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安然,唐森本编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2401539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目录

目 录 1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 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1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对象和项目 2

一、环境监测的对象 2

二、选择监测项目的原则 4

一、环境监测与污染物时间分布的关系 5

第三节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关系 5

二、环境监测与污染物空间分布的关系 7

第四节 监测分析方法及选择 8

一、分析方法的特点 8

二、分析方法的选择 9

第五节 环境标准 10

一、环境质量标准 11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4

三、监测分析方法标准 15

第一节 数据与误差的分布规律 16

一、监测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16

第二章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16

二、数据与误差的统计分布规律 17

第二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18

一、总体和样本 18

二、基本统计量的计算 19

三、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22

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回归处理与相关分析 28

一、直线回归方程 28

二、相关系数 30

第四节 方差分析 32

笫五节 监测分析质量控制 34

一、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 34

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35

三、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37

第二篇 大气污染监测 39

第三章 大气试样的采集与标准气样的配制 39

第一节 大气及大气污染物 39

一、大气及大气污染 39

二、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40

一、布点根据和原则 42

第二节 大气采样点的布设 42

二、布点方法 43

第三节 采样方法和仪器 46

一、直接采样法 46

二、浓缩采样法 46

三、采样仪器 54

第四节 采样时间和采样效率 60

一、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60

二、采样效率 61

一、气体体积换算 63

第五节 气体体积换算和分析结果表示 63

二、气体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65

第六节 标准气的配制 67

一、标准气的产生 67

二、配气方法 69

第四章 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 77

第一节 气态酸污染指数的测定 77

第二节 二氧化硫的测定 78

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78

二、钍试剂分光光度法 81

三、自动库仑滴定法 82

四、溶液电导率法 85

第三节 氮氧化物的测定 89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89

二、化学发光法 90

第四节 一氧化碳的测定 92

一、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 92

二、气相色谱法 94

三、汞置换法 95

第五节 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96

第六节 氟化物的测定 98

一、滤膜采样、酸溶解氟离子电极法 99

二、离子电极法氟化物测定仪 101

第七节 汞的测定 102

一、汞蒸气的测定 102

二、总汞的测定 104

第八节 烃类化合物的测定 105

一、降尘试样的采集 109

第五章 粒子状污染物的测定 109

第一节 自然降尘量的测定 109

二、降尘量的测定内容和流程 110

第二节 飘尘浓度的测定 112

一、重量法 112

二、压电晶体振荡法 115

三、β射线吸收法 117

第三节 粒度分布的测定 119

一、撞击法 120

二、光散射法 122

第四节 尘粒组分的测定 124

一、水溶性物质的测定 125

二、金属元素的测定 129

三、有机组分的测定 132

第六章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140

第一节 植物的受害过程和抗性 140

一、受害过程和一般症状 140

二、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抗性 141

一、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142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142

二、氟化物的指示植物 143

三、氧化剂的指示植物 144

第三节 监测方法和影响因素 144

一、植物监测的基本方法 144

二、影响植物监测的因素 146

第七章 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148

第一节 概述 148

一、总站的组成 149

第二节 总站的组成及功能 149

二、总站的功能 150

第三节 固定监测站 151

一、站址的选择 151

二、监测项目和仪器仪表 152

三、分站的功能 152

第四节 大气污染流动监测站 154

一、流动监测站的组成和监测项目 154

二、流动监测站的作用 155

二、水循环与水体污染 156

一、水和水体 156

第八章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156

笫一节 水体和水体污染 156

第三篇 水污染监测 156

三、水体污染的监测项目 158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 158

一、采样点的选择 159

二、采样仪器 161

三、采样方法 162

一、冷藏法 164

第三节 水样的保存 164

二、化学试剂加入法 165

笫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167

一、悬浮物的去除 167

二、水样的消解 167

三、微量组分的富集和分离 169

第五节 水质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175

一、用每升水样含被测物质的质量表示 175

二、用被测物与水样的质量比表示 175

一、流速仪法 176

三、用每升水样含被测物的毫摩尔数表示 176

第六节 流速、流量的测定 176

二、浮标法 177

三、容积法 177

四、三角堰法 177

第九章 物理指标的测定 179

第一节 水温的测定 179

第二节 色度的测定 179

一、钴铂比色法 180

第三节 浑浊度的测定 181

二、稀释倍数法 181

第四节 嗅的检验 182

第五节 悬浮物的测定 183

第六节 电导率的测定 184

第十章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87

第一节 溶解氧的测定 187

一、碘量法 188

二、隔膜电极法 188

一、标准稀释法 190

第二节 生化需氧量 190

二、检压法 191

三、库仑法 191

第三节 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193

一、酸性高锰酸钾法 194

二、碱性高锰酸钾法 194

三、重铬酸钾法 194

四、COD自动测定装置 195

第四节 总有机碳的测定 196

一、溴化容量法 197

第五节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197

二、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 198

三、紫外吸收光度法 199

四、气相色谱法 201

第六节 油类的测定 201

一、重量法 202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202

三、非分散红外光吸收法 202

第八节 多氯联苯的测定 203

第七节 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 203

二、分析流程 204

一、试样采集 204

三、定性定量测定 205

第十一章 非金属无机污染物的测定 206

第一节 pH值的测定 206

第二节 酸度和碱度的测定 208

一、酸度的测定 208

二、碱度的测定 209

一、硝酸银滴定法 211

第三节 氯离子的测定 211

二、硝酸高汞滴定法 212

三、硫氰酸汞比色法 212

四、氯离子选择电极法 213

第四节 氟化物的测定 213

一、滴定法 214

二、比色法 215

三、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215

一、砷斑法 216

第五节 砷的测定 216

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 217

三、氢化物原子吸收法 217

四、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度法 218

笫六节 氰化物的测定 219

一、硝酸银容量法 221

二、比色法 221

三、氰离子选择电极法 223

第七节 硫化物的测定 224

一、碘量法 225

二、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 226

第十二章金属污染物的测定 227

第一节硬度的测定 227

第二节 铬的测定 228

一、高锰酸钾容量法 229

二、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229

三、螯合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31

第三节镉、铅、汞的双硫腙比色法测定 231

一、双硫腙的性质 232

二、双硫腙萃取条件 233

三、测定方法 235

四、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镉、铅、汞 236

第四节镉、铅的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 237

第五节 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239

一、汞的冷原子吸收分析 240

二、重金属污染物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241

第十三章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 242

第一节微生物计数法 242

一、细菌总数 242

二、大肠杆菌数 243

第二节 生物测试 244

一、毒性测量单位 245

二、测试装置 246

三、测试方法 246

第三节 生物体系法 247

第十四章水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249

第一节 组成和功能 249

第二节 水污染固定监测站 250

一、站地的选择 250

二、水样的采集 251

三、监测项目和仪器 252

第三节 水污染流动监测站 254

第四篇土壤、生物污染监测 256

第十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256

第一节 土壤污染与常见污染物 256

一、施肥引起的污染 256

二、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 256

三、重金属污染 257

四、农药污染 257

一、采样点布置 258

五、其他原因造成的污染 258

第二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58

二、采样方法 259

三、土壤样品的制备 260

第三节 土壤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261

一、融熔法 261

二、酸溶法 262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测定的基本方法 263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265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的分布 265

第十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265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中的分布 265

第二节生物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66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66

二、动物组织和材料的收集与制备 268

第三节 生物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269

一、消化法 269

二、灰化法 270

三、抽提法 271

四、分离法 272

五、浓缩法 273

第五篇能量污染监测 275

第十七章噪声污染监测 275

第一节 噪声和噪声污染 275

一、噪声的概念 275

二、噪声污染的特点 275

第二节 噪声的物理量及其量度 276

一、噪声的物理量 276

三、噪声的危害 276

二、声压的量度 278

第三节 噪声频谱和频谱分析 280

一、声频谱及频程划分 280

二、频谱分析 283

第四节 噪声测量仪器 283

一、声级计 283

二、频谱分析仪 287

三、自动记录仪 287

一、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288

四、磁带录音机 288

第五节 噪声测量技术 288

二、测点的选择 289

三、测定时间和气候条件的选择 290

四、干扰因素的消除 291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 292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294

第一节放射性污染 294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294

二、人工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295

三、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98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99

一、放射性沉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99

二、放射性气溶胶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00

三、水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00

四、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01

五、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01

第三节 放射性的测量 302

一、探测仪器 302

二、放射性强度的测量 306

附录 308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 308

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82) 309

三、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 310

四、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 312

五、工业“三废”排放标准(GBJ4—73) 313

六、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8084—85) 318

七、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TJ20—76) 319

八、渔业水域水质标准(TJ35—79) 320

参考文献 3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