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简新华,余江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9051699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录

总论 1

前言 1

第一章 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1

一、工业化 1

(一)工业化的内涵 1

(二)工业化的特征 4

(三)工业化的衡量 5

(四)工业化的必然性和作用 8

(五)工业化的过程和阶段 10

(六)工业化为什么不可逾越 12

(七)工业化的速度 14

(八)工业化的影响因素 14

(九)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17

(十)工业化的类型 18

(十一)新型工业化提法辨析 20

(十二)工业化的合理有效性 21

二、工业化道路 21

(一)工业化道路的界定 22

(二)工业化道路的类型 26

(三)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29

(四)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30

(五)工业化道路与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模式 31

三、产业革命 32

(一)产业革命的内容和条件 32

(二)产业革命的历程 34

(三)产业革命的作用 46

(四)产业革命的规律 47

第二章 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研究 49

一、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国外研究 49

(一)国外工业化及其道路研究的历程 49

(二)国外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基本理论 55

(三)国外工业化及其道路研究的不足 65

二、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国内研究 65

(一)新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研究 66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问题的争论 74

(三)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理论的创新和不足 81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86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概况 87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 87

(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差异 92

二、英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94

(一)英国工业化的背景 94

(二)英国工业化的历程 99

(三)英国工业化的道路 115

三、法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19

(一)工业化前的法国经济 120

(二)法国工业化的历程 122

(三)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31

四、美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35

(一)美国工业化前的工业发展 136

(二)美国工业化的历程 137

(三)美国工业化的道路 144

五、德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47

(一)德国工业化后起的原因 148

(二)德国工业化的历程 148

(三)德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56

六、日本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58

(一)日本工业化的背景 158

(二)日本工业化的历程 160

(三)日本工业化的道路 169

七、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 17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75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75

(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概况 176

(二)苏联工业化的历程 180

(三)苏联工业化的道路 193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196

(一)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概况 196

(二)巴西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200

(三)韩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 209

(四)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的比较 216

三、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 218

(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 218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启示 219

(三)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的比较 220

(四)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比较 222

第五章 中国工业化的历程(1840~2000年) 225

一、中国工业化历史阶段的划分 225

(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时期划分 226

(二)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 227

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860~1894年) 227

(一)洋务运动与工业化 228

(二)民办企业的初步发展 231

(三)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失败和经验教训 233

三、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阶段(1913~1936年) 233

(一)1913~1926年的工业发展 234

(二)1927~1936年的工业发展 239

(三)旧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243

四、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化(1953~1977年) 243

(一)新中国工业化的阶段 244

(二)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发展 246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1953~1957年) 250

(四)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大跃进”(1958~1960年) 254

(五)1961~1965年对“大跃进”的纠正 257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三线”建设与工业发展(1966~1978年) 258

(七)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简单评价 259

五、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发展的工业化(1978~1999年) 261

(一)农业、轻工业和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时期(1978~1991年) 262

(二)制造业及其出口快速增长时期(1992~1999年) 267

(三)新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道路的调整 270

第六章 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和前景 272

一、中国的重新重工业化 272

(一)中国目前处于重新重工业化阶段的依据 273

(二)中国重新重工业化的原因 276

(三)重新重工业化的特点和意义 279

(四)重新重工业化面临的困难 280

二、重新重工业化不等于粗放增长和走旧型工业化道路 286

(一)霍夫曼定理是已被历史证明的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288

(二)应当正确理解重工业发展的内涵 290

(三)重新重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92

(四)中国现在不可能以服务业为主导 296

(五)从总体和长期来看,重新重工业化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298

三、中国是世界工厂吗? 300

(一)中国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301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意义 303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和问题 305

(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对策 308

四、中国的工业反哺农业 309

(一)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研究综述 310

(二)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 313

(三)工业反哺农业的主体和实现机制 314

(四)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要求 317

(五)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选择 320

五、中国工业化的前景和对策 322

(一)中国工业化的前景 322

(二)重新重工业化的对策 322

第七章 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和道路 325

一、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 325

(一)中国工业化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326

(二)中国工业化国情条件的特殊性 327

(三)中国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 329

(四)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 331

二、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332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333

(二)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338

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39

(一)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339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341

四、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措施 347

(一)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347

(二)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 348

(三)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348

(四)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349

(五)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两个非农化”的关系 349

(六)中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原因和有效转变的途径 350

(七)中国产业结构难以优化的原因和有效优化的途径 351

(八)真正做到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 352

(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3

参考文献 35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