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青年干部手册
中青年干部手册

中青年干部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仕廉,王充闾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5007011
  • 页数:621 页
图书介绍:
《中青年干部手册》目录

一 绪论 1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 8

2.1 马克思列宁主义 8

2.2 毛泽东思想 9

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9

2.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0

2.5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1

2.6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2

2.7 唯物辩证法 13

2.8 对立统一规律 14

2.9 质量互变规律 15

2.10 否定之否定规律 16

2.11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17

2.12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17

2.1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

2.14 实事求是 19

2.1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0

2.16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1

2.17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2

7.11 承包经营责任制 23

2.1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3

2.19 阶级 24

2.20 阶级斗争 24

2.21 国家 25

2.22 社会革命 26

2.23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7

2.24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8

2.25 自然经济 29

2.26 商品经济 30

2.27 商品二因素 31

2.28 劳动二重性 32

2.29 价值规律 33

2.30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 34

2.3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5

2.32 帝国主义 36

2.33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6

2.34 科学社会主义 37

2.35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38

2.36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断 39

2.37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0

2.38 新民主主义革命 41

2.39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2

2.40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42

2.4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3

2.4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4

2.43 无产阶级专政 45

2.44 人民民主专政 46

2.45 共产主义 47

2.46 无产阶级政党 48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篇 49

3.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9

3.2 党的思想路线 50

3.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1

3.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

3.5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53

3.6 四个现代化 53

3.7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54

3.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5

3.9 资产阶级自由化 56

3.10 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57

3.11 经济体制改革 58

3.12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59

3.13 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 60

3.14 促进横向经济联合 61

3.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61

3.16 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 61

3.17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61

3.18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62

3.19 按劳分配原则 63

3.20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64

3.21 对外开放 65

3.22 经济特区 66

3.2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6

3.24 端正党风 67

3.25 培育“四有”公民 68

3.26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69

3.27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70

3.28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71

3.29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72

3.30 教育体制改革 73

3.31 政治体制改革 74

3.32 党政分开 75

3.33 下放权力 76

3.34 改革政府工作机构 77

3.35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77

3.36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78

3.3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79

3.3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0

3.39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80

3.40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80

3.41 知识分子政策 81

3.42 民族政策 82

3.44 侨务政策 83

3.43 宗教政策 83

3.45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 84

3.46 一国两制 84

3.47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85

3.48 我国的对外政策 86

四 民主与法制篇 88

4.1 民主 88

4.2 民主的历史发展 89

4.3 民主的类型 91

4.4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92

4.5 资产阶级的普选制 93

4.6 资产阶级的议会制 94

4.7 资产阶级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95

4.8 三权分立 96

4.9 “大民主” 98

4.10 社会主义民主 99

4.11 我国的民主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100

4.12 我国的民主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101

4.13 民主选举制 102

4.14 民主监督制 103

4.15 民主与专政 105

4.16 民主与集中 106

4.17 民主集中制 107

4.18 民主与党的领导 108

4.19 民主是手段也是目的 110

4.20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111

4.22 “为民作主”民主 112

4.21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2

4.23 决策民主化 113

4.24 公民意识 114

4.25 民主作风 115

4.26 民主管理 116

4.27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117

4.28 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 118

4.29 民主意识 119

4.30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 120

4.37 社会主义法律发生作用的领域与方式 121

4.31 法制 121

4.32 法制与民主的关系 122

4.33 资本主义法制的本质和特点 123

4.34 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原则 124

4.35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25

4.36 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之本 126

4.38 法律意识 128

4.39 立法程序 129

4.40 法律实施 130

4.41 法律监督 131

4.42 法制与法治 131

4.43 法制与政策 132

4.44 法制与道德 133

4.45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35

4.46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6

4.47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37

4.48 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 138

4.49 法人 139

4.50 人民申诉制度 140

4.51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140

4.52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根本 141

五 思想品德修养篇 143

5.2 思想品德修养 143

5.1 思想品德 143

5.3 共产主义理想 144

5.4 共同理想 145

5.5 人生观 146

5.6 人的价值 147

5.7 爱国主义 147

5.8 集体主义 148

5.9 革命英雄主义 149

5.10 道德 149

5.11 共产主义道德 150

5.12 社会主义道德 151

5.13 社会公德 151

5.14 职业道德 152

5.15 婚姻家庭道德 153

5.16 “五爱” 154

5.17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54

5.18 道德评价 155

5.19 义务 156

5.20 作风 157

5.21 尊严 157

5.22 节操 158

5.23 公正廉洁 159

5.24 忠诚积极 159

5.25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0

5.26 求实精神 161

5.27 大公无私 161

5.28 艰苦奋斗 162

5.29 光明磊落 163

5.30 坚持原则 164

5.31 全局观念 165

5.32 民主作风 166

5.33 批评和自我批评 167

5.34 以身作则 167

5.35 竞争意识 168

5.36 创新精神 169

5.37 谦虚谨慎 170

5.38 尊重人才 171

5.39 团结同志 172

5.40 能上能下 172

5.41 尊敬老同志 173

5.42 正确对待名、位、权 173

5.43 官僚主义 174

5.44 特权思想 175

5.45 家长制作风 176

5.46 庸俗关系学 176

5.47 个人主义 177

5.48 主观主义 178

5.49 本位主义 178

5.50 宗派主义 179

5.51 自由主义 179

5.52 个人崇拜 180

5.54 平均主义 181

5.53 无政府主义 181

5.55 拜金主义 182

5.56 弄虚作假 183

5.57 嫉贤妒能 184

六 行政管理篇 186

6.1 行政 186

6.2 行政管理 187

6.3 我国行政管理的性质 187

6.4 我国行政管理职能 188

6.5 党的领导原则 188

6.6 民主集中制原则 189

6.7 计划管理原则 190

6.9 行政组织 191

6.8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191

6.10 行政组织的特点 192

6.11 行政组织的原则 193

6.12 行政组织结构 194

6.13 行政管理幅度 194

6.14 行政组织体制 195

6.15 我国行政机构类别 195

6.16 行政沟通 196

6.18 行政领导的结构 197

6.17 行政领导 197

6.19 行政领导的一般过程 198

6.21 行政领导干部的职能 199

6.20 行政领导干部的职权 199

6.22 行政决策 200

6.23 行政决策体制 201

6.24 行政执行 202

6.25 行政信息 202

6.26 行政监督 203

6.27 行政效率 203

6.28 行政手段 204

6.30 行政行为 205

6.29 行政方法 205

6.31 职位分类 206

6.32 职位分类的实施步骤 207

6.33 人事行政 207

6.34 人事行政组织 208

6.35 定编 209

6.36 国家公务员制度 210

6.37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 211

6.38 国家公务员的任用 211

6.39 国家公务员的免职 212

6.40 国家公务员的人事考核 213

6.42 国家公务员时惩戒 214

6.41 国家公务员的奖励 214

6.43 国家公务员的晋升 215

6.44 国家公务员的降职 216

6.45 国家公务员的培训 217

6.46 国家公务员的调动交流 217

6.47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 218

6.48 国家公务员的劳保福利 219

6.49 国家公务员的退休 219

6.50 行政工作人员的离休 220

6.52 行政工作人员档案 221

6.51 国家公务员的退职 221

6.54 人才预测 222

6.53 人事统计 222

6.55 行政法规 223

6.56 财务行政 224

6.57 预算制度 225

6.58 审计制度 225

6.59 机关管理 226

6.60 机关工作岗位责任制 227

6.61 行政管理现代化 227

7.1 国民经济管理 229

七 国民经济管理篇 229

7.2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 230

7.3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230

7.4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 231

7.5 国民经济预测 232

7.6 国民经济决策 233

7.7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 234

7.8 国民经济监督 235

7.9 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 236

7.10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237

7.12 租赁经营责任制 239

7.13 股份制 240

7.14 厂长(经理)负责制 241

7.15 劳动合同制 242

7.16 横向经济联合 243

7.17 企业群体 244

7.18 中心城市 245

7.19 经济区 246

7.20 外向型经济 247

7.2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48

7.22 综合平衡 249

7.24 经济结构 250

7.23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 250

7.25 产业结构 251

7.26 投资结构 253

7.27 消费结构 253

7.28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54

7.29 简政放权 256

7.30 宏观经济调节体系 256

7.31 计划体制改革 257

7.32 财税体制改革 258

7.34 价格改革 260

7.33 金融体制改革 260

7.35 劳动制度改革 261

7.36 工资制度改革 262

7.37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263

7.38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 264

7.39 外贸体制改革 265

7.40 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266

7.41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 267

7.42 行政方法 268

7.43 经济方法 269

7.44 经济杠杆 270

7.46 指导性计划 272

7.45 指令性计划 272

7.47 市场调节 273

7.48 经济立法 274

7.49 经济司法 275

7.50 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 276

7.51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277

八 企业管理篇 279

8.1 社会主义企业 279

8.2 企业管理及企业管理学 279

8.3 企业管理内容及职能 280

8.4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281

8.5 厂长负责制 282

8.6 企业的党组织 282

8.7 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 283

8.8 企业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及领导者 283

8.9 企业管理现代化与厂长 284

8.10 企业管理咨询与升级 285

8.11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系 286

8.12 企业经营决策 287

8.13 计划管理 287

8.14 统计管理 289

8.15 物资管理 289

8.16 能源管理 290

8.17 市场及对产品的管理 291

8.18 销售管理 291

8.19 国际市场经营 292

8.20 新产品开发及管理 293

8.21 科技管理及情报 294

8.22 企业标准化管理 294

8.23 企业计量管理 295

8.24 生产管理 296

8.25 质量管理 297

8.26 企业设备管理 298

8.28 财务管理 299

8.27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299

8.29 资金管理 300

8.30 利润管理 301

8.31 税金 302

8.32 成本管理 302

8.33 经济核算 303

8.34 会计与审计 305

8.35 劳动人事管理 305

8.36 按劳分配 306

8.37 职工全员培训 307

8.38 职工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 308

8.39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08

8.40 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09

8.41 企业经济责任制 310

8.42 目标管理 311

8.43 网络计划技术 312

8.44 正交试验法 313

8.45 系统工程 314

8.46 价值工程 314

8.47 市场调查与预测 315

8.48 决策技术 316

8.49 ABC管理法 317

8.51 成组技术 318

8.50 线性规划 318

8.52 看板管理 319

8.53 量——本——利分析 320

8.54 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 321

8.55 可行性研究 322

8.56 投入产出法 322

九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篇 324

9.1 领导科学 324

9.2 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观 324

9.3 领导 325

9.6 领导者 326

9.5 领导系统 326

9.4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326

9.7 领导者的本质 328

9.8 领导者素养 328

9.9 领导观念 329

9.10 领导者的思维方式 329

9.11 领导职能 330

9.12 领导原则 330

9.13 领导方式 331

9.14 领导效能 332

9.15 系统原理 332

9.16 整分合原理 333

9.17 反馈原理 334

9.18 封闭原理 334

9.19 能级原理 335

9.20 弹性原理 336

9.21 动力原理 337

9.22 领导体制 338

9.23 首长负责制 338

9.24 委员会制 339

9.25 层次制 339

9.26 机能制 339

9.29 领导班子群体结构 340

9.28 分离制 340

9.27 完整制 340

9.30 年龄结构 341

9.31 专业知识结构 341

9.32 智能结构 341

9.33 气质结构 342

9.34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 342

9.35 组织 343

9.36 民主集中制 343

9.37 任期目标责任制 344

9.38 科学预测 344

9.39 现代预测方法 345

9.40 科学决策 346

9.41 决策的类型 346

9.42 战略决策 347

9.43 政策性决策 347

9.44 行政决策 348

9.45 经验决策 349

9.46 渐进决策 349

9.47 决策主体 350

9.48 决策结构 350

9.49 现代智囊团 350

9.52 追踪决策 351

9.50 决策目标 351

9.51 决策程序 351

9.53 信息保障 352

9.54 决策艺术 353

9.55 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 353

9.56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354

9.57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355

9.58 系统方法 355

9.59 典型调查 356

9.60.调查研究社会化 357

9.61 领导艺术 357

9.63 奖励艺术 358

9.62 谈话艺术 358

9.64 组织会议 359

9.65 运筹时间 360

十 党群工作篇 361

10.1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361

10.2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362

10.3 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任务 363

10.4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最重大的课题 363

10.5 发展党员 365

10.6 党员教育 365

10.7 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366

10.8 党员定期汇报制度 367

10.9 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 368

10.10 党的民主集中制 368

10.11 党委制 369

10.12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370

10.13 党的组织生活 370

10.14 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 371

10.15 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372

10.16 党的职能及领导方式 372

10.18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374

10.17 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立 374

10.19 党的纪律处分 375

10.20 党纪与政纪、法纪的区别 376

10.21 干部的作用及分类 377

10.22 干部管理原则 378

10.23 干部政策 379

10.24 干部队伍“四化” 380

10.25 干部的德才标准 381

10.26 干部的调配原则及方式 381

10.27 干部任免制度及原则 382

10.28 干部考核的原则、内容及方法 383

10.29 后备干部 384

10.30 干部教育 385

10.31 干部制度改革发 385

10.32 基本任务 386

10.3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87

10.34 文化艺术领域长期稳定的方针 388

10.35 宣讲文件 388

10.36 形势报告 389

10.37 影视评论活动 390

10.38 繁荣社会主义文学 391

10.40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392

10.39 报纸批评 392

10.41 党的宣传工作纪律 393

10.42 宣传部门自身的改革 394

10.43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394

10.44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针 395

10.45 民主对话 396

10.46 目标激励 397

10.47 思想感情双向交流 397

10.48 心理平衡 398

10.49 报告演讲 399

10.50 寓教于乐 399

10.52 随机应变 400

10.51 个别谈心 400

10.53 批评 401

10.54 纪检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其本任务 401

10.55 纪检工作的方针 402

10.56 新时期纪检工作的特点 402

10.57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403

10.58 纪检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 403

10.59 纪检工作的基本经验 404

10.60 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 404

10.61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 406

10.62 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任务 406

10.6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08

10.63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408

10.65 工会 409

10.66 共产主义青年团 410

10.67 妇女联合会 411

10.68 归国华侨联合会 412

10.69 科学技术协会 413

10.70 工商业联合会 414

10.71 台湾同胞联谊会 414

10.72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415

10.73 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415

11.2 涉外人员守则 417

十一 涉外工作篇 417

11.1 我国外交的总政策 417

11.3 使馆职责与人员职务 418

11.4 领事职务与等级 420

11.5 对外邀请信 421

11.6 对外问候与祝贺信 422

11.7 对外感谢信 422

11.8 对外慰问信 423

11.9 对外唁函(电) 423

11.10 对外约会信 423

11.11 介绍信 423

11.13 对外告(送)别信 424

11.12 对外推荐信 424

11.14 外宾接待准备 425

11.15 迎送 425

11.16 陪同 426

11.17 翻译 427

11.18 会见与会谈 427

11.19 签字仪式 429

11.20 宴请 429

11.21 文娱活动 433

11.22 参观与游览 435

11.24 交谈艺术 436

11.23 涉外人员的服饰与仪容 436

11.25 出国须知 439

11.26 出国准备 441

11.27 入出境手续 442

11.28 乘飞机 442

11.29 住旅馆 443

11.30 外汇 444

11.31 小费 444

11.32 购买物品 444

11.34 打电话 445

11.33 参观游览 445

11.35 与外国人交往 446

11.36 易货贸易与补偿贸易 447

11.37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与独资企业 448

11.38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与进料加工 449

11.39 包销、代理与寄售 449

11.40 投标与拍卖 450

11.41 商品交易所与国际博览会 452

11.42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453

11.43 出口交易程序 453

11.44 进口交易程序 455

11.45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456

11.46 对外洽谈的艺术 457

11.47 外汇知识 460

11.48 怎样给外国人写信 461

11.49 对外国人的称呼 462

11.50 世界上的经济特区 462

11.51 国际时差 463

11.52 同我国建交国家和日期一览表 464

11.53 主要的国际博览会一览表 469

十二 学习方法篇 471

12.1 学习方法是一门学问 471

12.2 自学守则 472

12.4 自学十忌 473

12.3 自学规律 473

12.5 制订学习计划 474

12.6 选择自学课题的方法 475

12.7 积累资料的方法 476

12.8 积累资料的原则 477

12.9 做读书笔记 478

12.10 利用图书馆 479

12.11 速记 480

12.12 SQ3R读书法 481

12.13 群体外向法 482

12.15 直接学习法 483

12.14 列表学习法 483

12.16 四环式学习法 484

12.17 读目录学习法 485

12.18 信息处理读书法 486

12.19 分类读书法 486

12.20 审题读书法 487

12.21 快速阅读法 488

12.22 同类比较法 489

12.23 遴选富矿法 489

12.24 研读设问法 490

12.26 读破一卷法 491

12.25 通观大略法 491

12.27 薄厚互返法 492

12.28 八面受敌法 493

12.29 错序阅读法 494

12.30 跳读法 495

12.31 循序渐进 496

12.32 主攻精深 496

12.33 虚心涵泳 497

12.34 治学“五步” 498

12.35 知识的分解 498

12.36 知识的“焊接” 499

12.37 知识的交流 500

12.38 集中注意力 501

12.39 交叉阅读 502

12.40 复习 503

12.41 “放松”学习 504

12.42 培养思维能力 504

12.43 锻炼想象能力 506

12.44 提高观察能力 507

12.45 发挥创造能力 508

12.46 记忆方法二十种 509

13.1 系统论 512

十三 新学科新技术 512

13.2 信息论 513

13.3 控制论 514

13.4 耗散结构论 515

13.5 协同论 516

13.6 突变论 517

13.7 公共关系学 518

13.8 现代咨询学 518

13.9 科学学 519

13.10 未来学 520

13.11 创造学 521

13.12 人才学 522

13.13 决策科学 523

13.14 行为科学 524

13.15 思维科学 525

13.16 生产力经济学 526

13.17 劳务经济学 527

13.18 城市经济学 528

13.19 消费经济学 528

13.20 经营经济学 529

13.21 管理经济学 530

13.22 经济预测学 531

13.23 市场学 531

13.24 人事心理学 532

13.25 宣传心理学 533

13.26 社会心理学 534

13.27 管理心理学 535

13.28 商业心理学 536

13.29 城市社会学 537

13.30 教育管理学 538

13.31 计划生育学 539

13.32 青少年犯罪学 539

13.33 人文地理学 540

13.34 经济地理学 541

13.35 生态学 542

13.36 环境科学 543

13.37 分子生物学 544

13.38 仿生学 544

13.39 空间科学 545

13.40 材料科学 546

13.41 新技术革命 547

13.42 微电子技术 548

13.43 生物工程 549

13.44 光纤通讯技术 550

13.45 激光技术 551

13.46 海洋工程 552

13.47 宇航技术 553

13.48 机器人技术 554

13.49 新材料技术 555

13.50 新能源技术 556

13.51 电子计算机技术 557

13.52 遥感技术 558

13.53 超低温技术 559

13.54 超高压技术 559

13.55 遗传工程 560

十四 中外借鉴篇 561

14.1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561

14.3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562

14.2 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 562

14.4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563

14.5 “商战为本”的改革主张 564

14.6 戊戌变法中的人才主张 565

14.7 第三条道路 565

14.8 新三民主义的产生 566

14.9 “全盘西化”口号的提出 567

14.10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 568

14.11 精兵简政 569

14.13 日本靠拿来主义赶超美国 570

14.12 延安整风运动 570

14.14 日本企业加强同大学联合 571

14.15 日本强调培养有独创能力的人 572

14.16 日本企业职工的教育与训练 573

14.17 亚洲“四小”的成就与发展战略 574

14.18 亚洲“四小”利用外国技术的经验 575

14.19 亚洲“四小”的人才培养 577

14.20 新加坡重视教育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578

14.21 南朝鲜的出口竞争 579

14.22 美国人的自立意识 581

14.23 美国的思想库 581

14.24 美国在科技领域中的三大政策措施 583

14.25 美国产业界的转产热 584

14.26 美国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途径 585

14.27 美国公司按成果奖励工程师 587

14.28 意大利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587

14.29 爱尔兰成功利用外资 589

14.30 发展中国家的两种创汇类型 590

14.31 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启示 591

14.32 苏联科研干部的定向流动原则 593

14.33 苏联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593

14.34 苏联科学工作者的工资及奖励制度 594

14.35 苏联的社会主义竞赛 595

14.36 苏联的专项科技纲要 596

14.37 苏联合理化建议者协会和科学技术协会 597

14.32 保加利亚的干部统一进修制度 598

14.39 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 599

14.40 罗马尼亚的“个体农民协会” 600

14.41 罗马尼亚的节能政策 601

14.42 罗马尼亚同国外开展合资经营 601

14.43 匈牙利经济组织结构的新形式 602

14.44 匈牙利的竞争价格制度 604

14.45 英国的行政改革 604

14.46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605

十五 冲青年干部理论学习推荐书目 611

后记 6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