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景文,韩大元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0116914
  • 页数:6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制度内容,记录分析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成果,并提出完善建议。
上一篇:自由面面观下一篇:审计应用法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目录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结构——在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 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基础:立法实践和法学研究 1

1.1立法实践 1

1.2法学研究 5

2.法律体系结构的历史演变 6

3.当代中国的公法与私法 9

3.1公法与私法的传统划分 9

3.2中国的私法公法化 10

3.3中国的公法私法化 11

3.4中国的混合法 13

4.当代中国的实体法与程序法 15

5.当代中国的国际法与国内法 17

5.1国内法的国际化 18

5.2国际法的国内化 19

5.3国家豁免问题 21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结构分析:立法数量与系统化程度 22

6.1立法数量 22

6.2立法的系统化程度 25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基础、历史传统和借鉴 31

第一章 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 31

1.法律体系建构的基本状况 31

1.1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观念要素 32

1.1.1法律体系的概念 32

1.1.2法律体系的构件——法律规范 32

1.1.3法律体系的构件——法律部门 33

1.1.4法律体系的构件——法律部门的分支 34

1.2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构的基本目的和思路 35

1.2.1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 35

1.2.2有法可依:法律体系构建的逻辑思路 36

1.2.3从“有法可依”到“法律完备”:法律体系构建的目的要求 36

1.3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构的标准和成就 37

1.3.1法律体系形成的衡量标准 37

1.3.2立法成就的数量统计 37

1.3.3法律体系构建的三个阶段 37

2.中国当下法律体系建构的主要技术特点 38

2.1理性主义的建构思路 39

2.2国家主义色彩 40

2.3立法中心—行政辅助的运作模式 41

2.4简约主义的风格 42

3.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法律体系建设的检讨 43

3.1反思理性主义的建构思路,探索转型社会的法秩序形成原理 44

3.2反思法律体系构建中的国家主义色彩,重视社会自治和个体自主在法秩序形成中的意义 45

3.3反思立法中心—行政辅助的运作模式,重视司法的作用和法律体系自足自洽的弥散机制 46

3.4反思简约主义风格,针对转型社会法秩序建立的要求形成更加充实的关于法律体系构建的认识和实践 47

4.结论:法律体系建构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思考 49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50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历史分期和分析框架 5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前30年 52

2.1 1949—1959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2

2.1.1立法数量 52

2.1.2立法种类、比重和内容 52

2.1.3标志性立法 54

2.2 1960—1969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4

2.2.1立法数量 54

2.2.2立法种类、比重和内容 55

2.2.3标志性立法 56

2.3 1970—1979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6

2.3.1立法数量 56

2.3.2立法种类、比重和内容 56

2.3.3标志性立法 57

2.4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58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后30年 61

3.1 1980—1989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1

3.1.1立法数量 61

3.1.2立法种类、比重和内容 61

3.1.3标志性立法 63

3.2 1990—1999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4

3.2.1立法数量 64

3.2.2立法种类、比重和内容 64

3.2.3标志性立法 67

3.3 2000—2009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7

3.3.1立法数量 67

3.3.2立法种类、比重和内容 68

3.3.3标志性立法 70

3.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72

4.60年中国立法的定量分析 74

4.1 60年立法数量分析 74

4.2 60年立法种类分析 76

第三章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演变与特征 79

1.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概况 79

1.1黄帝时代的法律起源时期 79

1.2夏商西周的习惯法时期 80

1.3春秋战国至秦统一的成文法形成时代 80

1.4汉至清的礼法融合时代 81

1.5清末以来仿效西法的变革时代 81

2.中国法律体系的历史演进 82

2.1奴隶制法制时期的法律体系 82

2.1.1由部落习俗演变而成的习惯法,或称之为“礼” 82

2.1.2由部落战争中产生的“刑”,或称“刑书” 82

2.2封建帝制法制时期的法律体系 82

2.2.1初建时期(春秋战国、秦、汉) 82

2.2.2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83

2.2.3成熟时期(隋、唐) 84

2.2.4变化时期(宋、元、明、清) 85

2.3近代法制时期的法律体系 86

2.3.1清末修律时期 86

2.3.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87

2.3.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88

2.3.4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88

3.中国传统法律的特点 89

3.1道德与法律相为表里 89

3.2天理国法人情结合 90

3.3追求无讼的和谐境界 90

3.4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91

4.中国传统法律的借鉴 91

4.1公正而和谐的理念 91

4.2以预防犯罪为主,提倡慎刑慎杀 92

4.3完善选拔、约束官吏的机构与法律 92

4.4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93

4.5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 93

第四章 西方法律体系:历史演进与借鉴 94

1.大陆法系的形成与演进 94

1.1大陆法系对罗马法的继承与发展 94

1.1.1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94

1.1.2法典化传统的继承 95

1.1.3法典体例的借鉴与发展 95

1.1.4法律原则的继受 96

1.1.5立法思想与立法特点的继承 96

1.2法国法典编纂运动与大陆法系传统的形成 97

1.3德国法对大陆法系的发展 98

1.3.1法典制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更为成熟 98

1.3.2法典的体例结构与立法技术更为科学和发达 98

1.3.3法典的内容与原则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99

1.4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 99

2.英美法系的形成与演进 101

2.1英国法制传统的形成 101

2.1.1诺曼征服为英国法制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 101

2.1.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促进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102

2.2英国法的基本渊源及发展 102

2.2.1普通法(Common Law) 102

2.2.2衡平法(Equity Law) 103

2.2.3制定法(Statute Law) 105

2.3美国法对英国法的移植与发展 105

2.3.1美国法对英国法传统的移植 106

2.3.2美国法对英国法传统的改革与发展 106

2.4英美法系的基本特征 107

2.4.1以日耳曼法为历史渊源,以英国法为核心 107

2.4.2以判例法为主要法源,奉行“遵循先例”原则 107

2.4.3法官在法律发展中地位重要 108

2.4.4程序法在英美法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08

3.两大法系的最新发展 109

3.1大陆法系发展的新走向 109

3.1.1新的法律部门不断建立,大陆法系体系日趋完善 109

3.1.2法律的社会化倾向日益突出 110

3.1.3法律的民主化进程有所推进 110

3.2英美法系发展的新走向 110

3.2.1英国的法律改革 111

3.2.2美国法的变迁 111

3.2.3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接近与渗透 112

4.借鉴外国法律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13

4.1借鉴外国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制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113

4.2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国法律文化的借鉴 115

4.2.1清末时期对外国法律文化的借鉴 115

4.2.2民国时期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鉴 116

4.3借鉴外国法律文化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 119

4.3.1正确处理好外来法与本土法之间的关系 121

4.3.2借鉴外国法律文化要结合我国国情 122

4.3.3借鉴外国法律文化要注意外国或者国际上法律的最新发展趋势 122

4.3.4借鉴外国法律文化要注重吸纳外国先进的立法经验与立法技术 122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部门 127

第五章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在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地位 127

1.我国宪法及其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128

2.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作用 131

2.1宪法是立法权力配置与运行的根据 131

2.1.1宪法对国家立法权的约束作用 131

2.1.2宪法对行政立法的约束作用 133

2.1.3宪法对司法解释的约束作用 134

2.2宪法是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的基础 135

2.2.1宪法是法律体系的立法依据和效力来源 135

2.2.2宪法是法律体系效力位阶的判断标准 136

2.2.3宪法是保障法律体系统一的审查基础 138

2.3宪法在建构与发展法律体系中的具体作用——以政治性立法为例 140

2.3.1宪法与特别行政区立法 140

2.3.2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立法 143

2.3.3宪法与军事立法 145

2.3.4宪法与组织立法 147

2.3.5宪法与选举立法 148

3.宪法在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作用的基本趋势 149

3.1我国宪法在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149

3.1.1宪法的立法依据作用在增强 149

3.1.2宪法的规范主导作用在增强 150

3.1.3宪法的价值引导作用在增强 151

3.2外国宪法在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151

3.2.1英国:增强宪法性法律在国家生活的重要性 151

3.2.2美国:通过司法审查保持宪法的最高性 152

3.2.3德国:通过宪法确定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 153

3.2.4法国:宪法团具有整体的最高法律效力 154

3.2.5日本:在宪法范围内进行宪政体制改革 156

3.3宪法在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作用的基本趋势 157

3.3.1宪法的基础作用在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中得以强化 157

3.3.2宪法在法律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方面的作用在增强 158

3.3.3违宪审查机制在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158

3.3.4宪法在确保法律体系的正当性和协调性方面发挥指引性作用 158

4.强化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158

4.1全面认识法律体系中宪法与法律的关系 158

4.1.1宪法与法律的逻辑关系 158

4.1.2宪法与法律的价值关系 159

4.1.3宪法与法律的规范关系 160

4.1.4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161

4.2以宪法为依据合理划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职权 162

4.2.1坚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定位 162

4.2.2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之间的效力位阶 165

4.3以宪法为基础保障法律体系的平衡发展 166

4.4以宪法为基本出发点完善国家立法规划制度 169

4.5处理好法律制定、法律修改和法律解释的关系 169

4.6健全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171

第六章 行政法 173

1.历史回顾 173

1.1我国行政法的起源 173

1.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行政法 174

1.3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法的影响 175

1.4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新行政法体系建设 176

1.5我国行政法30年发展历程 178

1.6中国特色的行政法体系 178

2.我国的行政法体系建设 180

3.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81

3.1权利保障原则 182

3.2利益平衡原则 183

3.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183

4.我国行政法体系的结构 184

4.1行政任务法 185

4.2行政组织法 186

4.2.1国务院组织法 187

4.2.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87

4.2.3公务员法 188

4.3行政作用法 189

4.3.1行政处罚法 190

4.3.2行政许可法 190

4.3.3立法法 191

4.4行政监督与行政救济法 191

4.4.1行政诉讼法 191

4.4.2行政复议法 192

4.4.3行政监察法 193

4.4.4国家赔偿法 194

4.4.5监督法 194

5.我国行政法体系建设之展望 195

5.1当前行政法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196

5.2我国行政法体系建设的近期目标 197

5.2.1行政诉讼法 198

5.2.2国家赔偿法 198

5.2.3保守国家秘密法 198

5.2.4行政强制法 199

5.3我国行政法体系建设的中期目标 199

5.3.1行政程序法 199

5.3.2国家补偿法 201

5.3.3行政征收法 201

5.3.4行政复议法 202

5.4我国行政法体系的长期规划 202

5.4.1国务院组织法 204

5.4.2信息公开法 204

5.4.3行政合同法、行政计划法、行政指导法等 205

第七章 刑法——刑事实体法律体系 206

1.刑事实体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 206

1.1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概念 206

1.2刑事实体法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207

1.2.1基本理念 207

1.2.2基本原则 211

1.3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基本载体及内在结构 215

1.3.1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基本载体 215

1.3.2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 216

2.我国近现代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发展简史 217

2.1中国近代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初步发展 217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刑事实体法律 217

2.1.2革命根据地的刑事实体法律 220

2.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初步确立 222

2.2.1关于刑法方面的法律规范 222

2.2.2关于刑事执行法方面的法律规范 223

2.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完善 223

2.3.1关于刑法 223

2.3.2关于刑事执行法 227

2.4法治建设时期的刑事实体法律 228

2.5中国刑事实体法律体系发展之前瞻 230

3.国外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基本状况及借鉴价值 230

3.1国外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基本状况 230

3.1.1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 230

3.1.2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 233

3.1.3俄罗斯联邦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 237

3.2不同法系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之特色与评析 239

3.2.1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实体法律体系之特色 239

3.2.2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实体法律体系之特色 239

3.2.3俄罗斯联邦刑事实体法律体系之特色 240

3.2.4两大法系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之评析 241

3.3两大法系的刑事实体法律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241

4.我国现有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完善建言 241

4.1刑法规范立法模式的选择 241

4.1.1特别刑法模式评析 242

4.1.2统一刑法典暨刑法修正案模式的优点 243

4.1.3统一刑法典建构径路选择 244

4.2刑事实体法律体系的总体协调 246

4.2.1制定完备的刑事执行法 246

4.2.2构建合理的轻罪处罚制度 248

4.2.3形成科学的少年刑事司法制度 251

4.3刑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协调 251

4.3.1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协调 252

4.3.2刑法与民法的协调 254

4.3.3刑法与行政法的协调 257

4.3.4刑事法律与国际刑事规范文件的衔接 261

第八章 民法商法 264

第一节 民法 264

1.中国民法的基本特色和发展 264

1.1历史演变 264

1.1.1外国民法的历史演变 264

1.1.2中国民法的历史演变 266

1.2法律现状 267

1.2.1法律渊源 267

1.2.2法律结构 268

1.2.3法律原则 269

1.3发展趋势 270

1.3.1民商合一趋势不断增强 270

1.3.2民法典的去法典化与再法典化 270

1.3.3民法内容更具开放性 271

1.4问题及建议 271

1.4.1新中国民法建设的基本问题 271

1.4.2制定中国民法典的基本建议 272

2.民法总则 272

2.1历史演变和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中的重要地位 272

2.1.1外国民法总则的历史演变 272

2.1.2中国民法总则的历史演变 273

2.1.3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中的重要地位 273

2.2法律现状 274

2.2.1法律渊源 274

2.2.2法律结构 275

2.2.3法律原则 276

2.3发展趋势 277

2.3.1国外发展趋势 277

2.3.2中国发展趋势 277

2.4问题及建议 277

2.4.1《民法通则》作为民法总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277

2.4.2制定民法总则的建议 279

3.人格权法 280

3.1历史演变 280

3.1.1外国人格权法的历史演变 280

3.1.2中国人格权法的历史演变 281

3.2法律现状 281

3.2.1法律渊源 281

3.2.2法律结构 281

3.2.3法律原则 282

3.3发展趋势 282

3.4问题及建议 283

3.4.1我国人格权法立法的主要问题 283

3.4.2我国人格权法应当规定好一般人格权 283

3.4.3人格权法应当规定哪些具体人格权 285

4.亲属法 287

4.1历史演变 287

4.1.1外国亲属法的历史演变 287

4.1.2中国亲属法的历史演变 287

4.2法律现状 288

4.2.1法律渊源 288

4.2.2法律结构 289

4.2.3法律原则 289

4.3发展趋势 290

4.3.1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时兼顾 290

4.3.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同时兼备 290

4.3.3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顾及 290

4.3.4规范性与强制性同时并举 290

4.4问题及建议 290

4.4.1我国现行亲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90

4.4.2我国亲属法发展的基本建议 291

5.继承法 293

5.1历史演变 293

5.1.1外国继承法的历史演变 293

5.1.2中国继承法的历史演变 294

5.2法律现状 294

5.2.1法律渊源 294

5.2.2法律结构 295

5.2.3法律原则 296

5.3发展趋势 296

5.3.1进一步改变继承权在事实上或形式上的不平等现状 296

5.3.2遗嘱自由与特留份制相结合 297

5.3.3重视维护遗产集中避免资本分散 297

5.4问题及建议 297

5.4.1我国《继承法》存在的问题 297

5.4.2完善继承法的建议 297

6.物权法 301

6.1历史演变 301

6.1.1外国物权法的历史演变 301

6.1.2中国物权法的历史演变 302

6.2法律现状 302

6.2.1法律渊源 302

6.2.2法律结构 303

6.2.3法律原则 303

6.3发展趋势 304

6.4问题及建议 305

6.4.1我国《物权法》存在的问题 305

6.4.2对完善《物权法》的建议 305

7.合同法 308

7.1历史演变 308

7.1.1外国合同法的历史演变 308

7.1.2中国合同法的历史演变 309

7.2法律现状 309

7.2.1法律渊源 309

7.2.2法律结构 310

7.2.3法律原则 311

7.3发展趋势 311

7.3.1当代合同法面临的巨大挑战 311

7.3.2当代合同法的重要变化 312

7.4问题及建议 313

7.4.1我国《合同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3

7.4.2完善合同法和债法总则的建议 313

8.侵权责任法 314

8.1历史演变 314

8.1.1外国侵权法的历史演变 314

8.1.2中国侵权法的历史演变 315

8.2法律现状 316

8.2.1法律渊源 316

8.2.2法律结构 316

8.2.3法律原则 317

8.3发展趋势 317

8.3.1侵权法的归责原则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317

8.3.2侵权法更加注重对人格权的保护 318

8.3.3侵权法的补偿职能越来越强化 318

8.4问题及建议 318

8.4.1大小搭配的双重侵权责任一般条款及其适用 319

8.4.2规定了三个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构成的归责原则体系 319

8.4.3不完善的侵权责任类型化及法律适用规则 319

8.4.4规定各种不同的侵权责任形态以及适用的抽象规则 319

8.4.5《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责任制度如何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320

第二节 民法典——我国民法典体系探讨 320

1.民法典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320

1.1民法典体系化的概念 320

1.2民法典体系化的特征 322

2.构建我国民法典体系的原则 325

2.1新中国民事立法体系的发展 325

2.2民法典草案确立的体系 326

2.3构建我国民法典体系的原则 327

2.3.1认真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的经验 327

2.3.2借鉴两大法系特别是大陆法系的先进经验 328

2.3.3正确处理好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329

2.3.4民法典体系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面向未来 331

3.内在总分结构——制度和规范的体系化 332

3.1总分结构的概念 332

3.2按照总分结构实现制度的体系化 333

3.3按照总分结构实现规范的体系化 334

4.外部总分结构——民法典与单行法的体系化 336

4.1法典中心主义并不排斥单行法的作用 336

4.2处理民法典与单行法之间的关系的三种模式 337

4.3协调民法典和单行法关系的总体思路 338

4.4协调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关系的具体问题 339

4.5协调民法典与公法性质的单行法的关系 341

5.我国立法应当采取民商合一的体例 342

5.1我国立法模式采取民商合一的体例的理由 342

5.2是否有必要制定商事通则 344

6.以法律关系为中心构建民法典的体系 347

6.1关于民法典体系的几种学说 347

6.2以法律关系为中心轴构建民法典的体系 349

6.3以法律关系为中心轴的具体展开 351

7.我国民法典体系的具体构建 353

7.1民法典总则的具体构建 353

7.2民法典分则的具体构建 354

7.2.1人格权法 354

7.2.2婚姻家庭法 354

7.2.3继承法 355

7.2.4物权法 355

7.2.5债权总则 355

7.2.6合同法 356

7.2.7侵权责任法 356

7.3民法典分则的具体排列顺序 357

7.4关于知识产权法和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359

7.4.1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中的地位 359

7.4.2分则中是否应当设立独立的民事责任编 361

7.4.3关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361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体系化及与民法的整合 362

1.引言 362

2.世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与趋势 364

2.1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全球保护方面的一体化趋势 364

2.2世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法的规范表现形态方面的体系化趋势 367

2.3世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立法内容上的现代化趋势 368

2.4世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立法体制上的复杂化趋势 369

2.5世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出现战略化趋势 370

3.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与立法体例 371

3.1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性质与地位 371

3.2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体例 373

3.2.1有助于提升知识产权法之地位与昭示知识产权之私权性质 374

3.2.2民法在现阶段体系化之完成 375

3.2.3民法典范式更新 375

4.中国知识产权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基本特点和未来展望 376

4.1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特点 376

4.2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体例及其实现路径 379

4.2.1中国需思想解放,制定包括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在内的民法典 379

4.2.2形成知识产权学术法,是知识产权法整体纳入民法典的基本前提 380

5.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382

5.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实施不单纯是一个知识产权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问题 382

5.2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基本环节 383

第四节 商法 384

1.商法的基本原理 384

1.1商法的概念和特征 384

1.1.1商法的概念 384

1.1.2商法的规范对象 384

1.1.3商法规范的特点 384

1.2商法的基本原则 385

1.2.1营业自由原则 385

1.2.2商人法定原则 385

1.2.3商人维持原则 386

1.2.4保障商事交易便捷、迅速原则 386

1.2.5维护交易安全原则 386

1.3商法的渊源 387

1.4商法的地位 387

1.4.1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387

1.4.2商法的立法体例 388

1.5商法的结构 388

1.6商法的发展趋势 389

2.商人制度 390

2.1商人概述 390

2.1.1商人的特征 390

2.1.2商人分类 390

2.2公司法律制度 392

2.2.1公司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392

2.2.2公司法的特征 393

2.2.3国外公司法的发展 393

2.2.4我国公司法的发展 394

2.3破产法律制度 395

2.3.1破产法的概念和特征 395

2.3.2破产法的基本原则 395

2.3.3国外破产法的发展 396

2.3.4我国破产法的发展 397

3.商事交易特别法 397

3.1证券法律制度 398

3.1.1证券法的概念和性质 398

3.1.2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398

3.1.3国外证券法的发展 399

3.1.4我国证券法的发展 400

3.2票据法律制度 401

3.2.1票据法的概念和特征 401

3.2.2票据法的调整对象 401

3.2.3国外票据法的发展 402

3.2.4我国票据法的现状与完善 402

3.3保险法律制度 403

3.3.1保险法的概念和特征 403

3.3.2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404

3.3.3国外保险法的发展 405

3.3.4我国保险法的发展 406

第九章 经济法 408

第一节 经济法 408

1.经济法的历史演变 408

1.1资本主义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408

1.2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410

1.3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411

2.经济法的现状 412

2.1经济法的渊源 412

2.2经济法的体系及主要内容 413

2.2.1经济法主体制度 413

2.2.2公共经济管理法 414

2.2.3经济活动法 420

2.3经济法的特征和原则 423

2.3.1经济法的特征 423

2.3.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24

3.问题与建议 425

3.1经济法的理念和地位 425

3.1.1经济法的理念 425

3.1.2经济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426

3.1.3经济法与法的部门划分 426

3.1.4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的关系 427

3.1.5经济法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和资源法的关系 428

3.1.6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430

3.2经济法体系的未来发展 430

第二节 环境法 431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历程 431

1.1环境法的孕育雏形阶段(1949—1978年) 431

1.2环境法的迅速发展阶段(1979—1992年) 432

1.3环境法的体系形成阶段(1992—2005年) 433

1.4环境法日臻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 433

2.我国环境法体系的现状 434

2.1环境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434

2.1.1环境法与经济法 435

2.1.2环境法与行政法 435

2.1.3有关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之争 436

2.2我国环境法的法律渊源 436

2.2.1宪法性规定 436

2.2.2环境基本法 436

2.2.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 437

2.2.4其他法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437

2.2.5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437

2.2.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438

2.2.7相关问题 438

2.3我国环境法体系的内容结构 439

2.3.1综合性环境保护法 440

2.3.2环境污染防治法 441

2.3.3自然资源保护法 441

2.3.4其他法律部门中的环境法制度 442

2.4我国环境法的原则 443

2.4.1可持续发展原则 443

2.4.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443

2.4.3污染者付费原则 444

2.4.4公众参与原则 444

2.4.5协同合作原则 445

2.5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特色 445

3.环境法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应对措施 447

3.1环境法趋同化趋势 447

3.2气候变化控制在环境保护法中的龙头作用日益明显 447

3.3环境保护的领域在不断拓宽,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在不断拓展 448

3.4环境法日益成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和环境资源主权权益、推行国际战略的工具 448

3.5环境民主化趋势 449

3.6法典化趋势 450

4.我国现行环境法律体系的不足和完善 450

4.1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不足 450

4.1.1重实体性规定、环境纠纷处理方面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相对欠缺 450

4.1.2国家立法较丰富而地方和区域立法相对不足或者缺乏特色 451

4.1.3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协调性不足 451

4.1.4还存在一些立法空白领域亟待填补 451

4.1.5某些立法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需要,需要修订 451

4.2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 452

4.2.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和完善我国环境法律体系 452

4.2.2改进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宗旨和思路 452

4.2.3具体改进建议 452

第十章 社会法 456

1.社会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457

1.1社会法的概念及特征 457

1.1.1从历史形成来看,社会法之“社会”实质上是指“工业社会” 458

1.1.2从功能来看,社会法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 458

1.1.3从法益结构来看,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458

1.1.4从价值取向来看,社会法以实质平等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459

1.1.5从保障的对象来看,社会法以社会弱势阶层为主要保障对象 459

1.1.6从调整模式来看,社会法往往综合采取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等多种调整模式 459

1.2社会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460

2.社会法的历史与中国社会法的现状 460

2.1社会法的历史形成 460

2.1.1社会法概念的历史 460

2.1.2社会立法的历史 461

2.1.3中国社会立法的历史 462

2.2当下中国社会法的现状 465

2.2.1社会法的法律渊源 465

2.2.2社会法的体系构成 468

2.2.3社会法的基本原则 469

3.社会法的发展趋势 470

3.1促进社会法发展的因素 470

3.2近年域外社会法的发展趋势 471

3.2.1反歧视深化的趋势 471

3.2.2劳动弹性化的趋势 471

3.2.3社会保障市场化的趋势 472

3.3当今中国社会立法的最新发展 474

3.3.1劳动合同立法的最新发展 474

3.3.2就业促进立法的最新发展 475

3.3.3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最新发展 475

3.3.4社会保险立法的最新发展 475

3.3.5社会救助立法的最新发展 476

3.3.6慈善事业立法的最新发展 477

3.3.7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立法的最新发展 477

4.结语:当下中国社会立法的问题及建议 478

4.1当下中国社会立法的问题 478

4.1.1强化国家干预,却忽视了社会法中社会的自主性 478

4.1.2社会立法不断增多,而社会法依然存在体系性缺失的问题 478

4.1.3行政为主的立法模式,使得公民社会权的保障缺乏必要的妥当性和稳定性 479

4.1.4各项法律内部存在部分制度构建欠缺逻辑性和正当性,使得相关制度适用困难 479

4.2完善中国社会立法的建议 480

4.2.1在强化国家干预的同时,应该突出社会主体的自主性 480

4.2.2应该强化社会立法的体系性构建 481

4.2.3应该增加社会立法中法律的比重,适当削弱行政立法,增强社会立法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481

第十一章 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 482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 482

1.刑事诉讼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483

1.1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 483

1.2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483

1.3刑事诉讼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484

1.3.1刑事诉讼法与宪法 484

1.3.2刑事诉讼法与刑法 485

1.3.3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485

2.刑事诉讼法的历史 485

2.1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演进 485

2.1.1上古时期的弹劾式诉讼 485

2.1.2中世纪的纠问式诉讼 486

2.1.3现代刑事诉讼的两种模式 486

2.2中国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 486

2.2.1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概括 486

2.2.2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 486

2.2.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 487

3.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难题 489

3.1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必要性 489

3.2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临的难题 490

4.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思路和理念选择 491

4.1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思路 491

4.2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念更新 493

5.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着重点 493

5.1重新构建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体系 494

5.2完善审前程序 495

5.3实现定罪与量刑程序的适度分离 497

5.4完善刑事证据立法 498

5.5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498

5.6完善刑事强制措施制度 499

5.7抛弃目前这种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审判方式 500

5.8死刑案件的三审终审制改造 501

5.9完善审判监督程序 502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 503

1.新中国民事诉讼立法历史回顾 503

1.1起步阶段 503

1.2停滞阶段 504

1.3复苏阶段 504

1.3.1 1978—1982年 504

1.3.2 1983—1991年 505

1.3.3 1992—2007年 506

1.4变革阶段 507

2.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现状 507

2.1法律渊源 507

2.1.1宪法 507

2.1.2民事诉讼法典 507

2.1.3其他法律中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 507

2.1.4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 508

2.1.5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508

2.1.6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508

2.1.7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 508

2.2法律结构 509

2.2.1总则 509

2.2.2审判程序 511

2.2.3执行程序 512

2.2.4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513

2.2.5附则 513

2.3法律原则 513

2.3.1法院调解原则 514

2.3.2辩论原则 514

2.3.3处分原则 515

3.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 515

3.1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 515

3.2民事诉讼法的社会化 516

4.当前民事诉讼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7

4.1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 517

4.2民事诉讼法典体系结构的调整 518

4.3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修订 518

4.4民事诉讼具体制度的完善 519

4.5民事诉讼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协同发展 521

第三节 非诉讼程序法 521

1.非诉讼程序法的概念 521

1.1非诉讼程序法概念的提出 521

1.2非诉讼程序法概念的界定 522

2.我国非诉讼程序法的历史演进 522

2.1中国古代的非诉讼程序法 522

2.2近代调解制度的建立 524

2.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526

2.4 20世纪80年代以后 527

2.5 2000年以后 530

3.我国现行非诉讼程序法体系 531

3.1非诉讼程序法的法律渊源 531

3.2非诉讼程序法的法律结构 532

3.2.1非诉讼程序法的性质 532

3.2.2非诉讼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533

3.2.3我国现行非诉讼程序立法 535

3.3非诉讼程序法的法律原则 536

3.3.1立法取向与一般原则 536

3.3.2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 536

4.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 537

4.1发展趋势及目标 537

4.2存在的问题 538

4.3对策建议 539

第三篇 国际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45

第十二章 国际公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45

1.中国国际法研究概况 546

1.1中国国际法发展与现状 546

1.2关于国际法在中国适用的理论问题 548

2.中国国际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551

2.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552

2.2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 556

2.3国际刑法的发展 558

3.关于国际法研究的重要会议 562

3.1中国国际法学会年会 563

3.2中国国际法一般性重要会议 564

4.中国国际法学科领域内的大事记 566

4.1国际反恐与北京奥运会 566

4.2维护人权与汶川地震 567

4.3参与亚丁湾护航与打击索马里海盗 569

4.4我国Jessup培养国际法人才工程与创新模式 571

5.结论 573

第十三章 国际经济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75

1.国际经济法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575

1.1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发展 575

1.2国家经济公法的产生与国际协调 576

1.3普遍性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国际经济立法的发展 576

2.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体系 577

2.1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范围 577

2.2国际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联系与区别 579

2.2.1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关系 580

2.2.2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关系 580

2.2.3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关系 580

2.3国际经济法的分支部门 581

2.3.1国际贸易法 581

2.3.2国际投资法 581

2.3.3国际金融法 581

2.3.4国际税法 581

2.3.5国际经济组织法 582

3.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动向 582

3.1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 582

3.1.1国家及国家主权 582

3.1.2非政府组织 583

3.1.3跨国公司 583

3.2国际经济法实体规范方面的发展变化 584

3.2.1国际经济法内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关系的变化 584

3.2.2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584

3.2.3国际商事统一实体法的发展 585

3.3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的变化 585

3.3.1 WTO规则的实施及争端解决机制 586

3.3.2投资者与东道国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587

4.晚近发展与立法完善:问题与建议 587

4.1世界贸易组织法 587

4.1.1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义务的实施特点 588

4.1.2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 589

4.1.3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保护国内利益的重要性 590

4.2国际投资法 592

4.2.1外资准入制度 592

4.2.2待遇制度 593

4.2.3管理与保护制度 595

4.2.4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 596

4.3国际货币金融法 597

4.3.1外汇管理与汇率制度 597

4.3.2银行与金融监管制度 598

4.3.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599

4.4国际商事仲裁法 600

4.4.1商事仲裁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600

4.4.2国际仲裁立法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601

4.4.3我国涉外仲裁立法与实践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602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08

1.中国国际私法的历史演变 608

1.1封建时期的中国国际私法 609

1.2民国时期的中国国际私法 60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私法 609

1.4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 610

2.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现状 611

2.1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律渊源 612

2.1.1国内立法 612

2.1.2司法解释 613

2.1.3国内判例 614

2.1.4国际条约 614

2.1.5国际惯例 615

2.2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律结构 616

2.2.1中国国际私法的总体框架 616

2.2.2中国国际私法的主要内容 617

2.3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律原则 623

2.3.1国际惯例的补缺适用原则 624

2.3.2涉外民商事合同法律适用原则 625

2.3.3涉外诉讼案件的集中管辖原则 627

2.3.4特殊的中国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630

3.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 632

3.1全球化对国际私法的广泛影响 632

3.1.1国际私法新问题的产生 633

3.1.2统一法和一般原则的导入 633

3.1.3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扩张 633

3.1.4国籍原则的进一步削弱 634

3.1.5社会、经济法规的实施与适用 634

3.2国际私法的统一化与本土化 635

3.2.1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的发展 635

3.2.2中国国际私法的本土化建设 635

3.3涉外民事管辖权确定的合理化 637

3.3.1普通管辖 637

3.3.2特别管辖 638

3.3.3协议管辖 639

3.3.4推定管辖 639

3.3.5专属管辖 640

3.3.6平行诉讼的处理 640

3.3.7不方便法院原则 641

3.3.8必要管辖权的行使 642

3.4惯常居所地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642

3.4.1惯常居所地法与属人法的协调 642

3.4.2惯常居所地法与涉外民事关系的确定 643

3.4.3惯常居所地法与我国国际私法的完善 644

4.问题与建议 645

4.1坚持法典化方向,完善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体系 645

4.2重视国际私法总则,规范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646

4.2.1国际私法总则的功能 646

4.2.2规范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总则性规定 646

4.3合理价值定位,注重法律适用规则的实体化 647

4.3.1兼顾法律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647

4.3.2协调冲突正义与实体正义 648

4.3.3协调内国法适用与外国法适用 648

5.结论 648

参考文献 6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