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汤爱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1746915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超均衡战略、迁都与战略大重组、区域大发展和奠基未来四部分内容,从整体战略上对中国未来综合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构想。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目录

导论 1

一、牵动大国命运的战略位移 2

二、穿越发展历程的三大雷区 7

三、未来中国综合发展的路径探寻 13

第一部分 超均衡战略 19

第一章 巨人的痼疾: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问题 19

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 19

区位与资源的反向“落差” 19

经济发展格局的严重失衡 24

社会文化领域的差异 28

南北迥异的地理环境特征 34

二、南北的地带性差异 34

社会文化领域的南北差异 37

南北方经济差异的发展 40

三、中国地带性差异展望 42

第二章 失衡的世纪:国家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战略 46

一、区域差异的世界影响 46

富国的“心腹之患” 47

现代化航程中的暗礁 52

二、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 56

新古典理论 57

空间极化理论 58

均衡配置理论 60

核心-边缘理论 62

三、百年中国的区域发展 63

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 63

均衡发展战略时期 65

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 68

第三章 超均衡战略:中国区域综合发展的路径指向 72

一、引言 72

几个基本概念 72

两种倾斜战略的共同“怪圈” 73

二、超均衡:区域可持续发展新战略 76

可持续发展区域观的形成 76

超均衡战略的基本原则 79

超均衡战略的政策取向 85

三、从经济区划到综合发展区划 91

不同区划的形成及影响 91

主要经济区划的发展 94

综合发展区划的建立 98

“一点两带两圈三区”架构 100

附:中国“一点两带两圈三区”略图 103

第二部分 迁都与战略大重组 107

第四章 迁都构想:追寻中国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 107

一、中国历史上的迁都壮举 107

盘庚迁殷:起衰振弱的转折点 107

秦都咸阳:统一六国的霸业基地 110

问鼎中原: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 112

国都当敌:明成祖北迁北京 115

二、迁都与中国地缘战略的变迁 118

六大地缘板块 118

古代的定都与迁都 124

现代首都变迁的战略审视 127

三、中国未来迁都的战略构想 130

首都变迁的多种选择 130

新都西进南迁大指向 133

襄荆宜三角地带 137

第五章 世界首都变迁:国家战略重组的契机 143

一、巴西迁都及其影响 143

巴西利亚的诞生 143

改变巴西命运的创举 146

“巴西的灯塔”:里约热内卢旧都新貌 149

二、日本迁都之议 151

东京迁都的提出 151

为什么要迁出东京? 154

日本新都设想 157

三、德国、美国的首都变迁 159

柏林的“首都情结” 159

华盛顿的扩建设想 163

四、世纪性的首都变迁浪潮 165

第六章 首善之难:北京世纪嬗变 173

一、资源与环境不堪重压 173

水:达摩克利斯之剑 173

世纪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177

资源供给遭遇的挤压 180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障碍 184

京城的“人口爆炸” 184

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87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 190

国际化进程中的阻力 193

三、世界文化之都:北京的世纪抉择 195

文化:北京的立城之本 195

“现代化”高压下的城建 197

文化中心面临窘境 201

“世纪文化之都”的创建 204

实现超均衡战略的基石 209

第七章 新都展望:整合21世纪中国的战略支点 209

一、新都的战略支点作用 209

市场取向改革的“首善之区” 211

政府行政效率的根本改善 214

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217

国家创新先导基地的建立 219

世界大国形象的“窗口” 221

二、新都城建构想 224

两颗“都城明珠”的魅力 224

各具特色的世纪新都 227

新都城建的若干设想 230

迁都费用与资金筹措 232

三、迁都壮举实施展望 232

迁都的程序安排 236

第三部分 区域大发展 241

第八章 “全国的躯干”:长江流域综合发展带 241

一、中国发展的战略重心地带 241

区位与范围 241

“全国的躯干” 244

长江文化再显辉煌 247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249

产业结构与布局 249

长江大市场体系 252

城市化与城镇建设 255

长江流域的水土整治 259

三、面向21世纪的战略举措 261

产业经济发展思路 261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264

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268

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 272

若干重点区域的发展 275

第九章 国脉重系:“河桥”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带 278

一、日趋重要的战略地带 278

“河桥”发展带的地位 278

黄河文化的荡涤 281

能源、矿产的大宝库 283

二、资源优势与发展现状 283

初具规模的产业群 285

黄河、黄土高原的整治 289

淮河流域的根治 293

三、综合发展的战略举措 295

“低谷崛起”的战略模式 295

城市、产业大发展 297

“现代丝绸之路”的兴起 301

“苍凉竟有价,古朴亦入时” 304

三大生态体系的建立 306

一、中国北方发展的核心地带 310

区位特点与资源优势 310

第十章 重振雄风:环渤海地区综合发展圈 310

雄厚的发展基础 313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316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6

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319

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 320

三、重振雄风的若干战略举措 323

产业政策的调整 323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325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28

“绿色战略”的实施 330

重点发展的几个区域 332

一、“华南圈”初具雏形 335

第十一章 再上层楼:华南沿海地区综合发展圈 335

二、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339

经济互补与产业协作 339

基础设施大协作 343

资源与环境保护 346

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348

三、再创21世纪新繁荣 351

华南四省区增创新优势 351

香港明天会更好 355

澳门的进一步发展 359

面向未来的台湾经济 361

区位与资源 365

一、东北综合发展区 365

第十二章 蓄势待发:未来中国发展的三大战略后备区域 365

“东北现象”的背后 367

走出低谷新战略 370

二、“新西南”综合发展区 374

区位特点与范围 374

“富饶”的贫困 376

反贫困大会战 379

综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382

三、西藏综合发展区 385

资源与发展现状 385

“世界屋脊”旅游大发展 387

综合开发主要方略 390

第四部分 奠基未来 397

第十三章 21世纪中国区域整合的若干基本战略 397

一、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 397

“水安全”战略 397

“绿色西进”战略 405

“大运输体系”的建立 408

“空中21世纪”战略 411

“海上中国”战略 411

中西部旅游业大开发 417

二、区域整合中的制度创新 419

“分省强县”战略 419

城市化全面推进战略 422

“区域发展综合指数”的建立 425

区域发展法治环境的完善 427

区域创新环境的营建 429

三、区域全面繁荣的根本举措 432

“大农业体系”的构建 432

“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建立 435

“信息扶贫”战略 438

地区形象建设战略 441

国家信息基础网络建设 443

国际合作开发的几个区域 446

后记 4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