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第9卷 清代前期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文明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3420546
- 页数:911 页
目录 1
第一章历史与政治 1
目录 1
第一章历史与政治 1
一、清朝建立 统一中国 2
一、清朝建立 统一中国 2
第一节历史大势 2
第一节历史大势 2
二、三朝盛世巩固边疆 7
二、三朝盛世巩固边疆 7
三、盛极而衰危机四伏 11
三、盛极而衰危机四伏 11
第二节内外政策 16
一、满族的汉化与满汉关系 16
第二节内外政策 16
一、满族的汉化与满汉关系 16
二、团结少数民族 维护国家统一 21
二、团结少数民族 维护国家统一 21
三、“天朝大国”的对外政策 25
三、“天朝大国”的对外政策 25
第三节政治制度 30
一、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 30
第三节政治制度 30
一、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 30
二、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行政机构 36
二、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行政机构 36
三、文官制度与幕友、书吏 43
三、文官制度与幕友、书吏 43
第四节政治思想 48
第四节政治思想 48
一、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49
一、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49
二、反专制的进步思潮 52
二、反专制的进步思潮 52
三、反理学的功利主张 56
三、反理学的功利主张 56
四、反压迫的民族思想 60
四、反压迫的民族思想 60
五、冲破思想专制的呐喊 64
五、冲破思想专制的呐喊 64
第二章法律制度 69
第二章法律制度 69
一、立法指导思想 70
一、立法指导思想 70
第一节入关前的法制建设 70
第一节入关前的法制建设 70
二、立法活动 71
二、立法活动 71
三、立法的主要内容 72
三、立法的主要内容 72
四、司法制度 76
四、司法制度 76
五、法制建设的特点 78
五、法制建设的特点 78
第二节入关后的法制建设 79
一、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79
一、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79
第二节入关后的法制建设 79
二、民事法律 83
二、民事法律 83
三、经济立法 86
三、经济立法 86
四、刑法 88
四、刑法 88
五、民族立法 92
五、民族立法 92
六、司法制度 94
六、司法制度 94
第三章军制、军备和军事思想 103
第一节满汉融合的清代军制 103
一、中央军事领导体制 103
一、中央军事领导体制 103
第一节满汉融合的清代军制 103
第三章军制、军备和军事思想 103
二、八旗与绿营 107
二、八旗与绿营 107
三、军队驻防与国防格局 112
三、军队驻防与国防格局 112
四、训练教育与后勤体制 115
四、训练教育与后勤体制 115
第二节遭到冷遇的火器 120
一、骑射传统与冷兵器的延续 120
一、骑射传统与冷兵器的延续 120
第二节遭到冷遇的火器 120
二、火器发展的起落 122
二、火器发展的起落 122
三、火器的形制与种类 123
三、火器的形制与种类 123
四、清前期火器停滞衰萎的原因 125
四、清前期火器停滞衰萎的原因 125
五、军器的配属与管理 127
五、军器的配属与管理 127
第三节海边防建设 128
第三节海边防建设 128
一、边境卡伦与巡边制度 129
一、边境卡伦与巡边制度 129
二、驿站、军台和军屯制度 131
二、驿站、军台和军屯制度 131
三、海防体系的雏形 134
三、海防体系的雏形 134
第四节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 136
第四节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 136
一、军事思想概述 137
一、军事思想概述 137
二、军事著作 139
二、军事著作 139
三、关于战争和作战指导的特点 141
三、关于战争和作战指导的特点 141
第四章人口压力与经济拓展 147
第四章人口压力与经济拓展 147
第一节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停滞 148
第一节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停滞 148
一、经济政策调整与农业复苏 150
第二节农业、人口与移民 150
第二节农业、人口与移民 150
一、经济政策调整与农业复苏 150
二、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 153
二、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 153
三、移民运动 156
三、移民运动 156
四、经济作物与农村商品经济 158
四、经济作物与农村商品经济 158
五、地主与农民 161
五、地主与农民 161
六、农业经营的变化 165
六、农业经营的变化 165
第三节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167
一、手工业的兴盛及经营形态的演变 167
一、手工业的兴盛及经营形态的演变 167
第三节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167
二、交通线与货运 171
二、交通线与货运 171
三、集市、市镇和城市 173
三、集市、市镇和城市 173
四、商人与商品流通 177
四、商人与商品流通 177
五、行会制度的发展 180
五、行会制度的发展 180
六、货币与金融机构 183
六、货币与金融机构 183
第四节经济问题及相关议论 186
一、赋税征收与财政收入状况 186
第四节经济问题及相关议论 186
一、赋税征收与财政收入状况 186
二、银荒及有关货币思想 188
二、银荒及有关货币思想 188
三、人口压力下的人口论 190
三、人口压力下的人口论 190
第五章农业与手工业技术 194
第五章农业与手工业技术 194
一、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的新发展 195
一、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的新发展 195
第一节农学的成就 195
第一节农学的成就 195
二、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多熟制的发展 200
二、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多熟制的发展 200
三、对土壤耕作和施肥认识的提高 203
三、对土壤耕作和施肥认识的提高 203
四、柞蚕放养技术和农作物虫害的防治 205
四、柞蚕放养技术和农作物虫害的防治 205
五、内容丰富的农学著作 207
五、内容丰富的农学著作 207
第二节采矿技术的发展 209
一、采煤技术 209
第二节采矿技术的发展 209
一、采煤技术 209
二、盐井开凿技术 210
二、盐井开凿技术 210
三、天然气开采技术 212
三、天然气开采技术 212
第三节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 213
一、炼铁技术 213
一、炼铁技术 213
第三节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 213
二、苏钢工艺及其推广 214
二、苏钢工艺及其推广 214
三、白铜和黄金冶炼技术 215
三、白铜和黄金冶炼技术 215
四、铸造技术 216
四、铸造技术 216
五、金属加工技术 217
五、金属加工技术 217
六、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218
六、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218
第四节制瓷技术的黄金时代 219
一、高岭土配入量的增加 219
二、石灰碱釉的进一步发展 219
二、石灰碱釉的进一步发展 219
一、高岭土配入量的增加 219
第四节制瓷技术的黄金时代 219
三、釉下彩瓷器烧造技术的提高 220
三、釉下彩瓷器烧造技术的提高 220
四、丰富多采的釉上彩工艺 221
四、丰富多采的釉上彩工艺 221
五、色釉技术的发展 223
五、色釉技术的发展 223
第五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225
六、烧成技术的提高 225
第五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225
六、烧成技术的提高 225
一、缫丝纺纱技术 226
一、缫丝纺纱技术 226
二、织造技术 227
二、织造技术 227
三、漂练和印染技术 229
三、漂练和印染技术 229
一、玻璃生产和使用的一般情况 231
第六节玻璃技术的发展 231
一、玻璃生产和使用的一般情况 231
第六节玻璃技术的发展 231
二、玻璃的成份选择 232
二、玻璃的成份选择 232
三、玻璃的配料技术 234
三、玻璃的配料技术 234
四、成型加工技术 235
四、成型加工技术 235
一、以梅文鼎为中心的清初数学 238
第一节 中西数学交流与传统数学的发展 238
第六章自然科学的发展 238
第六章自然科学的发展 238
第一节 中西数学交流与传统数学的发展 238
一、以梅文鼎为中心的清初数学 238
二、清宫中的数学研究 241
二、清宫中的数学研究 241
三、中西合璧的杰作 243
三、中西合璧的杰作 243
四、中西数学交流的地位与影响 245
四、中西数学交流的地位与影响 245
五、对传统数学的整理与研究 247
五、对传统数学的整理与研究 247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体系的缓慢转变 250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体系的缓慢转变 250
一、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 251
一、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 251
二、《时宪历》的颁用 253
二、《时宪历》的颁用 253
三、两种天文学体系的继续较量 254
三、两种天文学体系的继续较量 254
四、清观象台和清代制造的天文仪器 256
四、清观象台和清代制造的天文仪器 256
五、《仪象考成》 259
五、《仪象考成》 259
六、《历象考成》 260
六、《历象考成》 260
七、传统天文学研究的复兴 261
七、传统天文学研究的复兴 261
八、《畴人传》的编撰 262
八、《畴人传》的编撰 262
九、民间天文学研究的成就 263
九、民间天文学研究的成就 263
十、清代星图 266
十、清代星图 266
一、测绘制图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267
第三节地理学的继承和繁荣 267
一、测绘制图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267
第三节地理学的继承和繁荣 267
二、“经世致用”的学风和地理学的发展 269
二、“经世致用”的学风和地理学的发展 269
三、各种地理著作纷然问世 273
三、各种地理著作纷然问世 273
四、清代的治黄专家及其治黄理论 277
四、清代的治黄专家及其治黄理论 277
五、乾嘉时代地理古籍的考证与校释 279
五、乾嘉时代地理古籍的考证与校释 279
第四节生物学概况 280
第四节生物学概况 280
一、《医林改错》 280
一、《医林改错》 280
二、《植物名实图考》 282
二、《植物名实图考》 282
第一节药物学与方剂学的普及发展 285
第一节药物学与方剂学的普及发展 285
第七章多种发展趋势的医学 285
一、药物学 285
一、药物学 285
第七章多种发展趋势的医学 285
二、方剂学 287
二、方剂学 287
第二节蓬勃发展的温病学 288
一、温疫学说的发挥 288
一、温疫学说的发挥 288
第二节蓬勃发展的温病学 288
二、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289
二、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289
第三节临床各科的新成就 291
一、内科学术气氛活跃 291
一、内科学术气氛活跃 291
第三节临床各科的新成就 291
二、外科与骨伤科的进步 295
二、外科与骨伤科的进步 295
三、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 297
三、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 297
一、古籍整理与医学保守 301
第四节医学的保守与创新 301
一、古籍整理与医学保守 301
第四节医学的保守与创新 301
一、藏医学的新发展 303
二、尸体解剖与医学创新 303
第五节少数民族医药的进步 303
二、尸体解剖与医学创新 303
第五节少数民族医药的进步 303
一、藏医学的新发展 303
二、蒙医学的进步 304
二、蒙医学的进步 304
第六节受挫的中外医药交流 305
第六节受挫的中外医药交流 305
一、中日医药交流 306
二、中国医学对朝鲜、越南的影响 306
一、中日医药交流 306
二、中国医学对朝鲜、越南的影响 306
四、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07
三、中医药传入欧美国家 307
四、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07
三、中医药传入欧美国家 307
第八章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 310
第八章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 310
二、北京宫殿的改造 311
第一节宫殿与陵寝建筑 311
一、北京城的扩建 311
第一节宫殿与陵寝建筑 311
一、北京城的扩建 311
二、北京宫殿的改造 311
三、盛京宫殿 313
三、盛京宫殿 313
四、清初三陵和清东、西陵 315
四、清初三陵和清东、西陵 315
第二节宫苑与私家园林 317
第二节宫苑与私家园林 317
一、北京三海的改建 318
一、北京三海的改建 318
二、三山五园 319
二、三山五园 319
三、热河避暑山庄 323
三、热河避暑山庄 323
四、私家园林及寺观园林 326
四、私家园林及寺观园林 326
一、藏传佛教建筑 329
一、藏传佛教建筑 329
第三节宗教建筑 329
第三节宗教建筑 329
二、汉传佛教寺庙与南传佛教的缅寺 335
二、汉传佛教寺庙与南传佛教的缅寺 335
三、伊斯兰教建筑 338
三、伊斯兰教建筑 338
四、道教宫观 341
四、道教宫观 341
第四节民居建筑 344
一、清代社会变化与民居发展的关系 344
第四节民居建筑 344
一、清代社会变化与民居发展的关系 344
二、清代民居形制的分类及特色 347
二、清代民居形制的分类及特色 347
第五节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新发展 352
第五节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新发展 352
一、建筑材料供应范围扩大 352
一、建筑材料供应范围扩大 352
二、建筑结构的改进 353
二、建筑结构的改进 353
四、《样式雷》与《算房刘》 354
三、清工部《工程作法》 354
四、《样式雷》与《算房刘》 354
五、建筑美学观点的变化 354
五、建筑美学观点的变化 354
三、清工部《工程作法》 354
六、建筑装饰艺术的兴盛 355
六、建筑装饰艺术的兴盛 355
第一节尊孔崇儒、标榜正统的教育政策 357
第九章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造 357
第一节尊孔崇儒、标榜正统的教育政策 357
第九章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造 357
一、崇儒重文、挟以武力的两面政策 358
一、崇儒重文、挟以武力的两面政策 358
二、强化理学教育的主导地位 361
二、强化理学教育的主导地位 361
三、强化对士儒的思想钳制 363
三、强化对士儒的思想钳制 363
一、因袭明代旧式的官学体制 365
第二节官学的设置与改造 365
第二节官学的设置与改造 365
一、因袭明代旧式的官学体制 365
二、官学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 370
二、官学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 370
三、官学中的师生待遇及其出路 372
三、官学中的师生待遇及其出路 372
第三节私学与蒙学的改造 376
第三节私学与蒙学的改造 376
一、私学的流布及其宗旨 377
一、私学的流布及其宗旨 377
二、私人讲学的特色 381
二、私人讲学的特色 381
三、蒙学的改造与进步 384
三、蒙学的改造与进步 384
第四节书院的官学化及其特色 389
第四节书院的官学化及其特色 389
一、早期书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色 390
一、早期书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色 390
二、书院的官学化及其流弊 392
二、书院的官学化及其流弊 392
三、书院学风的转变及其功能的扩大 394
三、书院学风的转变及其功能的扩大 394
第一节清初实学高潮的思想特色 398
第十章实学高潮与乾嘉汉学 398
第一节清初实学高潮的思想特色 398
第十章实学高潮与乾嘉汉学 398
一、经世致用的“实学” 399
一、经世致用的“实学” 399
二、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总结 400
三、“质测之学”的科学精神 400
三、“质测之学”的科学精神 400
二、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总结 400
第二节孙奇逢的学术倾向与《理学宗传》 401
四、早期启蒙思想的光彩 401
第二节孙奇逢的学术倾向与《理学宗传》 401
四、早期启蒙思想的光彩 401
一、折衷调和的学术倾向 402
一、折衷调和的学术倾向 402
二、不尚空谈,重于实用 403
二、不尚空谈,重于实用 403
三、《理学宗传》的思想宗旨 404
三、《理学宗传》的思想宗旨 404
第三节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405
第三节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405
二、《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406
一、“气”一元论的哲学观 406
一、“气”一元论的哲学观 406
二、《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406
第四节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 409
第四节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 409
一、“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 410
一、“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 410
三、丰富的辩证思维 411
二、“气”——“火”一元论的自然观 411
二、“气”——“火”一元论的自然观 411
三、丰富的辩证思维 411
第五节顾炎武的崇实致用学风 413
第五节顾炎武的崇实致用学风 413
四、“借远西为郯子”的西学观 413
四、“借远西为郯子”的西学观 413
一、“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 414
一、“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 414
二、“经学即理学”的学术新途径 415
二、“经学即理学”的学术新途径 415
三、“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417
三、“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417
第六节王夫之对古代学术思想的总结与理论贡献 418
第六节王夫之对古代学术思想的总结与理论贡献 418
一、“太虚一实”的“气”本论 419
一、“太虚一实”的“气”本论 419
二、“太虚本动”、“变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420
二、“太虚本动”、“变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420
三、“行可兼知”、“言必有征”的知行统一观和务实学风 421
三、“行可兼知”、“言必有征”的知行统一观和务实学风 421
第七节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 423
四、“理欲统一”论 423
第七节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 423
四、“理欲统一”论 423
二、“一齐推翻”宋明理学 425
一、“习行”与“为天地造实绩” 425
二、“一齐推翻”宋明理学 425
一、“习行”与“为天地造实绩” 425
三、“本原之地在学校” 427
三、“本原之地在学校” 427
第八节乾嘉汉学的先驱 428
第八节乾嘉汉学的先驱 428
一、清代汉学的兴起 428
一、清代汉学的兴起 428
二、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 429
二、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 429
三、胡渭与《禹贡锥指》、《易图明辨》 430
四、毛奇龄对宋儒的批评和《四书改错》 430
三、胡渭与《禹贡锥指》、《易图明辨》 430
四、毛奇龄对宋儒的批评和《四书改错》 430
一、惠栋的《易》学与反理学思想 432
第九节汉学吴派的开创者——惠栋 432
一、惠栋的《易》学与反理学思想 432
第九节汉学吴派的开创者——惠栋 432
二、“明堂”论与《古文尚书考》 434
二、“明堂”论与《古文尚书考》 434
第十节戴震与汉学皖派 435
三、学术成就与影响 435
三、学术成就与影响 435
第十节戴震与汉学皖派 435
一、戴震“气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论 436
一、戴震“气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论 436
二、重理性思维的“神明”说 437
二、重理性思维的“神明”说 437
三、主张“理存于欲”,抨击“以理杀人” 438
三、主张“理存于欲”,抨击“以理杀人” 438
四、汉学皖派的音韵、训诂、考据之学 439
四、汉学皖派的音韵、训诂、考据之学 439
一、主张“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的汪中 441
一、主张“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的汪中 441
第十一节汪中和乾嘉汉学集大成者阮元 441
第十一节汪中和乾嘉汉学集大成者阮元 441
二、乾嘉汉学的集大成者阮元 443
二、乾嘉汉学的集大成者阮元 443
一、常州今文经学派 446
第十二节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与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446
一、常州今文经学派 446
第十二节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与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446
二、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448
二、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448
第十一章全面繁荣的语言文字学 451
第十一章全面繁荣的语言文字学 451
第一节音韵学 452
一、古音学的空前繁荣 452
第一节音韵学 452
一、古音学的空前繁荣 452
二、韵书新作 458
二、韵书新作 458
一、《说文》学的兴盛 460
第二节文字学 460
第二节文字学 460
一、《说文》学的兴盛 460
二、字典的发展 468
二、字典的发展 468
第三节训诂学 469
一、词义理论的初步探讨 469
第三节训诂学 469
一、词义理论的初步探讨 469
二、词义考据的发展 473
二、词义考据的发展 473
三、词源研究的复兴 479
三、词源研究的复兴 479
四、虚字研究的进展 481
四、虚字研究的进展 481
五、《经籍籑诂》及辞书编纂 482
五、《经籍籑诂》及辞书编纂 482
第四节满文 484
一、满文的创制与衰落 484
一、满文的创制与衰落 484
第四节满文 484
二、满文的特点 486
二、满文的特点 486
三、满文的历史作用 487
三、满文的历史作用 487
四、满文研究 489
四、满文研究 489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成就 491
第十二章史学的总结与嬗变 491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成就 491
一、撰修《明史》 491
一、撰修《明史》 491
第十二章史学的总结与嬗变 491
二、续“三通”和清“三通” 493
二、续“三通”和清“三通” 493
三、关于《清实录》 494
三、关于《清实录》 494
四、国史·方略·会典 497
四、国史·方略·会典 497
第二节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498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 498
第二节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498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 498
二、《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 500
二、《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 500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 503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 503
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507
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507
五、《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 511
五、《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 511
第三节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512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512
第三节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512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512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514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514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516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516
四、崔述的《考信录》 518
四、崔述的《考信录》 518
第四节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520
第四节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520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 520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 520
二、论“史德”与“心术” 522
二、论“史德”与“心术” 522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 523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 523
第五节阮元和龚自珍 525
一、阮元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525
一、阮元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525
第五节阮元和龚自珍 525
二、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 527
二、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 527
第一节有影响的两部大书 530
第一节有影响的两部大书 530
第十三章成就辉煌的图书事业 530
一、最大的写本丛书《四库全书》 530
一、最大的写本丛书《四库全书》 530
第十三章成就辉煌的图书事业 530
二、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34
二、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34
第二节盛况空前的官私藏书 536
第二节盛况空前的官私藏书 536
一、日臻完善的政府藏书体系 536
一、日臻完善的政府藏书体系 536
二、名家辈出的私人藏书 540
二、名家辈出的私人藏书 540
第三节 由盛至衰的刻书业 544
一、康乾时代的殿版精品 544
一、康乾时代的殿版精品 544
第三节 由盛至衰的刻书业 544
二、写、刻、校俱精的私刻本 546
二、写、刻、校俱精的私刻本 546
三、面向市井民众的商业书坊 547
三、面向市井民众的商业书坊 547
一、《四库全书总目》 548
一、《四库全书总目》 548
第四节成就卓著的目录学 548
第四节成就卓著的目录学 548
二、一枝独秀的题跋目录与补史艺文志 550
二、一枝独秀的题跋目录与补史艺文志 550
三、目录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553
三、目录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553
第十四章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 556
第一节满族及其文化 556
一、入关后的满族 556
第一节满族及其文化 556
一、入关后的满族 556
第十四章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 556
二、“满洲根本”与“满汉一家” 557
二、“满洲根本”与“满汉一家” 557
三、满族文化的发展 558
三、满族文化的发展 558
第二节蒙古族及其文化 559
一、蒙古诸部 559
第二节蒙古族及其文化 559
一、蒙古诸部 559
二、盟旗制度与民族关系 560
二、盟旗制度与民族关系 560
三、蒙古族文化 561
三、蒙古族文化 561
第三节 回族及其文化 563
一、清代的回族 563
一、清代的回族 563
第三节 回族及其文化 563
二、回族与清政府的关系 564
二、回族与清政府的关系 564
三、回族文化 565
三、回族文化 565
一、维吾尔族文化 566
第四节维吾尔族、锡伯族的文化 566
一、维吾尔族文化 566
第四节维吾尔族、锡伯族的文化 566
二、锡伯族文化 567
二、锡伯族文化 567
第五节藏族及其文化 569
一、清代藏族的名称与居地 569
第五节藏族及其文化 569
一、清代藏族的名称与居地 569
二、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570
二、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570
三、藏族文化 571
三、藏族文化 571
一、清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 573
第六节南方各民族及其文化 573
第六节南方各民族及其文化 573
一、清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 573
二、彝族文化 574
二、彝族文化 574
三、白族文化 575
三、白族文化 575
四、纳西族文化 576
四、纳西族文化 576
五、傣族文化 578
五、傣族文化 578
六、瑶族文化 580
六、瑶族文化 580
第十五章风俗文化与社会风尚 583
第十五章风俗文化与社会风尚 583
第一节服饰文化 584
一、“多元一统”的服饰文明 584
第一节服饰文化 584
一、“多元一统”的服饰文明 584
二、帝后、官员的服饰与礼仪 585
二、帝后、官员的服饰与礼仪 585
三、民人服饰与衣著风尚 590
三、民人服饰与衣著风尚 590
第二节饮食文化 593
一、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总体特征 593
一、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总体特征 593
第二节饮食文化 593
二、宫廷、贵族生活与饮食习尚 594
二、宫廷、贵族生活与饮食习尚 594
三、民间与地方年节的“食风” 596
三、民间与地方年节的“食风” 596
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598
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598
第三节行止与舟车文化 599
第三节行止与舟车文化 599
一、帝后车舆与出巡规制 599
一、帝后车舆与出巡规制 599
二、王公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礼仪 600
二、王公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礼仪 600
三、民人行止习尚与禁忌 601
三、民人行止习尚与禁忌 601
一、帝后、王公的婚丧仪礼 602
第四节婚丧制度与仪礼规范 602
一、帝后、王公的婚丧仪礼 602
第四节婚丧制度与仪礼规范 602
二、民间的婚嫁与丧葬风仪 606
二、民间的婚嫁与丧葬风仪 606
三、边疆地区民族的婚丧习俗 608
三、边疆地区民族的婚丧习俗 608
第五节年节与游艺娱乐活动 611
一、宫中与仕宦显贵的年节娱乐 611
第五节年节与游艺娱乐活动 611
一、宫中与仕宦显贵的年节娱乐 611
二、民间庙会与年节游艺风俗 612
二、民间庙会与年节游艺风俗 612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游艺与竞技 614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游艺与竞技 614
第六节娼妓与赌博 616
一、娼妓 616
第六节娼妓与赌博 616
一、娼妓 616
二、赌博 618
二、赌博 618
第七节社会风尚 619
第七节社会风尚 619
一、士风 620
一、士风 620
二、政风 623
二、政风 623
三、学风 626
三、学风 626
四、商风 629
四、商风 629
五、民风 631
五、民风 631
第十六章宗教 636
第十六章宗教 636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 637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 637
一、坛制、祭设与仪注 638
一、坛制、祭设与仪注 638
二、尊孔与祭孔 640
二、尊孔与祭孔 640
三、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 641
三、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 641
第二节佛教的发展与转衰 643
一、诸帝的崇佛活动及管理制度 643
第二节佛教的发展与转衰 643
一、诸帝的崇佛活动及管理制度 643
二、禅宗的派系及流衍 646
二、禅宗的派系及流衍 646
三、其它各宗 647
三、其它各宗 647
四、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政策 649
四、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政策 649
一、正一道的衰落 653
一、正一道的衰落 653
第三节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 653
第三节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 653
二、全真道的中兴 654
二、全真道的中兴 654
三、《道藏辑要》和新道书 656
三、《道藏辑要》和新道书 656
四、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 657
四、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 657
一、民间宗教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 658
第四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 658
一、民间宗教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 658
第四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 658
二、八卦教(含清水教、天理教)的兴衰 660
二、八卦教(含清水教、天理教)的兴衰 660
三、其他教派的活动 664
三、其他教派的活动 664
四、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667
四、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667
第五节伊斯兰教的演进与磨难 668
第五节伊斯兰教的演进与磨难 668
一、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669
一、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669
二、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 670
二、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 670
三、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 673
三、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 673
四、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 675
四、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 675
一、清初基督教的顺利传播 677
第六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撞及清廷的禁教 677
第六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撞及清廷的禁教 677
一、清初基督教的顺利传播 677
二、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 679
二、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 679
三、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 680
三、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 680
四、东正教及基督教新教的传入 682
四、东正教及基督教新教的传入 682
第十七章传统文学的再度辉煌 686
第十七章传统文学的再度辉煌 686
第一节清初诗文词的兴盛 687
一、顾炎武等遗民作家 687
一、顾炎武等遗民作家 687
第一节清初诗文词的兴盛 687
二、钱谦益与吴伟业 690
二、钱谦益与吴伟业 690
三、王士禛等新起作家 691
三、王士禛等新起作家 691
四、清初词派和词人 693
四、清初词派和词人 693
一、袁枚和清中叶诗歌 694
第二节清中叶诗文词的演进 694
第二节清中叶诗文词的演进 694
一、袁枚和清中叶诗歌 694
二、桐城文派及其他 696
二、桐城文派及其他 696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698
四、清中叶词 698
四、清中叶词 698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698
第三节长篇小说的发展 699
第三节长篇小说的发展 699
一、历史小说的繁荣 700
一、历史小说的繁荣 700
二、世情小说的成就 701
二、世情小说的成就 701
三、《镜花缘》及其他 704
三、《镜花缘》及其他 704
一、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705
一、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705
第四节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705
第四节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705
二、曹雪芹和《红楼梦》 707
二、曹雪芹和《红楼梦》 707
一、拟话本小说的变迁 711
第五节短篇小说的奇葩 711
一、拟话本小说的变迁 711
第五节短篇小说的奇葩 711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712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712
三、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715
三、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715
第六节戏曲文学的盛衰 716
一、李玉和苏州派作家 716
一、李玉和苏州派作家 716
第六节戏曲文学的盛衰 716
二、李渔的戏曲作品 718
二、李渔的戏曲作品 718
三、尤侗及其他 719
三、尤侗及其他 719
四、蒋士铨及其他 720
四、蒋士铨及其他 720
一、洪昇和《长生殿》 722
第七节 《长生殿》和《桃花扇》 722
一、洪昇和《长生殿》 722
第七节 《长生殿》和《桃花扇》 722
二、孔尚任和《桃花扇》 723
二、孔尚任和《桃花扇》 723
第八节散曲、弹词和鼓词 725
一、散曲的余波 725
一、散曲的余波 725
第八节散曲、弹词和鼓词 725
二、弹词和鼓词 726
二、弹词和鼓词 726
第十八章色彩斑斓的多民族音乐和舞蹈 729
第十八章色彩斑斓的多民族音乐和舞蹈 729
一、俗曲 730
第一节俗曲、蒲松龄“俚曲”和传统歌曲 730
一、俗曲 730
第一节俗曲、蒲松龄“俚曲”和传统歌曲 730
二、蒲松龄“俚曲” 733
二、蒲松龄“俚曲” 733
三、传统歌曲 734
三、传统歌曲 734
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 735
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 735
一、沧州木板大鼓 736
一、沧州木板大鼓 736
四、扬州清曲 737
二、苏州弹词 737
三、八角鼓和单弦 737
四、扬州清曲 737
三、八角鼓和单弦 737
二、苏州弹词 737
第三节少数民族的古歌、史诗歌和叙事歌 738
第三节少数民族的古歌、史诗歌和叙事歌 738
一、七弦琴音乐、琴论和广陵派 740
第四节器乐音乐的新面貌 740
一、七弦琴音乐、琴论和广陵派 740
第四节器乐音乐的新面貌 740
二、琵琶艺术和《华氏琵琶谱》 741
二、琵琶艺术和《华氏琵琶谱》 741
三、合奏乐谱《弦索备考》 743
三、合奏乐谱《弦索备考》 743
第五节 《律吕正义》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成就 743
第五节 《律吕正义》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成就 743
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744
一、《律吕正义》 744
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744
一、《律吕正义》 744
第六节满族色彩浓郁的宫廷宴乐 745
一、宫廷宴乐 745
一、宫廷宴乐 745
第六节满族色彩浓郁的宫廷宴乐 745
二、其它礼仪性乐舞 748
二、其它礼仪性乐舞 748
第七节各族的民间舞蹈 749
第七节各族的民间舞蹈 749
一、汉族的民间舞蹈 750
一、汉族的民间舞蹈 750
二、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757
二、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757
第八节高度发展的戏曲舞蹈 762
第八节高度发展的戏曲舞蹈 762
一、丰富多样的地方戏 763
一、丰富多样的地方戏 763
二、戏曲舞蹈的艺术魅力 765
二、戏曲舞蹈的艺术魅力 765
第十九章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 770
第一节昆腔与弋腔 770
一、昆腔的发展与成就 770
第一节昆腔与弋腔 770
第十九章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 770
一、昆腔的发展与成就 770
二、弋腔的变化与高腔腔系 777
二、弋腔的变化与高腔腔系 777
三、清宫演戏 779
三、清宫演戏 779
第二节地方戏曲的勃兴 782
一、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782
一、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782
第二节地方戏曲的勃兴 782
二、花部、雅部之争 788
二、花部、雅部之争 788
第三节板腔体与戏曲新形式 789
第三节板腔体与戏曲新形式 789
第二十章绘画、书法等艺术及其流派 794
第二十章绘画、书法等艺术及其流派 794
一、正统画派及有关的艺术流派 795
第一节清初文人山水画、花鸟画之异趣 795
一、正统画派及有关的艺术流派 795
第一节清初文人山水画、花鸟画之异趣 795
二、画坛上的野逸派 802
二、画坛上的野逸派 802
第二节清中期院画与扬州八怪之对峙 808
第二节清中期院画与扬州八怪之对峙 808
一、宫廷画院的组织机构与创作 809
一、宫廷画院的组织机构与创作 809
二、西洋画家的东来和西法渗透 811
二、西洋画家的东来和西法渗透 811
三、扬州八怪系统的绘画 812
三、扬州八怪系统的绘画 812
一、寺观、宫廷壁画的衰退与变异 818
第三节壁画、版画与雕塑 818
一、寺观、宫廷壁画的衰退与变异 818
第三节壁画、版画与雕塑 818
二、版画的延续和发展 819
二、版画的延续和发展 819
三、宗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的颓势及建筑装饰雕刻的发展 822
三、宗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的颓势及建筑装饰雕刻的发展 822
一、遗民书家 825
第四节书法艺术 825
第四节书法艺术 825
一、遗民书家 825
二、帖学的沿袭与碑学的渐兴 826
二、帖学的沿袭与碑学的渐兴 826
第五节书画史论的著述和资料编纂 829
一、书画论著 829
一、书画论著 829
第五节书画史论的著述和资料编纂 829
二、技法要籍 830
二、技法要籍 830
三、资料编纂 831
三、资料编纂 831
第六节工艺美术 833
一、宫廷工艺美术 833
一、宫廷工艺美术 833
第六节工艺美术 833
二、民间工艺美术 840
二、民间工艺美术 840
三、少数民族工艺美术 848
三、少数民族工艺美术 848
一、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广泛传播 853
第二十一章日趋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体育 853
第一节民间武术的繁衍与发展 853
一、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广泛传播 853
第一节民间武术的繁衍与发展 853
第二十一章日趋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体育 853
二、武术与导引的兼习 855
二、武术与导引的兼习 855
三、武术门派的繁衍 857
三、武术门派的繁衍 857
四、民间武术家活动述略 859
四、民间武术家活动述略 859
五、有代表性的武术论著 861
五、有代表性的武术论著 861
六、少林武术活动的发展 863
六、少林武术活动的发展 863
第二节习射与摔跤活动 865
第二节习射与摔跤活动 865
一、兴盛的习射活动 865
一、兴盛的习射活动 865
二、清廷摔跤纪事与善扑营的建立 867
二、清廷摔跤纪事与善扑营的建立 867
三、蒙古族的摔跤活动 867
三、蒙古族的摔跤活动 867
第三节导引养生术的发展 868
第三节导引养生术的发展 868
一、柳华阳与《慧命经》和《金仙证论》 869
一、柳华阳与《慧命经》和《金仙证论》 869
二、刘一明的《修真九要》与《修真辨难》 870
二、刘一明的《修真九要》与《修真辨难》 870
三、延年九转法与易筋经十二势 871
三、延年九转法与易筋经十二势 871
四、尤乘的《寿世青编》与曹庭栋的《老老恒言》 873
四、尤乘的《寿世青编》与曹庭栋的《老老恒言》 873
第四节其它体育活动 874
一、兴盛的滑冰活动 874
一、兴盛的滑冰活动 874
第四节其它体育活动 874
二、衰落的球类活动 877
二、衰落的球类活动 877
三、围棋与象棋活动 878
三、围棋与象棋活动 878
四、广泛开展的竞渡活动 881
四、广泛开展的竞渡活动 881
第二十二章中外文化交流 883
第二十二章中外文化交流 883
第一节康熙帝和西方文化 884
一、西洋新历和西方传教士 884
第一节康熙帝和西方文化 884
一、西洋新历和西方传教士 884
二、康熙帝和法王路易十四 885
二、康熙帝和法王路易十四 885
一、莱布尼兹的中西观 887
第二节18世纪的中西文化观 887
第二节18世纪的中西文化观 887
一、莱布尼兹的中西观 887
二、欧洲探索中国文化、科学 888
二、欧洲探索中国文化、科学 888
三、樊守义和文艺复兴发祥地的考察 890
三、樊守义和文艺复兴发祥地的考察 890
四、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中国观 891
四、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中国观 891
五、中国君主政治在西方的鼓吹 892
五、中国君主政治在西方的鼓吹 892
第三节 罗科科时期的中西艺术和文学 893
一、华瓷展现的艺术天地 893
一、华瓷展现的艺术天地 893
第三节 罗科科时期的中西艺术和文学 893
二、茶文化和欧洲社会 895
二、茶文化和欧洲社会 895
三、英华庭园和中国风潮 896
三、英华庭园和中国风潮 896
四、歌德和中国 898
四、歌德和中国 898
一、乾隆宫廷中的西洋技艺 899
第四节乾隆帝和西方文化 899
一、乾隆宫廷中的西洋技艺 899
第四节乾隆帝和西方文化 899
二、英使马戛尔尼和中英文化交流 900
二、英使马戛尔尼和中英文化交流 900
第五节中俄文化的接触 901
一、北京的俄国传道团 901
一、北京的俄国传道团 901
第五节中俄文化的接触 901
二、中俄文学的初会 903
二、中俄文学的初会 903
第六节中日文化交流 904
一、华人移民和日本文化 904
一、华人移民和日本文化 904
第六节中日文化交流 904
二、本草学在日本 905
二、本草学在日本 905
第七节中朝、中越文化交流 906
一、中朝文学和文人学者的交谊 906
一、中朝文学和文人学者的交谊 906
第七节中朝、中越文化交流 906
二、越南顺化的建设和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 908
第八节美洲和中国文化 908
一、马尼拉帆船贸易和美洲的中华文化 908
一、马尼拉帆船贸易和美洲的中华文化 908
第八节美洲和中国文化 908
二、越南顺化的建设和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 908
二、中美关系的发端 909
二、中美关系的发端 909
- 《海洋文明小史》倪谦谦责编;王存苗译;(法)雅克·阿塔利 2020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四大发明!》蒙曼,张迪 2019
- 《二十四史全译 繁体精装版 第4册 明史》许嘉璐主编;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编 2012
- 《文明的衰落与复兴》张娜责编;陈维政总主编;孙林译者;(德)阿尔伯特·史怀哲 2019
-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史 第1卷》张晋藩主编 2019
- 《二十四史全译 繁体精装版 第1册 明史》许嘉璐主编;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编 2012
- 《不可不知的古代地中海文明史》(中国)蒋家瑜 2019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服饰!》(中国)蒙曼,张迪 2019
- 《山海文明》张先清主编 2019
- 《新视野下的英国文明史研究》(中国)孟广林,赵秀荣 2019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王纪华纪念集编审委员会 1995
- 《雅马哈管乐队训练教程 降E调单簧管 分谱》Japan Band Clinic委员会 2019
- 《莼江曲谱 1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小猫咪吐泡泡》苏梅著;蓝咔坊动漫设计工作室绘 2018
-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重庆大学,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编 2018
- 《二十五史中的浙江人 24》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05
- 《神奇中国少年行》(中国)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 2019
- 《二十五史中的浙江人 15》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05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