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单秀法,刘化绵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216001451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
《现代科学思维引论》目录

第一章 现代科学思维与思维科学 1

第一节 现代科学思维的含义和内容 1

一 什么是现代科学思维 2

二 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内容 5

第二节 思维科学和思维的生理机制 13

一 人类对思维生理机制的探索 14

二 围绕思维生理机制问题的哲学论争 18

三 思维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思维科学和科学思维的意义 21

第三节 思维的人工模拟 25

一 思维模拟的历史必然性 25

二 思维模拟对科学思维和思维科学的意义 28

三 思维模拟不能完全代替主体的科学思维 3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反思 37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 37

一 内省的政治伦理性 39

二 直观的整体性 41

三 和谐的统一性 4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地位 50

一 形成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础和条件 50

二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功绩 55

三 传统思维的消极影响 58

第三节 传统和现代化 64

一 传统、传统文化以及对它的理解 65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现代人 72

三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 75

第三章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主体和客体 79

第一节 认识系统的要素 79

一 主体要素 79

二 客体要素 83

三 信息与认识 87

第二节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89

一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89

二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94

三 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 96

第三节 思维能力和主体结构 110

一 思维能力 110

二 思维能力和主体的基本要素 115

第四章 现代科学思维的主体结构 119

第一节 科学思维主体内在结构的知识系列 119

一 主体的知识系列是一种动态结构 120

二 主体知识在主体思维过程中的作用 123

三 主体知识系列在与新信息的矛盾中不断发展 127

四 防止主体知识的负效应 130

第二节 科学思维主体内在结构的情感、意志系列 133

一 情感的本质 133

二 意志的本质及其与情感的关系 136

三 情感和意志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 138

四 建立科学合理的主体内在结构 143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主体的外在结构 150

一 主体外在结构的历史发展 150

二 思维主体结构的历史发展 152

三 认识主体由“人”到“人一机”系统的发展 156

第五章 现代科学思维主体的群体结构 160

第一节 认识个体、群体和人类主体 160

一 认识主体是个体和群体的统一 160

二 认识主体的历史发展 163

三 现代思维主体群体化的依据 168

第二节 认识群体的分类 172

一 政治型的认识群体 172

二 经济型的认识群体 176

三 科学型的认识群体 180

第三节 认识群体的特征 189

一 认识群体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星云”模式 189

二 认识群体的互补原则 197

第六章 系统思维方法 200

第一节 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原则 201

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02

二 整体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 207

第二节 系统思维方法的结构原则 214

一 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14

二 结构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 220

第三节 系统思维方法的动态原则 226

一 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定 226

二 系统动态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 230

第七章 立体思维方法 236

第一节 思维参照系和信息中介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236

一 思维参照系的作用和实质 237

二 信息中介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241

第二节 关于线性集中思维和平面扩散思维的分析 247

一 线性集中思维的基本特点 248

二 平面扩散思维的优劣分析 252

第三节 线性集中性与平面扩散性相统一的立体思维 259

一 思维的线性集中性和平面扩散性相统一的基础 259

二 立体思维中线性集中性与平面扩散性的关系 263

三 立体思维的基本特点 266

第八章 模糊思维方法 271

第一节 模糊思维的实质和依据 272

一 模糊思维的实质 272

二 模糊思维的依据 276

三 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的辩证关系 280

第二节 模糊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284

一 模糊思维是人类认识的发端 285

二 科学的模糊思维是达到真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 289

三 模糊思维是达到精确认识的必要途径 294

四 模糊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296

第三节 模糊思维的基本方法 299

一 模糊识别法 302

二 模糊综合评判法 304

三 浮动截集法 307

第九章 模型思维方法 310

第一节 模型思维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发展 310

一 事物的相似性是模型思维的客观依据 311

二 模型思维的历史发展 315

第二节 模型思维的分类和一般特点 322

一 物质模型思维 323

二 思想模型思维 325

三 模型思维的一般特点 328

第三节 模型思维的逻辑过程和应用 336

一 模型与客体原型的关系 337

二 模型思维的逻辑过程 340

三 应用模型思维的意义 345

后记 3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