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品类 1
一章 品类概说 1
一 比类益智说瓷鉴 1
二 青器美物之创生与分期发展 2
三 上古白瓷依窑焰、釉质分南北窑口、别古今真伪 3
四 元明釉下、釉上彩瓷鉴别,合观彩、釉等项易切证 4
五 珐琅彩、粉彩得国画精要,遂宜参以绘艺为选择 5
六 单色釉鉴照不妨援据窑艺原理 7
七 一道釉器有见窑变、描金 8
八 收鉴不唯官款是取,而依经验、才情、学识采高品 9
九 祭器、明器皆属礼器,达观博识之客善择 10
十 今世两种瓷学名著有益见闻 12
十一 先之以识,推类辨物 12
二章 青瓷正朔及分期 15
一 瓷艺始创、分期说略 15
二 呈色原理与尚青取向 16
三 瓷宗出越窑 17
四 晋瓷光色赏其醇素辨其易迁 18
五 唐代越器盛行 19
六 晚唐越器贵于晋青瓷 20
七 上古青瓷窑概况 21
八 五代以秘色、柴窑著 22
九 青瓷鼎盛于宋,诸窑形色不齐而悦情可均 23
十 汝窑遗址有发现 24
十一 汝与官,及三种宋官窑器何以区分 25
十三 钧瓷在宋代或称青器、花瓷、红瓷 27
十二 悬疑未决之哥窑 27
十四 龙泉、处器、章龙泉 29
十五 上古青釉之色、质尽极幻变 30
十六 宋青瓷聪鉴:釉色随易窑焰且有贵贱之分 31
十七 古釉配法特殊,鉴衡犹可借倚 32
十八 中古青瓷可归类单色釉器,造艺也有别于上古 33
三章 白瓷源委别流派 34
一 元瓷尚白夙孕变机 34
二 推北方白釉匠意启自化妆土 35
三 南方白釉由青瓷蜕化 36
四 象窑白瓷探索 38
五 “湖南白瓷”犹有说 39
六 吴越贡宋“金装定器”及会稽铭白瓷疑出越窑 40
七 越窑与镇窑之通联、消长 41
八 考中古镇窑白瓷脉连上古越窑青瓷 43
九 青釉至白釉至青白釉再返白釉之迁变 43
十 南方白釉鉴证要领 45
十一 有关北定、南定、土定、新定 45
十二 宋影青种种 46
十三 北方定窑系 48
十四 北方磁州窑系 49
十五 南北白瓷各擅胜场 50
四章 釉下青花探沿革 51
一 历来彩陶彩瓷之大凡 51
三 青花萌发唐宋而勃盛元季 52
二 彩瓷时代由元青花宣告来临 52
四 元青花製艺超妙然近代始著称 53
五 元人文治未修但知赏工艺 54
六 苏泥勃青及其辨别 55
七 明青花以宣成为最 57
八 成窑用平等青似有意选取 58
九 回青古菁宜赏 59
十 石子青之用行 60
十二 清代康窑以画片称美雍窑数工艺尤著 62
十一 镇窑以外的明青花 62
十三 珠明料、浙料、广料及钴蓝品级 63
十四 釉里红佳器出宣窑康窑雍窑 65
十五 青花釉里红简述 66
五章 釉上硬彩存特色 67
一 彩陶回顾 67
二 早期釉上彩及明清硬、软彩 68
三 硬彩又分斗彩、五彩 69
四 斗彩初见宣窑,至成窑臻极境 70
五 成窑彩料鉴知 71
六 明代硬彩料见特性,故后人又呼作古彩 72
七 成窑画手笔法独特 73
八 嘉万窑小品往往祖式成窑 74
九 嘉万窑大器或率拙 75
十 隆窑彩器不俗 75
十一 康雍硬彩亦见重于世 76
十二 清代硬彩料鉴览 77
十三 色釉套彩相似釉上彩 78
十四 素三彩略可连类硬彩 79
十五 素三彩博览精考 80
十六 广彩流品已下 81
六章 珐琅意创衍软彩 83
一 珐琅彩瓷正名 83
二 古月轩歧说 85
三 彩料进口与自製 86
四 画珐琅非全由名家经手 88
五 洋画描摹未得真传 89
六 白釉器精选及色地、白地製艺 90
七 珐琅彩瓷庋藏故宫,民间所见多伪造 91
八 粉彩旨趣近珐琅彩运古彩 91
九 粉彩淡染得法于粉画 92
十 粉彩尝称洋彩、软彩 93
十一 彩料製异与通用 94
十二 粉彩料略以年代先后为高下 95
十三 地色诸种各异其趣 96
十四 软彩评价与鉴赏 97
十五 浅绛瓷、新粉彩为尾声 98
七章 色釉窑艺格古今 100
一 单色釉分高温、低温两类 100
二 低温色釉原料近似彩料 101
三 清代单色釉业绩斐然 101
四 单色釉美饰手段种种 102
五 元、明、清青瓷矩式宋代 103
六 清雍乾拟宋酷肖 105
八 唐宋白瓷曾著 106
七 近代青釉乃末流异变 106
九 明清尚永乐甜白 107
十 明清茶道贵白盏 108
十一 德化白瓷别趣 108
十二 上古黄瓷出寿州窑 110
十三 中古“娇黄”驰名 111
十四 汉唐之南北黑瓷 112
十五 远古黑陶上智之所创明,后世窑艺蒙其启导 113
十七 青、黄、黑、褐瓷同源,鉴析有方 115
十六 宋代试茶推崇黑盏 115
十八 明官窑孔雀绿美艳 116
十九 清官窑产绿郎窑等 117
二十 蓝釉别于绿釉 118
二十一 镇窑红瓷师承钧台 119
二十二 永、宣极品宝石红 119
二十三 嘉窑止能烧矾红 121
二十四 郎窑兴废继绝,清代红釉频添新种 121
一 宋钧窑变真赏及仿钧妙鉴 124
八章 窑变描金赏另类 124
二 钧紫优劣差殊 126
三 炉钧釉掺有粉剂,并以高粱红称胜 127
四 宜钧、广钧说略 128
五 黑釉窑变亦著 130
六 宋人尤知解窑艺 131
七 鹧鸪斑香炉珍奇 132
八 玳瑁斑匠心印契唐代花瓷 133
九 茶叶末源于上古盛于清代 134
十 近世激赏窑变 134
十一 窑变品藻宜识大体 135
十二 上古金饰瓷器罕秘 136
十三 明代金饰高致 137
十四 康窑雅善金彩 139
十五 描金技法种种待考 141
九章 官窑民窑徵艺造 142
一 明清“官窑”与“御窑” 142
二 正德初并设御器窑、官器窑 143
三 推嘉靖厂烧“部限”供御,搭烧“钦限”官用 144
四 民窑尝称镇窑,出品良莠参差 145
五 官窑、民窑甄别 146
六 元瓷以外销、内销别妍媸 147
七 泛称之官瓷见诸宋代者 148
八 高古之官营陶作等差有分 150
九 瓷识何啻辨官款 151
十 选瓷亦视精工、美饰 152
十一 论器更及型制雅俗 153
十二 鉴心精微说风格,紫砂最见个性 155
十三 臧、郎、年、唐窑面目各自 156
十四 年窑雅艺优胜唐窑 158
十五 鉴家以渊博超胜 159
十章 祭器收藏尚典雅 161
一 自古崇尊祭器 161
二 祭器之别于明器、用器 162
四 商代白陶亦为后世庙器祖本 163
三 殷商青铜器乃祭器典型,其制尝借鉴远古黑陶 163
五 周汉造陶祭器但求尚质 164
六 南宋始多造瓷祭器,其制度并延及后代 165
七 宗器製作辄精,陶工或分窑为之 166
八 君德崇俭,庙器往往良于素工 166
九 型制、釉色之相适礼数 168
十 道家释家所用坛器、供器、法器 169
十一 历代宗器觅藏 170
十一章 明器鉴裁倚识力 171
一 明器用于凶礼 171
二 葬器贵贱对应丧礼等级 172
三 孔儒始为明器定义 173
四 明器区别用器,意在禁绝杀殉 174
五 孔子提升习俗为礼仪,遂有明器 175
六 夏商葬物不便依周礼名寻 176
七 先秦丧仪有从孔学 177
八 西汉制度尊礼及东汉风气随俗 178
九 魏晋瘗俗既移 179
十 唐三彩美饰但不违礼 180
十一 宋儒恪谨故五大名瓷罕见入葬 181
第二编 表徵 183
十二章 表徵概说 183
一 传古数馆藏者完美 183
二 土古甚以表徵为证援 184
三 祭器传承、明器出土,鉴别相关其经历 185
四 瓷表美观而质感多样 186
五 古器片纹观以雅态 187
六 器表泡沫、积釉由通观比类而得正解 188
七 器底勘察宜勤并须警觉 189
八 《匋雅》《说瓷》颇可参览 190
九 瓷识由心主宰目,以智为慧根 192
十三章 传宝拾遗缘博识 194
一 传世古相对出土古言 194
二 乱世劫余北宋瓷 195
三 历朝秘藏但聚故宫 196
四 宫廷传瓷表徵完美 197
五 宋以来民间亦好品瓷蒐宝 198
六 官窑器有流入民间 198
七 赐瓷也往往转为缄藏 199
八 国瓷出洋辄称奇珍,且代有庋储 201
九 民间收藏历久则难并多损伤 202
十 集古备美代有人杰 203
十一 历代名瓷存世之多寡 204
十二 晚清瓷传世颇多 205
十三 近代来赝瓷小识 206
十四 市肆拾遗慧眼识宝 207
十四章 土古甄选由表徵 209
一 所见晋唐物绝多土古 209
二 明器一概出墓葬 210
三 明器收鉴始于近代 211
四 历代明器製作概况 212
五 窑址常出土残器 212
六 窑藏发现多精品 214
七 依土锈、土蚀、银釉等识辨明器 215
八 “包浆”慎保护、“作旧”谨检勘 216
九 土古表徵相系埋藏环境及盘玩手法 217
十 殉器精粗有关墓筑优劣 218
十一 巨墓所出土古“极新极旧” 219
十二 历代陵寝现状 220
十三 土古捉宝待机而行 221
十五章 瓷面照幽析异质 222
一 瓷表莹润好比玉 222
二 以玉色神迁参釉质妙易 223
三 瓷也可类冰 224
四 明代喜尚宝石釉 226
五 鉴家无常心,以既得之观感为赏心 227
六 漆釉近于脂玉质 227
七 桔皮隐纹验宣窑 228
八 桔皮非唯宣瓷独具 229
九 玻璃釉无视波纹 230
十 釉之观感无穷变幻 231
十一 玄览心悟,望气正鉴 232
十二 悟虽难说但不废言传 233
十三 先贤巧喻垂教后学 234
十六章 片纹索隐象形喻 236
一 片纹雅饰始于哥窑 236
二 鱼子纹微肖形喻 237
三 百岌碎拟作鱼子纹 238
四 哥窑较官窑浅白、厚重、不甚莹润 239
五 牛毛纹出南宋官窑 240
六 汝器蟹爪纹者真,但不以此纹称美 241
七 片状之呼应釉色有常态也多变相 242
八 片纹着色也宜参稽 243
九 汝、定、龙泉、影青通常以无纹为高 244
十 明代镇窑、吉窑开片续美宋瓷 246
十一 清代有煨瓷、哥釉为继响 247
十二 刷纹兔纹蚯蚓纹皆非片纹 248
十三 冷纹爪纹警纹都是窑疵 249
一 鉴宋瓷可借助气泡 251
十七章 釉表抉微益妙鉴 251
二 聚沫、朦釉见诸明清官窑 252
三 棕眼、水眼亦供考比 253
四 汗漫、滴珠皆关联泡沫 254
五 屯釉玩赏数宋器 255
六 泪痕以隐为贵 256
七 垂漆近似屯釉 258
八 紫口临鉴宜应变实际 258
九 镇窑色釉器或具灯草口 260
十 黄釉口、粉釉口与坠釉无关 261
十一 火气难申说然论者众 262
十二 宝光逼人发自内蕴 263
十三 鉴陶器也看火气,但糙涩未必旧造 264
十四 新瓷巧製可隐浮光 265
十五 清高宗观火气不失奥鉴 266
十六 心鉴神遇乃哲士达境 267
一 胎质异性见于足底 269
十八章 底足殊观推真伪 269
二 铁胎不论深浅色,可辨以烧结工艺 270
三 清代仿宋铁胎勘破有术 271
四 粉底、滑足、浆胎脉络相承 272
五 验胎见微、知常识变 273
六 缸胎粗粒取其有骨 274
七 小壶钢沙缘无土气 275
八 “糯米汁”属之石胎 276
十 器底挂釉犹佐甄选 277
九 足底样式也资勘比 277
十一 汝官哥钧满釉兼察支痕 278
十二 宋代常器底多露胎 279
十三 火石草底说元瓷 280
十四 明初沙底贵细白 281
十五 明瓷釉子底甚益验徵 281
十六 色釉涂底饶有别趣 283
十七 郎红釉底迹近窑变 284
十九章 型制概说 286
一 古器施用多途,其制空容美观 286
第三编 型制 286
二 先古缶皿称名未齐,宜格之“尚用” 287
三 高古器考,量以型制核以物称 288
四 中古瓷造各体互兴,并常见物用相代 289
五 近世玩具製奇,又辄参古定法 289
六 壶器变格夷制,尤见应用流行 290
七 葬俑源于戏偶又演变为象生 291
八 择瓷不论大小但窥理趣 292
九 由构廓解美艺可谓卓识 293
十 因器型思名训先达有及 293
十一 古器或分别以造型、釉色等见长 294
十二 术艺心裁心识但有公是公非 295
二○章 善美致用审风范 297
一 陶作“虚无为用”乃先秦哲言 297
二 《考工记》计量实容要亦造器切用 298
三 器型据功能分类,并视工艺史不同阶段而分别立则 299
四 圆器、琢器分别缘其成形工艺 300
五 能容宜使见古瓷本色 301
六 兼善兼美衡匠心、辨新旧 302
七 功用类同之器物,因变体而称“或然创格” 303
八 洗、碟比较厚薄,炉、钵各适重轻 305
九 文房笔洗以适用巧製见佳 307
十 质实正雅尤华夏风尚 307
十一 艺造质文代变,鉴古由器窥道 308
一 远古彩陶已有创后世器皿之先模 310
二十一章 尚用尚象分体式 310
二 青铜制型起初袭自古陶 311
三 青铜器流于尚象 311
四 拟尚物象故曰象器 312
五 製器尚象由多神崇拜之绪余演而为象物宣教思想 313
六 瓷造也曾尚象但非主流 314
七 瓷具适饮食故其制尚用,且构廓导自心象 315
八 用具製创擅美构廓 316
九 陶之始,制未定型唯宜利用 317
十 商周重象器轻用具,所以后者名理未显 318
十一 唐越瓷虽摹拟金玉器然尚用,据此可助鉴辨 319
十二 上古瓷器渐趋于专用专造专名 320
十三 明清官瓷,器用愈专款式愈繁 321
十四 尚用、尚象赏鉴异方 322
二十二章 循名责实解物移 324
一 博物不妨循名 324
二 皿具定名辄缘制型 325
三 陶瓷器拟竹、木、角、金器并袭其称名者在少数 326
四 陶器传名始于三代然多自秦汉 327
五 借名学认知瓷鉴 328
六 型有迁变名随因革 329
七 高古器名因方言而极生差异 330
八 汉代郡县制消隐侯国文化,物称遂得统一 331
九 名迁物移说以实例 333
十 罐说 333
十一 瓯说 335
十二 盏说 337
十三 击瓯说 339
十四 枕说 340
二十三章 权代嬗变识时宜 343
一 宋明权取古物为宫宇陈设 343
二 香炉、花瓶设供可索原佛事 344
三 熏炉异于香炉,前者盛于汉魏 346
四 宋明香道借鼎式助兴 347
五 鼎炉嬗变由陶由铜 348
六 铜宣炉仿宋瓷可谓“时中适当” 349
七 宋人赏花植株故窑器多花盆少花瓶 351
八 明代花道折枝清供还曾以古尊代瓶 353
九 清代造瓶唯美是求,甄选别具慧眼 355
二十四章 法古肇新知渊源 358
一 祭器、明器等祖本用器并製有精粗 358
二 投壶历代有作,可窥演化脉络 359
三 清廷尚正统更以瓷器拟彜器 361
四 艺品以影写生制为典雅有其美学深意 363
五 知法能化,因宜创新 364
六 物性有似水性,鉴术或如泳术 365
二十五章 借鉴製异观奇变 367
一 夷器夏用以唐朝为最,工艺制型颇见奇变 367
二 元明清镇瓷销外洋者异型迭出 369
三 辽以来北方民族也定製特型瓷具 371
四 晋唐宋造执壶为夷夏交流之显例 371
五 明清茶壶为上古执壶之蜕变创格 373
六 扁壶虽亦夷器东传但未曾流行 375
七 贲巴壶为宗教用器历来未多改观 376
八 僧帽壶、多穆壶不适中土常用故甚少烧造 377
二十六章 象生巧技达大观 379
一 古艺归类具象与抽象有助鉴见 379
二 象生瓷溯源远古陶塑 380
三 先秦殉葬“俑人”由来游戏“偶人” 381
四 上古“化生”不仅为葬俑并渐成玩具 382
五 秦、两汉、晋,俑艺各标一帜 384
六 北朝佛塑导唐三彩俑先路 386
七 唐俑艺出多门,有时样而更贵创式 387
八 唐代尚好行乐,女俑以丰肥浓丽为常态 389
九 汉女俑纤纤善舞,唐女俑翩翩佳步 390
十 俑象衣冠繁变皆随时式 391
十一 三彩俑不唯冠裳别年序、论真假 392
十二 中国历代塑艺亦见承绍渐变特点 393
十三 明清瓷塑不乏名窑名家,製为赏玩而非殉葬 394
十四 雕瓷器具潜玩、雅用两宜 397
十五 乾隆窑以瓷艺仿真他艺,近似瓷塑拟真 399
一 往古用器、陈设器造为硕型有其功能背景 401
二十七章 造瓷姿致展窈眇 401
二 战国汉唐陶明器风尚巨伟别具寓意 402
三 大件难烧、难存,故伟器精好堪称极品 404
四 製瓷更以轻巧雅适为主流 405
五 古贤于瓷品往往细趣密玩 406
六 赏艺论理趣,有涉功造之实理 407
七 小品清玩亦有寓道理,据此可益鉴契 408
八 择瓷宜量以理、趣而去尺寸心障 410
十 巨塑、微造都以“相态”为要 411
九 大小心障既除,美丑分别仍在 411
第四编 造作 413
二十八章 造作概说 413
一 历代器品修饰美恶,也相对机具利钝而言 413
二 口足与器身之做工两相印证,不失为鉴古良方 414
三 旧器拉圆裁方皆心计功力所凝,今人难与并能 415
四 大小作各逞其艺而俱归雅道 416
五 瓷造厚薄,有示製艺相适物性 417
六 缋饰、素功一事两边,交相呼应 418
七 持文理深宏瓷艺 418
八 《图说》、《陶录》详于工艺流程 419
九 道艺幽邃,因趣向学,要之以察 421
十 由工技、艺创、考古之原理识瓷 422
二十九章 表里微纤窥匠心 424
一 先古陶事少机具然多良工 424
二 晋、宋治器无机心尤气格苍雅 425
三 永、宣、成窑表里精好,风致绰约而神技蕴藉 427
四 清官窑高匠有纵艺不逾矩之能 429
五 造瓷以手应心,鉴器以心观艺 430
六 陶作因泥澄而工精而质贵,品赏则由表容返揣匠工 432
七 陶艺因革沿变,窑疵古近别论 433
八 大智能识真精,辨伪不弃小技 435
三○章 口足精妙验能工 436
一 器口做工也是鉴古显证 436
二 口沿工修坚卓乃高古风貌 437
三 镇瓷大率圆口、平切口、快口三类 438
四 芒口修作有别,铜钤意图不一 439
五 古器壁沿花式诸种,均由廓线见风调 441
六 流陶高圈足乃粘接,唐瓷玉璧底为镟削 442
七 宋盌往往以大圈足为官样 443
八 元枢府器小足为常制 444
九 明清御窑采宋代官式大足,但足墙足端做法多样 445
十 平削足、滚圆足、脊圆足乃镇瓷惯式 446
十一 底心乳突、跳刀、螺旋等均资验判 448
十二 挖足去靶但授赏鉴于柄 449
十三 不雕琢处鉴艺术,于无声处听惊雷 450
三十一章 方圆曲直悦智巧 452
一 圆器既举偶琢器也对称方器 452
二 製圆诸工各逞其能 453
三 圆形琢器手工繁复,更难在构廓和美 455
四 高古钫、簋方陶似出于旊工 456
五 镶器成坯、经烧重重困难 457
六 历代方製,品以雅俗 459
七 方圆赏鉴,手艺心匠俱得 460
八 曲直好尚仁智互见 461
三十二章 大小厚薄赏真趣 463
一 大小器与大小窑及窑作工本 463
二 大小作以及圾数、口面、体高 464
三 大缸数明代者罕贵 465
四 小盏屡称极品,别体解其所宜 467
五 由剖面视厚薄乃契证要据 470
六 故人陶术,内与心符外与物契甚难模拟 471
七 永乐薄胎匠意尤超 472
八 古制薄胎器皆小作,以适物性 473
九 脱胎小盅颇极一时之精 474
十 陶瓷塑品胎厚,秦汉晋唐製艺略见同异 475
十一 明清雕瓷厚积其泥以俟镂刻 477
十二 古器厚薄规制殊异,可验之适体 478
三十三章 胎釉相待应素功 480
一 胎坯素功以待釉面美饰 480
二 练泥配土原系坯修前提,器品良莠对应坯料优劣 481
三 种种坯料原亦矿产,因地方、时代而异选 483
四 釉料亦由土石及草灰等配成而质素参差 485
五 ?、釉、泑同音异写,含义不一 487
六 厚胎浸釉欲肥,薄胎蘸釉须快 488
七 浸釉、蘸釉、刷釉、浇釉及其表徵 489
八 吹釉良技擅美清朝,断代因可据此 491
三十四章 周正雅净传高品 493
一 方家择器知赏周至 493
二 瓷冶周全以窑口相对论 494
三 镇瓷则相对年代论精饬 495
四 拉坯印坯利坯,车製善为佳器 497
五 手造雅正,较车製更可贵 498
六 陶瓷经烧抑见坼裂败色 500
七 匣烧功成精彩炯然 501
八 明炉、暗炉,彩瓷清绮 502
九 全粹得赏,不辞玉碎 504
二 青花华藻然笔力健劲 507
一 瓷绘衡镜参以六法 507
三十五章 纹饰概说 507
第五编 纹饰 507
三 刀法笔法一贯于风骨,都可以三品论高下 508
四 染墨不论骨法,但视生气 509
五 龙祥凤瑞数典盖古 510
六 瓷画有所借取时艺 511
七 “锦段”来自织绣花样“写生”则选国画片段 512
八 “仿古”以摹本传摹本,“洋彩”常见临写院画 513
九 器饰构图自有妙法,主辅纹搭配亦见流变 514
十 《陶书》载明代画样颇详 515
十一 古玩美赏相关人文大事 516
十二 玩物得志抑丧志,视乎适度、合道与否 517
三十六章 骨法用笔信功力 520
一 元青花宜借书法论绘事 520
二 明青花赝笔难免“版、刻、结” 521
三 清代官民窑彩绘笔法皆禀承纸本画然有工、意之别 522
四 刀法笔意历叶相随 523
五 刻、印、雕瓷工技各殊,然都可认以刀功 525
六 绘事真迹壮、伪笔怯,手由心运 526
七 清官窑仿明辄为能品 528
八 画笔草率之古瓷易仿作 529
三十七章 随类赋色得气韵 531
一 敷彩贵于用笔得气 531
二 清瓷淡描类似国画染墨 532
三 明、清青花各异韵趣,但清仿明者遗其天真 534
四 康熙民窑斗彩勾、填笔意相投 535
五 清三代官窑釉上彩工笔透逸 537
六 匠工不谙西画 538
七 一叶知秋,一笔鉴真 540
三十八章 拟物象德举龙瑞 542
一 龙纹应圣迹象帝尊 542
二 民器可否饰龙视场合而定 543
三 蛇腹牛头,三停九似审真龙 545
四 飞龙从雲及戏珠都吉祥故为常式 547
五 龙图据神态别贵贱并断年代 548
六 水浪奔马纹官民窑通有,事关龙马故实 550
七 龙凤相随遂徵联姻 552
八 龙而凤,凤而鸟,鸟而鸡 553
九 龙凤窑器载籍不暇目接 555
三十九章 描状纷纭比时俗 557
一 古陶曾借纹身及铜漆器饰为纹样 557
二 越瓷起先仿铜饰,后以刻花呼应美术之勃盛 558
三 宋窑器刻印花或传之瓷艺或移自他艺 560
四 元龙泉刻花夕阳余辉,元青花画片灿若晨星 561
五 明初瓷绘图案易辙以适御用 562
六 明后期积累题材丰富,然绘艺显简朴 564
七 清瓷彩绘既见故事更见时事 565
八 清代诸窑于绘材各有所好 566
九 画材与画风皆见时尚,比鉴更重后者 567
十 春画代不乏陈,明清瓷片也取以为材 568
四○章 传移摹写览情迁 573
一 “古人锦、玉、瓷、铜四者迭互临摹” 573
二 “明瓷大半取样于锦段” 574
三 以“写生”更新画材乃历代有见 576
四 画片写生数康雍乾最胜,“洋彩”也在其例 577
五 “仿古”是指景瓷以彩绘传彩绘者 579
六 移写迁情凭良工 581
七 拟图繁类,异形纷呈 583
八 清后期更见吉祥图泛滥 584
九 远见卓识说鉴赏 585
四十一章 经营布局欲和谐 588
一 圆器纹饰,上下里外兼周 588
二 琢器画缋,天地正辅相得 590
三 周圈经营,左右前后有节 591
四 “开光”善为对称 592
五 绘材渐变,鉴别也看主辅纹配搭合否时艺 593
六 整体布置欲雅谐 595
七 通达画理品美瓷 597
第六编 款识 599
四十二章 款识概说 599
一 “款识”原为金石学术语 599
二 瓷款之形式举例 601
三 款字之内容类别 602
四 写款可证以书法结构等 603
五 器款布局也与书道谋合 604
六 底款推敲更以笔法为要 605
七 风调个性为高贤所识 607
第七编 考证举例 610
四十三章 秘色瓷考 610
一 绪言 610
二 秘色瓷不缘贡御中秘得名 611
三 秘称因窑事难能而起,以示珍物秘方秘製 613
四 秘瓷朗润而青绿移幻,遂以“色目”概称其种类 616
五 秘称流变无准,故原意渐湮 618
六 秘色瓷多淡雅,可视为中古南方白釉之先驱 620
七 秘色瓷有类似白瓷作品之旁证 623
四十四章 柴窑探寻 626
一 绪言 626
二 柴瓷“明如镜”是喻其釉泽如铜镜漆古 627
三 柴瓷却矢奇谈抑由古镜辟邪之说引申 629
四 推柴窑因以金石入釉,故明如古铜镜 631
五 柴品青釉含蓝色,故曰“青如天” 634
六 柴窑“薄如纸”是指釉汁而言 636
七 柴器“声如磬”与胎质相关 638
八 柴製“足多粗黄土”是因匣烧填沙故 638
九 出处有南北两说 639
十 “知者创物”哲言先铸,秘制抑因此称柴皇 642
修订后记 645
初版说明(附) 646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与污染综合治理》罗民华著 2017
- 《中国陶瓷大系 3 秦 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2019
- 《二十面体和5次方程的解的讲义》(德)菲利克斯·克莱因著 2019
- 《中国陶瓷大系 10 元 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2019
- 《中国陶瓷大系 5 隋 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2019
- 《中国陶瓷大系 1 新石器时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2019
- 《釉上彩陶瓷仕女图艺术通论》熊金荣著 2019
- 《六朝陶瓷论集》谢明良 2019
- 《中国陶瓷史论集》谢明良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