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府谷县志
府谷县志

府谷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2403469X
  • 页数:8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陕西省府谷县1990年以前的历史
《府谷县志》目录

总述 1

大事记 6

行政建置志 38

第一章 位置境域 38

第一节 位置 38

第二节 境域 38

第二章 建置沿革 39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1

第一节 清朝区划 41

第二节 民国区划 43

第三节 解放后区划 44

第四节 现行区划 47

第四章 县城 乡镇 65

第一节 县城 65

第二节 乡镇 66

第一章 地质 73

第一节 构造 73

自然环境志 73

第二节 地层 74

第二章 地貌 76

第一节 风沙地貌 76

第二节 黄土地貌 76

第三节 河谷阶地地貌 77

第三章 气候 78

第一节 光照 78

第二节 气温 81

第三节 地温 84

第四节 降水 85

第五节 积雪 89

第六节 湿度 89

第七节 气压 风 90

第八节 不利气候条件 92

第九节 节气与物候 93

第四章 水文 101

第一节 河流 101

第二节 地下水 108

第三节 水质及水污染 109

第一节 黄绵土 111

第五章 土壤 111

第二节 红土 113

第三节 风沙土 114

第四节 淤土 115

第五节 其它土 115

第一章 植物资源 118

第一节 植被 118

自然资源志 118

第二节 植物 120

第二章 动物资源 123

第一节 兽 123

第二节 禽 124

第三节 虫、鱼 125

第三章 矿产资源 125

第一节 煤 125

第三节 铁 126

第四节 石灰石 126

第二节 铝矾土 126

第五节 黄铁矿 127

第六节 粘土矿 127

第七节 高岭土 127

第四章 水资源 129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 129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129

第三节 水能资源 129

第一节 旱灾 131

第一章 灾害记实 131

自然灾害志 131

第二节 水灾 133

第三节 雹灾 135

第四节 冻灾 137

第五节 风灾 138

第六节 瘟疫 139

第七节 虫害 139

第八节 地震 140

第二节 防灾 141

第二章 抗灾对策 141

第一节 测报 141

第三节 救灾 142

人口志 144

第一章 发展概况 144

第二章 人口规模 145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4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49

第三节 人口密度 151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52

第一节 出生数与出生率 152

第二节 死亡数及死亡率 153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55

第四章 人口构成 157

第—节 年龄构成 157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62

第三节 民族构成 165

第四节 经济构成 166

第五章 人口素质 171

第一节 自然素质 171

第二节 社会素质 171

第六章 人口管理及普查 173

第一节 人口管理 173

第二节 人口普查 175

第七章 婚姻与家庭 180

第一节 婚姻 180

第二节 家庭 182

第八章 人口生育 186

第一节 自然生育 186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87

综合经济志 196

第一章 经济综述 196

第一节 建设成就 196

第二节 经济发展过程 198

第三节 经济特点和优势 200

第一节 计划 204

第二章 管理经济 204

第二节 统计 209

第三节 物资 210

第四节 物价 212

第五节 工商管理 217

第六节 标准计量 220

第七节 审计 222

第一节 土地总貌 224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224

第一章 土地资源 224

土地志 224

第二章 耕地 226

第一节 耕地变化 226

第二节 耕地质量 228

第三章 土地管理 22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9

第二节 管理措施 229

第一节 生产关系的变革 233

第一章 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 233

农业志 233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调整 238

第二章 经济管理 243

第一节 机构 243

第二节 劳动管理 244

第三节 收益分配 244

第三章 种植业 247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48

第二节 作物面积与产量 249

第三节 耕作技术 261

第四节 土壤改良 261

第五节 化肥施用 263

第六节 品种更新 263

第七节 植物保护 264

第四章 副业 265

第一节 采集 265

第二节 编织 265

第四节 运输 266

第五节 劳务 266

第三节 加工 266

第五章 生产工具 267

第一节 传统工具 267

第二节 农业机械 268

第六章 农业区划 269

第一节 区划调查 269

第二节 农业分区 270

第一节 机构 272

第一章 林业 272

林牧志 272

第二节 森林现状 273

第三节 森林权属 276

第四节 采种育苗 277

第五节 植树造林 277

第六节 果树生产 279

第七节 森林管护 281

第二章 畜牧业 285

第二节 草场资源 286

第一节 机构 286

第三节 家畜 288

第四节 家禽 293

第五节 其它养殖业 293

第六节 养殖专业户和重点户 295

第七节 饲养管理 296

第八节 畜禽改良 297

第九节 疫病防治 298

第十节 畜禽产品与产量 299

第一章 机构 302

水利水保志 302

第二章 水利 303

第一节 水利建设 303

第二节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310

第三节 水利效益 310

第三章 水土保持 312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312

第二节 水土流失原因 314

第三节 水土保持的发展过程 315

第四节 水土保持措施 316

第五节 黄甫川流域治理 317

工业志 319

第一章 发展概况 319

第二章 煤炭工业 324

第一节 煤矿分布 325

第二节 生产设施 330

第三节 采掘 330

第五节 主要煤矿简介 331

第四节 原煤产量 331

第六节 神府煤田 333

第三章 化学工业 336

第一节 化肥 336

第二节 电石 337

第三节 橡胶 塑料制品 338

第四节 泡花碱 338

第五节 电极糊 338

第一节 炼铁 339

第四章 冶金工业 339

第二节 焦化 340

第三节 采矿 341

第五章 建筑材料工业 341

第一节 水泥 342

第二节 水泥制品 343

第三节 砖瓦 343

第五节 耐火材料 344

第六章 机械工业 344

第四节 灰、砂、石 344

第一节 水泵 345

第二节 农机具 346

第三节 船舶 347

第七章 电力工业 347

第一节 发电 347

第二节 输电配电 348

第三节 供电用电 349

第一节 粮食加工 350

第二节 食油加工 350

第八章 食品工业 350

第三节 食品加工 351

第四节 饮料加工 351

第五节 饲料加工 352

第九章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352

第一节 纺织工业 352

第二节 缝纫工业 353

第一节 造纸及纸制品业 354

第十章 造纸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 354

第三节 皮革工业 354

第二节 印刷业 355

第三节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356

第十一章 其它工业 357

第一节 自来水工业 357

第二节 陶瓷工业 357

第三节 木材加工业 358

第十二章 企业经营管理 35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58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59

第四节 经济核算 360

第三节 管理制度 360

第十三章 名优产品 361

乡镇企业志 371

第一章 规模及布局 371

第一节 规模 371

第二节 布局 372

第一节 农业企业 373

第二节 工业企业 373

第二章 行业门类 373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 375

第四节 建筑企业 376

第五节 商业饮食服务企业 376

第三章 产值及利税 377

第一节 产值 377

第二节 利税 377

第四章 从业人员 378

第一节 数量 378

第五章 供销 379

第二节 构成 379

第三节 培训 379

第一节 供应 380

第二节 销售 380

第六章 经营管理 380

第一节 机构 380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81

交通 邮电志 383

第一章 交通 383

第一节 机构 383

第三节 公路 384

第二节 古道 384

第四节 桥梁 391

第五节 航运 394

第六节 管理 398

第二章 邮电 401

第一节 机构 401

第二节 邮政 402

第三节 电信 405

第一节 市场 410

商业志 410

第一章 集市贸易 410

第二节 集会 411

第三节 集市贸易 413

第二章 私营商业 413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商业 415

第一节 机构、企业 415

第二节 管理 417

第三节 供应 418

第四节 购销 419

第五节 经营 420

第四章 国营商业 422

第一节 机构、企业 422

第二节 批零网点 425

第三节 商品购进 426

第四节 经营商品 427

第五节 商品销售 427

第七节 经营管理 428

第六节 商品储运 428

第五章 对外贸易 429

第一节 机构、企业 429

第二节 外贸业务 429

粮食志 432

第一章 机构 432

第二章 收购 433

第三章 供应 434

第一节 市镇供应 434

第二节 返销供应 435

第三节 行业供应 436

第四节 饲料供应 436

第五节 其他供应 437

第四章 仓储 437

第一节 粮食仓库 437

第二节 仓库管理 438

第五章 油脂 438

第六章 经营 439

第二节 体制 440

第一节 机构 440

财税金融志 440

第一章 财政 440

第三节 收入 441

第四节 支出 442

第五节 预算外收支 448

第六节 支援陕北建设资金 449

第七节 乡财政 450

第八节 公产管理 452

第九节 财政监督 452

第二章 税务 452

第一节 机构 453

第二节 税收 453

第三节 管理 457

第三章 金融 458

第一节 机构 458

第二节 货币 459

第三节 储蓄 461

第四节 信贷 465

第五节 现金管理 468

第六节 保险 471

第七节 有价证券发行 471

城乡建设志 474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74

第一节 城廓变迁 474

第二节 街巷分布 474

第三节 市镇建设 475

第四节 园林绿化 479

第五节 房地产管理 479

第六节 重要建筑 480

第二章 村镇建设 482

第一节 集镇兴衰 482

第二节 建置集镇 482

第三节 村落变迁 483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84

第三章 建筑施工 484

第四节 民房建筑 484

第二节 建筑设备 485

第三节 建筑工程 485

第四章 建筑材料 485

第一节 建筑材料生产 485

第二节 建筑材料供应 486

第五章 环境保护 487

第一节 环境污染 487

第二节 环境治理 488

第六章 城乡建设管理 489

第一节 勘测设计 489

第二节 县城规划 489

第三节 乡村规划 490

政权志 491

第一章 旧政权 491

第一节 “民意”机关 491

第二节 政权机构 491

第二章 人民政权 498

第一节 权力机关 498

第三节 公安司法 498

第二节 执行机关 507

第三节 法律监督机关 523

第四节 审判机关 524

党派群团志 527

第一章 共产党 527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27

第二节 思想建设 535

第四节 统战工作 539

第三节 纪律检查 539

第二章 人民政协 54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40

第二节 会议简况 541

第三节 工作成效 542

第三章 国民党 54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43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44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45

第四章 群众团体 545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46

第三节 青年组织 547

第四节 妇女组织 551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552

军事志 553

第一章 军事地理 553

第二章 机构沿革 554

第三章 人民防空 555

第一节 清代防卫武装 556

第四章 地方武装 556

第二节 民国地方武装 557

第三节 人民武装 557

第五章 兵役 559

第一节 秦至清代兵役制 55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役制 560

第三节 建国后兵役制 560

第六章 驻军 561

第一节 清代以前驻军 561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56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563

第七章 兵事记略 563

第一节 北汉军攻府州 563

第二节 子河汊战斗 563

第三节 西夏兵入境 563

第四节 十战蒙军 565

第五节 王嘉胤起义 565

第七节 回民起义军在府谷 567

第六节 高有才抗清 567

第八节 抗击日寇 568

第九节 攻打县厘金局、盐厘局 569

第十节 木瓜打区长 569

第十一节 工农红军在府军事活动 569

第十二节 解放府谷国统区 572

“文化大革命”志 575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起始 575

第一节 成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 575

第三节 “小教集训会” 576

第二节 工作组进驻府中 576

第二章 “红卫兵”运动 577

第一节 “红卫兵”组织的建立 577

第二节 狂热崇拜的兴起 578

第三章 造反派内讧 579

第一节 全面夺权 580

第二节 内讧闹剧 581

第四章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581

第二节 参与外县武斗 582

第一节 维护既得权益 582

第三节 “群众专政指挥部” 583

第四节 县“政工会” 583

第五章 “清理阶级队伍” 584

第一节 十二级“红色”风暴 584

第二节 马道崖学习班 585

第六章 “批林整风”与“批林批孔” 585

第一节 “批林整风” 586

第二节 “批林批孔” 586

第二节 “基本路线教育” 587

第一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 587

第七章 “批邓 反击右倾翻案风” 587

第八章 拨乱反正 588

第一节 清除“左”的影响 588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588

教育科技志 590

第一章 教育 590

第一节 机构 591

第二节 私塾 书院 学堂 591

第三节 普通教育 593

第四节 专业教育 598

第五节 成人教育 600

第六节 教育改革 601

第七节 教师队伍 603

第八节 教育经费 604

第二章 科学技术 606

第一节 机构团体 606

第二节 科技队伍 607

第四节 科技工作 609

第三节 科技成果 609

卫生体育志 611

第一章 医药卫生 611

第一节 卫生行政 611

第二节 医疗卫生 612

第三节 中医中药 617

第四节 药政管理 621

第五节 防疫治病 621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623

第六节 妇幼保健 623

第八节 公费医疗 625

第九节 卫生事业经费 625

第二章 体育 625

第一节 体育机构 626

第二节 体育设施 626

第三节 人才培养 627

第四节 传统体育 627

第六节 社会体育 628

第五节 学校体育 628

第七节 竞技体育 629

第八节 等级制度 631

第九节 体育经费 632

文化志 633

第一章 机构 633

第二章 文化工作 633

第一节 文化宣传 633

第二节 书刊发行 634

第三节 图书收藏 635

第四节 文化交流 635

第三章 群众文艺 636

第一节 业余创作 636

第二节 民间艺术 637

第四章 戏剧演出 641

第一节 剧种 641

第二节 演出 641

第四节 戏曲名演员 642

第三节 府谷县晋剧团 642

第五章 新闻广播 643

第一节 广播 643

第二节 报纸 644

第六章 电影电视 645

第—节 电影 645

第二节 电视 645

第—节 旧体诗 646

第一章 诗歌 646

艺文志 646

第二节 新诗 656

第三节 民歌 664

第二章 小说 散文 报告文学民间文学 671

第一节 小说 671

第二节 散文 674

第三节 报告文学 677

第四节 民间文学 679

第一节 绘画 682

第二节 剪纸 682

第三章 美术 682

第三节 刺绣 683

第四节 雕塑 683

第五节 纸扎 683

第六节 摄影 683

第四章 书法 684

第五章 著述目录 684

第一章 古遗址 687

第一节 村落遗址 687

文物志 687

第二节 城堡遗址 689

第二章 古建筑 690

第一节 寺庙 690

第二节 塔墩 691

第三节 古长城 692

第三章 陵墓 692

第一节 折氏墓 692

第二节 其它墓葬 694

第一节 石窟 698

第四章 石刻 698

第二节 碑石 699

第五章 馆藏文物 712

第六章 革命文物 714

第一节 革命活动遗址 714

第二节 纪念建筑物 715

第七章 风景名胜 716

第一章 氏族 民族 718

第一节 氏族 718

社会志 718

第二节 民族 719

第二章 宗教信仰 720

第一节 佛教 720

第二节 道教 720

第三节 基督教 720

第三章 风土民情 721

第一节 传统礼仪 721

第二节 生活习俗 724

第三节 积弊陋习 728

第四节 社会新风 729

第四章 方言 730

第一节 声母 韵母 声调 732

第二节 府谷话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 735

第三节 词语 737

第四节 语法特点 741

第五节 标音举例 742

第六节 普通话的推广 744

第七节 蒙语词汇 745

人物志 749

第一章 人物传 749

第二章 人物表 775

第一节 历史人物 775

第二节 革命烈士 780

第三节 府谷籍当代各界知名人物 794

第四节 府谷县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 798

第一章 重要文辑 802

一、欧阳修麟府之行 802

附录 802

二、抚问麟府路臣僚口宣 803

三、论麟州事宜箚子 803

四、左协移驻孤山疏 806

五、酌议砖包冲边城堡疏 806

六、麻地沟请设巡检原奏 806

七、《陕绥划界纪要》简介 806

八、七七抗战建国纪念日阵亡将士入祠祭文 808

九、府谷县城宋代的水门与明清时期东门外的控远门的位置 809

十、1948年春季的生产救亡工作 810

十一、府谷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811

第二章 逸闻 814

一、健步善走之王哀成 814

二、乐善好施之李清 814

三、王六才子的巧对 814

第三章 旧志简介和旧志序言选 815

一、旧志简介 815

二、旧志序言选 816

后记 8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