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华阴县志
华阴县志

华阴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元庆主编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作家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6310015
  • 页数:867 页
图书介绍:本志上限不限,重点取事于建国之后至县改市后的1990年,全面记述陕西华阴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情况的演变历程。
《华阴县志》目录

清乾隆《华阴县志》序 1

行政建置篇 1

第一章 位置疆域 1

第一节 位置 1

第二节 疆域 1

民国时期续修《华阴县志》序 1

目录 1

民国时期续修《华阴县志》序 2

清乾隆《华阴县志》序 2

第二章 建置沿革 2

清乾隆《华阴县志》序 3

第一节 明清时期区划 4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4

第三节 解放后的区划 5

第一节 乡镇 7

第四章 乡镇村庄 7

农 业 篇 8

第二节 村庄 12

第一节 地层 15

第一章 地质与矿产资源 15

自然地理篇 15

第三节 区域地质构造 16

第二节 侵入岩 16

第四节 矿产资源 17

第一节 山地 19

第二章 地貌 19

第二节 黄土台原 19

第三节 山前洪积扇 20

第四节 平原 20

第二节 气温 22

第一节 光照 22

第三章 气候 22

第三节 降水 26

第四节 气压和风 28

第四章 水文 32

第一节 河流水系 32

第二节 地下水 36

第五章 土壤 38

第二节 褐土 40

第一节 棕壤 40

第四节 黄土性土 41

第三节 ?土 41

第五节 淤土 43

第六节 潮土 44

第七节 水稻土 沼泽土草甸土 45

第一节 植被 46

第八节 库区土壤 46

第六章 植被和野生动物 46

第二节 野生动物 49

自然灾害篇 50

第一章 干旱灾害纪实 50

第二章 水涝灾害纪实 55

第三章 冰雹霜冻滑坡 62

第一节 冰雹灾害 62

第二节 霜冻灾害 63

第三节 滑坡灾害 64

第一节 地震纪年 65

第四章 地震灾害 65

第二节 华州、华岳大地震 68

第三节 防震抗震 69

第五章 病虫灾害 69

第一节 蝗虫灾害 70

第二节 其他虫害 71

第六章 其他灾害 72

第三节 虫害的防治 72

第四节农作物病害 72

第一节 风灾 72

第二节 碱害 73

第三节 兽鼠灾害 74

第一章 土地资源 75

土地篇 75

第一节 地形 75

第三节 后备资源 76

第二节 构成 76

第一节 农田改造 78

第二章 土地开发 78

第二节 土地复垦 79

第三节 地力 79

第四章 土地普查 80

第三章 土地权属 80

第一节 机构 81

第五章 土地管理 81

第三节 征用 82

第二节 地籍 82

第四节 监察 83

第一章 人口规模 84

第一节 人口分布 84

人口篇 84

第一节 自然变动 86

第二节 人口密度 86

第二章 人口变动 86

第二节 机械变动 88

第二节 性别 90

第三章 人口构成 90

第一节 民族 90

第三节 年龄 92

第四节 文化 93

第五节 职业 94

第二节 家庭 95

第一节 婚姻 95

第四章 婚姻家庭 95

第一节 户口变动 97

第五章 人口管理 97

第三节 人口生育 98

第二节 流动人口 98

第六章 计划生育 100

第一节 人均耕地 101

第七章 人口与经济 101

第二节 人均粮食 102

第三节 人均工农业总值 102

第一章 移民机构 103

移民篇 103

第二章 建库移民 104

第一节 移民规划及调查 104

第二节 迁移与安置 105

第三节 财产处理 109

第四节 移民自行返库 111

第三章 返迁安置 112

第一节 安置方案 112

第三节 安置 113

第二节 划交接收土地 113

第四节 建立乡村政权 115

第四章 建家立业 116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118

第一章 农业经济制度变革 118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19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120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 121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23

第一节 农业机构 124

第二节 耕地 124

第二章 农业生产 124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25

第四节 粮食生产 127

第五节 棉花生产 129

第六节 油料生产 130

第七节 蔬菜生产 131

第八节 农技农艺 132

第三章 林业 135

第一节 林业资源 136

第三节 平原绿化 137

第二节 山区造林 137

第四节 林木管护 139

第二节 家畜 141

第一节 饲草 饲料 141

第四章 畜牧业 141

第三节 家禽 143

第四节 其他饲养业 144

第五节 疫病防治 144

第五章 渔业 145

第一节 水产资源 146

第二节 养殖 146

第三节 养鱼 147

第四节 捕捞 147

第五节 基地建设 148

第六章 农林牧渔场(圃) 149

第一节 地方国营农林牧渔场(圃) 149

第二节 驻地农场 150

第一节 水利机构 151

第七章 水利水保 151

第二节 河道治理 151

第三节 引水 154

第四节 建塘修库 155

第五节 打井 156

第六节 抽黄工程 157

第七节 方田建设 158

第八节 水土保持 158

第九节 水利管护 159

第十节 防汛 160

第一节 农机机构 161

第八章 农业机械 161

第二节 作业机械 162

第三节 加工机械 163

第四节 水利机械 164

第五节 运输机械 165

第六节 机械生产与供销 165

第九章 农业经济管理 1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6

第二节 分配管理 166

第四节 服务体系 167

第三节 合同管理 167

第一节 综 述 168

第十章 农业区划 168

第三节 东部旱塬麦、薯、果、牧、水保区 170

第二节 中部平川粮、棉、油、菜、养殖区 170

第四节 华山北麓果、粮、牧、副、旅游区 171

第五节 秦岭山地林、牧、土、特、矿产区 171

第六节 北部滩涂粮、棉、油、渔开发区 171

工业篇 173

第一章 机构沿革 173

第二章 工业体制 173

第一节 私营工业 173

第二节 集体工业 174

第三节 全民工业 174

第四节 乡镇工业 175

第一节 工业资源 176

第五节 合营工业 176

第三章 工业概貌 176

第四节 产业结构 177

第二节 工业规模 177

第三节 职工队伍 177

第五节 经营管理 178

第四章 工业行业 180

第二节 印刷工业 180

第一节 纺织工业 180

第四节 化学工业 181

第三节 缝纫工业 181

第五节 建材工业 181

第六节 机械工业 182

第七节 木器工业 182

第十节 采矿工业 183

第九节 皮革制品工业 183

第八节 食品工业 183

第十一节 电力工业 184

第十二节 其他工业 184

第一节 中央部属工业 185

第五章 县境内中、省、军、垦工业 185

第二节 省属工业 186

第三节 军、垦工业 187

乡镇企业篇 188

第一节 演变沿革 188

第一章 发展概况 188

第二节 企业分布 192

第二章 行业构成 193

第一节 农业企业 193

第三节 发展效益 193

第二节 工业企业 194

第三节 建筑企业 196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197

第五节 商业服务 197

第三章 经营管理 19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9

第二节 承包责任制 201

第三节 劳动工资 201

第四节 财务管理 202

第五节 质量管理与名优产品 203

商 业篇 204

第一章 商业概况 204

第一节 市场 207

第二章 集市贸易 207

第二节 集会 210

第三节 集市贸易 212

第三章 私营个体商业及集体商业 213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213

第二节 集体商业 215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商业 216

第一节 机构 216

第二节 管理 217

第三节 供应 218

第四节 采购推销 220

第五节 经营 221

第一节 机构 223

第六节 加工业 223

第五章 国营商业 223

第二节 批零网点 225

第三节 购进 226

第四节 供销 227

第五节 经营管理 228

第一节 机构 230

第六章 国营粮食商业 230

第六节 饮食名品及风味小吃 230

第二节 收购 231

第三节 供应 232

第四节 储运 233

第五节 油脂 234

第六节 经营 235

第七节 粮食加工 236

城乡建设篇 238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38

第一节 城廓变迁 238

第二节 城垣修葺 238

第三节 城区建设 239

第四节 党政机关建设 241

第五节 新型建筑 242

第六节 市政建设 244

第二章 村镇建设 246

第一节 建制镇建设 246

第二节 集镇建设 248

第三节 乡村建设 249

第一节 基本建设队伍 251

第三章 基本建设队伍与建筑材料 251

第二节 建筑管理和质量监督 252

第一节 行政管理 252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 252

第二节 建筑材料 252

第三节 房产管理 253

第四节 城乡建设规划 254

第五章 环境保护 255

第一节 工业废水治理 255

第二节 工业废气治理 255

第三节 工业废渣治理 256

第四节 环境监测 256

交通邮电篇 257

第一章 道路 257

第一节 驰道 257

第三节 公路 258

第二节 山区道路 258

第四节 铁路 261

第五节 航线航道 261

第二章 建筑 262

第一节 桥梁 262

第二节 驿站 263

第四节 火车站 263

第三节 汽车站(点) 263

第三章 运输 264

第一节 运输企业和机具 264

第五节 渡口 264

第二节 公路运输 265

第四节 航运 266

第三节 铁路运输 266

第二节 公路管理 267

第一节 行政管理 267

第四章 交通管理 267

第四节 交通监理 268

第三节 车辆运输管理 268

第五章 邮电机构沿革 269

第一节 邮路 270

第六章 邮政 270

第二节 投递 271

第三节 信函 包裹汇票机要 272

第四节 邮政储蓄 272

第七章 电信 273

第五节 集邮 273

第一节 电话 274

第二节 自动电话及SR微波通讯工程 275

第三节 电报 275

第一节 典当 276

金融篇 276

第一章 机构 276

第二节 银行 276

第一节 货币发行 278

第三节 保险 278

第二章 货币流通 278

第二节 回笼与投放 279

第三节 现金管理 283

第四节 工资基金管理 284

第三章 存款 285

第五节 结算管理 285

第一节 企业存款 286

第二节 财政性存款 286

第三节 农村存款 286

第四节 储蓄存款 287

第五节 储蓄存款利率变化 289

第六节 储蓄代办 291

第四章 贷款 292

第一节 工商贷款 292

第二节 基本建设贷款与拨款 293

第三节 农业贷款 294

第一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297

第五章 信用合作社 297

第二节 城市信用合作社 299

第六章 保险信托 300

第一节 保险 300

第一节 公债和国库券 301

第七章 债券和证券交易所 301

第二节 信托 301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 302

第三节 企业债券 302

第二节 金融债券 302

第一节 财政机构 303

第一章 机构 303

财政税务审计篇 303

第二章 财政体制 304

第二节 税务机构 304

第三章 财政收支 308

第一节 财政收入 308

第二节 财政支出 311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 315

第四章 赋税 317

第一节 农业税收 317

第二节 工商税收 323

第三节 契税 337

第五章 财政管理 337

第六章 审计 343

第一节 审计管理 343

第二节 审计监督 344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46

第一节 机构 346

第二节 体制 346

经济管理篇 346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347

第二章 统计 349

第一节 机构 34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 349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350

第一节 工商企业管理 351

第二节 商标注册登记与广告管理 352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353

第四节 集市贸易管理 353

第一节 工业产品价格管理 355

第四章 物价管理 355

第三节 华山旅游收费管理 356

第四节 物价监督 356

第二节 农业产品价格管理 356

第五节 物价指数 357

第一节 计划供应 358

第五章 物资管理 358

第二节 计划外供应 359

第六章 标准计量 359

第一节 计量管理 359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360

第七章 经济体制改革 361

第三节 质量监督 361

第八章 对外经济联络 362

第一节 资金、技术、人才引进 362

第二节 横向经济联合 362

第三节 信息传递 363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364

党派群团篇 364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华阴县委员会 364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370

第三节 党的中心工作 372

第四节 党的宣传教育工作 375

第五节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377

第六节 党的纪律检查 378

第二章 国民党三青团 383

第一节 国民党组织机构 383

第二节 国民党主要活动 384

第三节 三青团 386

第三章 民主党派 38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89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389

第四章 人民政协 389

第三节 工作委员会工作组 391

第五章 群众团体 392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92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394

第三节 妇女组织 395

第四节 农民组织 398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399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400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401

政权篇 402

第一节 民国以前政权设置 402

第一章 民国以前政权设置 402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设置 411

第一节 普选 415

第二章 人民权力机构 415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6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417

第四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22

第三章 人民政府 426

第一节 县级政府 426

第二节 基层政权 430

第一节 机 构 432

第四章 人民法院 432

第二节 刑事审判 433

第三节 民事审判 435

第四节 经济审判 436

第五节 执行 437

第六节 信访 437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38

第一节 机构 438

第五章 人民检察院 438

第三节 经济检察 44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443

第五节 监所检察 443

第一节 民政机构沿革 445

第一章 民政 445

政务篇 445

第二节 拥军优属 446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447

第四节 救灾救济 448

第五节 社会福利 450

第六节 婚姻登记及其他 4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沿革 452

第二节 干部管理 452

第二章 劳动人事 452

第三节 职工管理 453

第四节 离休、退休人员管理 454

第五节 劳动管理 455

第六节 劳动工资 456

第七节 劳保福利 461

第八节 安全监察及劳动争议仲裁 462

第一节 旧政府的警察机构 463

第三章 公安 463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464

第三节 收缴反动武装与剿匪肃特 465

第四节 镇压、肃清反革命 465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467

第六节 监督改造地、富、反、坏分子 468

第七节 治安管理 469

第八节 刑事侦破 470

第九节 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 471

第十节 看守所管理及教育 472

第十一节 基层治安保卫组织 472

第十二节 消防 473

第十三节 交通警察 473

第一节 司法机构 47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474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474

第三节 律师事务 475

第四节 公证工作 476

第五节 调解工作 476

第五章 档案 477

第二节 档案的收集及整理 477

第一节 档案机构 477

第三节 档案的管理及利用 478

第二节 行政监察工作 479

第一节 监察机构 479

第六章 行政监察 479

第七章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480

第一章 机构 482

第二章 兵役 483

军 事篇 483

第一节 募兵及征丁制 483

第二节 自愿兵义务兵 484

第一节 团练 485

第三章 地方武装 485

第三节 其他武装组织 486

第二节 民团民众自卫团 486

第五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华阴县中队 487

第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阴县大队 487

第四章 民 兵 488

第五章 军征支前 489

第一节 徭役 489

第二节 军征军运 490

第三节 支前 491

第六章 防空 491

第一节 民国防空 491

第七章 驻防驻军 492

第二节 人民防空 492

第一节 驻防 492

第二节 驻军 492

第八章 兵事纪要 494

教育篇 500

第一章 机构设置 50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00

第三节 其他机构 501

第二节 业务机构 501

第二节 社学 义学 502

第一节 私学 县学 502

第二章 旧式教育 502

第三节 书院 503

第四节 科举考试 503

第三章 普通教育 504

第一节 学前教育 50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05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10

第四章 职业技术教育 517

第一节 师范教育 517

第二节 职业教育 518

第五章 成人教育 521

第一节 农民教育 521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522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523

第四节 函授教育 523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24

第六章 教师 524

第二节 教师待遇 525

第三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527

第一节 经费与设备 528

第七章 教育经费 528

第二节 勤工俭学 531

第三节 集资办学 532

第八章 德育 535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忠君、尊孔教育 535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三民主义教育 535

第三节 共产主义道德及国情教育 536

第九章 中、省、军、垦教育概况 538

第一节 幼儿园 538

第二节 职工子弟学校 539

第三节 速中 中专 540

第四节 技工学校 540

第五节 高等教育 541

科技篇 542

第一节 科技机构 542

第一章 科学技术组织 542

第二节 科技团体 544

第一节 科技人才 545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45

第二节 技术职称 546

第三节 科技人员待遇 547

第三章 科技活动 547

第一节 成果应用及推广 547

第二节 普及与服务 548

第三节 技术培训 549

第四节 地震测报 549

第四章 科技成果 550

第一节 部、省级获奖成果及专利 550

第二节 地区获奖成果 551

第三节 县级成果 552

第一节 县属医疗单位 555

第一章 医疗单位 555

卫 生 篇 555

第二节 非县属医疗单位 559

第一节 中医 564

第二章 中西医疗 564

第二节 西医 56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566

第一节 防疫 568

第三章 卫生保健 568

第二节 妇幼保健 572

第三节 公共卫生 573

第四节 公费医疗 576

第一节 药品生产 577

第四章 药品生产与管理 577

第三节 药材经营 578

第二节 中药炮制 578

第四节 药政管理 578

体 育篇 580

第二节 体育设施 580

第一章 行政机构与设施 58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80

第二章 学校体育 581

第一节 幼儿体育 581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582

第一节 民间体育 585

第三章 群众体育 585

第二节 农民体育 586

第三节 职工体育 587

第四节 老年体育 588

第五节 军事体育 589

第六节 越野赛 590

第七节 武术 590

第四章 人才培养 591

第一节 业余体校 591

第二节 裁判与教练 592

第五章 体育竞赛 592

文化篇 601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601

第一节 行政设置 601

第二节 文化馆 601

第三节 图书 602

第四节 书店 603

第五节 文化站 604

第七节 电影发行放映 605

第六节 工人俱乐部 605

第八节 演出场所 606

第九节 文艺团体 606

第二章 文学艺术 610

第一节 文学创作 610

第二节 诗词选 611

第三节 楹联选 619

第四节 剧种 623

第五节 民间艺术 638

第六节 美术 书法摄影 642

第二节 广播 644

第三章 新闻广播 644

第一节 报刊 644

第四节 报刊发行 649

第一节 方内著述 650

第二节 方外著述 65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655

第一章 古遗址 658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658

文物篇 658

第二节 夏商周秦汉遗址 660

第三节 庄园别墅遗址 662

第一节 古墓葬 663

第二章 古墓葬 古建筑 663

第二节 古建筑 665

第三章 石刻 674

第一节 石碑 674

第二节 石经幢 677

第三节 其他石刻 678

第五章 革命遗迹 681

第四章 馆藏文物 681

第二节 发掘清理 682

第六章 文物管理 682

第一节 文物普查 682

第二节 山区气候 685

第一节 地质地貌 685

第一章 自然环境 685

华山篇 685

第二章 奇峰胜景 687

第一节 奇峰 687

第二节 峻岭 689

第三节 险路 690

第四节 潭瀑 691

第五节 洞石 692

第六节 坪台 695

第七节 崖龛 696

第三章 庙宇亭阁与遗址 697

第一节 庙宇亭阁 697

第二节 遗址 698

第四章 石刻题咏 699

第一节 石刻 699

第二节 碑石 711

第三节 诗选 713

第四节 赋、序、记、文选目 724

第五章 华山管理机构沿革 725

第一节 景区规划 726

第六章 华山建设 726

第二节 道路拓修 727

第三节 景点建设 729

第四节 服务设施建设 730

第七章 旅游服务 730

第八章 记事 731

民俗宗教篇 736

第一章 风俗 736

第一节 生活习俗 736

第二节 婚丧喜庆 738

第三节 岁时礼仪 740

第四节 破陋习 树新风 741

第一节 道教 743

第二章 宗教 743

第三节 伊斯兰教 744

第四节 基督教 744

第二节 佛教 744

第五节 天主教 745

方言篇 746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746

第一章 语音 746

第二节 声韵配合关系 749

第三节 文白异读 749

第二章 华阴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 750

第三章 词汇 754

第二节 重叠词 758

第一节 代词 758

第四章 语法 758

第三节 词缀 759

第四节 常用虚词及句式 759

第五节 语法例句 760

第五章 标音举例 762

第六章 谚语民谣儿歌成语歇后语 767

第一节 谚语 767

第二节 民谣 768

第三节 儿歌 769

第四节 成语 769

第五节 歇后语 770

西汉 771

战国 771

第一章 人物传略(卒年为序) 771

人物篇 771

东汉 772

晋 776

魏 776

隋 777

唐 779

五代 781

宋 781

明 783

清 783

中华民国 786

中华人民共和国 790

第二章烈士英名录 800

第一节 古代仕官表 802

第三章名人表 802

第二节 科举取士 818

第三节 民国时期党政军人物名录 822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军干部名录 823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文卫科教人物名录 825

第四章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名录 829

《华阴县志》考略 832

第一章历代修志记略 832

附录篇 832

历代华山志简介 834

明万历《华阴县志》序 837

清道光《华岳志》序(1) 840

清道光《华岳志》序(2) 840

第二章各类文辑 841

关于潼、华划界问题报告 841

陕西省政府电复内政部办理潼、华两县划界经过情形的代电潼关县高桥小泉大队、华阴县硙峪西岩生产队处理土地问题的协议书 842

《陇海沿线经济调查》(华阴县) 843

《华阴的未来:风光旅游型小城市》 846

陕西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关于华阴县城总体规划的批复》 851

华阴县人民政府《关于撤消华阴县设立华山市建制的报告》 8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陕西省设立华阴市的批复》 853

华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贯彻国务院撤消华阴县设立华阴市决定的决议》 853

第三章志异 854

第四章传说 855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记略 857

第六章修志始末 864

第三节 电视 948

第四章 著作存目选辑 9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