇 中医文献结构论 322

2.简牍 323

2.简牍 323

3.卷轴 324

3.卷轴 324

4.“写本” 326

4.“写本” 326

5.“绘图本” 328

5.“绘图本” 328

6.其他 329

6.其他 329

(二)木版印刷书籍 329

(二)木版印刷书籍 329

1.原刊本 330

1.原刊本 330

4.“精刊本” 331

3.通行本” 331

3.通行本” 331

4.“精刊本” 331

2.“重刊本” 331

2.“重刊本” 331

6.“坊刻本” 332

7.“邋塌本” 332

8.“色印本” 332

9.“套印本” 332

5.“影刊本” 332

5.“影刊本” 332

8.“色印本” 332

7.“邋塌本” 332

9.“套印本” 332

6.“坊刻本” 332

10.“墨印加彩本” 333

10.“墨印加彩本” 333

11.“全本” 335

12.“残本” 335

13.“配补本” 335

13.“配补本” 335

12.“残本” 335

11.“全本” 335

16.“批注本” 336

15.“删节本” 336

14.“新增本” 336

16.“批注本” 336

15.“删节本” 336

14.“新增本” 336

1.活字排印类 337

(三)其他印刷书籍 337

17.版画 337

1.活字排印类 337

(三)其他印刷书籍 337

17.版画 337

3.影印类 339

3.影印类 339

2.写印类 339

2.写印类 339

1.经折装 340

2.蝴蝶装 340

第二节中医文献版本制度 340

一、书册装订 340

(一)装订形式 340

1.经折装 340

2.蝴蝶装 340

第二节中医文献版本制度 340

一、书册装订 340

(一)装订形式 340

3.包背装 341

4.线装 341

3.包背装 341

4.线装 341

(二)书册外形 342

1.书册大小 342

(二)书册外形 342

1.书册大小 342

2.特殊外形的书册 343

2.特殊外形的书册 343

3.书册各部名称 343

3.书册各部名称 343

1.栏框边线 345

二、版框形制 345

1.栏框边线 345

(一)栏框 345

二、版框形制 345

(一)栏框 345

3.上框抬头 347

3.上框抬头 347

2.栏外 347

2.栏外 347

1.象鼻及黑白口 348

(二)版心 348

4.无框本或脱框本 348

1.象鼻及黑白口 348

(二)版心 348

4.无框本或脱框本 348

2.鱼尾及版心文字 349

2.鱼尾及版心文字 349

3.刻工姓名 352

3.刻工姓名 352

(三)版面 353

(三)版面 353

1.两层楼 355

(四)层楼 355

(四)层楼 355

1.两层楼 355

2.三层楼 357

2.三层楼 357

3.多层楼 358

3.多层楼 358

第三节版本学的利用 359

一、有关鉴定古医书的问题 359

(一)误认古书例 359

三、其他 359

第三节版本学的利用 359

一、有关鉴定古医书的问题 359

三、其他 359

(一)误认古书例 359

(二)删改古书例 360

(三)伪装古书例 360

1.伪装北宋官书 360

(二)删改古书例 360

(三)伪装古书例 360

1.伪装北宋官书 360

2.伪装元刊 361

2.伪装元刊 361

3.伪造书名与撰人 361

4.伪充年代 361

(四)捏造古书例 361

1.捏造医书内容 361

3.伪造书名与撰人 361

4.伪充年代 361

1.捏造医书内容 361

(四)捏造古书例 361

2.捏造序跋题记 362

2.捏造序跋题记 362

二、充分发挥善本书的作用 363

二、充分发挥善本书的作用 363

(五)古书辗转变迁例 363

(五)古书辗转变迁例 363

第二节北宋刊医书 366

第一节最早的刻版医书 366

第二章中医文献版本沿革 366

一、北宋初官刊 366

一、北宋初官刊 366

第二节北宋刊医书 366

第一节最早的刻版医书 366

第二章中医文献版本沿革 366

二、校正医书局的建立及所刊医书 367

二、校正医书局的建立及所刊医书 367

三、北宋末官刊 368

四、北宋其他刊本 368

四、北宋其他刊本 368

三、北宋末官刊 368

第三节南宋刊医书 369

一、南宋中央官刊 369

一、南宋中央官刊 369

第三节南宋刊医书 369

三、南宋私家所刊 370

二、南宋地方官刊医书 370

三、南宋私家所刊 370

二、南宋地方官刊医书 370

二、金刊医书 372

二、金刊医书 372

第四节辽金元刊医书 372

第四节辽金元刊医书 372

一、辽刊医书 372

一、辽刊医书 372

三、元刊医书 373

(一)官刊 373

三、元刊医书 373

(一)官刊 373

(二)私刊 374

(二)私刊 374

一、明代官刊医书 375

第五节明代刊医书 375

一、明代官刊医书 375

(一)中央官刊 375

(三)其他 375

(一)中央官刊 375

(三)其他 375

第五节明代刊医书 375

(二)藩邸(王府)刊 376

(二)藩邸(王府)刊 376

(三)地方官衙刊 378

(三)地方官衙刊 378

(二)私家汇刊 380

(一)书坊刊 380

二、明代私刊医书 380

(二)私家汇刊 380

(一)书坊刊 380

二、明代私刊医书 380

(四)地方书院刊 380

(四)地方书院刊 380

(三)影刊 381

(三)影刊 381

(四)活字刊本 3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