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卫辉市志
卫辉市志

卫辉市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卫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108006855
  • 页数:881 页
图书介绍:
《卫辉市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地理 77

第一章 位置境域 77

第一节 位置面积 77

第二节 境域沿革 77

第二章 建置区划 78

第一节 名称由来 78

一、县名由来 78

二、市名由来 78

第二节 建置沿革 78

一、明清时期区划 80

第三节 行政区划 80

二、民国时期区划 8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区划 85

第三章 地质 88

第一节 地层 88

一、太古界(Ar) 88

二、元古界震旦系(Z) 88

三、古生界(P2) 88

四、新生界(K2) 89

第二节 构造 90

一、地垒地堑 90

二、断裂 90

四、六度寺闪长玢岩碱性正长斑岩岩体 91

三、潘梯碱性正长斑岩岩体 91

五、东陈召闪长玢岩岩体 91

二、大池山靳湾田窑二长斑岩岩体 91

一、西白寺正长闪长玢岩岩体 91

第三节 岩浆岩 91

六、红山岭正长闪长玢岩岩体 92

七、黄山北花岗闪长玢岩岩体 92

八、塔岗花岗斑岩岩体 92

第四节 市区工程地质 92

第五节 地震 92

第六节 矿产资源 94

一、黑色金属矿产 94

二、有色金属矿产 95

三、化工原料矿产 96

四、特种非金属矿产 96

五、建筑材料矿产 96

七、麦饭石矿泉水 97

六、燃料矿产 97

第四章 地貌 98

第一节 地形 98

一、太行山基岩山丘区 98

二、山前倾斜平原 98

三、平原 98

一、苍峪山 99

二、霖落山 99

第二节 山脉 99

第五章 气候 100

第一节 日照 100

第二节 气温 101

第三节 地温 102

第四节 霜期 102

第五节 降水 103

四、干热风 105

二、暴雨 105

三、冰雹 105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105

一、旱涝灾害 105

五、大风 106

第七节 气象谚语 106

第六章 水文 107

第一节 河流 107

一、卫河 107

二、东孟姜女河 107

三、共产主义渠 108

四、沧河 108

五、香泉河 108

六、十里河 108

七、大沙河 108

第二节 地下水 108

一、贫水区 108

二、水质 109

一、水量及分布 109

二、弱富水区 109

第三节 水资源 109

三、富水区 109

第七章 土壤 110

第一节 土壤种类 110

一、褐土 110

二、潮土 110

三、风沙土 111

第二节 养分状况 111

第八章 植物动物 112

第一节 植物 112

一、栽培植物 112

二、野生植物 112

二、野生动物 113

一、饲养动物 113

三、中药材 113

第二节 动物 113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 114

第二编 人口 计划生育 姓氏 115

第一章 人口 115

第一节 人口演变 115

一、明清及民国时期 11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16

第二节 人口普查 118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 118

二、第二次人口普查 118

三、第三次人口普查 119

第三节 人口迁徙 121

一、明代迁民 121

附:郭全屯村移民碑文 122

二、境内移民 122

第四节 婚姻家庭 123

一、婚姻 123

二、家庭 124

第二章 计划生育 125

第一节 宣传教育 125

第二节 地方法规 126

一、奖励晚婚晚育的规定 126

二、奖励一对夫妇终身只要一个孩的规定 126

三、照顾特殊情况生育两胎的规定 126

四、限制早婚早育的规定 127

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规定 127

六、限制计划外怀孕的规定 127

七、限制计划外生育的规定 127

第三节 节育措施 128

八、其他规定 128

第四节 节育成效 129

第五节 机构 130

第三章 姓氏 131

第一节 姓氏概况 131

第二节 林姓吕姓发祥地 131

一、林姓发祥地 131

二、吕姓发祥地 132

第三编 城乡建设 133

第一章 历代古城 133

第一节 卫辉府城 133

第四节 隋兴县城 135

第五节 博望县城 135

第六节 潞王府 135

第二节 鄘城 135

第三节 汲城 135

第七节 北盐店城西盐店城 136

第二章 城市规划 136

第一节 总体规划 136

第二节 分项规划 136

第三章 城市建设 138

第一节 居民住房 138

第三节 街道建设 139

第二节 公共建筑 139

第四节 生活供水 141

第四章 乡村建设 141

第一节 农民住房 141

第二节 乡村道路 142

第五章 土地房产管理 143

第一节 土地管理 143

一、产权变更 144

第二节 房产管理 144

三、公房修缮 145

四、普查发证 145

二、房屋租赁 145

五、房产档案 146

六、落实房产政策 146

第六章 建筑业 147

第一节 企业 147

一、第一建筑公司 147

二、第二建筑公司 147

第二节 工程设计 147

第三节 施工设备 148

第七章 环境保护 148

第八章 机构 149

第一节 党的组织 151

一、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5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151

第四编 政治 151

二、抗日战争时期 152

三、解放战争时期 154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54

五、历届市(县)委主要领导更迭表 162

第二节 整党整风 164

一、桑园整风 164

二、党员整训 164

三、整风运动 164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整党 165

五、全面整顿 165

六、党员评格 165

第三节 历次党代表大会 165

三、第三次代表大会 166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166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 166

四、第四次代表大会 167

五、第五次代表大会 167

第四节 党的重要活动 167

一、建国前党的重要活动 167

二、建国后党的重要活动 169

第五节 党务工作 172

一、组织工作 172

二、宣传工作 174

三、纪律检查 176

四、统战工作 176

五、信访工作 178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178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79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180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183

一、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决定重大事项 184

二、依法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工作 184

三、依法行使任免权 185

四、加强同代表联系发挥代表作用 185

第三章 人民政府 187

第一节 市(县)政府 187

一、名称沿革 187

二、机构设置 188

三、历任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更迭表 189

第二节 政务述略 191

一、抗日战争时期 191

二、解放战争时期 191

三、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 192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2

一、区乡(镇)政府机构 194

第三节 区乡(镇)村(街)政权机构 194

第四节 干部状况 195

二、村(街)政府机构 195

第五节 民政 197

一、优抚 197

二、救济 198

三、收容遣送 199

四、福利工厂 200

五、双扶 200

附:育婴会和福民孤儿院 200

第六节 劳动 201

一、劳动就业 201

二、劳动工资 202

三、劳动保护 205

四、劳动管理 206

二、侨务工作 208

第七节 侨务 208

一、国外华侨 208

第四章 人民政协 20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09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211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12

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12

二、自我教育加强团结 213

三、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两个文明建设 213

四、开展“三胞”联谊促进祖国统一 214

五、整理出版文史资料 214

第五章 政法 214

第一节 公安 214

二、治安管理 215

一、侦察破案 215

三、消防工作 216

四、武装警察 217

第二节 检察 217

一、刑事检察 218

二、经济检察 218

三、法纪检察 218

四、监所检察 219

五、控告申诉检察 219

第三节 审判 219

一、刑事审判 220

二、民事审理 220

四、信访申诉 221

三、经济审判 221

第四节 司法 222

一、法制宣传 222

二、民事调解 223

三、公证工作 223

四、律师工作 223

第六章 群众团体 224

第一节 工会 224

一、组织机构 224

二、历届代表大会 225

三、主要活动 225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227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卫辉市(汲县)委员会 227

一、组织机构 230

二、历届妇代会 23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230

二、少年先锋队 230

三、主要活动 231

第四节 农会 232

第五节 工商业团体 232

一、汲县城关工商业联合会 232

二、卫辉市工商业联合会 233

三、个体劳动者协会 233

第七章 建国前政党社团 233

第一节 清以前历代政权机构 233

一、县级政权机构 233

二、郡、州、路、府级政权机构 2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机构 236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 245

一、商会 246

第五节 社会团体 246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县参议会 246

二、教育会 247

三、学生联合会 247

附:日伪县政权机构 247

第五编 军事 249

第一章 明清及民国武装 249

第一节 明清武装 249

第二节 民国武装 249

第二章 人民武装 250

第一节 河南义勇军 250

第二节 马牙山游击队 251

第三节 汲县县大队 251

第四节 独立营 252

第五节 市(县)乡武装部 252

一、志愿兵役制 254

第二节 人民政府兵役制度 254

第一节 古代与民国兵役制度 254

第三章 兵役制度 254

二、义务兵役制 255

第四章 兵事 255

第一节 古代兵事 255

一、牧野大战 255

二、曹操征讨袁绍 256

三、郭子仪大败安庆绪于卫州 256

四、岳飞大败金兵 256

五、金、元争夺卫州 257

六、红巾军攻占卫辉 257

第二节 近代兵事 257

一、农民武装抗粮斗争--红枪会围城 257

四、马牙山阻击战 258

三、夜袭敌区公所 258

二、百日围城之战 258

五、杨村护麦战斗 259

六、拔除谷驼村敌据点 259

七、反扫荡战斗 259

八、豫北反攻战中的汲县战斗 260

九、解放汲县城 261

附:兵祸与日军侵卫罪行 261

一、兵祸 261

二、日军侵卫罪行 262

第五章 民兵工作 26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63

第二节 思想建设 264

第三节 军事训练 264

第四节 民兵业绩 2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266

第一节 清代驻军 266

第六章 驻军及军民关系 266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及军民关系 267

一、驻军 267

二、军民关系 267

附:日、伪军盘据情况 269

第六编 经济综述与人民生活 271

第一章 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 271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271

第二节 土地制度改革 272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73

一、农业改造 273

二、手工业改造 275

三、工商业改造 275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76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77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277

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278

第二章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27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7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284

第三节 经济结构变化 286

一、社会总产值结构 286

二、工农业产值结构 286

三、农轻重结构 286

四、农业产值结构 287

五、轻重工业结构 287

六、所有制结构 287

第三章 人民生活 288

第一节 农民生活 288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292

第一章 农业 295

第七编 农业经济 295

第一节 耕地 296

一、耕地面积 296

二、基建占地 296

三、开荒造田 297

四、改良土壤 297

第二节 农业机具 297

一、耕作机具 297

二、收获机具 298

三、灌溉机具 298

四、农业运输机具 298

一、作物分布 299

第三节 作物分布与区划 299

五、植保与农产品加工机具 299

二、作物区划 300

第四节 种子 302

一、品种更新 302

二、选种育种 303

第五节 耕种制度与管理 303

一、耕作制度 303

二、种植制度变革 304

三、种植密度 304

四、栽培制度 305

五、中耕 305

六、施肥 305

第六节 植物保护 306

一、病虫害测报 306

七、灌溉 306

二、病虫害防治 307

三、植物检疫 307

第七节 产量 308

第八节 农谚 310

第九节 农业机构 312

一、行政管理机构 312

二、企事业单位 312

第二章 林业 313

第二节 采种育苗 314

二、育苗 314

一、采种 314

二、林种 314

一、树种 314

第一节 树林种类 314

第三节 植树造林 315

一、四旁植树 315

二、造林 316

第四节 林木保护 317

一、组织与制度 317

二、虫害防治 318

第五节 果树 319

一、种类与分布 319

二、果园面积 319

第六节 古特稀有树种简介 320

一、孙杏村古柏 320

二、比干庙古柏 320

第七节 林产品选介 321

八、狮豹头油松 321

二、白河桃梨 321

三、汲城枣 321

一、雪白庄苹果 321

七、定沟橡树 321

六、太行白皮松 321

五、罗圈银杏树 321

四、德南街大槐树 321

三、尚庄侧柏 321

第八节 机构 322

一、管理机构 322

二、企事业单位 322

第三章 畜牧 322

第一节 家畜种类及分布 323

第二节 家禽种类与分布 323

第三节 畜禽养殖 323

一、大牲畜 323

二、小家畜 324

三、家禽 324

第四节 饲料与饲草 325

第五节 畜禽品种选优与引进 326

一、本地品种选优 326

二、外地品种引进 326

第六节 疫病与防治 326

一、传染病 326

二、普通病 328

三、寄生虫病 329

四、疫病防治 329

第七节 畜禽产品 330

第八节 机构 331

一、行政机构 331

二、事业单位 331

第四章 水利 332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33

一、塔岗水库 333

二、狮豹头水库 334

四、香泉水库 335

三、正面水库 335

五、水土保持 336

第二节 防洪除涝工程 336

一、卫河治理 336

二、共产主义渠开挖与治理 337

三、东孟姜女河治理 337

四、长虹渠治理 337

五、县城电力排水站工程 338

六、滞洪区建设 338

第三节 灌溉工程 338

一、井灌 338

二、机灌站 340

三、电灌站 340

四、自流灌溉 341

二、地下水观测 342

第四节 勘测工作 342

一、水文观测 342

三、水文地质勘探 343

四、水利工程地质勘探 344

第五节 抗旱与防汛 344

一、抗旱 344

二、防汛 344

第六节 水利纠纷与协议 345

一、东孟姜女河排水工程纠纷 345

二、长虹渠排水工程纠纷 345

三、卫河小河口裁弯取直工程纠纷 346

四、引黄东三干渠协议 346

五、汲、淇两县灌溉与防洪协议 346

第七节 组织机构 346

一、水利机构 34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47

二、施工组织 347

第五章 乡镇企业 347

第二节 主要生产类别 349

一、工业企业 349

二、农业企业 350

第三节 企业选介 350

一、卫辉市电磁线总厂 350

二、张武店养鸡厂 350

三、后河曲酒厂 350

第四节 名优产品简介 351

第五节 机构 351

第八编 工业经济 353

第一章 工业 353

第一节 工业行业 354

一、纺织工业 354

二、建材工业 355

三、煤炭采选业 356

四、机械工业 356

五、化学工业 356

六、造纸及纸制品业 356

七、印刷工业 357

八、金属制品业 357

九、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7

十、缝纫工业 358

十一、皮革毛皮及制品业 358

十二、塑料制品业 358

十三、木器制造业 358

十四、橡胶制品业 359

十五、医药工业 359

十六、粮油加工及食品冷饮制造业 359

一、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概况 361

第二节 工业企业 361

二、厂矿选介 362

第三节 产品 373

一、主要产品产量 373

二、名优产品选介 375

第四节 机构沿革 377

第二章 交通 377

第一节 公路 378

一、公路建设 378

二、公路运输 379

第二节 桥坝涵 384

一、桥梁 384

二、顺河坝 386

三、公路涵洞 387

第三节 交通监理 387

二、驾驶员管理 388

一、车辆管理 388

第四节 卫河航运 389

第五节 铁路 390

一、京广铁路 390

二、道清铁路 390

第六节 机构 390

一、行政机构 390

二、企事业单位 391

第三章 电业 392

第一节 水力发电 393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393

一、河园110千伏(中心)输变电站 393

二、王湾35千伏输变电站 393

七、李亨屯35千伏输变电站 394

六、上乐村35千伏输变电站 394

八、唐庄35千伏输变电站 394

四、井岗35千伏输变电站 394

三、大池山35千伏输变电站 394

五、陈召35千伏输变电站 394

第三节 供电用电 395

一、供(购)电量 395

二、用(售)电量 395

第四节 电力管理 396

第四章 邮电 396

第一节 邮路 397

第二节 邮电设备 397

一、邮政设备 397

二、电信设备 398

第三节 邮电业务 399

一、邮政 399

二、电信 399

第一章 商业 401

第九编 商业 财税 金融 401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 403

一、工具与机械 403

二、金属材料 404

三、木材 404

四、农药 化肥 农膜 404

五、石油产品 煤炭 405

第二节 生活用品供应 406

一、布匹 百货 406

二、五金 交电 406

三、糖烟酒 406

四、杂货副食品 407

第三节 中西药购销 407

三、棉花 408

二、果品蔬菜 408

第四节 农副产品购销 408

一、肉蛋禽 408

第五节 饮食服务 409

一、饮食业 409

二、服务业 410

附:风味小吃 411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 411

第七节 集市贸易 411

第八节 机构 414

一、商业局 414

二、供销合作社 415

三、物资局 415

四、烟草专卖局 415

附:旧商号 415

第一节 粮油购销 416

第二章 粮油 416

一、粮食统购统销 417

二、油脂(料)购销 420

三、议购议销 420

四、票证管理 420

第二节 储运 420

一、仓储 420

二、调运 421

三、铁路专用线 422

第三节 粮食加工 422

一、面粉 422

二、食品 422

第四节 机构 423

第三章 对外贸易 423

三、饲料 423

第一节 组织货源 424

第二节 质量检验 424

第三节 经营产品 425

一、畜产品 425

二、纺织品 427

三、机械类 427

四、轻工工艺品 428

五、粮油食品土产品 428

第四节 机构 429

第四章 财税 430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30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31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33

二、支援农业 435

三、监察和控购 435

第四节 开源节流 435

一、支持工业 435

第五节 财务管理 436

一、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436

二、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 437

三、农业财务管理 437

四、企业财务管理 437

第六节 农业税 438

第七节 工商各税 439

一、税收体制 439

二、征收管理 441

一、财政局 444

第九节 机构 444

二、人民公债 444

第八节 公债发行 444

一、建国前公债 444

二、税务局 445

第五章 金融 445

第一节 货币 445

一、货币沿革 445

二、货币流通 446

第二节 信贷 446

一、工商信贷 446

二、农业信贷 447

第三节 基建资金 447

第四节 储蓄 448

第五节 信用社 449

一、农村信用社 449

三、卫辉信用社 450

二、城市信用社 450

第六节 汇兑与结算 451

第七节 金银管理 451

第八节 保险事业 451

第九节 机构 452

一、银行与信用社 452

二、保险公司 453

附:当铺与银号 453

第十编 经济管理 455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55

第一节 编制计划 455

第二节 计划监督 456

第三节 计划执行 456

第二节 统计资料管理 458

一、统计报表及数字资料管理 458

第二章 统计管理 458

第一节 统计网络建设 458

二、资料整理和汇编 459

第三节 统计分析 459

第四节 统计队伍建设 459

一、以会代训 459

二、举办培训班 460

三、在职教育与办学 460

第三章 审计 460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定期送达审计 461

第二节 财务收支审计 461

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 462

第四节 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 462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463

第一节 集贸市场管理 463

第五节 财政金融审计 463

第二节 登记发证 465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466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467

第五节 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469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470

第一节 计量监督 470

一、普查与检定 470

二、推行法定计量单位 471

三、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471

四、计量定级升级 471

第二节 标准化推广 472

第三节 产品质量检验 472

第六章 物价 472

第一节 物价演变 473

二、监督与检查 475

一、审价核价 475

第二节 物价管理 475

第十一编 教科文卫 477

第一章 教育 477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78

一、市立幼儿园 478

二、华新幼儿园 478

第二节 初等教育 479

一、发展概况 479

二、学制与课程 481

三、学校选介 482

第三节 中等教育 485

一、发展概况 485

二、学制与课程 486

三、学校选介 486

一、农民教育 492

第五节 社会教育 492

第四节 高等教育--新乡医学院 492

二、干部职工教育 493

三、电大函授 493

附:经正书舍 494

第六节 经费与设施 495

一、教育经费 495

二、教育设施 496

第七节 师资队伍 497

一、教师任用 497

二、教师素质 498

三、教师待遇 498

第八节 教学研究 499

一、教研组织 499

二、教研活动 499

附:儒学 书院 义学 社学 私塾 500

第九节 机构 500

第二章 科学技术 501

第一节 科技队伍 502

第二节 科技工作 502

一、科普活动 502

二、试验研究 503

三、实施“星火计划” 505

四、信息咨询 505

五、地震测报 506

六、气象测报 507

第三节 科技成果 507

一、省级科技成果 507

二、地市级科技成果 508

三、驻卫单位科技成果 510

第四节 科技经费 511

二、科学技术协会 512

第五节 机构 512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512

三、科研单位 513

四、学术团体 514

第三章 文化 514

第一节 群众文化 514

一、馆站室活动 515

二、民间文艺 516

第二节 戏剧 519

一、剧种与表演团体 519

二、演出场所 522

第三节 电影 522

第四节 图书 523

一、发行 523

一、市档案馆 524

二、馆室 524

第五节 档案馆室 524

二、市直机关档案室 525

三、乡(镇)档案室及村(街道)档案管理 525

第六节 新闻通讯 525

一、新闻 525

二、通讯 526

第七节 广播电视 526

第八节 文学艺术 527

一、文学 527

二、书画摄影 528

三、音乐 529

四、雕塑 529

五、建筑艺术 529

第九节 著述 530

六、编织刺绣 530

七、印染剪贴首饰 530

第十节 民间文学 533

一、民间传说故事 533

二、歌谣 539

三、谚语 542

第十一节 机构 545

一、文化局 545

二、广播电视局 545

三、档案局 545

第四章 文物 545

第一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46

一、比干庙(墓) 546

三、为北魏孝文帝造九级一驱碑 548

四、山彪战国墓群 548

二、陀罗尼经幢 548

五、镇国塔 549

第二节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49

一、古代建筑 549

二、石刻造像 550

三、古文化遗址 553

四、古城址 553

五、古墓葬 553

六、近现代文物 554

四、李源屯康湾民居遗址 555

七、堆金冢 555

六、汉代墓葬 555

五、柳庄乡南唐庄南地民居遗址 555

二、黑龙潭古战场 555

一、牧野古战场 555

第三节 其他 555

三、杏园镇遗址 555

十三、清真寺 556

十七、唐张师墓志 556

十六、汲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556

十五、华新纱厂工会成立旧址 556

十四、同盟会活动旧址 556

十二、天主教堂 556

十一、芳兰古戏楼 556

十、延寿宫 556

九、潞王府遗址 556

八、萧公墓 556

四、青铜器 557

三、骨器 557

二、石器 557

一、化石 557

十九、袁世凯别业 557

十八、经正书舍碑 557

第四节 馆藏文物 557

五、货币 558

六、瓷器 558

第五章 卫生 559

第一节 卫生队伍经费设备 559

一、卫生队伍 559

二、经费设备 560

第二节 医术 562

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 562

二、西医 564

第三节 防疫保健 568

一、防疫 568

二、保健 574

二、地方病防治 578

第四节 除害灭病 578

一、爱国卫生运动 578

三、传染病防治 579

第五节 医药 586

一、西药 586

二、中药 586

第六节 药政药检 589

一、监督 589

二、麻醉药品管理 589

三、药品检验 590

第七节 卫生机构 591

一、行政机构 591

二、医疗机构 591

第六章 体育 596

二、球类 597

第一节 项目 597

一、田径 597

三、武术 599

四、游泳 600

五、体操 600

六、射击 600

七、棋类 601

八、自行车 601

九、广播体操 601

十、医疗体育 601

十一、信鸽 601

十二、其他运动 601

一、市(县)级 602

二、基层 602

第二节 活动与训练 602

三、体育中学 603

四、汲县师范体育班 603

第三节 场地设施 603

一、市体育场 603

二、基层场地 604

第四节 竞赛与成绩 605

一、市(县)运动会 605

二、基层运动会 607

三、地市级运动会 607

四、省级以上运动会 608

五、承办运动会及比赛 609

三、基层单位体育协会 610

一、管理机构 610

二、市级单项运动体育协会 610

第五节 机构 610

六、人才输送 610

第十二编 宗教 风俗 方言 611

第一章 宗教 611

第一节 道教 611

第二节 佛教 612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12

第四节 天主教 613

第五节 基督教 614

第二章 民风 民俗 615

第一节 生活习俗 615

一、衣食住行 615

二、婚丧喜庆 616

一、传统节令 618

第二节 时令 618

二、新节日 619

第三节 新风尚 620

一、“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620

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620

三、“五好家庭”活动 621

第三章 方言 621

第一节 语音描写 621

一、声母 621

二、基本韵母 622

三、单字调 623

四、变韵 624

五、变调 628

第二节 声韵调配合关系 629

一、声韵配合关系 629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 629

一、声母的对应规律 639

第三节 卫辉话和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 639

二、基本韵母的对应规律 641

三、单字调的对应规律 643

第四节 特殊词语 644

一、名词性词语 644

二、动词、形容词性词语 648

三、副词、介词性词语 649

第五节 语法举要 649

一、词头、词尾 649

二、变韵的语法功能 650

三、形容词重叠式 650

四、补语 650

第六节 卫辉话标音举例 651

一、谚语 651

五、虚词 651

二、歇后语 652

三、谜语 652

四、绕口令 652

五、童谣 652

六、小故事 653

第十三编 人物 655

第一章 传记传略 655

第一节 传记 655

第二节 传略 672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678

第三章 人物简介 700

第一节 卫辉籍在外地工作人员 700

一、地(市)师级(含副职)干部 700

二、高级科技人员 704

三、高级教文卫人员 713

第二节 在本地工作人员 729

第四章 人物表 750

一、卫辉籍在外地工作人员表 750

二、在本地工作人员表 762

三、驻卫单位工作人员表 785

四、先进人物表 794

附:历代来卫辉知名人物简介 796

第十四编 乡镇简介 799

第一章 东拴马乡 799

第二章 狮豹头乡 801

第三章 大池山乡 804

第四章 太公泉乡 806

第五章 安都乡 810

第六章 顿坊店乡 813

第七章 唐庄乡 816

第八章 孙杏村乡 819

第九章 柳庄乡 822

第十章 后河乡 824

第十一章 庞寨乡 827

第十二章 李源屯乡 830

第十三章 上乐村乡 834

第十四章 倪湾乡 837

第十五章 城郊乡 839

第十六章 城关镇 841

附录 845

一、旧志简介 845

二、本次修志的有关文件和讲话 849

三、本次修志考证的几个问题 864

四、历史上的卫辉八景 874

五、卫辉各部门编史修志情况 875

六、《卫辉市志》编纂始末 8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