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思茅地区志  下
思茅地区志  下

思茅地区志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6712855
  • 页数:1070 页
图书介绍:
《思茅地区志 下》目录

第二十编 党派 团体 1

简述 1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党派、社团 2

第一节 国民党思普地方组织 2

第二节 民社党思普地方组织 3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思普地方组织 3

第四节 社会团体 4

第二章 中共思茅地方组织 5

第一节 早期党的活动 5

第二节 地区党组织 8

第三章 地委重大活动 12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1949.7~1950.5) 12

一、培训干部 12

二、剿匪平叛 13

三、阻击残敌 13

四、迎军会师 14

第二节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6~1956) 14

一、整风整党 14

二、减租减息 15

三、镇压反革命 15

四、抗美援朝 16

五、“三反”、“五反” 16

六、内地土地改革 17

七、边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18

八、边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9

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

十、肃反 20

十一、审干 21

第三节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4) 21

一、整风、反右 21

二、“大跃进” 22

三、边疆“民主补课” 24

四、“反右倾”、“火烧中游” 24

五、反“五风” 25

六、调整关系,落实政策 26

七、机关“五反” 27

八、农村社教 27

九、工业学大庆 28

十、农业学大寨 28

十一、扩州 30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30

一、贯彻“五·一六”通知 30

二、军事管制 31

三、成立革命委员会 31

四、“划线站队”、“补台” 32

五、“清理阶级队伍” 32

六、内地农村“二次土改” 33

七、边疆“政治边防” 33

八、“一打三反” 33

九、清挖“五·一六”分子 34

十、整党 34

十一、下放干部插队落户 34

十二、党代会 34

十三、批陈、批林、批孔 35

十四、全面整顿 35

十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36

十六、吊唁毛泽东主席 36

十七、揭发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清查“三种人” 37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2~) 37

一、工作重点转移 37

二、调整农村政策 38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8

四、整党 39

五、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40

六、地主、富农摘帽 41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1

八、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 42

九、反腐倡廉 42

第四章 地委机关工作 43

第一节 地委办公室 43

一、机构沿革 43

二、处理文件、文稿 45

三、开展调查研究 45

四、处理来信来访 46

五、加强机关管理 47

第二节 组织工作 47

一、机构治革 47

二、干部 48

三、党组织建设 51

第三节 宣传教育 52

一、机构沿革 52

二、群众宣传 53

三、干部学习 55

四、业余政治学校、讲师团 56

五、党员教育 56

六、宣传部自身建设 56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57

一、机构沿革 57

二、地下党时期的统战工作 57

三、少数民族上层工作 58

四、对工商业者工作 60

五、对台工作 60

六、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工作 61

第五节 政策调查研究 61

一、机构沿革 61

二、农村调查 61

三、参与起草地委的重要文件文稿 63

第六节 政法 64

一、机构沿革 64

二、主要工作 65

第七节 保密 66

一、机构沿革 66

二、主要工作 66

第八节 党史资料征集 68

第九节 老干部工作 69

第十节 地专直属机关工作 70

第十一节 地委机关其他工作 71

一、群运 71

二、保卫 71

三、农工 71

四、财贸 71

五、文教 72

六、外事 72

七、工交 72

八、农场 72

第十二节 党校工作 72

一、机构沿革 72

二、培训干部 75

三、办大专、中专班 76

四、培养民族干部 76

第十三节 地委机关报 76

一、机构沿革 76

二、办报方针、任务 77

三、基本设施 78

第五章 纪检 7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9

第二节 党纪检查 80

一、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的纪检 80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纪检 81

第六章 群众团体 83

第一节 工会组织活动 83

一、机构沿革 83

二、组织发展 83

三、工会工作 84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活动 85

一、机构沿革 85

二、组织建设 86

三、主要工作 87

四、少先队工作 88

第三节 妇女工作 89

一、机构沿革 89

二、主要活动 90

三、妇女干部 92

第四节 农会 92

一、机构沿革 92

二、农代会 93

三、农会、贫协工作 93

第二十一编 政权政务 96

简述 96

第一章 议事会 参议会 人民代表会 97

第一节 县议事会、参议会 97

一、县议事会 97

二、县参议会 97

第二节 思茅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 100

一、机构设置 100

二、主要工作 101

第三节 县人代会及其常委会 106

一、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6

二、县人民代表大会 107

三、县人大常委会 107

四、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 108

第二章 行政机构 109

第一节 土司政权 109

一、孟连宣抚司 109

二、威远蛮栅府 110

三、景东土知府 110

四、镇沅土知州 110

五、马龙他郎甸长官司 111

六、钮兀长官司、木嘎土目和整董土司 111

七、六顺土司 111

第二节 清代行政机构 112

一、普洱府 112

二、迤南道 112

三、普洱府直属机构 114

第三节 民国时期行政机构 116

一、滇南道、普洱道、普思沿边行政总局 116

二、殖边督办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17

三、行政督察区直属机构 118

第四节 人民政权行政机构 118

一、思普行委会、宁洱(普洱)专署、思茅专署 118

二、思茅专区军管会、思茅地区革委会 119

三、思茅地区行政公署 120

四、行委会、行政公署办公室及地区革委会办事组 121

五、思茅地区行政公署直属机构 123

第三章 政务活动纪要 125

第一节 清代政务 125

一、澜沧江以东之普洱等十二处地方编隶元江府 125

二、“改土归流” 126

三、思茅辟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 126

四、勐乌、乌得割让法国 126

五、柯树勋南调驻防 126

六、黎肇元议请改流 126

第二节 民国政务 127

一、柯树勋提出沿边十一条陈 127

二、庾恩旸南巡 127

三、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成立 127

四、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 127

五、制订思普沿边开发方案 128

六、禄国藩到思普“宣慰” 128

七、余建勋率部逃离宁洱 128

第三节 人民政权政务 129

一、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 129

二、征集粮食 129

三、禁止使用银元 129

四、禁止鸦片烟毒 130

五、组织民族参观团赴京观礼 130

六、召开全区第一次农民代表会 131

七、召开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131

八、选举各民族联合政府委员会 131

九、普洱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仍为省府派出的督导机构 132

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132

十一、修筑昆洛公路和弥宁公路 133

十二、部署民族民主建政工作 133

十三、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 133

十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34

十五、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134

十六、粮食统购统销 134

十七、修筑思江公路 135

十八、修建思茅飞机场 135

十九、修建景谷河梯级电站 135

二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省直接管辖 136

二十一、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制订《思茅地区综合农业区划》 136

二十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36

二十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137

二十四、确定80年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137

二十五、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个人 138

二十六、修筑思澜公路 138

二十七、发布对外开放公告 138

二十八、边疆县恢复供销合作社 139

二十九、组织编写《思茅地区经济概况》 139

三十、实施“科技兴农” 139

三十一、漫湾电站动工兴建 140

三十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黑树林区工委的设置和撤销 140

三十三、区乡体制改革 140

三十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141

三十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141

三十六、整治澜沧江小南段航道 142

三十七、制订思茅地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142

三十八、修筑恩水公路 142

第四章 行政公署若干专项工作 143

第一节 侨务 143

一、机构沿革 143

二、侨务活动 143

第二节 行政监察 145

一、机构沿革 145

二、监察业务 146

第三节 档案 148

一、管理机构 148

二、档案征藏 149

三、档案利用 150

四、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 150

五、设施设备 151

第四节 信访 151

一、机构沿革 151

二、来信来访处理 152

三、信访信息的搜集 153

四、重大信访案件的催办、查处 153

第五节 战备支前援外 154

一、机构 154

二、工作情况 155

第六节 修志 158

第五章 政协 159

第一节 地区政协 159

一、机构沿革 159

二、主要工作 160

三、直属机构 163

第二节 边疆四县政协 163

一、机构沿革 163

二、主要工作 164

第三节 内地六县政协 165

一、机构沿革 165

二、主要工作 165

第二十二编 民政 167

简述 167

第一章 社会救济 168

第一节 灾荒救济 168

一、旱灾救济 168

二、风雹灾救济 169

三、洪涝灾救济 169

四、病虫灾救济 171

五、霜冻灾救济 171

六、地震灾救济 171

七、其它灾救济 173

第二节 困难救济 173

一、生产救济、扶持 173

二、治病救济 174

三、临时救济 175

四、冬寒衣救济 176

五、移民安置救济 176

六、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补助 177

七、宽释人员安置救济 178

第三节 扶贫扶优 178

第二章 社会福利 179

第一节 儿童福利 179

一、分散供养 179

二、集中收养 179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 181

一、城镇供养 181

二、农村供养 181

第三节 残疾人福利 182

一、残疾人权益 183

二、残疾人教育 184

三、残疾人康复 184

三、残疾人文体活动 184

第四节 福利生产 184

一、宁洱烈军属、贫民服务社 185

二、宁洱镇民政福利公司 185

三、磨黑民政福利公司 185

四、思茅社会福利生产社 185

五、墨江社会福利社 186

六、景东社会福利社 186

七、景东民政福利社 186

八、江城民政福利社 186

九、澜沧社会福利社 186

十、西盟民政福利社 187

第五节 有奖募捐 187

第三章 优抚安置 187

第一节 拥军优属 187

一、节日慰问 187

二、优待 188

三、表彰先进 189

第二节 安置 189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89

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 190

第三节 烈士褒扬 191

第四节 抚恤 192

一、牺牲、病故抚恤 192

二、革命伤残人员抚恤 193

第四章 社会行政管理 194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 194

一、区划管理 194

二、县、乡民族区域自治 195

三、设置建制镇 195

四、调处边界争议 195

第二节 婚姻管理 196

一、婚姻制度 196

二、婚姻登记 197

三、涉外婚姻 197

第三节 麻风病患者管理 198

一、隔离所 199

二、麻风病院(村) 199

三、分散防治、救济 200

第四节 收容遣送 200

一、流浪乞讨人员收遣 200

二、盲目外迁农民遣返回乡安置 200

第五节 殡葬管理 201

一、推行火葬 201

二、建公墓地 202

第六节 地名管理 202

一、地名机构 202

二、地名普查 202

三、地名档案 203

四、地名标志 203

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 204

第一节 民政机构 204

一、机构设置 204

二、科室设置 205

三、直属事业单位 205

第二节 财务管理 206

一、经费划拨 206

二、监督拨付 206

三、财务报批 206

四、救济金发放 206

五、实物救济发放 207

六、违纪处理 207

第二十三编 劳动人事 209

简述 209

第一章 机构 209

第一节 行署劳动局 209

第二节 行署人事局 210

第三节 思茅地区编制委员会 211

第二章 劳动 212

第一节 劳动计划 212

第二节 劳力管理 214

一、劳力调配 214

二、劳动争议仲裁和合同鉴证 215

第三节 劳动就业 215

一、就业安置 216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17

三、就业培训 218

四、职工待业保险 218

五、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218

第四节 职业技术培训 218

一、技工学校培训 218

二、民族技术工人的培养 220

三、在职工人培训 220

第五节 劳动安全与保护 221

一、安全生产大检查 221

二、安全监察 222

三、保护措施 223

四、职工伤亡事故 225

第三章 人事 226

第一节 吸收录用 226

一、选拔录用 226

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227

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228

第二节 培训教育 229

一、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培训 229

二、文化知识培训 229

三、劳动锻炼 230

第三节 调整 调配 230

一、调整 230

二、调配 231

第四节 奖惩 任免 231

一、奖励 231

二、惩戒 232

三、领导职务的任免 232

四、一般行政职务的确定 232

第五节 专业技术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233

一、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233

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233

三、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235

四、调整用非所学 236

五、改善生活待遇和家属子女农转非 236

第六节 少数民族干部 237

第四章 工资福利 238

第一节 工资 238

一、工资制度 238

二、奖金、补贴、津贴 243

第二节 福利 245

一、职工福利 245

二、假期待遇 246

第三节 劳动保险 247

一、企业职工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247

二、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 248

三、生育假待遇 248

四、疾病待遇 249

五、伤残待遇 249

六、死亡待遇 249

第四节 退职 离职 250

一、退职(辞职) 250

二、精减职工 251

三、自动离职 251

第五节 退休 离休 251

一、退休 251

二、离休 252

第五章 编制 253

第一节 行政编制 253

第二节 事业编制 254

第二十四编 外事 旅游 256

简述 256

第一章 界务 257

第一节 中缅界 257

一、中英划界 257

二、中缅定界 258

三、联检 259

第二节 中越、中老界 260

一、中法划界 260

二、现状 261

第二章 友好往来 261

第一节 中缅 261

一、民间往来 261

二、政府往来 262

三、军队往来 262

第二节 中越 中老 263

一、中越党政往来 263

二、中越军队往来 264

三、中老 265

第三节 与其它国家的交往 265

第三章 涉外事件 266

第一节 中缅 266

一、边民出入境 266

二、过耕 266

三、缅甸边民入境避难 266

第二节 中越 267

第三节 中老 267

一、过境放牧 267

二、老挝边民打猎越入中国边境 268

三、因打猎迷路进入老挝边境 268

第四节 其它国家 268

一、英国在思茅设立领事馆 268

二、法国在思茅设立领事 268

三、法军入江城边境骚扰 268

四、日本飞机轰炸澜沧孟连等地 269

五、意大利在思茅设立领事 269

第四章 援外和外援 269

第一节 援外 269

一、援越 269

二、援老 269

三、援马 270

第二节 外援 270

第五章 外事机构和对外团体 271

第一节 外事机构沿革 271

第二节 思茅地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 272

第三节 对外友好团体 273

第六章 旅游 273

第一节 旅游资源 273

一、热区资源 273

二、森林植物花卉资源 273

三、动物资源 274

四、自然人文景观 274

五、文物古迹 274

第二节 组织机构 276

第三节 服务设施 276

一、思茅宾馆 276

二、交通 276

第四节 客源 277

第五节 效益 277

第二十五编 公安司法 278

简述 278

第一章 公安 278

第一节 机构 278

一、清末及民国警察机构 278

二、人民公安机关 280

第二节 惩治犯罪 283

一、镇压反革命 283

二、取缔反动会道门 285

三、打击现行反革命 286

四、打击刑事犯罪 286

第三节 打击特务间谍 288

一、反击敌特武装窜扰、行动破坏 288

二、打击特务间谍派遣活动 289

三、反特务“心战”活动 289

第四节 禁止烟毒 290

一、民国禁烟 290

二、人民政府的禁毒斗争 291

第五节 社会治安管理 294

一、户政管理 294

二、特种行业管理 295

三、公共娱乐场所管理 296

四、危险物品管理 296

五、社会改造 297

六、查处治安案件 298

七、群防群治组织 299

第六节 经济文化保卫 300

一、内保机构 300

二、安全保卫 301

三、警卫 302

第七节 消防管理 303

一、消防机构 303

二、消防设施和装备 303

三、消防监督管理 304

四、火灾 305

五、灭火 305

第八节 交通安全管理 305

一、交通警察机构 305

二、安全管理措施 306

三、车辆、驾驶员管理 307

四、交通事故处理 307

第二章 检察 308

第一节 机构 308

一、民国时期的检察机构 308

二、人民检察院 308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09

一、审查批捕 309

二、审查起诉 310

三、侦查监督 311

四、出庭支持公诉 312

五、审判监督 313

第三节 法纪检察 314

第四节 经济检察 315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17

一、对看守所活动的检察 317

二、对劳改农场活动的检察 318

三、对判决裁定执行情况的检察 318

四、对劳改犯人控告申诉的复查 319

五、对劳改犯人又犯罪案件的检察 319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320

第七节 刑事侦查技术 321

第八节 调查研究 321

第九节 税务检察 322

第三章 审判 322

第一节 司法审判沿革 322

一、民国及其以前的司法审判机构 322

二、土司司法审判机构 323

三、人民司法审判机构 324

第二节 审判程序制度 327

一、诉讼程序 327

二、审判制度 330

第三节 刑事审判 331

一、机构设置 331

二、反革命案件的审判 332

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案件的审判 333

四、经济犯罪案件的审判 334

五、涉外案件的审判 335

六、其他刑事案件的审判 335

七、上诉案件的审理 335

第四节 告诉申诉审判 336

一、机构设置 336

二、申诉案件的审理 337

三、刑事案件的复查审理 337

四、加减刑、假释、特赦案件的审理 338

第五节 民事审判 339

一、机构设置 339

二、民事案件的审理 339

三、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审理 339

四、房屋宅基地纠纷案件的审理 341

五、赔偿纠纷案件的审理 342

六、继承纠纷案件的审理 343

七、债务纠纷案件的审理 343

八、山林、水利、土地纠纷案件的审理 343

九、其他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 344

十、上诉申诉案件的审理 344

第六节 经济审判 345

一、机构设置 345

二、经济案件的审判 345

第七节 行政审判 346

一、机构设置 346

二、行政案件审理 346

第八节 司法审判人员管理 348

一、任免 348

二、政治教育 348

三、业务培训 349

四、表彰 34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35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50

一、行政机构 350

二、事业机构 351

三、调解组织 352

第二节 法制教育 352

一、法制宣传 352

二、普及法律知识 353

第三节 律师事务 355

一、法律顾问 355

二、辩护代理 355

三、咨询代书 355

第四节 公证业务 355

一、经济合同公证 356

二、劳务合同公证 356

三、权利义务协议公证 356

第五节 调解业务 356

第六节 劳动改造管理 357

一、劳动改造场所 357

二、思想教育 357

三、生活管理 358

第二十六编 军事 360

简述 360

第一章 机构 361

第一节 明清时期军事机构 361

一、景东卫 361

二、普洱镇标 361

三、迤南兵备道 36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363

一、普洱边防大队统领部 363

二、思普守备指挥司令部 363

三、思普警备司令部 36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机构 364

一、宁洱(普洱)边防区 364

二、思茅边防军分区 364

三、思茅军分区 365

四、各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 366

第二章 兵役 368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兵役制度 368

一、卫所制 368

二、征募制 368

三、土司兵制 36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役制度 369

一、招募制 369

二、义务兵制 36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制度 370

一、志愿兵制 370

二、义务兵役制 370

三、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制 370

四、预备兵役制 371

第三章 驻军 371

第一节 清代驻军 371

一、普洱镇中、左、右三营 371

二、景蒙营 373

三、威远营 374

四、练军 374

五、镇边营 374

六、巡防营 374

七、保卫队 374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375

一、国民政府正规军 375

二、民国地方部队 375

三、海外部等谍报组织 37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驻军 376

一、野战部队 376

二、空军部队 377

三、地方部队 377

四、昆明军区、成都军区直属队 380

第四章 地方武装 381

第一节 土司武装 381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381

一、团防大队 381

二、保卫队和常备队 381

三、义勇壮丁队及保安队 382

第五章 反蒋(介石)武装 382

第一节 车佛南宁澜民主联军总队 382

第二节 云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 382

第三节 滇桂黔边纵队第9支队 383

一、边纵第9支队41团 384

二、边纵第9支队42团 384

三、边纵第9支队43团 384

四、边纵第9支队机动营 384

五、边纵第9支队各整训总队 385

第六章 战事和边防对敌斗争 385

第一节 农民起义 385

一、刀如珍起义 385

二、思茅蝙蝠洞起义 386

三、威远牛肩山起义 386

四、澜沧下改心起义 386

五、田四浪起义 387

六、回民起义军攻打思茅、普洱 387

七、墨江农民暴动 388

八、勐先农民暴动 388

第二节 抗英 抗日 388

一、抗英 388

二、抗日 389

第三节 平息武装叛乱 390

一、平息景东梁景楼叛乱 390

二、平息镇沅董成芳、杨继民叛乱 390

三、平息思茅、六顺叛乱 391

四、平息澜沧石炳麟叛乱 391

五、平息景谷李希哲叛乱 392

六、平息镇沅者东叛乱 392

七、平息江城叛乱 392

八 、平息西盟地区叛乱 393

第四节 追歼国民党军残部战斗 393

一、墨江官厅、回龙街之战 394

二、镇沅南京街、圈田街追歼战 394

三、江城阻击战 394

四、车(里)佛(海)南(峤)追歼战 395

第五节 反击逃缅国民党军残部回窜作战 395

一、国民党军残部逃缅后述略 395

二、各种反动武装对边境的破坏行动 396

三、反回窜作战 397

第六节 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398

一、第一次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398

二、第二次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399

第七节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399

第七章 军政军民关系 399

第一节 拥政爱民 399

一、营建、施工、生产经营中爱护人民 399

二、密切部队和地方关系 400

三、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 400

四、开展军民共建“两个文明”活动 400

第二节 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400

一、开展抗疟斗争 401

二、支援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 401

第三节 抢险救灾 402

第四节 “三支两军” 403

第八章 民兵 404

第一节 民兵组织发展 404

一、普遍民兵制度 404

二、实行预备役和民兵两种制度 404

三、大办民兵师和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 404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民兵工作 405

五、调整改革中的民兵 405

第二节 民兵军事训练 406

一、冬训 406

二、预备役训练 406

三、群众性练武活动 406

四、有计划、有重点的训练 406

五、民兵调整、改革中的训练 407

第三节 民兵作用 407

一、参加剿匪斗争 408

二、打击境外国民党军残部武装窜扰 408

三、维护社会治安 409

四、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409

五、参加精神文明建设 410

第九章 防空 410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 410

第二节 人民防空 410

第二十七编 教育 412

简述 412

第一章 旧制教育 414

第一节 学宫 414

一、明代地方官学 414

二、清代地方官学 414

第二节 书院 415

一、明代书院 415

二、清代书院 415

第三节 私学 416

一、义学 416

二、私塾 417

第二章 幼儿教育 417

第一节 设学沿革 417

一、蒙养院 417

二、幼稚园 417

三、幼儿园 418

第二节 管理机构 420

第三节 教学 420

一、教学内容 420

二、教学方法 421

第三章 小学教育 421

第一节 设学沿革 421

一、清末和民国小学 42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 423

第二节 普及初等教育工作 427

一、标准 427

二、实绩 428

第三节 学制 428

一、九年学制 428

二、七年学制 429

三、六年学制 429

四、五年和六年制并存 429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30

第五节 教学 431

一、课程设置 431

二、课堂教学 432

三、德育 434

四、体育 435

五、卫生教育 435

第四章 中学教育 436

第一节 设学沿革 436

第二节 学制 440

第三节 管理机构 440

第四节 教学 441

一、课程设置 441

二、课堂教学 442

三、德育 445

四、体育 448

五、卫生教育 448

第五节 助学金制度 449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449

第一节 设学沿革 449

第二节 师范教育 450

一、清末师范教育 450

二、民国师范教育 45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师范教育 452

第三节 农业技术教育 454

一、蚕桑实业学校 454

二、思茅农业学校 454

三、农职业中学 455

第四节 卫生技术教育 456

一、医护人员训练班 456

二、思茅卫生学校 456

第五节 财贸专业教育 457

第六节 技工教育 458

第六章 高等教育 459

第一节 思茅师范专科学校 459

第二节 北京医科大学思茅医专班 462

第七章 成人教育 462

第一节 民众教育 463

第二节 农民教育 464

一、农村扫盲 464

二、农村科技教育 465

第三节 职工教育 466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 467

第五节 自学考试和函授教育 468

第八章 少数民族教育 469

第一节 民族教育沿革 469

第二节 民族小学 473

一、墨江广丰民族小学 473

二、景东安定彝族小学 473

三、江城三家村民族小学 474

四、澜沧民族小学 474

五、西盟民族小学 475

六、牛寄宿制高小班 476

第三节 民族中学 477

一、思茅地区民族中学 477

二、澜沧沪滇民族中学 478

第四节 民族师范 478

第五节 民族干部教育 479

第九章 教学研究和科技文化活动 480

第一节 学术组织 480

第二节 教学研究 481

一、教学改革实验 481

二、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 482

三、培训校长、教导主任、科任教师 483

第三节 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 483

一、知识竞赛 483

二、演讲、展览和参观活动 484

三、科技活动 484

第十章 勤工俭学 484

第一节 沿革 484

第二节 勤工俭学形式 485

一、校办工厂、农场 485

二、采集、种植、养殖活动 486

第三节 收益分配 486

第十一章 教师 487

第一节 教师来源 487

第二节 教师培训 491

一、教材教法进修考核 492

二、中师自学考试 492

三、专业合格考试制度 493

第三节 教师待遇 493

一、工资待遇 493

二、政治待遇 495

第十二章 教育行政管理 49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97

第二节 教育督导制度 499

第三节 教育经费 500

一、国家拨款 500

二、集资办学 502

第四节 校舍基本建设 503

第二十八编 科学技术 506

简述 506

第一章 科学技术机构 5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07

一、地区管理机构 507

二、部门管理机构 508

三、县、乡管理机构 508

第二节 科研和推广服务机构 508

一、科研推广网络 508

二、科学研究单位 508

三、技术推广服务单位 510

四、民办科技实体 510

第三节 科技群众团体 511

一、思茅地区科学技术协会 511

二、地区科学技术专业学会 511

三、县及县以下科技群众团体 512

第二章 科学技术队伍 513

第一节 人员 513

一、来源和培养 513

二、分布与结构 513

第二节 管理 515

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516

二、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516

三、职后教育 516

四、评定技术职称 516

五、表彰和奖励 517

第三节 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517

第三章 科学技术管理 518

第一节 科技体制改革 518

一、企业、集体、个人办科技 518

二、横向引进技术 518

三、放宽政策,鼓励创收 518

四、农业技术承包 519

五、“三结合一体化”基地 519

第二节 规划与计划 519

一、总体规划研究 519

二、科技规划 520

三、科技年度计划 520

第三节 科技条件和服务 520

一、科技信息 520

二、测试分析 521

三、微型计算机应用 521

四、经费 522

第四节 成果管理 523

一、鉴定 523

二、归档 523

三、保密 523

四、专利 523

五、奖励 524

第五节 获奖成果 524

一、获部、省级以上奖的成果项目 524

二、区内单位参与完成,获部、省级奖的成果项目 526

三、获地区级一等奖的成果项目 527

四、获云南省“星火”奖的单位 528

五、获云南省科技小发明奖的项目 529

第四章 科学技术活动 529

第一节 学术交流 529

一、学术讨论 529

二、学术报告 529

三、科技刊物和论文 529

四、竞赛 530

五、咨询 530

六、国际交流 530

第二节 科学技术普及 530

一、科技知识宣传 530

二、农业技术推广 531

三、农民技术教育 531

四、青少年科技活动 532

第五章 环境测报科学技术 533

第一节 气象 533

一、机构 533

二、观测通讯设备 534

三、气象服务 534

四、气象研究 534

第二节 水文 535

一、测量与预报 535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535

第三节 地震 535

一、观测网 535

二、地震预报 535

第四节 环境保护 535

一、污染源调查 535

二、环境监测 536

三、污染治理 536

四、环境保护研究 536

第六章 农业科学技术 536

第一节 农业资源考察 536

一、《普思沿边调查报告》 536

二、中苏科学家考察 536

三、农业区划 537

第二节 土壤 肥料 537

一、土壤考察 537

二、土壤普查 537

三、土壤侵蚀调查 537

四、改良土壤试验示范 538

五、化肥施用技术 538

第三节 植物保护 539

一、病虫草害调查 539

二、稻黄矮病研究 539

三、虫害预测预报 539

四、化学防治技术 539

五、生物防治技术 540

第四节 农业机械推广 540

第五节 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 541

一、思茅野生稻 541

二、稻种资源调查 541

三、光壳稻研究 541

四、优质稻种选育 542

五、玉米品种调查 542

六、优质、抗雨淋玉米品种选育 542

第六节 作物栽培技术试验推广 543

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43

二、陆稻固定耕地试验示范 543

三、玉米增产技术推广 544

四、甘蔗良种引进 544

五、春秋淡季菜栽培研究 544

第七节 山区综合开发技术研究 545

一、综合开发 545

二、耕作制度改革 545

第八节 家畜家禽 545

一、品种引进与改良 545

二、饲草饲料改良 546

三、疫病防治研究 547

四、饲养管理改革 548

第九节 养鱼 548

一、品种调查、引进 548

二、繁殖技术 548

三、成鱼饲养 549

第七章 普洱茶科学技术 549

第一节 云南大叶茶起源和特征研究 549

一、古茶树调查 549

二、经济性状与内质 550

三、饮用价值 550

第二节 茶树品种 550

一、地方品种调查 550

二、无性系良种选育与推广 550

第三节 栽培 551

一、改造低产茶园试验示范 551

二、新茶园栽培技术 551

第四节 加工 552

一、制茶工艺改进 552

二、机械加工 553

三、包装 553

第八章 热带作物科学技术 553

第一节 紫胶 553

一、资源考察 553

二、优良寄主树筛选与发现 554

三、放养技术试验推广 554

四、胶园建设研究 554

五、稳产高产紫胶基地研究 554

第二节 橡胶 555

一、宜胶地调查 555

二、橡胶北移抗寒研究 555

第三节 咖啡 556

第四节 水果 556

一、野生水果资源调查与开发 556

二、芒果良种引进 556

三、思茅勐版桔栽培驯化 557

四、勐仑良种柚引种试验 557

五、荔枝栽培驯化试验 557

六、良种梨及高枝换种技术引进 557

七、西瓜栽培技术引进 558

八、草莓良种引进 558

第五节 蚕桑 558

第九章 林业科学技术 558

第一节 资源调查研究 558

一、植被调查 558

二、生态研究 559

三、植物新种调查 559

第二节 营林 559

一、滇中南、滇南营林研究 559

二、思茅林区经营方式研究 560

三、珍贵速生树种引种试验 560

四、护林技术应用 560

五、节柴技术与开发新能源 560

第三节 思茅松研究 561

一、思茅松特征 561

二、采伐与迹地更新试验 561

三、生物学特性与采脂技术 561

四、β蒎烯资源调查 562

五、松节油旋光特征研究 562

六、木质纤维开发研究 562

第四节 林产工业 562

一、木材生产技术 562

二、人造板技术设备引进 563

三、紫胶加工和综合利用 563

四、松香加工工艺改进 563

五、松节油深度加工 563

六、厚皮香栲胶开发 563

第十章 水利、建筑、交通、电信科学技术 564

第一节 水利 564

一、勘测与规划 564

二、引(输)水工程 564

三、蓄水工程 565

四、供水工程 565

第二节 公路与汽车保修节能 565

一、公路 565

二、桥梁 566

三、汽车保修与节能研究 566

第三节 城乡建设 566

一、规划 566

二、建筑设计 566

三、施工 567

第四节 水泥 567

一、工艺技术革新 567

二、新产品开发 568

三、技术扩散 568

第五节 电信 568

一、传输技术 568

二、电话交换技术 568

三、电报技术 569

第十一章 工业科学技术 569

第一节 冶金 569

一、勘查 569

二、采矿 569

三、选矿 569

四、冶炼 570

第二节 食盐 570

一、地质勘探 570

二、采矿制卤 570

三、制盐 570

第三节 钾盐 571

一、普查与勘探 571

二、地质研究 571

三、钾化工 571

第四节 煤和石油 571

一、煤炭勘探与开采 571

二、石油勘探与开采 572

第五节 机械制造 572

一、设备更新 572

二、产品开发 572

第六节 电力 573

一、水能资源调查及规划 573

二、电站建设 574

第七节 轻化工业 574

一、火柴 574

二、化肥 574

三、纺织与缝纫 575

四、制革 575

五、印刷 576

第八节 食品 576

一、粮食加工 576

二、酿酒 576

三、制糖 577

四、水果蔬菜加工 577

第九节 民族手工业 578

一、土陶 578

二、织绣 578

三、竹编 578

四、金银饰品 578

五、拉祜长刀 579

第十二章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579

第一节 卫生防疫 579

一、疟疾调查研究 579

二、其他流行病调查研究 580

三、卫生调查监测 580

第二节 医疗 581

一、西医诊疗技术 581

二、中医诊疗技术 581

第三节 医药 582

一、资源调查 582

二、药物资源开发 582

三、制药 583

第二十九编 文化艺术 584

简述 584

第一章 群众文化 585

第一节 民间节庆 585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586

第三节 文化馆、站 586

一、地区群艺馆、文化中心 586

二、县文化馆 586

三、乡镇文化站 588

第四节 社会文化市场 588

一、文化市场起源 588

二、经营网点 589

三、文化市场清理整顿 589

四、社会文化市场管理机构 589

五、文化部门“以文补文”经营 589

第二章 戏曲 音乐 舞蹈 590

第一节 戏曲 590

一、杀戏 590

二、花灯 591

三、傣戏 592

四、滇剧 593

五、京剧 594

六、歌剧 594

七、话剧 595

八、曲艺 595

九、专业会演及创作剧本 596

十、演出团体 597

十一、城乡演出 598

第二节 音乐 599

一、民族民间歌曲 599

二、民族民间器乐 599

三、音乐创作 600

第三节 舞蹈 601

一、民族民间舞蹈 601

二、专业舞蹈创作及会演 602

三、业余歌舞创作会演 603

第三章 文学 604

第一节 民间文学 604

一、哈尼族民间文学 604

二、彝族民间文学 604

三、拉祜族民间文学 604

四、佤族民间文学 605

五、傣族民间文学 605

六、其他民族民间文学 605

七、翻译整理发表作品 605

第二节 诗、词 606

一、古体辞赋 606

二、古典诗词 606

三、现代新诗 606

第三节 楹联 607

第四节 散文 608

第五节 小说 608

第四章 美术 书法 摄影 609

第一节 美术 610

一、民间美术 610

二、绘画创作 610

三、雕塑创作 611

第二节 书法 612

一、书法流传 612

二、书法成就 612

第三节 摄影 613

一、摄影源流 613

二、摄影艺术发展 614

三、摄影创作 614

第四节 书画摄影展 615

一、地区展 615

二、县级展 615

三、交流展 615

第五章 报刊、图书出版 616

第一节 报纸 616

一、《边声周刊》报 616

二、《抗战报》 616

三、《五日消息》报 616

四、《捷报》 616

五、《消息报》 616

六、《老百姓报》 617

七、《思普人民报》 617

八、《普洱通讯》 617

九、《普洱报》 617

十、《思茅报》 617

十一、《学习通讯》 618

十二、《思茅通讯》 618

十三、《普洱水泥报》 619

十四、《云南热校报》 619

十五、《思茅公路报》 619

十六、县报 619

第二节 刊物 619

一、公开发行刊物 619

二、内部发行刊物 620

第三节 图书出版 621

一、史志 621

二、专业丛书 622

三、其他图书 623

第四节 学术论文 623

一、音乐、舞蹈、戏剧 623

二、民间文艺 624

三、其他论文 624

第六章 电影 624

第一节 放映源流 624

第二节 放映网点 625

一、放映普及 625

二、放映机构 626

第三节 影片发行 627

一、发行管理 627

二、发行调度 628

三、放映票价和租价 628

四、电影录像带发行管理 629

五、收、减、免费放映 629

第四节 放映技术 630

一、技术管理 630

二、技术革新 630

三、新技术产品推广使用 630

第五节 器材供修 631

一、器材棋销 631

二、设备维修及生产 631

第六节 影片宣传 631

一、映前宣传 631

二、民族语译配 631

第七节 体制业务管理 632

一、经营管理体制 632

二、业务管理机构 633

三、业务计划管理 633

第八节 影视片拍摄 633

第七章 图书馆 634

第一节 书院图书室 634

第二节 通俗图书馆 634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 635

一、机构及藏书 636

二、业务管理 638

三、流通服务 639

第四节 专业图书馆 640

一、学校系统图书馆(室) 640

二、科研单位图书室 641

三、其他图书室 641

第八章 图书发行 642

第一节 私营书店 642

第二节 文化服务社 642

第三节 新华书店 643

一、机构设置 643

二、发行网点 644

三、图书销售 644

四、经营管理 646

第九章 文物胜迹 647

第一节 文物普查 647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 647

一、新石器遗址和采集点 647

二、古城址 648

第三节 古墓葬与历史名人墓 648

一、火葬墓 648

二、名人墓 649

第四节 古建筑 649

第五节 碑刻石窟 652

第六节 革命文物 653

第七节 古生物化石 655

第八节 保护管理与研究 655

第九节 风景名胜 657

第十章 文化组织机构 659

第一节 地区文化局 659

一、机构沿革 659

二、直属事业单位 659

三、人员、经费 660

四、管理、指导 660

五、集成志书编纂机构 660

第二节 县文化局 660

一、机构设置 661

二、人员、经费 661

第三节 地区文联 661

一、机构设置 661

二、辅导、交流 662

三、文联各协会 662

第四节 文化学术团体 663

一、学术机构 663

二、省、全国学会会员 663

第五节 其他文化团体 663

一、工人俱乐部 663

二、文学会、社 664

三、花鸟协会 664

第三十编 广播 电视 665

简述 665

第一章 广播 666

第一节 收音站 666

第二节 有线广播 667

一、农村广播网 667

二、广播室 669

第三节 无线广播 670

一、655台 670

二、695台 671

三、701台 671

四、其他补点台 671

第四节 广播宣传 671

一、时间安排 671

二、自办节目 672

第五节 广播覆盖 674

第二章 电视 674

第一节 开路电视 674

一、转播台 674

二、卫星电视收转站 676

三、小功率电视差转 677

第二节 闭路电视 677

第三节 电视宣传 678

一、时间安排 678

二、自办节目 678

第四节 电视覆盖 679

第三章 管理 68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680

一、地区广播电视局 680

二、县级广播电视局 680

第二节 广播电视管理 681

一、建立管理规章制度 681

二、开展业务技术竞赛 682

三、开展优秀广播节目评选活动 683

四、培训业务技术人员 683

五、评定专业技术职务 684

第三节 音像管理 685

一、录像放映网点审批 685

二、音像市场管理 686

第三十 一编 医药卫生 689

简述 689

第一章 医药 690

第一节 地方药材 690

一、资源 690

二、主产药材 690

三、药材种植 693

第二节 制药 693

一、手工生产 693

二、工业生产 694

第三节 药械经营 694

一、私营 694

二、国营 695

第二章 医疗 698

第一节 民族民间医疗 698

一、源流 698

二、诊疗 698

三、文献 699

第二节 中医 699

一、源流 699

二、诊疗 700

第三节 西医 701

一、源流 701

二、分科 702

三、诊疗 703

四、护理 704

五、设备 705

六、医疗队 706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707

一、诊疗 707

二、中医培训 707

第三章 卫生防疫 708

第一节 预防 708

一、免疫 708

二、公共卫生 709

三、爱国卫生运动 71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13

一、疟疾 713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 717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717

一、流行性传染病 717

二、其他传染性疾病 720

第四章 妇幼保健 721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21

一、接生 721

二、妇女病查治 722

三、妇女卫生保健 723

第二节 儿童保健 723

一、卫生保健 723

二、儿童疾病查治 723

第五章 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 724

第一节 医药单位 724

一、地区医药公司 724

二、各县医药公司 725

三、思茅地区制药厂 725

四、普洱制药厂 725

第二节 卫生防疫单位 725

一、抗疟所 725

二、云南省第一疟疾防治所 726

三、地区卫生防疫站 726

四、各县卫生防疫站 726

第三节 妇幼保健单位 726

一、地区妇幼卫生保健所 726

二、各县妇幼保健站 727

第四节 医疗单位 727

一、地区人民医院 727

二、地区中医医院 727

三、地区精神病医院 728

四、各县人民医院 728

五、各县中医医院 728

六、驻军医院 728

七、乡(镇)卫生院 729

八、联合诊所 729

九、农村医疗组织 729

十、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医疗机构 729

十一、个体医 730

第五节 科研及其他机构 730

一、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730

二、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 730

三、专区干部疗养所 730

四、麻风病院(所) 731

第六节 药品检验单位 731

一、地区药品检验所 731

二、各县药品检验所 731

第七节 医药卫生社团组织 731

一、思茅地区红十字会 731

二、中华医学会云南省思茅分会 732

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云南省思茅分会 732

四、中国药学会思茅地区分会 733

五、中华护理学会思茅分会 733

第八节 医药卫生人员 734

一、医药人员 734

二、卫生人员 734

第六章 卫生行政管理 73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36

一、卫生局 736

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737

三、地区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 737

第二节 医政管理 737

一、行政管理 737

二、业务技术管理 738

第三节 药政管理 739

一、麻醉药品管理 739

二、药品质量检验 740

三、假劣药品查处 740

第三十二编 体育 741

简述 741

第一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741

第一节 项目 741

一、武术 741

二、射弩 射箭 火枪 742

三、摔跤 743

四、秋千 743

五、陀螺 743

六、丢包 744

七、文体兼备的传统项目 744

第二节 运动竞赛和表演 745

一、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745

二、参加省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747

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747

第二章 学校体育 748

第一节 管理 748

一、组织管理 748

二、工作检查与经验交流 748

三、经费与场地 749

第二节 教学 750

一、师资队伍 750

二、教材与教法 750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 751

一、“两操两活动” 751

二、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752

三、学校运动竞赛 753

第四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754

一、省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754

二、国家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754

第三章 社会体育 754

第一节 职工体育 754

一、沿革 754

二、主要体育活动和比赛 755

第二节 农民体育 756

一、沿革 756

二、竞赛 757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758

一、组织机构 758

二、体育活动和比赛 758

三、健康老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759

四、经费、场地设施 759

第四节 残疾人体育 759

第四章 竞技体育 760

第一节 田径 760

第二节 体操 技巧 762

一、体操、技巧运动 762

二、比赛获奖 763

第三节 球类 763

一、篮球 763

二、排球 764

三、足球 765

四、乒乓球 766

五、羽毛球 766

六、门球 767

七、地掷球 767

第四节 射击 游泳 举重 767

一、射击 767

二、游泳 768

三、举重 769

第五节 象棋 围棋 769

一、象棋 769

二、围棋 770

第五章 运动竞赛 770

第一节 地区运动竞赛 770

一、民国时期思普区运动竞赛 77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区运动竞赛 771

第二节 参加省级运动竞赛 772

一、民国时期参加省运动竞赛 77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省运动竞赛 772

第三节 参加全国、亚洲、国际比赛 776

一、参加全国比赛 776

二、参加亚洲比赛 778

三、参加国际比赛 778

第四节 承办全省性运动竞赛 779

第六章 人才培训 780

第一节 体育师资培训 780

一、思茅师范学校体师班 780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短期培训班及进修学习 780

第二节 体育干部、教练员、裁判员培训 780

一、举办培训班 780

二、参观和进修 780

三、队伍状况 781

第三节 运动员训练 782

一、业余训练 782

二、等级运动员 783

第四节 人才输送 784

第七章 体育管理 78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85

一、思茅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 785

二、各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786

第二节 体育团体 786

一、民国时期的体育团体 78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团体 787

第三节 体育经费与场地设施 788

一、体育经费 788

二、体育场地和设施 788

第四节 体育科研 789

一、训练和选才研究 789

二、科研成果 789

第三十三编 民族 791

简述 791

第一章 哈尼族 792

第一节 源流 792

一、族源 792

二、人口分布 792

第二节 社会经济 793

一、社会组织 793

二、经济结构 793

第三节 语言 文学艺术 794

一、语言 794

二、文学 794

三、音乐 舞蹈 795

第四节 生活习俗 795

一、服饰 795

二、饮食 796

三、居住 796

四、婚姻 797

五、丧葬 798

六、禁忌 800

七、祭祀 800

八、节日 801

第二章 彝族 801

第一节 源流 801

一、族源 801

二、人口分布 802

第二节 社会经济 802

一、社会形态 802

二、经济结构 802

第三节 语言文字 803

第四节 文学艺术 804

一、音乐、舞蹈 804

二、雕刻、刺绣 804

第五节 体育卫生 804

一、体育 804

二、医药 804

第六节 生活习俗 805

一、风尚 805

二、居住 805

三、服饰 805

四、饮食 806

五、节日 806

六、婚姻 806

七、宗教信仰 807

八、禁忌 807

九、丧葬 808

第三章 拉祜族 808

第一节 源流 808

第二节 社会经济 809

第三节 语言文字 810

第四节 文学艺术 810

一、文学 810

二、舞蹈 810

三、音乐 811

四、工艺美术 811

第五节 生活习俗 811

一、服饰 811

二、习尚 812

三、居住 812

四、婚姻 812

五、丧葬 814

六、宗教信仰 814

七、禁忌 815

八、节日 815

九、礼仪 816

第四章 佤族 817

第一节 源流 817

第二节 社会状况 818

一、社会组织 818

二、经济结构 819

第三节 文学艺术 820

一、故事、诗歌 820

二、雕刻、绘画 820

三、印染、编织 820

四、音乐、舞蹈 820

第四节 生活习俗 821

一、居住 821

二、服饰 821

三、饮食 821

四、节日 821

五、婚姻 822

六、丧葬 822

七、宗教祭祀 823

八、禁忌 823

九、习惯法 824

第五章 傣族 825

第一节 源流 825

一、族源 825

二、孟连傣族迁徙源流 825

三、人口分布 826

第二节 社会形态 826

一、主要作物、生产工具 826

二、土司组织 826

三、土地关系 827

四、剥削形式 828

第三节 语言文字 829

第四节 文学艺术 829

一、文学 829

二、音乐、舞蹈 829

三、绘画、雕刻 830

第五节 科学技术 830

一、历法 830

二、造纸 830

三、纺织 831

四、医药卫生 831

第六节 生活习俗 831

一、服饰 831

二、住房 831

三、饮食 831

四、婚姻 832

五、葬仪 832

六、节日 832

七、风尚 833

八、禁忌 833

九、宗教信仰 833

第六章 布朗族 834

第一节 源流 834

第二节 社会状况 834

一、社会经济形态 834

二、手工业 835

第三节 语言文字 文学艺术 835

第四节 生活习俗 836

一、服饰 836

二、习尚 836

三、居住 836

四、婚姻 836

五、丧葬 837

六、节日 837

七、宗教信仰 837

第七章 其他民族 838

第一节 回族 838

一、源流 838

二、经济 838

三、生活习俗 839

四、宗教信仰 840

第二节 白族 840

一、源流 840

二、社会经济 841

三、宗教信仰 841

四、生活习俗 842

第三节 瑶族 842

一、源流 842

二、社会组织 842

三、经济 843

四、语言文字 843

五、生活习俗 844

六、艺术、教育 845

七、宗教信仰 845

第四节 傈僳族 846

一、源流 846

二、社会经济 846

三、语言 847

四、音乐、舞蹈 847

五、生活习俗 847

第五节 苗族 849

一、源流 849

二、社会经济 850

三、生活习俗 850

第六节 蒙古族 851

一、源流 851

二、语言、服饰 852

三、社会组织 852

四、节日、信仰 853

五、婚俗、葬仪 853

六、经济生活 853

第七节 景颇族 853

一、源流 853

二、社会状况 854

三、信仰、祭祀 854

四、生活习俗 855

五、文学艺术 855

第八节 汉族 856

一、源流 856

二、生活习俗 857

第八章 民族工作 858

第一节 建立新型民族关系 858

第二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860

第三节 发展民族经济 861

第四节 培养民族干部 863

第五节 民族工作机构 863

第三十四编 宗教 865

简述 865

第一章 原始宗教 865

第一节 哈尼族原始宗教 866

一、多神崇拜 866

二、祖先崇拜 866

三、祭司和巫师 866

第二节 彝族原始宗教 867

一、多神崇拜 867

二、祖先崇拜 867

三、毕摩 868

第三节 拉祜族原始宗教 868

一、万物有灵多神崇拜 868

二、祖先崇拜 868

三、图腾崇拜 868

四、巫师与巫术 869

第四节 佤族原始宗教 869

一、神灵崇拜 869

二、祖先崇拜 869

三、木鼓崇拜 869

四、猎头血祭 870

五、祭司 870

第二章 道教 870

第一节 传播 870

第二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