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治文化导论
政治文化导论

政治文化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乐理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0036570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在《政治文化导论》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包括《政冶学导论》、《政冶文化导论》、《比较政冶学导论》、《现代西方冶思潮导论》、《中国政府与政冶导论》、《西方政冶思想史导论》、《外国政冶制度导论》等。这些教材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结晶,其作者都是长期从事政冶学教学与科研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系列教材采用最新资料,反映最新学术观点,借鉴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同时又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从而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全套教材系统、规范、条理清楚,便于学生掌握,也便于教员组织学,对政冶学的教学与科研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政治文化导论》目录

第一章 政治文化研究概况 1

第一节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1

一、近现代的学术背景 1

二、比较政治学的新领域 7

三、对政治文化研究途径的批评 11

四、政治文化研究复兴 16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8

一、各种定义以及有关课题 18

二、有关基本概念的辨析 27

三、主要研究方法 31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状况 33

一、研究热潮的兴起 34

二、概念上的歧异 37

三、各种研究方法的尝试 45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功能 54

第一节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 54

第二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54

二、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变迁 58

三、异域政治文化的移入 62

第二节 个案分析:中国政治文化 69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概貌 69

二、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71

三、近现代中国的制度变革与政治文化心理 78

四、改革时期中国领导人的风格 85

第三章 跨国比较视角下的公民文化 88

第一节 公民文化的内容与类型 88

一、调查研究项目与方法论简介 88

二、公民文化的类型 90

三、政治亚文化与角色文化 92

第二节 公民文化的课题 93

一、政治认知 94

二、政治情感 95

三、党派信仰 96

四、公民责任感 99

五、公民能力感 100

六、臣民能力感 101

七、公民能力与政治参与、政治忠诚的关系 102

第三节 西方五国公民文化的特征 104

一、意大利:疏远型的政治文化 104

二、墨西哥:疏远与希望并存 105

三、德国:政治超然和臣民能力的结合 105

四、美国:参与型的公民文化 106

五、英国:驯顺型的公民文化 106

第四章 政治社会化、社会交往与公民合作 108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08

一、家庭 109

二、学校 109

四、大众传媒 110

三、同辈伙伴 110

五、政党 111

六、政治系统(政府) 111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下的政治社会化 112

一、政治社会化的一般功能 112

二、政治社会化的跨国比较研究 113

三、早期社会参与机会和公民能力感 115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其他内容 117

一、对政治系统的依附态度 118

二、劣势社会群体的政治态度以及再社会化 120

三、党派性倾向的形成 121

第四节 社会交往方式与政治态度 124

一、社会关系与公民合作 124

二、社会态度的政治意义 126

三、另一种比较视角下的社会态度 127

第五节 社会组织与公民合作 128

一、社会组织与公民能力 129

二、发达国家中的公民文化衰弱现象 130

第五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 133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不同层次 133

一、政治系统层次 134

二、政治角色层次 134

三、政治结构层次 135

第二节 政治过程中的政治文化 137

一、系统文化 137

二、过程文化 139

三、政策文化 141

四、政治文化的发展方面 144

第三节 公民文化与政治稳定及政治效率 146

一、复合型文化 146

二、复合的政治文化模式 147

三、公民文化的传续与未来 151

一、个人现代性的研究重点 154

第六章 现代人的模型 154

第一节 现代人的心理特征群 154

二、现代化对个人现代性的促进作用 155

第二节 个人现代性的分析模型 157

一、观念与行为特征 157

二、宽松的人际态度 159

第三节 个人现代性的专题模型 160

一、妇女的地位上升 161

二、传统的衰落 161

三、参与程度提高 162

四、对急速变动的适应 163

第四节 个人现代性的行为模型 165

一、自报的行为测量与补充检验方式 165

二、三个模型的统一 166

一、对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研究成果的质疑 168

第一节 比公民文化更广泛的研究课题 168

第七章 政治文化特征群与文化模式 168

二、全面生活满足感是重要的文化因素 170

三、人际信任感、经济发展与民主制的稳定 172

第二节 文化特征群 173

一、文化特征群的概念及其政治功能 173

二、稳定民主制的经济与文化前提 174

第三节 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 176

一、新教伦理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 176

二、后物质主义对经济的制约 177

第四节 文化模式与政治偏好的形成 179

一、政治偏好的文化理论 179

二、文化理论的验证 186

第八章 政治变化的文化理论 200

第一节 文化理论的前提与持续性预期 201

二、持续性预期 203

第二节 环境与结构的变化 205

一、模式维持型变化 205

二、趋向灵活性的变化 206

三、社会中断时的文化变化 207

一、文化理论的前提 210

第三节 政治转型 210

一、转型的含义 210

二、短时期内的政治转型 211

三、长时期内的政治转型 212

四、对各种变化的总结 213

第四节 政治重于文化 214

一、对文化变化理论的批评 214

二、政治比文化重要 216

参考书目 219

中文部分 219

英文部分 220

后记 2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