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下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下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育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107110888
  • 页数:74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下》目录

一、夏、商、周三代人口的稀少 1

第十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上) 1

第三编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 1

1.早期奴隶制国家夏朝人口的稀疏 1

第三编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 1

第十章 历史的期人口的发展(上) 1

第一节 历史早期中原及其周围地区的人口 1

2.商朝人口增长的迟缓 3

3.西周人口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上 4

1.春秋时期仍是“土旷民稀” 6

二、春秋至战国时期人口发展的转折 6

2.战国时期人口的急剧上升 8

(1)地区开发与居民点的密布 9

(2)都、邑的兴起与繁荣 9

(3)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 10

(4)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演变 10

三、对先秦时期人口的总估计 13

四、秦王朝的人口 14

1.秦代的人口统计 14

2.对秦代人口的推测 15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疆域 16

(2)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下有利于经济和人口发展的措施 16

(3)秦代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7

第二节 两汉人口大发展时期 18

一、西汉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18

1.汉初至武帝元光初年(前206—前134年)人口急剧上升时期 19

(1)汉初人口的减耗 19

(2)西汉前期人口的急剧上升 20

2.武帝中,后期(前133—前90年)人口发展停滞时期 22

3.武帝末年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9—公元2年)人口再度上升达于最盛时期 24

二、对西汉人口的全面估计 26

2.宗室、列侯另有名籍,其奴婢亦不入户籍 27

1.流民脱籍与豪强地主的隐匿户口 27

3.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户口未列入统计 28

4.一部分少数民族户口未列入编户 29

三、东汉初人口的减耗与前期的回升 29

1.西汉末东汉初人口的严重损耗 29

2.汉光武时期人口的缓慢恢复 30

3.明、章、和三朝人口的持续增长 31

四、东汉后期(106—220年)人口发展的停滞 32

五、对东汉人口的再估计 35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剧烈变动 36

一、三国时期人口的剧减 36

1.三国户口数字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 37

2.三国户口统计数字为何偏少 39

(1)世家豪族荫附户口对封建国家人口的分割 39

(2)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的编户 40

(3)“兵家”和“吏家”也不属于州县的管辖 41

(4)少数族人多不在州县的编户之内 41

3.对三国人口的再估计 42

二、西晋时期户口的增长 45

1.西晋太康初的户口记录 45

2.西晋统一后人口的增长 46

三、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户口的回升 48

1.十六国时期户口的消长 48

(1)十六国前期北方人口的减耗 48

(2)十六国后期北方户口的回升 49

(3)对十六国时期人口的再估计 51

(1)北魏“三长制”的推行与政府控制人口的增长 53

2.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已恢复到东汉的水平 53

(2)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户口发展趋于停滞 55

(3)北齐、北周对峙时期户口再次上升 56

四、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人口的增长 58

1.东晋至刘宋元嘉期间南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 58

(1)永嘉之乱后北人的大量南迁 58

(2)南方经济和人口的同步增长 59

2.元嘉以后南方经济与人口仍处于间隙发展之中 62

(1)土家豪族占有大量奴僮、佃客、部曲、门吏,不入国家户籍 65

3.对东晋南朝人口的再估计 65

(2)吏户、兵户、匠户等另立户籍 66

(3)寺院僧尼及依附农民、白徒、养女等均“不书名籍” 67

(4)人民不堪赋役的沉重负担,逃亡者众 67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发展的两起两伏 68

一、隋代户口的增长 68

1.大索貌阅及析籍 69

2.输籍定样 69

二、隋、唐之际户口锐减及贞观中期以后的直线上升 70

1.隋、唐之际户口锐减 70

2.贞观中期至开元,天宝年间户口直线上升达于全盛 71

(1)急剧上升阶段 73

(2)稳步增长阶段 74

三、安史之乱后户口的下降及唐后期发展的迟滞 75

1.安史之乱户口的严重减耗 75

2.唐后期在藩镇割据下户口发展的迟滞 77

1.庄园主籍占编民的“客户” 79

2.不入州县户籍的“非编户” 79

贱户 79

四、对唐代户口的再估计 79

(1)官、私奴婢 80

(2)官户 80

(3)工、乐户 80

(4)宫人 81

(5)私属部曲、部曲妻、客女 81

方外 81

士兵 81

3.边境各都护府辖境的人户 82

五、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户口的凋残与南方户口的缓慢上升 82

1.五代及北汉户口的凋残 82

(1)五代前期黄淮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损耗 82

(2)五代后期后周经济与人口的恢复 83

2.南方各政权户口的缓慢上升 84

3.对五代十国户口的再估计 87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下) 90

第五节 宋、辽、金时期人口的发展 90

一、宋代人口的持续上升 90

1.北宋初期人口的急遽上升 90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下) 90

2.北宋中后期户口的持续上升 92

(1)仁宗朝“庆历新政”的失败与户口发展的迟缓 93

(2)“王安石变法”与神宗朝人口增长串的提高 94

(3)北宋末的腐朽统治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 95

3.南宋时期人口的缓慢增长 96

(1)南渡初南部中国人口的损耗 96

(2)南宋前期人口的恢复 97

(3)南宋中后期人口发展的迟滞 98

二、对宋代户口的再认识 101

1.宋代人口统计的户多口少 101

(1)“诡名子户”说 102

(2)“女口不计”说 103

2.官方户口统计数字中的隐漏 105

(1)佃客 107

(2)浮客 107

(3)庄客 108

(4)地客 108

三、辽朝的户口 110

1.“五京”州,县人口 110

2.“宫户”及“御帐亲军” 112

(1)“宫户” 112

(2)“御帐亲军” 114

3.其他无户数记录的人户 114

(1)部民 114

(2)著帐户及陵户 116

(3)寺观僧尼及二税户 116

(4)奴隶 116

四、金朝的户口 117

1.金朝前期户口的减耗 117

2.金朝中期以后户口的迅速增长 118

3.金朝末期户口的凋残 121

五、西夏和大理的人口 124

1.西夏的人口 124

2.大理的人口 126

第六节 元代人口的变化 128

一、蒙古国时期户口的严重减耗 128

1.太宗乙未籍户与中原人口的稀少 128

2.宪宗壬子籍户,人口略有增加 129

3.元世祖的“附会汉法”与人口的迅速增长 130

二、元代户口的缓慢发展 132

1.元代前期户口从缓慢增长到徘徊不前 132

2.元代中、后期户口的增长 136

(1)中书省——腹里地区人口的增长 137

(2)辽阳、陕西、甘肃、河南原金朝统治地区人口的增长 138

(3)河南、湖广、江浙、江西等原南宋统治地区人口的增长 139

三、对元代人口的再估计 141

1.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 141

(1)岭北行省及中书省北部的蒙古部民 141

(2)云南诸路行中书省的人口 142

(3)“山泽溪洞之民” 143

(4)宣政院辖地人口 144

2.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私属人口 144

(1)驱口 144

(2)投下户 145

(3)怯怜口 145

(4)打捕鹰房人户 145

3.独立于州县以外的诸色户计 146

(1)军户 146

(2)站户 147

(3)民屯户 147

(4)匠户 147

(5)释道、儒户 148

(6)游食者 149

第七节 明代户口的升降 150

一、明初户口的下降及其迅速恢复 150

1.元明之际户口的减耗 150

2.朱元璋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与人口的迅速上升 151

(1)大批奴婢放良 151

(2)鼓励农民垦荒 152

(3)大力推行屯田 152

(4)减轻人民赋役负担 152

(5)整顿吏治 153

(6)清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 153

二、洪武以后的官方户口统计 154

1.明洪武十四年以后户口发展的“停滞” 154

2.永乐元年官方户口统计的最高数字 155

3.永乐二年以后户口的下降与徘徊不前 155

(1)永乐至天顺间户口发展的停滞 155

(2)弘治中兴与户口的上升 158

(3)正德年间的中衰 158

(4)嘉靖、隆庆至万历初户口再度上升 158

(5)泰昌,天启以后户口的衰落 159

三、明代中后期户口的流失 159

1.权贵豪强的兼并土地和隐蔽人口 159

2.农民破产逃亡,流民人数激增 161

四、对明代户口的新估计 162

1.明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以内的人口 162

(1)军户 162

(2)匠户 163

(3)灶户 164

(4)僧道 164

(5)奴埤 165

(6)蛋户、渔户、教坊户、丐户 166

2.明代的实际人口 166

第八节 清代人口的大发展 166

一、清初人口的减耗及顺治了年间的迅速回升 168

1.清初的人丁编审制度 168

2.清初社会经济的破坏与人口的损耗 169

(1)召集流渗垦荒 170

(2)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170

(3)废除匠籍制度 170

(4)下令停止圈地 170

(5)严令人丁编审,改革赋役制度 170

3.顺治年间社会经济的恢复与人口的猛增 170

二、康、雍时期人口的缓慢增长 172

1.康熙前、中期人口发展的“迟滞” 172

2.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 174

三、乾、嘉、道年间人口的大发展 177

1.乾隆朝人口的飞跃发展 177

2.嘉、道年间人口的继续增长 179

3.乾、嘉、道年间人口猛增的原因 180

(1)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上聚孽息 180

(2)“人头税”的取消 181

(3)边疆地区的开发 181

(4)商品经济的发展 182

(5)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 182

(6)户口编甲的普及 183

四、咸、同以后人口的徘徊不前 183

1.咸丰后人口的百年徘徊 183

2.人口膨胀与社会危机 185

(1)人口膨胀因耕地严重不足、地价粮价飞涨而造成的严重压力 185

(2)天灾,战祸频仍对人口的抑制作用 189

第十二章 历代疆域的变迁 192

第一节 远古时期重要部落和夏、商、周三代的活动地区 192

一、传说中远古时期重要部落的活动地区 192

第十二章 历代疆域的变迁 192

第四编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 192

二、夏的活动范围 193

12-1 传说中夏的活动地区 194

三、商的活动区域 196

12-2 商时期全图 198

四、西周的疆域范围 198

12-3 西周时期全图 201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圈 202

一、春秋列国的疆域 202

1.齐 203

2.晋 203

3.秦 204

4. 楚 204

5.吴、越 205

6.郑、宋、卫、鲁、陈,蔡诸国 205

12-4 春秋时期全图 206

二、战国时期疆域的变迁 207

1.齐 208

2.楚 208

4.韩 209

3.燕 209

5.赵 209

6.魏 210

7.秦 210

第三节 秦、汉的统一 212

一、秦王朝的疆域 212

12-6 秦时期全图 214

二、西汉王朝疆域的拓展 215

三、尔汉疆域的变迁 219

一、三国鼎立时期的疆域 222

1.魏 222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222

2.蜀(汉) 223

3.吴 223

二、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疆域 225

1.两晋的疆域 225

2.北部中国各族政权的分裂割据 226

(1)前赵 227

(2)成(汉) 227

(3)前凉 228

(4)后赵 228

(5)前燕 229

(6)前秦 229

(8)后燕 230

(9)西秦 230

(7)后秦 230

(11)南凉 231

(12)北凉 231

(10)后凉 231

(16)北燕 232

(15)夏 232

(17)魏 232

(14)西凉 232

(13)南燕 232

三、南北朝对峙时期的疆域 233

1.刘宋、萧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233

2.萧梁与东、西魏对峙时期 236

第五节 隋、唐的再统一及其疆域的拓展 238

一、隋统一后的疆域 238

3.陈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 238

二、唐全盛时期的疆域 242

1.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 242

2.安西、北庭都护府辖地 244

3.安东,安南都护府辖地 246

三、唐后期渤海、回纥、南诏及吐蕃的兴起 248

1.渤悔 249

2.回纥 249

3.南诏 250

4.吐蕃 251

(2)后唐 252

(1)后梁 252

1.北方“五代”的更替 252

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的疆域 252

第六节 五代十国和宋、辽、金的再分裂 252

(3)后晋 253

(4)后汉 253

12-19 五代(梁、唐、晋、汉、周)及北汉疆域变迁图 254

(5)后周 255

2.南方九国及北汉的先后并立 255

(1)吴 256

(2)南唐 256

(3)吴越 256

(4)闽 257

(5)前蜀 257

(6)后蜀 258

(7)南汉 258

(8)楚 258

12-20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国疆域图 259

(9)南平 259

(2)岐、燕、晋、赵、北平 260

(10)北汉 260

3.其他地方割据势力 260

(1)定难 260

(3)清源 261

(4)武平 261

4.契丹、大理、回鹘与吐蕃 261

(1)契丹的兴起 261

(2)大理国的建立 262

(3)回鹘的强盛 263

(4)吐蕃的衰微 263

二、辽、西夏,北宋对峙时期的疆域 263

1.北宋 264

2.辽 265

3.西夏 266

4.大理 267

5.西州回鹘与黑汗朝 267

6.金 268

三、金与南宋对峙时期的疆域 269

1.金统治下的华北及东北地区 269

2.偏安江、淮以南的南宋 270

3.漠北蒙古的兴起 271

4.统一西域地区的西辽 272

第七节 元、明、清的大统一 273

一、蒙古大汗国与元王朝的疆域 273

1.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汗国 273

(1)钦察汗国 274

(2)察合台汗国 275

(3)窝阔台汗国 275

(4)伊利汗国 275

3.元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78

2.元朝统一国家的重建 278

1.明初全盛时期的疆域 281

(1)明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区 281

二、明代疆域的变迁 281

(2)边境臣属于明朝的蒙古族统治地区 284

(1)兀良哈部 284

(2)鞑靼部 284

(3)瓦刺部 284

2.正统以后明王朝疆土日蹙 286

(1)瓦刺、鞑靼人侵与长城以北的不守 286

(2)天山以北为瓦刺所夺 287

(3)嘉峪关以西为吐鲁番部所占 287

(4)东北为后金所取 288

三、清代我国疆域的最后确立 289

1.清朝前期疆域的奠定 289

(1)东北地区 289

(2)内、外蒙古 290

(3)新疆 291

(4)青海 292

(5)西藏 292

(6)沿海岛屿 293

2.鸦片战争后外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掠夺 294

(1)沙俄对中国东北领土的掠夺 294

(2)沙俄对中国西北领土的掠夺 296

12-28 沙俄割占中国东北部领土示意图 296

12-29 沙俄割占中国西北部领土示意图 299

(3)其他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领土的掠夺 300

(4)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取得的租借地 300

12-30 英占香港、九龙司及九龙半岛租界地示意图 301

四、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者继续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 302

1.沙俄策动外蒙“独立”和进占唐努乌梁海 302

2.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 303

(1)先秦时期小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304

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304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304

第八节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04

(2)秦灭六国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305

2.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 306

(1)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基本奠定 306

(4)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 307

(3)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307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紧密联系 307

(5)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308

3.清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形成 308

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310

(1)“互市”与“贡赐” 310

1.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前捉 310

(2)各族之间的相互迁徒与融合 312

(3)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落后经济向先进经济的转化 313

2.政治上的密切联系,消除了各民族及地区间的隔阂,是中国逐步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的基本保证 313

(2)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时期 314

(1)全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时期 314

3.悠久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与巩固的思想基础 317

三、新的考古发现对了解中国边疆地区开发历史的重大意义 318

1.古遗址 319

2.古碑文 320

第十三章 历代政区的演变 322

第一节 传说中的古代行政区划 322

一、《禹贡》九州 322

第十三章 历代政区的演变 322

二、《尧典》十二州 324

三、邹衍的“大九州”说 325

四、“畿服”之制 326

第二节 郡县制的起源及其发展 327

一、先秦时期郡县制的起源 327

二、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329

13-1 秦郡图 332

三、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333

第三节 州制的从成立到没落 336

1.西汉十三州刺史部 336

一、西汉时期州制的形成 336

13-2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图 338

2.东汉州制的变迁 340

二、三国至西晋时期州制的发展 341

1.沿袭东汉的三国州制 341

13-3 三国十六州图 343

2.集州制之大成的西晋十九州 344

13-4 西晋十九州图 346

三、东晋至隋州制由混乱趋向没落 347

1.东晋八州及侨州、郡、县的设置 347

13-5 东晋八州及侨州图 348

2.南北朝时期州制的混乱 349

13-6 南朝宋二十一州图 350

3.隋烯帝废州改郡与州制的没落 353

第四节 道、府和路制的转变 354

1.初唐的十道 354

一、唐代的道和府 354

2.中唐析置十五道及与节度使的逐渐融合 355

(2)都护府 357

3.唐代的府 357

(1)都督府 357

(3)京都和行在所置府 358

1.渤海国的五京、十五府,三直隶州 359

二、渤海、南诏的府、节度、都督 359

13-7 渤海五京、十五府、三直隶州图 360

2.南诏国的六节度、二都督 361

13-8 南诏六节度、二都督图 361

1.府 362

三、五代十国的府、州、军、监 362

2.州 363

2.北宋二十三路 364

1.“路”的起源 364

四、宋代的路、府、州、军、监 364

3.军、监 364

13-9 北宋二十三路图 367

3.宋代的府、州、军、监制 368

4.南宋十七路 369

13-10 南宋十七路图 370

1.辽的五京(道)府、州、军、城 371

五、辽、金的道与路 371

13-11 辽五道(京)图 372

2.金的路、府、州 373

13-12 金十九路图 375

1.西夏的府、州、军司 377

六、西夏与大理的府、州(郡) 377

13-13 西夏府、州、监军司图 378

13-14 大理府、郡图 379

2.大理的府、郡 380

第五节 行省制的确立和演变 380

一、元代行省制的确立 380

1.“省”的起源 380

2.元中书省及十行省 381

3.十一宣慰司道 384

4.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宜抚司和安抚司 385

5.宜政院辖地 385

1.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386

二、明代省制的演变——布政使司 386

13-15 元代宣政院辖地图 386

13-16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 389

2.都司、行都司、卫所及九边 391

第四编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 392

3.奴儿干,乌斯藏,朵廿三都司 393

三、清代行省制的发展 394

1.清代内部十八省 394

13-17 乌斯藏、朵甘都司图 394

13-18 清代内部十八省图 396

2.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盟旗 398

12-19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宁大臣辖区,内蒙古等盟旗图 400

13-20 西藏办事大臣辖区图 401

3.西藏办事大臣辖区 401

4.伊犁将军辖区 402

13-21 伊犁将军辖区图 402

5.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 403

13-22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图 404

1.府、州、厅制的废除 405

四、辛亥革命后的省制 405

2.二十八省,三直辖市和蒙古、西藏两地方 406

五、建国以来省区的改革与调整 407

1.一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 407

(1)省区的增建、撤销或合并 407

(2)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408

(3)直辖市的调整 409

2.二、三级行政区划的变动 409

(1)二级行政区划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地辖市 409

(2)三级行政区划乡、镇 410

3.介于一,二级之间的行政区划 410

(1)自治州 410

(2)盟 410

(3)省辖市 410

4.各级派出机构 411

(1)大行政区 412

(2)地区 412

(3)区 412

(4)街道 412

第十四章 长城 415

1.齐长城 415

第十四章 长城 415

一、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 415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415

14-1 齐长城 416

2.楚长城 417

3.魏长城 419

(1)魏西长城 419

14-2 楚方城 419

14-3 魏西长城 420

(2)魏南长城 421

14-4 魏南长城 421

14-5 赵南长城 422

5.燕南长城 422

4.赵南长城 422

6.中山长城 423

14-6 燕南长城 423

1.赵北长城 424

二、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424

14-7 赵北长城 425

2.燕北长城 425

14-8 燕北长城 426

3.秦长城 427

14-9 秦昭王时长城 428

第二节 秦代万里长城的兴建 429

一、秦长城西段的“三道边” 430

二、秦长城东段在燕长城基础上的继续延伸 431

14-10 秦代的万里长城 432

三、秦长城规模的宏伟 433

1.缮治秦河上故塞 435

一、西汉对长城的重修与增筑 435

第三节 汉长城 435

(1)令居塞 436

2.河西长城的兴建 436

(2)酒泉、玉门间塞 436

(3)敦煌、盐泽间亭障 436

(4)居延塞 437

(5)盐泽以西亭障 437

3.塞外列城的修筑 437

14-11 汉长城 440

二、东汉时期北方长城内层防线的兴建 441

14-12 东汉的内层防线示意图 442

4.重城 443

第四节 北魏至隋代的长城 444

一、北魏长城 444

2.畿上塞围 445

1.赤城阴山长城 445

二、东魏肆州长城 446

14-13 北魏长城示意图 446

三、北齐长城 447

1.黄栌岭——社平戍长城 447

2.夏口——恒州长城 447

3.西河总秦戍至海长城 447

(1)库洛拔——坞纥戌长城 448

(3)库堆戌至海长城 449

(2)勋掌城 449

14-14 北齐长城示意图 450

1.隋初对魏、齐长城的修缮 450

四、隋长城 450

2.套内灵、绥长城的兴建 451

3.套外榆、紫长城的兴筑 452

4.西平榆谷长城 452

14-15 隋长城示意图 453

第五节 金长城 454

一、金代兴建长城的始末 454

二、金长城几横贯今内蒙古全境 456

3.西北路界壕边堡 457

2.临潢路界壕边堡 457

1.东北路界壕边堡 457

14-16 金长城示意图 458

4.西南路界壕边堡 458

三、金长城的建筑结构与防卫措施 459

一、明代长城修建的三个阶段 460

第六节 明长城 460

1.明代前期对长城的缮治 460

2.明代中期长城的大规模兴建 461

(1)宁夏至陕北长城的修建 462

(2)山西北部至河北宣化长城的修建 462

二、明代河西长城的兴建 463

3.明代后期蓟东长城的兴建 463

14-17 明长城 464

三、辽东边墙 465

1.辽东边墙的三段 465

(2)辽西边墙 466

(3)辽东边墙 466

14-18 明代辽东边墙 467

2.明末清初的盛京边墙 467

14-19 清初盛京边墙 468

四、沿长城的“九边”重镇 469

2.蓟镇 469

1.辽东镇 469

7.宁夏镇 470

6.延绥镇 470

5.山西镇 470

4.大同镇 470

3.宜府镇 470

8.固原镇 471

9.甘肃镇 471

五、明长城的宏伟规模 472

1.城堡 472

2.城墙 472

3.城台 473

4.烟墩 473

第五编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477

第十五章 古代著名的都会 477

第五编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477

第十五章 古代著名的都会 477

第一节 西安 477

一、周丰、镐 478

15-1 西安附近的自然环境图 478

15-2 西安地区周、秦、汉、唐都城变迁示意图 481

二、秦咸阳 482

15-3 秦咸阳遗址示意图 484

三、汉长安 485

1.汉长安城的城垣 485

2.汉长安城的宫殿群 487

(1)长乐宫 487

(2)未央宫 487

(3)建章宫 487

15-4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488

3.汉长安城的布局 489

4.汉长安城的衰废 490

1.隋代的大兴城 491

四、唐长安 491

2.唐长安城的城垣 491

15-5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493

3.唐长安城的宫殿群 493

(1)太极宫 493

(2)大明宫 494

(3)兴庆宫 494

4.唐长安城的布局 495

五、唐代以后长安城的延续和发展 496

1.唐束紧缩以后的长安城 496

2.元代的安西路 497

3.明清的西安城 498

(1)经明代增修后的西安府城 498

15-6 清代西安城区示意图 499

(2)清代西安府的满城与新城 499

一、东周王城 500

第二节 洛阳 500

15-7 历代洛阳城址变迁示意图 501

二、汉、魏洛阳故城 502

1.东汉雒阳城 502

(1)东汉雒阳城的城垣 502

(2)东汉雒阳城的宫阙 503

2.曹魏大治洛阳宫 504

15-8 东汉雒阳城平面示意图 504

3.北魏重建洛阳故城 505

15-9 北魏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506

15-10 北魏洛阳外郭城平面示意图 507

三、隋、唐的东都 508

1.隋东都新城 508

(1)外郭城 508

(2)皇城 508

(3)宫城 508

2.广州港发展为全国第一大港 509

2.唐东都城的繁荣 509

15-11 唐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510

四、五代以后洛阳的衰落 511

1.五代、北宋洛阳城的再建 511

3.清代洛阳老城 512

2.明代的河南府城 512

第三节 开封 513

15-12 清代洛阳城(今洛阳老城)位置图 513

一、战国时期的大梁 514

15-13 历代开封城址变迁示意图 515

二、秦、汉以后开封由衰转兴的过程 516

1.秦、汉开封降为县 516

2.中唐以后汴州城的兴起 516

3.五代东京开封府规模的奠定 517

15-14 北宋东京城平面示意图 518

(1)外城 518

1.北宋东京城垣的建设 518

三、北宋东京城的高度繁荣 518

(2)里城 519

(3)皇城 519

2.北宋东京的城市布局 520

3.北宋东京城的水陆交通 520

四、金、元的南京 521

1.金代南京宫室城垣的重建 521

4.东京城的繁华 521

2.元代开封城的没落 522

五、明、清的开封府 523

1.明代开封府城的再建 523

15-15 清代开封府城平面图 524

2.清代开封再度衰落 525

第四节 南京 526

一、秦淮河下游的古城邑——冶城、越城、金陵邑 526

1.吴国的冶城 526

2.越国的越城 527

3.楚国的金陵邑 527

15-16 南京历代都城城址变迁示意图 528

1.东吴的石头城与建业城 529

二、六朝时代南中国的首都——建业和建康 529

2.东晋、南朝的建康城 531

15-17 六朝时代的建业和建康城示意图 532

三、南唐的金陵城 533

1.隋代建康城的破坏 533

2.南唐江宁府的再建 533

15-18 南唐江宁府城示意图 534

四、明代的应天府城 535

1.应天府城 535

15-19 明代应大府城示意图 536

4.外郭 537

3.宫城 537

2.皇城 537

15-20 皇城宫城平面示意图 538

15-21 明南京外郭城示意图 539

五、清代以后的南京 540

1.历史早期的杭州还是海潮出投的沙州 541

一、灵隐山下的古钱唐县 541

第五节 杭州 541

2.秦代的钱唐县 542

3.西湖的形成与杭州市区的成陆 543

4.六朝后期钱唐县上升为郡 544

二、隋、唐时的杭州 544

1.隋代的杭州城与余杭郡 544

15-22 杭州历代城址变迁示意图 545

2.唐代杭州六井的开凿与西湖的整治 546

15-23 唐代杭州六并位置示意图 547

1.新夹城、罗城及子城的兴筑 548

三、吴越古都——西府城 548

15-24 吴越西府城平面示意图 550

2.西湖风景区的修整 550

3.工商业的繁荣 551

(1)宫城 552

1.城垣宫阙的扩建 552

四、南宋都城——临安府 552

(2)外城 553

15-25 南宋临安城平面示意图 554

2.临安城的空前繁荣 554

五、元、明、清时期的杭州 556

1.元代的“杭州路” 556

2.明、清的“杭州府” 557

15-26 清杭州府城略图 559

第六节 北京 560

一、历史早期的北京古城——蓟 560

1.蓟城的诞生 560

15-27 北京小平原上的古蓟城 561

2.秦、汉以来蓟城地位的日趋重要 562

二、北方的政治中心——辽陪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 563

15-23 辽南京城与金中都城城址变迁图 564

1.辽的陪都——南京城 564

2.金的统治中心——中都城 565

15-29 金中都城平面示意图 566

15-30 金中都城宫廷广场示意图 567

1.元代新建的大都城 569

三、元代的大汗之城——大都 569

15-31 金中都城与元大都城城址变迁图 569

(1)外城 570

(3)宫城 570

(2)皇城 570

2.大都城的城市布局 571

15-32 元大都城平面示意图 571

四、明、清的北京城 572

1.明代北京城的改建 572

(2)皇城 573

(1)紫禁城 573

15-32 元大都城与明北京城城址变迁图 574

(3)大城 574

(4)外城 575

2.清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576

15-34 明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576

(1)对城垣及宫殿的增建 577

(2)西苑及郊外的离宫建筑群 577

15-35 清北京西郊园林示意图 578

1.番禺古城的变迁 581

第十六章 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 581

第一节 广州 581

第十六章 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 581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番禺港 581

16-1 广州古代城址变迁示意图 584

2.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市——番禺 585

二、三同至隋、唐广州港的繁荣 587

1.广州城及港口的变迁 587

三、宋、元则期广州港的盛衰 592

1.宋代广州三城 592

(3)西城 593

(2)东城 593

(1)子城 593

16-2 宋代广州三城复原示意图 594

2.宋、元时期广州与泉州的竞争 595

1.明、清时期的广州城及港口 597

四、明、清两代广州港的复兴 597

(1)连三城为一 598

(2)加筑外城 598

16-3 清代广州城郭示意图 599

2.明、清曾长期处于外贸垄断地位的广州港 600

五、“五口通商”后的广州港 603

1.广州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港口 603

16-15 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张示意图 605

2.广州港外贸中心地位的逐渐衰落 605

第二节 扬州 606

1.古邗城及广陵城 607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 607

16-4 古邗城、广陵城示意图 610

2.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611

二、隋、唐时期的扬州 613

1.唐代扬州的“子城”与“罗城” 613

16-5 唐代扬州城示意图 616

2.唐代扬州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 617

三、五代、宋、元时期的扬州 621

1.周小城与南宋扬州三城 621

16-6 宋扬州三城 624

2.五代以后扬州港的衰落 625

四、明、清时期的扬州府 626

1.扬州新、旧二城 627

16-7 明、清扬州新老城 628

2.明、清时扬州的再度繁荣 628

一、宁波港的肇始 630

1.古宁波地区——鄞、鄮、句章 630

第三节 宁波 630

2.我国造船与航海的发轫地 632

1.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明州的建置沿革 633

二、唐代明州港的开拓 633

16-8 宁波市形势图 634

2.唐代明州港的兴起 635

三、宋、元明州港的鼎盛时期 636

1.宋、元明州城及海港 637

16-9 宁波城及历代海港变迁图 638

2.宋、元明州港的空前繁荣 641

四、明、清时期宁波港的中衰 643

1.明、清的宁波海港 643

2.明、清朝贡贸易与闭关政策下的宁波港 645

五、“五口通商”后的宁波港 647

1.江北港区的形成 647

2.宁波港降为国内转运贸易港 649

第四节 泉州 650

一、历史早期泉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丰州 651

二、唐及五代时期泉州港的兴起 652

1.泉州城的兴建 652

2.唐及五代时期泉州的社会经济 653

16-10 五代时泉州城示意图 653

3.泉州在唐及五代时期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 655

三、宋、元两代泉州港的鼎盛时期 657

1.泉州地区经济的飞跃发展 657

2.宋代泉州海港的异军崛起 659

16-11 宋代泉州港略图 661

3.元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达于极盛 664

1.明代泉州港地位的下降 666

(1)辽河边墙 666

四、明、清时期泉州港的衰落 666

2.清代泉州港的最终没落 669

16-12 泉州市区附近图 671

第五节 上海 672

一、历史早期上海地区的演变 672

1.古海岸线“冈身”以东地区的成陆 672

2.秦、汉以后上海地区的建置沿革 674

1.沪渎垒与海塘的兴建 678

二、早期上海的港口——沪渎垒、青龙镇 678

2.上海地区最早的港口——青龙镇 679

3.水系变迁与青龙镇的衰落 681

三、宋末、元、明时期上海港的兴起 683

1.南宋末江、浦合流与上海镇的建立 683

16-13 南宋时期的上海地区图 685

2.元代上海县的成立及其港口的兴衰 685

3.明代上海港的再度恢复与上海县城的建设 687

16-14 上海县城示意图 689

四、清代上海港的繁荣 689

五、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 692

1.西方殖民主义者租界的设置 692

2.华界面积的扩大与发展 696

3.上海港成为外国殖民者经济侵略和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698

第六节 天津 700

一、历史早期的天津地区 700

1.天津地区的成陆和早期的聚落 700

2.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津地区 702

3.秦、汉时期的天津地区 703

二、唐、宋时期的天津海港——军粮城、泥沽寨 705

1.唐代军粮城成为天津地区重要的海运港湾 705

2.宋、辽对峙时期界河上的榷场贸易 707

三、金、元时期的直沽港 709

1.金代漕粮河运的转运港口——直沽寨 709

16-16 直沾寨位置图 710

2.元代直沽港的海、河漕运 711

1.明代的天津卫 714

四、明、清时期的天津港 714

16-17 天津旧城位置图 715

2.清代的天津府 717

五、开埠以后的天津 720

1.外国殖民者入侵后租界的建立 720

2.天津城市的扩展 722

16-18 天津租界区域划分示意图 722

3.天津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商埠 724

后记 7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