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4  宗教卷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4  宗教卷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4 宗教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曾文,(日)源了圆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13012975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4 宗教卷》目录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序 周一良 1

序论:中日宗教文化的交流 1

(一)古代的日本与中国 1

(二)神道及其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3

(三)日本佛教——中国佛教的移植和发展 12

(四)基督教在两国的早期传播 31

第一章 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民间信仰 36

(一)鬼道和神道——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和日本古代 36

1.为什么有必要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史 36

2.中国的神仙道教和“天皇” 39

3.伊势神宫的神体是什么 40

4.日本古代研究的再探讨 41

5.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史的四重构造 43

6.巫术的鬼道 46

7.教理学的神道 48

8.“鬼道”用语含义的变迁 48

9.“神道”含义的变迁 51

10.神道和“三玄” 53

11.偏重佛教的日本古代宗教思想的研究 56

(二)中国道教对日本民间信仰的影响 57

1.引言 57

2.道教及其传入日本之说 62

3.日本的习俗和道教 65

4.避魔 68

5.修验道和阴阳道 75

6.三尸说和庚申信仰 80

7.结语 85

第二章 佛教在日本的初传 87

(一)圣德太子和《三经义疏》 87

1.圣德太子及其政绩 87

2.圣德太子的佛学造诣和兴隆佛教 92

3.《三经义疏》思想略析 94

(二)奈良时代佛教的传日 103

1.日本国家佛教的确立与诸宗的建立 103

2.三论宗 107

3.法相宗 111

4.律宗 116

5.华严宗 120

6.结语 122

第三章 中日主要佛教宗派的源流 124

(一)日本天台、日莲宗和中国天台宗 124

1.天台教义的导入和交流 124

2.日本天台宗的教义 143

3.日莲和日莲宗 150

4.结语 153

(二)日僧空海和中国密教的东传 154

1.唐代中期的密教 155

2.空海入唐求法和创立日本真言宗 162

3.密教的基本教义与空海的新诠释 169

(三)净土教:中日佛教交流形态的新发展 180

1.以昙鸾、道绰和善导为代表的中国净土教说 181

2.净土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196

(四)临济宗的东传和演变 210

1.中国的临济宗 211

2.临济宗的东传日本及其早期传播情况 214

3.“应、灯、关”——推进临济宗日本化的重要人物 229

4.禅宗的普及和临济宗日本化的基本完成 231

(五)曹洞宗的东传和演变 237

1.关于曹洞宗的名称 237

2.曹洞宗的消长 241

3.道元和天童如净 242

4.中国曹洞宗禅者的东渡 244

5.日本曹洞宗的访华僧 246

6.道元所追求的目标和曹洞宗 250

(六)隐元东渡和日本黄檗宗 252

1.从隐元诞辰四百周年谈起 252

2.从日本禅宗和江户文化看黄檗宗 255

3.隐元和日本黄檗山万福寺 260

第四章 中日两国佛教的民族化和儒佛关系 268

(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268

1.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 268

2.两晋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普及与多元化发展 270

3.隋唐时代民族佛教宗派的形成 274

4.宋以后民族佛教的持续发展 279

5.中国民族佛教的特点 283

1.日本佛教是以《法华经》为中心的佛教 284

(二)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在日本的民族化 284

2.《法华经》思想的接受 286

3.《法华经》的实践 292

4.结语 297

(三)江户时代前期儒教和佛教的关系——以中江藤树和盘圭永琢为中心 297

1.江户时代以前的儒佛关系和江户幕府创立后的变化 297

2.江户前期儒者对佛教的批判 304

3.江户前期佛教学者的儒学观 309

4.中江藤树和盘圭永琢 312

5.结语 330

(一)天主教初传中日情况的比较 335

1.对当权者的争取 335

第五章 中日两国基督教的早期传播 335

2.在士与武士中的传播及阻力 339

3.民间的传播与禁教措施 344

(二)新教在中日两国的初传 349

1.新教在中国的传道 349

2.新教在日本的传道与中文教籍 356

3.结语 362

第六章 近现代中国与日本的佛教 364

(一)近代是中日两国佛教的变革时期 364

(二)战争体制下两国佛教界的非正常状态 373

(三)当代两国佛教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 375

后记 382

中文版编后附志 3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