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三门峡市志  第4册  第6卷  第7卷
三门峡市志  第4册  第6卷  第7卷

三门峡市志 第4册 第6卷 第7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三门峡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3481376X
  • 页数:712 页
图书介绍:
《三门峡市志 第4册 第6卷 第7卷》目录

第53篇 教育 1

序一 1

凡例 1

第六卷 1

五 甘遂 2

序二 3

第一章 幼儿教育 5

第一节 幼儿园 5

第二章 小学教育 6

第一节 学校 6

第二节 教材、管理 6

第二节 管理 9

第三节 学制、课程 10

一 学制 10

二 课程 11

二 教法 12

一 教材 12

第四节 教材、教法 12

第一节 中学学校 13

第三章 中学教育、大学教育 13

第二节 中学管理 16

第三节 中学学制、课程 16

一 学制 16

二 课程 16

第四节 中学教材、教法 18

一 教材 18

二 教法 18

第五节 中学选介 20

一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20

二 灵宝县第一中学 21

三 陕县高级中学 21

五 卢氏县第一完全中学 22

六 义马市高级中学 22

四 渑池县高级中学 22

七 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第二中学 23

第六节 三门峡大学 26

第四章 中等师范教育 29

第一节 学校 29

第二节 豫西师范 30

第五章 职业中学教育 31

第一节 学校 31

第二节 职业中学选介 32

一 三门峡职业高级中学 32

二 卢氏官坡农林职业高级中学 33

三 渑池县职业高级中学 33

四 灵宝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34

第六章 成人教育 34

第一节 学校 34

第二节 成人高等教育 35

一 电大教育 35

二 函大教育 36

一 农民教育 37

第三节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37

第四节 工农教育 37

二 职工教育 39

第七章 教师 40

第一节 队伍 40

第二节 培训 42

第三节 管理 43

一 公办教师管理 43

二 民办教师管理 44

第四节 工资福利 45

第八章 教学研究 46

第九章 教学设施 47

第一节 校舍建设 47

第二节 其他教学设施 47

第十章 教育经费 50

第一节 经费来源 50

一 财政拨款 51

二 勤工俭学 51

三 集资办学 52

四 杂费征收 57

第二节 经费开支 57

第二节 县(市)、区机构 58

第十一章 机构 58

第一节 地、市机构 58

第54篇 科技 61

第一章 科技活动 61

第一节 农业科技 61

第二节 工业科技 64

第三节 卫生、教育 67

第四节 社会科学 68

第五节 地震测报 68

第二章 科技管理 69

第一节 科技计划管理 69

第二节 科技成果管理 70

第三节 专利管理 83

一 职称计定 85

二 “星火”人才培训 85

第四节 科技干部管理 85

三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及科技行政副职选配 86

四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88

第五节 技术市场管理 88

第六节 科技情报与服务 89

第三章 科技普及 89

第一节 科普工作 89

一 科技行政管理机构 91

第一节 机构 91

第四章 机构、队伍 91

第二节 科技咨询 91

二 科技事业组织 92

第二节 科技队伍 94

第55篇 文化 96

第一章 群众文化 96

二 群众艺术馆 97

第一节 管理 97

一 民众教育馆 97

三 县(市)、区文化馆 99

四 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 100

五 村委文化室(俱乐部) 100

六 厂矿俱乐部 101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101

一 音乐 101

二 舞蹈 102

三 美术、书法、摄影 102

四 业余演出 104

第二章 民间文艺 106

第一节 舞蹈 106

一 狮子舞 106

二 陕县花鼓 107

三 卢氏花鼓 107

四 锣鼓舞 107

七 九莲灯 108

八 百佛顶灯 108

六 推小车 108

五 三条腿、四条腿 108

九 现代舞蹈 109

第二节 器乐 111

一 鼓吹乐 111

二 锣鼓乐 112

第三节 社火 114

第四节 文艺创作 115

第五节 民间故事 118

第六节 民歌、民谣 119

第七节 工艺美术 121

第三章 戏剧、曲艺 122

第一节 剧种 123

第二节 专业团体 126

一 三门峡市豫剧团 127

二 陕县蒲剧团 127

三 渑池县曲剧团 128

第三节 剧场 128

第四节 戏曲创作协会 129

第五节 艺术教育 129

第六节 曲艺 130

一 曲种、曲目 131

第四章 电影 133

二 主要演出团体 133

第一节 管理 136

一 三门峡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36

二 各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38

第二节 影片发行 138

第四节 放映场所 140

第三节 放映网络 140

一 黄河影院 141

二 三门峡市工人文化宫 141

六 渑池县电影院 142

七 灵宝县人民影院 142

八 卢氏县电影院 142

五 三门峡影剧院 142

四 陕县人民电影院 142

三 陕县电影院 142

第五章 图书馆 145

第一节 三门峡市图书馆 146

一 藏书建设 147

二 读者工作 148

三 图书分类编目 149

四 图书宣传与业务辅导 150

三 义马市图书馆 151

五 卢氏县图书馆 151

四 灵宝县图书馆 151

二 渑池县图书馆 151

第二节 县级公共图书馆 151

一 陕县图书馆 151

第六章 图书发行 153

第一节 三门峡市新华书店 154

第二节 县(市)新华书店 156

一 陕县新华书店 156

二 渑池县新华书店 156

三 义马市新华书店 156

第七章 机构 157

第一节 地、市机构 157

五 卢氏县新华书店 157

四 灵宝县新华书店 157

第二节 县(市)、区机构 158

第56篇 文物胜迹 159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16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 160

一 刘家岭旧石器时代遗址 160

二 陕县旧石器出土点 160

三 灵宝县盂村旧石器遗存点 16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61

一 仰韶村遗址 161

二 庙底沟遗址 161

三 祁村湾遗址 162

六 三圣遗址 163

四 不召寨遗址 163

五 双庙沟遗址 163

七 石岭头遗址 164

八 鹿寺遗址 164

九 寺沟遗址 164

十 岗台遗址 165

十一 五帝遗址 165

十二 北阳平遗址 165

一 李家窑遗址 166

二 郑窑遗址 166

第三节 商周时代文化遗址 166

十四 薛家岭遗址 166

十三 东桥遗址 166

第四节 古城址 167

一 陕州故城遗址 167

二 函谷关故城遗址 167

第二章 古墓葬 178

第一节 传说时代人物墓葬 178

一 黄帝陵 178

二 夏后皋墓 178

第二节 商周时代墓葬 178

一 上村岭虢国墓地 178

一 张湾汉墓 180

二 姚懿墓 180

第三节 西汉至唐宋时期墓葬 180

二 周桓王陵 180

三 宋代漏泽园墓地 181

四 义马金代雕砖墓 181

第四节 明清墓葬 181

一 许氏祖茔 181

二 莫元龙夫妇合葬墓 181

第三章 古代建筑 183

第一节 寺庙 184

一 安国寺 184

二 卢氏县城隍庙 185

第二节 古塔 185

一 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 185

二 古秦赵会盟台 186

二 空厢寺与达摩塔 186

一 函关夹辅门楼 186

第三节 其他建筑 186

三 百鸟朝凤民居 187

第四章 碑碣、造像、石刻 189

第一节 碑碣 190

一 重修陈村桥序碑 190

二 杨仲嗣墓志 190

三 姚懿碑 190

四 重修福胜禅寺碑 190

五 刘氏族系碑 190

十 圣谕碑 191

九 周召分界石 191

七 重饰神像是序碑 191

六 黄河水位碑 191

八 四村公议禁止赌博盗贼碑记 191

十一 召公遗爱碑 192

第二节 石窟寺、摩崖题记、造像、经幢 192

一 鸿庆寺石窟 192

二 温塘石窟 192

三 元代铁人 192

四 洞沟梁彩塑像 193

五 达摩造像碑 193

六 神禹导洛处 193

二 刘少奇旧居 197

第一节 革命纪念地 197

一 八路军渑池兵站 197

第五章 近现代文物 197

三 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 198

四 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 198

五 杨连弟烈士纪念碑 198

六 红军标语 198

第二节 抗日战争遗迹 198

一 侵华日军据点遗迹 198

二 侵华日军豫西战俘营旧址 198

三 汪精卫与陈璧君跪像 199

二 冯玉祥将军施政碑 199

三 日军侵华罪证——血泪井 199

第三节 其他 199

一 康有为《砥柱》诗碑 199

四 尊师亭与教泽碑 200

第六章 馆藏文物 202

第一节 青铜器 202

第二节 瓷器 207

第三节 陶器 209

第四节 其他 210

第七章 名胜古迹 212

第八章 文物普查 215

第一节 普查工作 215

第二节 文物“四有” 216

第九章 文物保护 216

第一节 法规宣传 217

第二节 三级文物保护网 218

第三节 文物安全 218

第四节 打击走私、盗掘文物犯罪活动 219

第十章 博物馆工作 219

第一节 博物馆藏品 219

第二节 基本陈列和展览 220

第三节 对外流动展览 220

第57篇 旅游 221

一 黄河三门峡风景区 222

第一节 景点 222

第一章 旅游资源 222

二 陕州风景区 223

三 函谷关古文化区 224

四 文物胜迹 226

第二节 名山圣水 232

一 亚武山 232

二 陕县温泉 232

三 三门峡湖 232

第二章 旅游线路 233

第一节 黄河游 233

第二节 古道游 233

第六节 疗养保健游 234

第三节 民俗游 234

第五节 黄金之路游 234

第四节 花果山游 234

第三章 旅游服务设施 235

第一节 宾馆、饭店 235

一 三门峡宾馆 235

二 友谊宾馆 235

三 黄河饭店 235

一 画册《黄河明珠——三门峡》 236

第四章 旅游宣传 236

第一节 编印资料 236

一 车辆 236

二 船队 236

第二节 旅游车船 236

二 《三门峡传说故事》 237

三 《黄河游》 237

四 《函谷关》 237

第二节 创办报纸 237

第五章 对外交往 237

第一节 缔结友好城市 238

第二节 互访 238

第三节 文化体育交流 239

一 文化交流 239

第六章 机构 240

二 体育交流 240

第四节 中阿友好农庄 240

第58篇 新闻 241

第一章 报刊 242

第一节 报纸 242

一 《崤函日报》 243

二 《陕州群众报》 243

三 《三门峡报》 243

四 县报 245

五 企业报纸 246

二 《三门峡宣传》 247

三 《洛神》 247

第二节 刊物 247

一 《三门峡通讯》 247

六 《三门峡党校》 248

第二章 有线广播 248

四 《砥柱》 248

五 《三门峡金融》 248

第一节 网路 249

第二节 机器维修和线路维护 250

第三节 宣传 250

一 县(市)广播 250

二 乡镇、企业广播 254

第四节 三门峡市广播站 254

第四章 电视 255

第一节 市区中波转播 255

第二节 县(市)中波转播 255

第三章 无线广播 255

第一节 三门峡电视台 256

第二节 闭路电视 258

第五章 音像管理 260

第六章 机构 260

第一节 地、市机构 260

第二节 县(市)机构 261

第59篇 地方史志 263

第一章 隋朝至中华民国志书编纂 263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 266

第一节 市、县志编纂 267

一 《三门峡市志》编纂 267

二 县(市)、区志编纂 268

三 县(市)概况编写 271

第二节 部门志、专业志、乡村志、地方志专著编写 272

第三章 党史资料征编 274

第一节 组织史资料编纂 275

一 三门峡市组织史资料编纂 275

二 县(市)、区组织史资料编纂 276

第二节 资料丛书编写 277

第三节 专题、刊物 278

第四章 协会、学会 279

第一节 三门峡市地方史志协会 279

一 市级机构 280

第二节 三门峡市中共党史学会 280

第一节 地方史志编纂机构 280

第五章 机构 280

二 县(市)、区机构 281

第二节 党史资料征编机构 281

一 市级机构 281

二 县(市)、区机构 281

第60篇 医药 282

第一章 中药资源 283

第一节 中药资源普查 283

二 丹参 284

第二节 主要药材品种 284

一 连翘 284

三 苍术 285

四 黄芩 285

六 九节菖蒲 286

七 防风 287

八 柴胡 287

九 酸枣仁 288

十 远志 288

第二章 医药工业简介 294

第一节 三门峡市第二制药厂 294

第三节 豫西制药厂 295

第二节 三门峡市第三制药厂 295

第三章 医药经营 296

第一节 经营方式 296

第二节 经营网点 296

第三节 经营品种 297

第四章 机构 298

第一节 地、市机构 298

第二节 县(市)机构 298

第61篇 卫生 299

第一章 医疗 300

第一节 医疗设备 300

第三节 西医治疗 302

第二节 中医治疗 302

二 外科 303

一 内科 303

三 五官科 304

四 妇产科 304

五 放射科 304

六 检验科 304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305

第五节 农村医疗 305

附:主要医院简介 306

一 三门峡市人民医院 306

第六节 公费医疗 306

二 黄河三门峡医院 307

第一章 卫生防疫 308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308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311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312

第四节 环境卫生 312

一 爱国卫生运动 312

二 饮水卫生 313

第五节 食品卫生 313

二 新法接生 314

一 保健设备 314

三 妇女病防治 314

第一节 妇幼保健 314

第三章 卫生保健 314

四 婴幼儿保育 315

第二节 节育手术指导 315

第三节 老干部保健 315

附:水电部三门峡疗养院 316

第四章 卫生教育 316

第一节 农村医生培训 316

第二节 医务人员培训与进修 317

第三节 妇幼保健人员培训 317

附:三门峡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17

第二节 医药市场管理 318

第一节 药政管理 318

第五章 药政药检 318

第三节 剧、毒、限、麻药品管理 319

一 麻醉药品管理 319

二 毒、限、剧药品管理 319

第四节 药品检验与淘汰药品 320

一 药品检验 320

二 淘汰药品 320

第六章 机构队伍 321

第一节 机构 321

一 地、市机构 321

二 县(市)、区机构 321

二 卫生技术人员 322

一 卫生行政人员 322

第二节 卫生队伍 322

第62篇 体育 323

第一章 群众体育 324

第一节 农村体育 324

第二节 职工体育 326

第三节 老年体育 328

第四节 社会体育 329

一 气功 329

二 谐振人学 330

第二章 学校体育 330

第三章 竞技体育 332

第一节 全国运动会 333

第二节 省级运动会 335

第三节 市办运动会 343

第四节 县(市)、区运动会 344

一 三门峡市运动会 344

二 陕县运动会 344

三 渑池县运动会 344

四 灵宝县运动会 345

第五节 体育教练 345

第四章 体育设施 347

第一节 体育场地 347

第二节 体育器材 347

二 陕县业余体校 348

一 三门峡市业余体校 348

第一节 三门峡市体育运动学校 348

第二节 县(市)、区业余体校 348

第五章 体育运动学校 348

三 义马市业余体校 349

四 渑池县业余体校 349

五 灵宝县业余体校 349

六 卢氏县业余体校 349

第六章 机构 350

第一节 地、市机构 350

第二节 县(市)、区机构 350

附:体育外事 350

第一节 诞生 352

第一章 生辰 352

第63篇 风俗 352

第二节 祝寿 354

第二章 婚娶 354

第一节 旧婚俗 354

一 大户人家的“六礼” 354

二 一般人家的婚礼 355

第二节 新婚俗 356

第三章 丧葬 358

第一节 传统丧葬礼俗 358

第二节 一般丧葬礼俗 359

第四节 建国后丧葬概况 361

第三节 回族葬俗 361

第四章 衣食住行 362

第一节 服饰 362

一 服类 362

二 鞋类 362

第五节 其他丧俗 362

三 装饰 363

第二节 饮食 363

一 平时饮食习惯 363

二 节日饮食 363

三 待客、探亲 364

一 瓦房院 365

二 窑院 365

四 其他 365

第三节 居住 365

三 楼房 366

四 居住禁忌与习俗 366

第四节 起居 367

第五章 礼仪称谓 368

第一节 通礼 368

第二节 称谓 369

二 市商 371

一 集日 371

第二节 庙会 371

第一节 集日、市商 371

第六章 集日、市商、庙会 371

第七章 岁时节日 375

第一节 传统节日 375

第二节 新兴节日 377

第八章 革除陋习 378

第九章 社会新风 380

第一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 380

第二节 五好家庭 381

第三节 音标符号 382

第二节 三门峡方言简说 382

第一节 地理概况 382

第一章 概说 382

第64篇 方言 382

第二章 语音 385

第一节 声母系统 385

第二节 韵母系统 391

第三节 儿化 394

第四节 声调 395

第五节 变调 396

第六节 轻声 397

第七节 合音词 397

第三章 分类词表 398

第一节 自然现象 398

第二节 时间空间 399

第三节 日常生活 400

第四节 身体疾病 400

第五节 饮食 401

第六节 称谓、人品 402

第七节 房屋、用具 403

第八节 红白喜事 404

第九节 动物、植物 405

第十节 交往 406

第十一节 动作 406

第十二节 代词 407

第十三节 形容词 407

第十四节 副词 407

第十五节 其他 408

第四章 语法 409

第一节 词法 409

第二节 句法 410

第三节 语法例句 411

第五章 标音举例 412

第一节 儿歌 412

第二节 谚语 413

第三节 说唱 414

第六章 歇后语 415

第七卷 416

二 杨震 417

一 关龙逢 417

第一章 人物传略 417

第65篇 人物 417

第一节 古代人物 417

三 王浚 418

四 李洪之 419

五 杨尚希 420

六 张须陀 420

七 张士贵 421

八 上官仪 421

九 杨元琰 422

十 姚崇 422

十一 宋之问 423

十四 杨凭 424

十二 上官婉儿 424

十三 杨玉环 424

十五 杨於陵 425

十六 杨虞卿 426

十七 杨汉公 426

十八 陆扆 427

十九 高季兴 427

二十 景延广 428

二十一 鱼崇谅 428

二十二 王继恩 429

二十五 韩川 430

二十四 魏野 430

二十三 柴通玄 430

二十六 李彦仙 431

二十七 张玘 432

二十八 许浩然 432

二十九 曹端 432

三十 耿九畴 433

三十一 耿裕 433

三十二 许进 434

三十三 许诰 435

三十四 许瓒 435

三十五 许论 435

三十八 萧戴金 436

三十六 刘昭妃 436

三十七 崔儒秀 436

三十九 张长庚 437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437

一 曹培元 437

二 段世垣 438

三 马尚志 438

四 李工生 439

五 颜芝兰 439

六 曹靖华 440

七 汪胡桢 442

九 王道正 443

八 兰照斌 443

十 程明升 444

十一 贺耀天 446

十二 刘漫天 446

十三 张金德 446

十四 关周光 447

十五 卫作舟 448

十六 李春银 448

十七 谢辉 449

十八 张明仁 449

二十 曹志坚 450

十九 李瑞亭 450

二十一 刘宏声 451

二十二 王舟平 451

二十三 李桂金 451

二十四 段忠诚 452

二十五 陈廷贤 452

二十六 刘建造 453

二十七 尤继贤 454

二十八 薛文高 455

二十九 赵群一 456

三十 周凯东 458

三十一 周方 459

三十二 蔡迈轮 460

三十三 张大伦 461

三十四 张志杰 462

三十五 赵进 463

三十六 贺成顺 464

三十七 韩路光 464

三十八 刘荣 465

三十九 郝印吾 465

四十 李麟采 466

四十一 段然 467

四十二 李浩 467

四十四 姚雪涛 468

四十三 马德华 468

四十五 续海露 469

四十六 杨朗樵 469

四十七 商树清 470

四十八 张同昌 471

四十九 周龙江 472

五十 陈启生 472

五十一 王海顺 473

五十二 张勋岭 474

五十三 杜丙正 474

五十四 王跃明 475

五十五 师光军 475

五十七 欧阳珍 476

五十六 李建伟 476

五十八 郝鹏举 477

五十九 秦霆宇 477

六十 上官子平 478

六十一 李子奎 478

六十二 朱景武 479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479

第一节 湖滨区革命烈士 479

第二节 陕县革命烈士 480

第三节 义马市革命烈士 482

第四节 渑池县革命烈士 482

第五节 灵宝县革命烈士 484

第六节 卢氏县革命烈士 485

第三章 人物表 487

第66篇 县(市)、区简介 530

第一章 湖滨区 530

第一节 环境、资源 530

第二节 建置、胜迹 531

第三节 经济、生活 532

第二章 陕县 534

第一节 环境、资源 534

第二节 建置、胜迹 535

第三节 经济、生活 536

第一节 环境、资源 539

第三章 义马市 539

第三节 经济、生活 540

第二节 建置、胜迹 540

第四章 渑池县 542

第一节 环境、资源 542

第二节 建置、胜迹 544

第三节 经济、生活 545

第五章 灵宝县 547

第一节 环境、资源 547

第二节 建置、胜迹 548

第三节 经济、生活 549

第一节 环境、资源 551

第六章 卢氏县 551

第二节 建置、胜迹 553

第三节 经济、生活 554

第67篇 大事记 557

一 上古至三国 557

四 五代、两宋 557

二 两晋、南北朝 565

三 隋、唐 569

五 元、明 583

六 清 587

七 中华民国 594

1949年 615

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 615

1950年 616

1951年 617

1952年 618

1953年 618

1954年 619

1955年 619

1956年 620

1957年 621

1958年 623

1959年 626

1960年 629

1961年 631

1962年 632

1963年 632

1964年 633

1965年 634

1966年 635

1967年 635

1968年 637

1969年 638

1970年 639

1971年 639

1974年 640

1973年 640

1972年 640

1975年 641

1976年 641

1977年 642

1978年 643

1979年 644

1980年 645

1981年 645

1982年 646

1983年 647

1984年 648

1985年 649

1986年 651

1987年 655

1988年 660

1989年 664

1990年 668

第68篇 附录 673

一 文献录 673

二 诗 录 682

三 文录 690

四 成语典故 700

三门峡市历届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 703

第四册编辑人员 709

《三门峡市志》总篇目 7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